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俊說歷史
-
2 # 讀書是福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運鹽工出身,因不堪鹽官壓迫,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張士義、張士德、張士信與鹽販李伯升等十八人起兵反元,不久便攻下泰州、興化、高郵等江北重鎮。至正十四年正月(1354年),在高郵建國,號大周,自稱誠王,以天佑為年號。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大元大蒙古國太師兼右丞相脫脫率重兵南下攻高郵。十一月,於城外大敗張士誠軍,士誠退入城中固守。十二月,元軍攻佔外城。危急之時,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脫脫兵權,臨陣換將,元軍軍心渙散。張士誠部趁機反擊,大敗元軍。
至正十六年(1355年),張士誠繼續向南發展,攻入平江路(今蘇州市)並改平江路為隆平府。至正十七年(1357年),元朝江浙行省平章達識帖睦邇派楊完者攻打張士誠,張士誠由於面臨被元軍與方國珍夾擊的情況便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至正十八年(1358年),採取分化策略,與達識帖睦邇聯合,起兵攻打楊完者,楊完者自殺。張士誠乘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機會,勢力不斷擴張,擁有北至徐州、南至紹興的割據實力,擁兵數十萬;並且曾多次運糧十餘萬石至元大都(今北京)。二十三年(1363年)三月,遣呂珍出擊紅巾軍劉福通部於安豐,迫使劉福通和韓林兒投靠朱元璋。九月,張士誠自稱“吳王”,以其弟張士信為丞相,用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三人為參軍,不再歸順元朝;次年,朱元璋也稱“吳王”;著名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也在張士誠處任職。
張士誠與朱元璋的勢力不斷交戰,張部以漁鹽近海交通便利,時有日本倭寇力量暗中支援,明朝建立後實施“海禁政策”與忌憚此不無關係(包括後來大將軍藍玉謀叛案)。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張士誠;在朱元璋消滅陳友諒之後,至正二十五年(1366年)朱元璋開始對張士誠的勢力進攻,張士誠弟名將張士德尤重挫明軍(明軍大將徐達常言:“唯懼張士德”),惟惜士德之馬發狂,被徐達前鋒趙德勝擒,於金陵絕食而死,士誠力量大失;至正二十六年(1367年)十二月包圍張士誠所居的平江;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被俘,後被押解至應天(今南京),自縊,被部將解救下來。在押往應天的船上,明史載其“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另說則是朱元璋審問張士誠,張士誠用斜眼看他,罵道:“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朱元璋將其賜死,以弓弦縊斃,又梟其首城樓,以示官民。目前蘇州市斜塘鎮有張士誠墓。張士誠有養子“五太子”,投降朱元璋。
-
3 # 江湖夜雨孤影行
靠譜的說法
作為大姓的沒出過皇帝的還有很多,因為歷史上朝代就那麼多,大概20個,而且每個朝代的皇帝一般都是姓同一個姓,而中國的姓氏現在大概有20000個左右。所以張姓不出皇帝也不足為奇。
玉帝為什麼姓張?
