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一塵埃
-
2 # 舊詞新說
你也說了是對後世的貢獻大,但當時的老百姓可是苦不堪言啊。秦、隋都乾的是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讓國家大統一的觀念深深的影響著後人。以至於後世國家怎麼分裂,最終都會努力完成大統一。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全國制幣、衡量度,完成文化上的大統一。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修建了萬曆長城,防止匈奴入侵。對後世有著很大的貢獻。
秦統一後,百姓都渴望社會安寧,過太平日子。可在當時十餘年間,秦朝不斷動用民力,築長城、修馳道、戍五嶺、造阿房宮、建驪山墓等,徵用勞力數百萬人。丁男不足,就徵發女子承擔轉輸的苦役。再加上秦律名目繁多,誅罰苛刻,一人犯法,親戚鄰里都要連坐。在當時這就是暴政,百姓怎麼會支援了。
隋朝也是很厲害的,結束了五胡亂華後,重新建立的大統一王朝。隋煬帝即位後完善科舉考試、開鑿大運河、修馳道、築長城、三徵高麗。件件都是大事,而且只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十三年幹這麼多的大事,平均到每個百姓的身上。百姓的負擔、勞役的重苦,可想而知。所以在當時是暴政毋庸置疑。
這兩個封建王朝很相似,都幹了很多利於後世的大事,都是二世而亡。只是欠當時老百姓的太多了,利在千秋。其目光遠大無比,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
3 # 渭城朝雨憶傾城
兩國國祚都比較短,都在建國後沒有多久,就對內大規模建造工程,對外發動戰爭,導致民眾苦不堪言,龐大帝國轟然倒塌。
-
4 # 散文小箱子
首先我們來討論一下秦和隋的滅亡。自西周滅亡始,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五百餘年的戰亂,至秦始皇方才統一。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後,人民渴望的是休養生息,是安定平靜的生活。所以秦始皇北逐匈奴築長城,南平百越設郡縣,西掃蠻夷開五尺等功績雖則偉大,卻不符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符合人民的需要。其次,秦剛統一,天下民心不穩,六國舊民的歸屬感不強,六國舊貴族依然存在,各地反叛勢力依舊活躍,此時進行不符民意的大規模徵發易誘使叛亂。所以秦帝國最終在農民起義和六國舊貴族反叛的共同作用下滅亡了。再來看隋,自西晉滅亡後,中國經歷了南北朝三百八十餘年的戰亂,至隋文帝楊堅方才實現統一。與秦統一時一樣,此時天下百姓需要的也是休養生息,安定平靜的生活。而且和秦一樣,隋大一統的表面下也是暗流湧動。內有關隴貴族和皇族的鬥爭,外有突厥、吐谷渾、高麗犯邊,南邊的陳國舊貴族也時時反叛,曾經故陳之地全境叛亂。所以在這個時候進行大動作也是不合時意的,至少也應該分步驟,一件一件地來,不應該急功近利,試圖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所以在三徵高麗沒有取得實際戰果後,整個帝國便發生了崩盤。農民起義遍佈全國,關隴貴族也拋棄了隋皇室,天下大亂,隋滅。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秦和隋滅亡的共同原因都是在不合適的時機做了不合適的事,加之君王個人的原因,所以導致滅亡。
《走向共和》裡李鴻章曾對梁啟超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拋開個人褒貶,秦始皇與隋煬帝所做的事是符合長遠的歷史發展的需要的,也是不用置疑的偉大的歷史功績。但是他們錯在在物質基礎不充足的情況下做了這些事,給當時的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痛苦,而且因為他們的強勢,必然得罪既得利益集團,所以他們被醜化、黑化、妖魔化是可以預測的。我們今天在看待秦和隋時,要持客觀的態度,既要肯定其歷史功績,也要看到在這些歷史功績背後的當時的人民的死難和痛苦。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切偉人創造的功績,都是沾了人民的血水和汗水的,就算沒有血水,至少也是沾了人民的汗水的。
-
5 # daxiu587
因為秦隋時間很短沒有形成自己的歷史文化體系。而是它們的後朝統治時間長在各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整體系統,在歷史中有了影響,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譽論導向。也就是說的老百姓在一定成度上被洗腦。
-
6 # 用心學歷史
秦和隋,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十分突出的貢獻,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生活。但是又都迅速滅亡,這又是為什麼呢?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這兩個朝代迅速滅亡,自然也是因為不得民心。為何不得民心,總結起來很大原因就是功在千秋,患在當代,沒有順應時勢需要。
首先說一下秦朝。
秦朝,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共歷3帝,秦王子嬰僅僅幹了46天,所以秦是二世而亡。秦始皇雄才大略,功照千古,滅六國,一統天下,開創帝制,成為千古一帝,稱始皇帝。秦始皇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經濟等制度基本格局,並一直影響至今。
此外,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到在沙丘去世的短短11年裡,令蒙恬率兵30萬北拒匈奴,修建萬里長城。發兵50萬,修靈渠,征服嶺南,設定桂林、象、南海三郡,並先後大批移民屯戍。五次巡遊天下,最後死在巡遊途中。期間,徵用大量民工,修建宮殿、皇陵、築直道,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阿房宮。據說後來項羽滅秦,大火燒了三個月才燒完。最後終於導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雲集響應,二世而亡。
