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控姚

    現在工廠越來越自動化,工人該怎麼辦?

    答:隨著中國的不斷髮展,未來工廠自動化裝置只會越來越多,對我們來說是機遇與風險並存;如果你努力提高自己的自動化水平就是機遇,反之得過且過,不思進取就會被時代埋沒的。

    就拿我們工控,自動化行業來說。在我們八九十年代,甚至零幾年,自動化普及還不是很高,我們電工人只需要會簡單的維修電路,給一些裝置接個線就可以了。隨著自動化裝置的普及,對我們電工電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以前的斷路器、接觸器、時間繼電器、電機綜保等;上升為變頻器、軟啟動器、PLC、伺服、觸控式螢幕等工控行業知識。

    所以說現在工控行業整體發展前途非常之大,對於一名懂一些電氣原理的工人師傅。跟隨時代發展努力提升自己的自動化水平,這樣你不僅不會被時代淘汰,相反你的待遇會隨之提高。

  • 2 # 知足常樂0724

    現在工廠越來越自動化,工人該怎麼辦?

    答:工業自動化程度越高,則工人就業形式越困難,這就給年輕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工人需要更新觀念,學習新技術,掌握新技能。不然會大浪淘沙,有成千上萬的工人會失業,另外尋找適合的就業崗位。

    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國家戰略層面上的一個問題,高層領導人會依照國情考慮的,不然會適得其反。國泰民安是領導人的初衷。

    縱觀世界工業歷史,從蒸汽機的工業1.0時代、電氣化的工業2.0時代、資訊化的3.0的時代,到如今的工業4.0時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造成現在許多人面臨的工作生計問題越來越嚴峻。

    所謂的工業4.0是德華人在2013年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來的;其意思是指利用物聯網資訊系統,將生產中的原材料供應、製造、銷售資訊資料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的個人化的產品供應。

    例如廣東東莞從去年年底,全市八成工業企業實現“機器換人”。當時有眾多網友就會問:“機器換人”過程中,會弱化人的作用嗎?

    當時的東莞的一位副市長曾經說過,“機器換人”並不是弱化人的作用,“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實際上更加依靠人,決定因素不是機器而是人”。

    事實證明,東莞實施“機器換人”的一個工作重點,就是進一步提升人口結構和人口素質。從東莞目前的情況來看,“機器換人”之後工人的水平、素質和技術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一方面是企業招了一些實用性的人才,另一方面銷售機器人的企業也會幫助培訓工人。

    在這場工業4.0自動化裝置改造製造業的形勢上,很多平日裡沒有技術性的重複無聊的工作都將被機器人24小時無間斷操作,這個趨勢告訴人們,似乎再也不用擔心這種型別的工作再把人逼向絕路自殺了。

    其實工業機器人設計當初,就有“機器人三原則學”:①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由於故障而使人遭受不幸。②機器人應執行人們下達的命令,除非這些命令與第一原則相矛盾。③機器人應能保護自己的生存,只要這種保護行為不與第一或第二原則相矛盾。這是給機器人賦予的倫理性剛領,機器人學術界一直將這三原則作為機器人開發的準則。

    機器換人也有限制條件。不是所有的製造行業、所有的工序都可以透過機器替換,即便是近年來生產自動化程度快速提高的紡織業,有不少環節也是機器做不了或做不好的。“機器換人,只是部分環節的替代。”

    引入機器人,替換了一部分人工,但有可能產生新的勞動力需求。“譬如使用了機械手或小型機器人,承擔了過去一部分流水線上勞動力的工作,但新裝置的操作、維護也需要人來做,派生出新的勞動力需求,可能數量會少一些,但就業質量會提高。”

    機器人工人表面看來的確是在技術環境日益改善下一次順理成章的變革,但實際看來,在計劃生育的國策之下,對於老齡化日益嚴重、勞動力青黃不接的當下中國,也是一個必然之舉措。而且當下90一代的年輕工人們,已經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以“吃苦耐勞,賺錢養家”為自身活著的唯一目的。他們是更注重自我的一代,他們無法忍受工廠裡重複、瑣碎的工作,更不屑於為了一點可憐的工資就將自己的青春耗費在流水線上。

    在這場強大的工業技術革命形式下,年輕工人不必為這些事情犯愁,改行從事其它輔助服務工作也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目前暫時面臨生存的嚴峻壓力,但壓力成為動力地換位思考,黑了東山有西山,沒有日頭有月亮,車到山前必有路;從考慮製造業問題的角度轉到到考慮自我學習與新一代的教育問題,與時才能俱進,開拓可以進取,叢林生存法則,適者生存。

    以上為個人觀點,僅供提問者參考。

    知足常樂於上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瞬時油耗如何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