第一種說法:說當年姜子牙封神完畢,單留了玉皇大帝一個位置準備留給自己,這時燃燈看玉帝之位空缺就問他這個位置沒人可封麼?姜子牙忙說“有人要坐有人要坐…”,姜子牙旁邊的副將張有仁以為是要封他做玉帝,連忙一屁股做到位置上,還連聲拜謝姜子牙。那麼從此張有仁就成了玉帝,而姜子牙也沒位置可坐了。
第二種說法:玉皇大帝生前原是一個寨主,名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話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天地間一切祥和,後來諸神開始爭鬥、人間荒淫無度,使得天地三界大亂,太白金星因此下凡尋找才德兼備之人來做三界大帝。太白金星化身成為乞丐,四處尋找,後來到了張家灣,發現人稱“張百忍”的張友人,將寨內治理的非常和睦,並且為人和善慈悲,因此帶回天庭做了玉皇大帝。
姓張的沒出皇帝,但是玉帝姓張,應該知足了吧?哈哈。
【相互關注,共同進步】
-
4 # 二斤牛肉
誰說張姓沒有出過“皇帝”的?不僅有,還距離現在很近,故事就發生在1982年。
給大家介紹有一位私刻“玉璽”,並設立“後宮”和“文武百官”,並決定定都巴中縣的“皇帝”,就是張清安。
張清安,四川省巴中縣(今巴中市巴州區)人。1982年在大巴山稱皇帝,刻“玉璽”, 以皇清為年號,稱正黃大帝,設“後宮”,以廖桂堂為副皇帝,分封“丞相,文武百官”,聚集五十多個有影響力的人,計劃定都巴中縣,把巴中川劇團大樓當皇宮。
7月2日凌晨,張清安的“登基”儀式開始,骨幹分子,當地的神棍何變,先佯裝倒地不醒,起來後宣稱自己見到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告訴他,出在棗林的皇帝姓張名清安,副皇帝姓廖名桂堂。接著說:“你們還不叩頭嗎?”
隨後張清安踩上登基臺,臺下眾人叩首山呼萬歲,張清安則開始封授諸臣。以廖桂堂為副皇帝,自己的妻子為皇后,雷氏女子、易氏女子為皇妃,何變為通天法師,又把自己聽到過的古代的官職爵號,封授給了一大波人,共有50人之多。所有被封者都領到了一封委任狀和一份《天律森令》,其中還有18人得到了張清安雕刻的官印。
張清安這會兒還不知道蔣介石已死,親自寫了一紙任命書,封蔣介石為威國王。他本想通過縣郵局寄去臺灣,但廖桂堂覺得危險,因為信件容易被檢視,阻止他投給郵局。
逐漸地,整個七月都過去了,並沒有任何災難發生,擁護“中原皇清國”皇統的基層力量逐漸瓦解,骨幹成員們開始慢慢被孤立,張清安為了以正士氣,決定“御駕親征”,帶著自己的人馬乘車向巴中縣城挺近。
張清安的行動很快被注意到,縣裡的武警結合警察持槍火速趕來,制服了張清安一等人。就這樣,這位“皇帝”在“御駕親征”過程中被縣武警抓獲。最後經四川省人民法院核准,將張清安二審判處無期徒刑。
-
5 # 易海老師
姓在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張良、張角、張飛、張道陵、張三丰、張獻忠、張之洞、張學良等數不勝數,但十分有趣的是,張姓卻沒誕生過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
相傳張姓的始祖叫張揮,號天祿,是開創華夏民族黃帝的孫子,據說張揮是古代重要兵器——弓箭的發明者。這是一個開創性的發明,黃帝封他為弓正,也稱“弓長”(弓箭的長官),依據弓長意思賜姓為“張”,黃帝的孫子本來就尊貴,所以張姓不必說免貴姓張
還有一種說法是,老天爺(或稱玉皇大帝、昊天上帝)也姓張,據說叫張百忍,他是極為尊貴的大道聖尊,是眾神佛之領袖,管理天地萬物。
簡單的說,老天爺在天界的地位猶如人間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察七十二地。除了不管空氣之外,他掌管著神、仙、佛、聖、人、妖、魔的一切事,權力無邊。
我們老百姓常說,大,大不過老天爺,指的就是上面這些事兒。老天爺姓張,本來就尊貴,所以無需客氣。
傳說,姜子牙封神完畢後,玉皇大帝的位置一直空缺,而姜子牙自己想做玉帝,但不好厚著臉皮自薦?於是一拖再拖,希望眾神能明白自己的意思,他在來個三進三出,在盛情難卻的情況下好“勉為其難”坐上帝位。
眾神始終無法理解他的意思,只是催姜子牙儘快定下玉帝人選。姜子牙不厭其煩,但又不好發作。
一日,太白金星又提起定玉帝人選這事,姜子牙又氣又急,不耐煩的說:“莫要慌張,有人!” 豈料語速太快,被太白金星聽成“莫要慌,張有人”。
太白金星心中大喜,馬上行動,往下界一查,還真有個叫張百忍,字友仁的,還是位大善人。
等姜子牙知道這件事時,整個天界都知道了姜子牙點了人間大善人張百忍為玉皇大帝。姜子牙在眾神中威望極高,又愛好面子的,只好打落牙齒往肚裡咽,迎接張百忍做了玉帝。
姜子牙最後稱道:張姓之人不得再為帝王,因此,華夏五千年沒有一個皇帝是姓張的。
-
6 # 鄧廣烈
誕生皇帝,如果還當不成皇帝,還不算皇帝。如果這也算,那張姓不知當了多少回!但都未有哪一位張姓子弟當成皇帝!因為當不成的不算!
