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孫權。

    “草船借箭”之所以能夠成功,我只說其中兩條原因,剩下的望大家補充。

    1.軍事物資排程失誤,物資管理不嚴格。這件事的罪魁禍首是滿寵。

    其實《三國志》並不是關於三國曆史最公允的史料,其中對曹魏多有迴護,而裴松之引《山陽公載記》等史料也大有問題。這也是現代歷史研究承認的。

    而在其他史籍上有記載,草船借箭的事情發生時,負責處理的是虎威將軍于禁。于禁第一想到的就是用火箭,但是到庫裡一找,沒有。

    這是因為,當時曹軍中流行瘟疫,而新編水軍及新附荊州水軍還沒有融合,曹操就把部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物資也在轉移當中。而滿寵就是負責轉移物資的,他把庫裡搬空了,沒有火箭的事一聲都沒言語,只向文聘打了個招呼,就自顧自跑到烏林去了。

    等到孫權來襲,本應用火箭還擊的曹軍卻放不出火箭,于禁將此事報知曹操,曹操大怒。

    滿寵也沒落得好。雖然“草船借箭”與赤壁大戰勝負沒有本質上的關聯,但這畢竟是很讓曹操丟臉的事情。所以,就算滿寵在赤壁之戰中總體表現良好,並無其他過錯,甚至還比其他人強一點,也仍不免被曹操記恨。戰後,滿寵被任命為“代理”奮威將軍——一個雜號將軍還是個“代理”,派駐到了當陽,下次升遷,要等到10年以後。

    2.過度情緒化影響了指揮。這就是曹操也包括于禁的問題了。

    在沒有火箭的情況下,曹操和于禁都是一時激怒,下令放箭。這樣的情形,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暴自棄式的發洩。這種攻擊全然沒有軍事理念在內,單純就是解恨撒氣胡鬧了一下。幸好,曹操不愧是傑出的英豪,短時間內就恢復了正常,下令“不得妄動弓弩”,因此,事實上其實孫權也沒“借”去多少箭。歷史記載,大約只有一萬多支,算上射空損失的頂多二三萬支,這對曹軍來說是九牛一毛。

    所以可以這樣總結,歷史上的孫權“草船借箭”能夠成功,完全是因為僥倖。假設當時滿寵沒犯錯誤,曹軍用火箭射船,怕是赤壁之戰就提早結束了。

  • 2 # 尹禾

    其實歷史上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並且借箭純屬偶然,有兩個版本,但是我們容後再說。

    因為不論真相如何了,既然題主問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典故,那我們就按題作答:諸葛亮成功借箭,是因為他博學多才,識人善用,知己知彼,懂得隱藏自己的想法,又有強大的自信和執行能力。

    一、識人善用

    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中孫權和周瑜是忌憚和提防諸葛亮的。在這種條件下,一般很難順利實現自己的構想。然而諸葛亮卻在荊棘叢生的條件下,尋找到了一條坦途。那就是魯肅,他與魯肅結交,並且看出魯肅是個老實人,似乎還有點傻(當然正史中的魯肅絕非如此)。這樣的人,你要是不把他忽悠的握著你的手大聲說“謝謝啊”!那都妄有“舌戰群儒”的名號。於是他藉助魯肅,完成了自己的前期準備。欲善其事,必利其器。要想借箭,道具齊備,這很重要。

    二、暗度陳倉

    要想做成一件事,沒人幫你沒事,頂多自己多勞累些。但是如果有人要阻撓你,那可就麻煩了。於是乎諸葛亮在立下軍令狀之後,就擺起了迷魂陣,這樣讓周瑜麻痺大意,以為他已經自暴自棄了。當然,按照演義的劇情,周瑜也根本看不懂諸葛亮在準備什麼。所以在做事的時候,不要讓敵人輕易摸清你的下一步打算,敵人也就很難阻撓你,這很重要。

    三、知己知彼

    你這邊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是對面不配合怎麼辦?不用急,我們的孔明可是熟知地理天象,同時又深知曹丞相多疑。因此他知道三天後外部條件成熟,能夠營造出自己想要的疑兵效果,而曹丞相又偏偏不會輕易出兵,定然會以箭射之。有些看官可能要問,那他有沒有算到曹操會不會用火箭?哼!不要抬槓!要不把筆給你你來寫?玩笑揭過,這畢竟是小說內容,我們只需要知道,知己知彼,這很重要。

    四、博學多才

    我們說過了,諸葛亮是懂得天文氣象的,也是懂得兵法人心的。如果肚子裡沒有墨水,怎麼可能寫出博採的詩文?同樣,正因為諸葛亮是個全才,所以他才能將很多資源整合在一起,想出如此妙計。所以,沒事多讀點書,這很重要。

    五、從容不迫

    一切都計劃好了,執行也很重要。三國演義裡這部分橋段也很生動。諸葛亮和魯肅兩人前去“借箭”,諸葛亮談笑風聲,指揮有度,魯肅卻慌張害怕。試想如果魯肅來指揮這次“借箭”,準保是要搞砸的。這是因為諸葛亮有強大的自信,能夠掌控局面。所以認真的觀察實際情況,從容不迫的指揮執行,這很重要。

    看似玩笑,其實並非玩笑。人在遇到事情時,如何應對,能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和能力。歷史的可愛之處就在於,他給我們留下很多的經驗和故事,我們可以從中悟出相應的道理和方法。當我們再遇到類似事件時,你只要能夠認出它,就有希望解決它。

    因此,多讀歷史,多看多分析,形成自己的思維和角度,再將其執行起來。所為“知行合一”,想到了,就要去做。

    ps:

    歷史上真實的草船借箭

    《三國志.吳主傳》引《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說孫權是去觀察敵情的,結果一側中箭太多,調轉過去才受重均勻,不至於翻船。

    宋元話本《三國志平話》則說是周瑜“周瑜用帳篷遮住船隻,曹操一發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調人回船,卻射右面。移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隻箭。周瑜喜道謝丞相箭。曹操聽得大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浣溪沙》古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