再看一下隋朝。
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隋朝,隨後在589年南下滅掉南陳,一同天下,結束西晉以來300餘年的大分裂,大動亂。到619年滅亡,共歷6帝,38年,後面幾個都是時間短的傀儡皇帝,所以也是二世而亡。這一點和秦朝相似,還有一點也相似,就是都幹了不少大事,影響深遠。主要是政治上完善了科舉制、確立了三省六部制,軍事上降服突厥、征服林邑、馴服契丹、收復琉球、震服伊吾、攻敗吐谷渾,當然還有三徵高句麗。經濟上挖通京杭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等。這些也和秦朝的各項偉大工程一樣,都是公在功在千秋,患在當代的事業。
相較而言,秦和隋有許多共同點:
一是都是結束了幾百年的混亂割據,統一了天下;二是都在短短時間裡建設了許多偉大工程,完成了很多大事業;三是都使國家綜合實力達到了巔峰,又迅速二世而亡;四是在他們之後都有一個穩定和強大的朝代,秦之後是漢朝,隋之後是唐朝。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做了那麼多大事,卻短暫而亡,雖然澤蔭千秋,卻得不到民心,優勢為何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這是他們迅速滅亡的原因。
首先是秦和隋統治時,耗費民力太大,人民太苦。秦朝修長城、築直道、造阿房宮,北擊匈奴、南征百越,隋朝挖大運河、營建洛陽、四面出擊、三徵高句麗等等,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國家積累這些財富是需要時間的,有限的人力去完成這些工程也是需要時間的。長年累月,數百萬民工的徵集,無盡的徭役,遠遠超過了百姓的負擔能力。雖然這些工程都是功在千秋,但是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則是無盡的痛苦,甚至是災難。多少家庭妻離子散,多少百姓死在邊關?所以,對於當時的百姓而言,自然會揭竿而起,雲集響應,最後,這兩個朝代也隨之滅亡。
其次是秦和隋朝,未能及時順應時勢變化。秦朝之所以能統一天下,達到巔峰,是因為自商鞅變法,秦國堅持法制,百餘年勵精而治,加之秦始皇雄才大略,和天下紛爭已經幾百年,大統一的思想在民眾中逐漸形成。史載“及至秦王,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國就像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已經停不下來,天下臣服於秦始皇的威望,秦朝靠武力維持著平衡。征戰多年,天下一統,百姓本以為從此可以太平了,卻不想,不盡的徭役,擴張戰爭接踵而至,甚至比之前更加厲害。秦二世胡亥繼位之後,並沒有認識到自己已經不具備秦始皇的能力和威望,而且國家已經到了火山爆發的邊沿。反而更加荒唐、放縱、更加肆意妄為,不顧百姓死活和天下安危,終於不僅失去了維持國家的能力,也失去了維持國家的民心。
而隋朝,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兢兢業業二十年,文治武功都堪稱雄材大略。《隋書》:“高祖龍德在田,奇表見異,晦明藏用,故知我者希。始以外戚之尊,受託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當時所許,是以周室舊臣,鹹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也。乖茲機運,遂遷周鼎。於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昃,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但是和秦始皇一樣他也主要依靠強力,做事嚴苛,缺少恩義,又迷信,晚年因為繼承人的問題,種下了不少禍端。
而繼位的隋煬帝楊廣,雖然和胡亥不一樣,但是更加的好大喜功,又帶有一些文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單憑喜歡,不問能力,短短十幾年就耗盡了隋文帝積累二十多年的財富和民力,導致烽火四起,終於身死江都。
這兩個朝代都順應時勢,結束了紛亂,完成了統一,都在強有了皇帝治理下,達到頂峰,又因為國力強大,揮霍無度,而激起民怨沸騰,最終二世而亡。但是,雖然他們都滅亡了,但歷史功績,作出的貢獻不容忽視。特別是秦始皇、隋文帝、隋煬帝。當然,在歷史上不得民心,也有很大部分成王敗寇的原因,後世的抹黑也有一些因素,特別是隋煬帝。
《史記》裡這段話,我覺得秦朝和隋朝都適用,以此為鑑,可以知興替,分享給大家: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計上世之事,並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後雖有淫驕之主而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長久。
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鄉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威德與天下,天下集矣。即四海之內,皆讙然各自安樂其處,唯恐有變,雖有狡猾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止矣。二世不行此術,而重之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紀,百姓困窮而主弗收恤。然後奸偽並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自君卿以下至於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藉公侯之尊,奮臂於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故先王見始終之變,知存亡之機,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天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矣。故曰“安民可與行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於戮殺者,正傾非也。