張姓作為大姓,歷史上人口眾多,縱觀張姓歷史,不同時期都人才濟濟,誕生和當皇帝本來有很多機會!現試舉幾例,可以看出張姓不乏大才!
最早從戰國時期的魏國,誕生了一位有可能當皇帝的鬼谷子門生,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張儀,但他除了搞政治,搞外交,還全心盡力去搞他的縱橫道理,看來他對當皇帝沒有興趣,他做過秦國,後來也做過魏國之相,他也未有提出要當皇帝的想法,況且他職位的上頭皆己有了皇帝!也就是說,己經沒有了皇帝的座位,所以張儀便當不成皇帝啦!
再下來到了漢初,又誕生了一位接近皇帝的漢初三傑,為漢高祖策劃定天下的笫一謀士張良,而此時的皇帝己被劉邦當了,張良便當不成皇帝了,只能當謀士,第一謀士!其到了晚年又好黃老之學,又整天去喜歡辟穀之術,更沒時間去考慮怎麼才能當皇帝啦!所以最終當不成皇帝!
接下來到了三國時代,張姓又誕生了一位可能有機會當皇帝的張飛,但他替劉備伐吳,出兵前被部下所害,所以張姓又痛失了一次可能出皇帝的機會!
此後到了明代,張姓又誕生了一位接近皇帝的張居正!但此當時的皇帝派他去搞政治,搞改革,不想讓他接手當皇帝,他也安心做內閣首輔,所以最終不能當皇帝!
張姓最後出了接近皇帝的,是到了晚清的大學士張之洞!此時的皇帝派他任軍機大臣,雖然近當皇帝的位置,但他無法當皇帝!人家清廷當了二百多年皇帝,能將位置輕易讓給你?所以張之洞後來乾脆將自己的才能去辦高等教育,還作出了巨大貢獻!當皇帝幹什麼!
張之洞之後,張姓再沒有機會誕生和出皇帝啦,因為接著不久,中國土地上己廢除了帝制,張勳雖然想搞復辟,但全中國人都不答應,還有可能嗎?張姓!
所以縱觀下來,張姓都沒有人當過皇帝。
但我們也不必惋惜張姓沒有人當過皇帝,張姓歷史上名人輩出,為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最出名的數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道,引進優良馬種繁殖,引進葡萄,苜蓿種植,為當時代社會繁榮進步做了不小貢獻。
接下來到東漢當時科學家張衡,發明並製造了渾天儀與地動儀,推動了中國歷史上天文與地理研究的車輪!
再接下來到了東漢末的張仲景醫聖,廣泛收集醫方,寫出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為中華醫學立下豐碑!
等等這些張姓人物,都為中華民族發展貢獻了智慧聰明,當不當皇帝都無所謂!能為歷史做出貢獻的都被人們永遠記住!
相反有的當了皇帝,讓人恨記久遠,划不來!
