首頁>Club>
熟悉三國的人都知道,自蜀國五虎上將逝世,蜀國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尤其是到了姜維時期,蜀國更加是無人可用,這是為什麼呢?
7
回覆列表
  • 1 # 碼農讀史

    許多現象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總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蜀國後期無將可用,當然也不例外。

    一、先天劣勢

    蜀漢前期雖有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一流人才,但總體來說,人才儲備還是比不上曹魏和東吳的。即使後來魏延、黃忠、馬超、姜維、王平、羅憲、法正、馬良等人加入,還是比不上其它兩國新的人才不斷湧現。

    二、地理因素

    蜀漢地處西南,遠離中原和江南文化地帶,而且領土過小,人口較少。偏遠的地方,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難度也相對較大。而且所以隨著前期隨劉備入川人才的不斷凋零,新的人才青黃不濟,而中原人才又不願投奔。

    三、痛失荊州

    四、夷陵之戰

    正因為丟失如此重要的荊州,才爆發了夷陵之戰。這是三國史上重要的三大戰役之一,結果以劉備大敗而告終,蜀漢從此由盛轉衰。馬良、王甫、程畿、傅彤、馮習、張南、杜路、劉寧陣亡,黃權降魏,精英大量損失,劉備自已也因此憤恨而死。

    五、內部損耗

    蜀國雖小,但內部矛盾相當激烈。其中的關羽和張飛是一個派系,諸葛亮為首的派系,法正的東州派系,再加上益州本地的土豪們,幾個派系之間的鬥爭從沒停止,導致人才的發掘愈加困難。劉禪無能,黃皓當權,對人才大加迫害,所以才發生了姜維避禍的事情。

    六、人才選拔

    劉備、諸葛亮在人才選拔任用上,有道德潔癖,德才兼備的人才能在蜀漢得到重視。劉備死後,諸葛亮更是如此。這從後來蜀漢重臣的風格也能看出來,蔣琬方整有威重,費禕寬濟而博愛,張嶷為臣有忠誠之節,姜維忠勤時事……反觀魏吳,曹操曾說:無論雞鳴狗盜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長,都可獲得重用;而孫權慧眼識人,例如呂蒙在他的關照下,士別三日,刮目相看。

    七、一點異議

    說諸葛亮事必躬親,不注重培養人才,我個人覺得不以為然。目不識丁的王平,出身平微的張嶷,還有姜維,更是諸葛亮悉心培養的重要將領,另外他向劉禪推薦了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陳震、張裔、蔣琬等人才,怎麼都能說諸葛亮注重人才的發掘。《諸葛亮文集》中有言:“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充分證明了諸葛亮對人才發掘的重視程度。可惜的是他對人才的品德要求過高,加上蜀漢本就缺乏人才成長的土壤,以上種種,形成了蜀國後期無將可用的境地。

  • 2 # 象眼觀天下

    首先,蜀華人口基數不足,發展潛力不足。全華人口只有一百萬,與此對應,當時魏華人口大約有五百萬,吳華人口大約有三百萬。蜀國的人口基數導致蜀國發展後勁不足。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263年,蜀國有1082000人 ;魏國有4432881人;公元280年,吳國有2562000人,總計郡縣編戶人口為7672881人。

    其次,三國時期,中國科教文化中心在中原一代,尤其是洛陽和長安一帶,也就是魏國一帶,而蜀國和吳國相對荒涼一些,科教文化不發達,那麼文臣武將人才基數也相應不夠發達。

    第三,易中天老師在評價三國時,就對於蜀國做出過點評,蜀國不多的人才體系中,有劉璋政權遺留下的“益州集團”、有劉備在荊州時期收納的“荊州集團”,還有劉備起兵之初就跟隨劉備的“元從集團”,三大集團之間並不這麼融洽,尤其是益州集團基本處於被壓制狀態,他們對於劉備集團也基本處於冷眼旁觀的狀態。所以蜀漢後期的主要文臣武將都是出自荊州集團和元從集團。自從荊州丟失後,元從集團和荊州集團都屬於外來的強龍,強龍再強,對於益州這些地頭蛇也無可奈何。相反,吳國就很好處理了孫堅孫策帶來的人和本地人之間的矛盾,所以儘管吳國後期政治比較黑暗,但是維持的時間卻不短。

    第四,也就是當時的選官機制。曹操還知道“唯才是舉”,曹魏集團中,出身夏侯氏和曹氏的武將和不出身於親族的武將一樣多。蜀漢集團後期中,武將幾乎都是出身於元從集團的後代。這既說明益州集團在冷眼旁觀,也說明蜀國高層確實沒有比較好的選拔機制。

