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
2 # 水一白聊歷史
如果是項羽奪得天下,應該也就沒有白登之圍了。匈奴也不會再採用類似的戰鬥方案了,單純比較作戰能力,項羽絕不是冒頓的匈奴軍可以匹敵的,所以更不會有所謂的“慫了”一說。
《史記》中對項羽的有一段描述,可能是對項羽黑得最慘的一段。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一個不願看書,不願習劍,不願學兵法的項羽竟然成為了秦漢之交最厲害的戰神,似乎給人一種秦漢之交眾多將領都是戰五渣的感覺。
事實上,劉邦如果不是自己飄了,也不至於被困於白登。當時,劉邦剛剛一統天下不久,正是志得意滿之時,得知匈奴與韓王信相勾結,自然大為惱火,一心想挫挫匈奴的銳氣,但是一時之間又摸不清匈奴的底細,便派出了十幾批使臣去匈奴打探虛實。結果得出的結論都是匈奴的兵都是老弱殘兵、匈奴的馬也是瘦弱不堪,唯有劉敬回報:“兩方交戰,都欲示之以強,匈奴何以示其短。匈奴定將其精兵駿馬藏起,以誘我軍之深入。此時不宜與匈奴交戰。”
可是劉邦已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帶著先頭部隊直奔匈奴大軍的“懷抱”,這才有了後來的白登之圍。劉邦當時如有穩定軍心,以待時機,不至於有白登之圍。當時匈奴冒頓單于雖然實力空前強大,但是對於中原地區還是有一定畏懼心理的,匈奴的軍隊也不止一次被中原各國的軍隊擊敗了。所以,雖然冒頓單于縱有三十二萬大軍,仍採用的誘敵深入之策,而非正面迎戰,即可見一斑。
如果項羽奪得天下,在白登之戰中即使不能取勝,突圍不成問題。
從客觀實際來說,劉邦的軍事才能與項羽相差甚遠,在正面戰場上從未勝利,特別是在彭城之戰中,項羽僅三萬騎兵就把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打的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特別是項羽又擅長騎兵作戰,擅長攻堅突破,以少勝多。即使在烏江被圍,項羽二十八騎,面對五千漢軍仍然能夠斬將奪旗,突圍而去。雖然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取得勝利,但更多是勝在政治上,勝在用人上,勝在戰略上,而在軍事上項羽是無敵的。
匈奴雖然因為冒頓單于統一了各部落,但從其戰術、士兵來看與中原軍隊相差甚遠,即使到西漢末年,陳湯論述漢軍與匈奴差距時指出因為裝備的差距,一個漢兵可以抵五個胡軍。相信在秦朝時雙方就有極大差距。而透過西漢戰勝匈奴的事例看,要戰勝匈奴,必然有一支強大騎兵隊伍。從這幾方面看,項羽擁有一直戰鬥力強的騎兵隊伍,本身有高超的騎兵指揮技巧,本身又擅長以弱勝強,因此即使面對匈奴軍隊,應該也是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