-
7 # 左遷右侍郎
張作為大姓,為什麼我們幾乎都沒有看到有張姓的皇帝呢?其實也沒有什麼特殊的講究,真的就是偶然。古代歷史上也出現過一些張姓的人短暫地做過一段時間的皇帝,比如北宋的張邦昌、元末的張士誠等等,只是最後都失敗了。
不過歷史上還是出現了兩種比較玄幻的說法。
第一種是說太白金星下凡尋找玉皇大帝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姓張的人做皇帝,為了保證玉皇大帝的權威性,所以凡間各個朝代的皇帝都不能有一個姓張的。
第二種說法則有些搞笑,據說姜子牙在封神的時候,特意把玉皇大帝這個位置留下來給自己。但在那個時候有個小仙也想要封得一個位置,便跑去詢問姜子牙:“玉皇大帝這個位置留給誰?”姜子牙便隨口回了一句“自然有人”。但等到姜子牙將所有神位封好之後,卻發現那個小仙就已經坐上了玉皇大帝之位,姜子牙便詢問其原因,那小仙便說“我叫友人,姓張,法號自然”。看來姜子牙也是被鑽了語言空子了。於是憤怒的姜子牙便“詛咒”,說了一句:“姓張之人不得為帝王”。自此之後,人間再也沒有姓張的人當上皇帝了。
說句題外話,張姓在古代好歹也算是大姓,其人數也非常多,張姓中起義的領袖也不少,為何其它姓的人就能成功,而張姓的人就是沒有辦法成功,也當不了皇帝呢?說不定真有些玄學的因素在裡頭。
-
8 # 暗盒子
張姓是大姓,在百家姓中排第三位,但為何卻沒有產生過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呢?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俗話說人才鋒從磨礪出,苟安富貴難成才。正因為張姓是大姓,證明歷史上人丁興旺,相比較其他姓氏來說,人們生活的比較安逸。你想,既然安逸了,又何苦造反、打江山?像劉邦、朱元璋這樣的皇帝,都是因為窮,被逼無奈才起兵造反的。而張姓本就是名門望族,屬於既得利益者,怎麼可能自己造自己的反,但安於現狀的後果,就是永遠做不了皇帝。
其二、中中國人歷來有尊儒家、崇老莊的思想。特別是在漢朝,老莊哲學的“無為而治”幾乎成為一種國策。到了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了道教。從此,道教成為一種本土宗教,一直延續到今天。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宗教都比較友好,特別是道教,原因很簡單——道家聲稱可以煉製長生不老藥,而沒有皇帝不想長生不老的。因此,統治者對道家人自然是高看一等。你想,既然皇帝對張家人(張道陵的傳人)這麼優待,又怎麼可能造反呢?
其三、據說,玉皇大帝本來就姓張,叫張友人,又稱張百忍。玉皇大帝可是管理神仙界的皇帝。神仙的皇帝都是張家人當的,那凡間的皇帝又怎麼會看上眼呢?當然,還有一個說法是,這玉皇大帝比較大度,既然自己已當了天上的皇帝,那凡間的皇帝自然就不好意思再讓張家人來當了,因此頒下諭旨:張姓人永不得做皇帝。
正因為如此,張姓才沒有大一統的皇帝,有的即使做了小朝代(或地方割據政權)的皇帝,也不能長久。
說起歷史上的小皇帝,張姓人倒是不少,但因為年代很短,大都被人忽視了。即便如此,還是有人統計了一下,大約有36位張姓小皇帝。其中有名的有這樣幾位——
1、東晉十六國之一的前涼皇帝。這是一個皇帝群體,歷經九帝。公元301年,涼州大姓漢人張軌被晉朝封為涼州刺史,成為前涼政權的奠基人,死後追諡武王,廟號太祖。公元376年,前涼覆滅,至此已經歷了9代皇帝。
2、北宋大楚皇帝張邦昌。張邦昌原是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靖康之難後,張邦昌被金國強行立為大楚皇帝,建立偽楚政權,歷時一月。金兵撤走後,張邦昌即遜位還政給趙構,但迫於叛國時的輿論壓力,他最終被賜死。
3、明末大西皇帝張獻忠。張獻忠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與李自成齊名。他於1640年率兵進入四川,並於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可惜的是,他的皇帝生涯並不順,兩年後清兵南下,張獻忠率兵迎戰,被流矢擊中身亡。