-
7 # 國史精粹
雖然那個時代他們的貢獻很大,而且我們注意到,整個起義的過程發展的異常迅猛,秦朝的法令已經嚴苛到了一個讓人難以承受的程度,不是隻有陳勝所部這樣認為,整個關東的人都有這個感覺。
我覺得,可以從秦朝法令的性質上來解釋,法家對法令的原則是:只要有利皇帝和統治階層對下面控制的法令就是好法令。從法令的公平性上來說,商鞅時代的法家還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說法(但是也漏掉了一個最關鍵的人物---最高統治者自己),但到了秦始皇時期,法家的法令已經越來越對上層有利,同樣的罪行,等級越高,懲罰越輕。而且權謀之術最受重視,只要能夠掌握和鞏固權力,什麼手段都是可以的,破壞法令的公平性更是不在話下。那個時代,橫徵暴烈,勞民傷財,所以才不支援
-
8 # 知未是也
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建立君主制封建社會制度,並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和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中國封建社會二千一百多年的根基。
隋朝結束了中國南北朝長達三百年長期分裂的局面,終結了中國北方漢人差點被鮮卑化的危險,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旨在限制皇權和特權的三部六省政治制度,建立了影響中國歷史一千多年的封建科舉選人用人制度。
但秦和隋沒有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係,在國家尚未穩定、各種矛盾比較突出的情況下,急於大搞國家建設,修築長城、運河和宮殿,勞民傷財,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導致各地爆發農民起義,才讓秦和隋兩個都為中國歷史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朝代早早滅亡。
另一個方面,秦和隋的建立,尤其是封建社會制度和封建科舉制度的建立,觸及到了一大批人的根本利益。秦滅了六國,影響到了六國王室和貴族的切身利益,隋朝建立封建科舉選人用人制度,雖然調動了廣大平民的積極性,但卻沒有解決好士族與皇族的矛盾,導致反秦反隋的人基本上是原來計程車族或士族的後裔。比如項梁、項羽叔侄,宇文父子、李淵、秦瓊、羅成、程咬金等,直接成為推翻秦朝和隋朝的主要人物。
秦朝和隋朝不被老百姓認可,主要是這兩個朝代建立在中國割據狀態最為嚴重的戰國和南北朝時期,樹敵多,矛盾多。加上秦朝和隋朝不注意休養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修築長城,開鑿運河,頻繁動用勞役,徵收各種賦稅,加重了勞苦大眾的生活負擔,加深了統治階級和廣大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所以,得不到廣大老百姓的支援。
-
9 # 使用者67724358697
原因很簡單。
一、秦。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準確說是滅七國,還有當時殺死周幽王後,佔據陝西西安(豐鎬)的犬戎一國。
只不過當時佔據陝西的並不是漢人,而是殺死周幽王這些漢人敗類的遊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滅陝西的時候更快。
二、隋。
眾所周知,秦皇、劉邦、李淵父子,故鄉均與陝西無關。
唯一的陝西人朝代,隋朝又是怎麼樣呢?
隋朝丞相重用胡人宇文化及,說明文化上認同自己為胡人,那麼就更應該是胡人政權。
隋文帝楊堅,是北周將軍,屬於篡位朝代,得國不正,也不符合漢人傳統文化。
因此隋朝才會在短短五十年不到的時間中,人心盡失而亡國。
三、“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己不知彼,一勝一負; 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殆”。
一個國家首先要知己。要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憑藉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什麼,才能不斷取得成就。
眾所周知,康熙年間連年征戰。
康熙8歲登基,內有鰲拜未死,三藩未平,臺灣未收,天地會反清復明,外有蒙古西藏新疆葛爾丹,沙俄彼得大帝尼布楚北侵,你自己說小康熙如何統一大中國?
然而康熙年間卻幾乎從未有民變發生,因為康熙明白什麼時候能做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康熙做事是有計劃的,而不是想當然,“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
中國歷史上,把自己玩死的只有隋煬帝和崇禎。
-
10 # 哥哥123
被後世民間傳說以及一些演義小說不符實際的描述,使後人第一直觀映像對秦隋先入為主的概念,認為小說,演義,傳說都是真的,在加上許多人特定的自己是對的理論,讓這類人更是無法接受真實的歷史,把野史小說當正史,但凡有一點反對的,立馬跳出來用野史和小說與理據爭
回覆列表
先簡單說說秦朝的貢獻,比較著名的有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修築長城,驅逐匈奴等等很多。隋朝主要是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重新修訂了法律,廢除了好多從秦漢時期就下來的酷刑,最最最主要修了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在當時交通及其不便的情況下,大運河的開通,為後世數個朝代的發現有極大貢獻,就算現在還有一部分在用。
那麼問題來了,做的這麼多,為啥還亡的那麼快呢?——錢!!!這些都是要錢的,錢從哪裡來,自然是從老百姓身上刮,在開國之初,剛剛結束戰亂或者有些地方還在打,應該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然後在進行其他的事,秦始皇和隋文帝都是及其自信,自認為可以把控局勢,但是他們都在透支國力,如果胡亥、楊廣能像漢文帝和漢景帝一樣休養國力,秦、隋二朝未必不能有個二三百年囯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