    第五,也就是關羽北伐以及劉備和孫權夷陵之戰的後果。夷陵之戰中,劉備號稱有七十萬大軍,但是根據歷史學家估計,劉備夷陵之戰的軍隊只有3萬人,後期加上蠻軍後共計5萬人。這已經是蜀國傾國之力了。戰敗的結果就是大批良將被俘或戰死,這對於蜀國軍隊打擊是毀滅性的。蜀軍幾乎斷了傳承,而且蜀地也開始動盪不安,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

    基礎不足、沒有好的選拔機制、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都導致了蜀國在後期沒有出太多的良將。

  • 3 # 三千年讀史看人生起落

    三分天下後人才不流動的原因,蜀地山路艱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備還沒那麼大魅力,讓人跋山涉水,千里涉險去投奔,劉備死後,劉禪更無此魅力。

    其實後出師表,諸葛亮把蜀國後期無良將的原因交待的很清楚,寫出了蜀國後期無良將的真正原因。

    《後出師表》中說:“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早期蜀中將領都是來自四面八方,數十年招攬之精銳,並不是蜀地一州所能擁有。再過幾年,會損失掉三分之二,蜀地封閉又難以補充,能用之才會越來越少。

    蜀國後期人才基本都是蜀國官二代,蜀國相對封閉,外來人才根本進不來,而本地人口基數少小,並且人才的成長需要時間,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蜀地人才起不來,外地人才進不來,這種狀況對於文官還好說,因為文官基本沒有傷亡,但對於長期征戰中的武將就沒那麼幸運了,死一個少一個。特別是夷陵之戰,把少年將領幾乎損失殆盡。

    由於劉備前半生長期顛沛流離的原因,關張趙雲結婚都比較晚,基本上都是得到荊州,有了穩定的根據地後成的家,所以子女太少,而且夭亡的又比較多。所以他們的後代也是比較少的。

    諸葛亮費盡心機提拔人才,但連年征戰,蜀地已無人才可提,已無兵源可調,諸葛亮大概忽略了人才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幾年征戰下來,加之生老病死,人才已匱乏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 4 # 中孚鑑

    三國後期有這麼一句話,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廖化在關羽、張飛、趙雲等人在世的時候,他是排不上的,但後來他卻能為先鋒大將,這並不是說廖化能力很差,主要說明蜀華人才凋零。

    那蜀國為什麼後期無良將呢?

    首先,蜀國地貧民少,人口本來相對於中原曹魏要少的多,同時蜀漢前期的將領也多不是蜀國本地的,可見蜀國的人才凋零。

    同時當蜀國前期將領都去世後,能撐起蜀國軍隊的將軍,也大多是蜀漢前期將軍的後人。蜀國之外的人才很少來到蜀漢。

    其次,諸葛亮因為一心要克復中原,光復漢室,所以就對曹魏發動多次戰爭,雖然他也從軍隊晉升很多年輕的將領,但卻也不多。

    同時因為經常用兵,就會有死傷,晉升的將領和原來的將領慢慢的戰死、病死,到到後來蜀漢基本後續力量已經很衰敗。

    諸葛亮看到將領的去世,他知道如果對曹魏進攻在推後幾年。那時老死病死的將軍還會有,克復中原更加困難,所以諸葛亮才不辭勞苦,一定要在有生之年討伐曹魏。可見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只是最終諸葛亮還是沒有克復中原。

    最後,諸葛亮死後,蜀漢又在蔣、費二人去世後,姜維開始掌權,他一心要完成諸葛亮的遺願,光復漢室,所以也經常用兵,這樣就讓本來貧弱的蜀漢更加困難。

    同時後期劉禪信任宦官,連姜維這樣的統兵之人也不得不避讓,在外屯兵,何況別人呢!

    所以蜀國後期是很缺良將。

  • 5 # 頂山牛天澗中

    蜀國後期無良將,是與蜀國高層尤其是與諸葛先生有很大的關係,這從諸葛先生寧用馬謖鎮守街亭,王平副之,就能看出諸葛先生的看人眼光之拙。所以後世韓愈先生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再看其老對手司馬懿,把一個說話口吃的鄧艾從普通士兵中簡拔出來,並調教成伐蜀的厲害腳色,更不用說鍾會、司馬師司馬昭這等厲害臉色。因此,人才凋零與其掌權者是否有發現人才的眼光,密切相關。謝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的關羽為什麼會被人稱為關二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