可見,玉皇大帝張友人“金口一開”還是挺管用的,那些不信邪的張姓人,即便當上了皇帝也不長久,反而身敗名裂、下場悽慘,這也是大部分認為張姓無皇帝的主要原因。
-
9 # 鯨頭鸛
張姓在百家姓中,位列第二十四位。在2007年中國的人口普查中總人數為8750萬人。這個總數排列第三。但是如果這個姓放在國際上,單獨建立一個國家的話,絕對的是人口大國。回到正題,張姓作為大姓為什麼沒有當皇帝的?歪史認為做皇帝的標誌是建號,也就是建立年號,如果某人為王,奉另一個政權為主,那這個就不能算是皇帝,如果有自己的年號那就是皇帝。即使沒有皇帝的名義,僅僅稱王,也算。如果包括稱王稱帝建號的那就有張耳、張軌、張孟明、張育、張琚、張邦昌、張士誠、張獻忠等等。其中張耳被冊封為趙王。沒多久被廢。這個不算做皇帝。但是在漢初諸侯王也同樣擁有自己的軍隊已經封國。後來的張軌自稱張耳子孫。所以把這位王爺列出來。張邦昌是被強制冊封大楚皇帝。後來還政趙構,被賜死。張軌前涼太祖。開啟了前涼政權。後來他曾孫追諡武王,廟號太祖。前涼政權持續到376年,被苻堅攻滅。張孟明被擁立為高昌國王。沒多久又被殺。張育自稱蜀王,建號黑龍。尊崇東晉,與前秦苻堅作戰陣亡。張琚是十六國時期的,自稱秦王,建號建昌。後被苻堅所殺。時間來到元末,吳中張士誠率領鹽民起事,勢力發展迅速,很快佔據了江南蘇浙皖等地方,由於北邊有韓林兒劉福通的紅巾軍抵擋元朝,所以張士誠很快稱吳王,國號周,建號天佑,當時明末群雄最富有第一個就是他,也是唯一建都於蘇州的帝王。在建立政權之後,由於決策失誤,捕殺劉福通戲劇性的擊敗百萬元軍。隨後引來朱元璋,韓林兒以及元軍的三方圍剿。勢力大損,因為沒有戰略眼光,最後被朱元璋攻滅,自己絕食而死,但是這位皇帝,出身於底層,再吳中勵精圖治口碑非常好。最後,來到有桀紂之實而無桀紂之名的張獻忠,明末乘亂從兩湖入川,國號大西,建號大順,隨即風風火火的開始了七殺,最終導致湖廣填川。這位皇帝一看不順眼就殺殺殺。沒有半點有意義的事情可言。在張獻忠和李自成的搗亂之下,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最後張獻忠被冷箭射死。
-
10 # 楓葉紅於六月花
也不是絕對沒有,北宋末年的張邦昌做過幾天的皇帝。他在金兵圍開封時,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委曲求全。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歷時一月。金撤兵後,還政於趙構,後被賜死。和李自成一起造反的張獻忠,在四川成都做了『大西國』的皇帝,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大周國皇帝張士誠。元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在高郵建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元末有句話說到:友諒最桀,(張)士誠最富。
元301年,涼州人張軌被封晉朝為涼州刺史,公元313年,封爵西平公。公元314年,張軌死後張寔繼承了他的爵位,西晉滅亡後,張寔仍然使用晉愍帝的建興年號,但是在公元320年,張茂改元永元,實際上成為獨立政權。公元345年,張駿稱涼王,定都姑臧,定國號為“涼”,史稱“前涼”,公元354年,前涼威王張祚稱帝,改元“和平”,追尊曾祖父張軌為武王,祖父張寔為昭王,從祖張茂為成王,父親張駿為文王,弟弟張重華為明王。立妻子辛氏為皇后,兒子張泰和為太子。
西漢金山國皇帝張承奉,南漢時張遇賢自稱中天八國王,北宋時張餘,張海分別稱王,北宋末年偽大楚帝張邦昌,明朝時割據粵閩的張璉皇帝,張惟元,張普徽分別稱王,明末,大西皇帝張獻忠。實際歷史上,張姓雖然沒有出現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君主還是有的!
-
11 # 沁冷墨
張姓作為大姓,為什麼沒有誕生皇帝?答案說出來你別不相信,據統計,2007年中國張姓人口已突破8700萬,在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是實足的大姓。歷史上的張姓人口亦十分龐大,宋朝時,張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十四位,事實上它卻是宋朝人口中的第三大姓氏,人口總數在490萬左右。到明朝時,張姓人口更是達到了560萬,位居第二大姓氏人口。
張姓在歷史上更是名人輩出,張良、張角、張飛、張道陵、張三丰、張獻忠、張之洞、張學良等數不勝數,但十分有趣的是,張姓卻沒誕生過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歷史上,無論那一姓做過皇帝,都帶有歷史的偶然性,並不能以此證明尊卑、強弱。至於張姓為何沒做過皇帝,這也是歷史的偶然,並沒有必然性!
古時有一個神話故事,古時玉皇大帝姓張,名叫有人,其人德才兼備,和善慈悲,被當時化身為乞丐的太白金星下凡尋找帝王人選時看上,自此成為玉皇大帝。為了民間不在有同姓的人做皇帝因此,各朝各代的皇帝沒有姓張的。
還有一說法是當時姜子牙在奉命封神時,一直將這玉皇大帝的位子留著,先不說是否有私心,但就是這一直留著的空位註定了之後華夏五千年沒有姓張的皇帝。
當時的一個小仙看著這玉皇大帝的位子一直空著,就一直問姜子牙,這位子一直空著麼?還是已經有人了。姜子牙幾次答道,這位子有人。再三確定後的玉皇大帝轉身就坐上了這玉皇大帝的位子,姜子牙看後,怒道,為何坐上了這位子。玉皇大帝答道:我問了好幾次,而你都說有人,我就叫有人,姓張。自此,這位叫張有人的就坐上了玉皇大帝的位子。
姜子牙對於他的回答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不過還是為此大怒,稱道:張姓之人不得再為帝王,因此,華夏五千年沒有一個皇帝是姓張的。
問人貴姓,回答者都要說:免貴姓X。唯有“張”姓不用加免貴,行為“張”姓出了一個最大的皇帝——玉皇大帝。
回覆列表
張姓雖然沒有建立過嚴格意義上的大皇朝,但稱帝、稱王的還是有一些,只不過,大都如曇花一現。
張姓稱帝、稱王的,大概有36位,分別是:
常山王張耳,歷3代。東漢末張步齊王。張舉皇帝。張純彌天安定王。割據汗中的張魯,號師君,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十六國時期前涼張氏,歷9帝。同時張琚、張育分別稱王。高昌國建初帝張孟明。西汗金山國皇帝張承奉。宋金之際,大楚帝張邦昌。大漢帝張鯨、張致兩代。大周帝張士誠。大西皇帝張獻忠。割據粵閩的張璉皇帝等等。
金軍圍開封時,他力主議和,與康王趙構作為人質前往金國,請求割地賠款以議和。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偽楚”皇帝,歷時一月。金軍撤兵後,他遜位還政趙構,但迫於叛國時的輿論壓力,終被賜死。
崇禎年間,組織農民軍起義,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他起事後,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
崇禎十六年,攻克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建大西國於成都,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被流矢擊中而死。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世為避漢文帝諱,恆山皆作常山),定都襄國(今邢臺市),後歸順劉邦,成為其部屬,被加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諡曰景王。後人稱趙景王。
曾與孟益、公孫瓚等官軍展開激戰。後來幽州牧劉虞,懸紅張純等人,張舉出奔塞外,自此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