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史也是史
-
2 # 天馬看世界之真真假假
量子力學對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高深的物理學術問題,而量子通訊,量子計算機便是物理學家本將量子力學用於現實生活的突破。每個高尖端技術開始都非常艱難,靠著無數科學家甚至數代科學家人的努力,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或者感受得到的。科學家們不會象明星,天天媒體上顯擺,更不會利用媒體去吹噓自己,而科學成就也從來不是吹出來的。科學家甘於寂寞,甘於默默無聞,甘於無私奉獻,不正是我輩所達到的人生板致嗎?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對科學家們支援,鼓掌。冷嘲熱諷,極盡挖苦之能事,那些對潘建偉教授犬吠的人,有幾個敢拍胸脯說比潘教授歷害,甚至說潘教授不行,我來!!享受著別人的成果,天天卻踐踏別人是否道德,跟那些即當婊子,又立牌坊的人有什麼區別。
勸有些別拿言論自由當擋箭牌,否則有一天你面對別人的時候,你又當如何?
-
3 # 紅塵滾滾大人
只要不是貪汙,哪怕是胡思亂想試試也行。反正國家不缺錢。搞不好真能碰出個了不起的技術呢。牛頓不想偷吃蘋果怎能發現萬有引力?居里夫人不學神父練金術怎能發現雷元素?
-
4 # 雲披日霞
悶聲發大財吧。潘團隊已經獲得國家鉅額投資和巨量榮譽,超越了以往任何中國籍科學家。然而其聲稱的量子通訊卻始終處於爭論不休的境地,幾乎沒有一錘定音的實驗。其應用的可能性極其微弱,即使在未來100年也是這樣。所謂悶聲發大財就是如此吧。
-
5 # 愛扒皮的姨太
潘建偉的量子通訊一直都還有訊息呀,就在最近,就榮獲2020年蔡司研究獎,這個獎項是專門頒發給在光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人,這個獎項是在全球進行評選,每兩年評選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人中有4位之後獲得了諾貝爾獎
潘建偉與他的量子通訊1996年,潘建偉前往奧地利維也納攻讀博士學位
2001年,回國,開啟他的量子通訊帝國,組建團隊、成立實驗室
2010年,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正式立項
2019年,全球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在濟南與“墨子號”衛星對接成功
-
6 # 算了太懶了
所以中國科研也最終會走向娛樂化。因為可能幾十年才能磨一劍的科研,在民眾眼裡,也應該像網紅一樣天天曝光。最終就會民科流行。
-
7 # 無法超越的足跡
第三就是有可能這個真的是忽悠人的,前期做夠了宣傳火了一把,該得到的都得到了,現在再過多的去高調行事很有可能提前露底,所以打算用無聲無息的方式讓大家忘記這個事情,當然這些都是一些猜測,並不是真實的依據,我們當然是希望這個量子通訊是真實的,這樣能讓我們的科技提高一個檔次,我們不希望是一個精心計劃的騙局,因為我們國家真的需要跨時代的科技來面向未來的挑戰。
-
8 # 得亮一亮得
量子應用研究,有必要經常給大家報告嗎?這一新事物的出現到商業運作,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長時間,都難斷定能否實現:?半導體枝術早就解決,為什麼我們還用氟里昂來製冷,使氣變溼,破壞生態還要用?當什麼?為什麼?正因為成本太高,推廣不了。當前世上,這一技術,都只用於國防。這技術在美國也無法實施⋯。商業運營的產品,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不能疏忽,否則寸步難行⋯。
-
9 # 剛哥56674
有些事能說不能做,有的事能做不能說,量子通訊走在世界的前沿,簡單說說就可以了,說多了漏了自己的底,讓他人知道了自己的祕密。保密才能領先。
-
10 # 懷舊的臥禪
1.根據已知理論,可以肯定的是,量子糾纏不攜帶資訊,所以採用量子糾纏進行通訊是不可能的。
2. 如果第1條錯誤,則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理論體系,和現有量子理論完全不同,那麼就不應該叫“量子理論”了,應該叫潘建偉理論。
3.量子加密通訊≠量子通訊。
4.把鐳射的直線模式和對角模式分別指向0和1,這是量子通訊嗎?當然,可以把鐳射光子量減少到量子級別,但這和量子糾纏依然沒有關係。
-
11 # 影視閒談
潘建偉的量子通訊沒有訊息?是否真的如同外界的說法是“假的”?
其實有時候我也搞不明白,為什麼這種比較前沿的技術一出來,就會受到社會上的各種質疑,我們聽到的大多不是鼓勵,而是懷疑的聲音,而且這些懷疑的聲音真的對量子技術有了解嗎?
要說質疑,我想以方舟子質疑的聲音比較大了,方舟子的質疑方向也主要是潘建偉教授的量子通訊加密技術有誇大的嫌疑,這個量子通訊有好大喜功的疑點,這個言論一出,其實也帶動了很多人對潘建偉教授的質疑。
雖然說科學是在不斷質疑聲中前進,但質疑的同時也要拿出相應的證據佐證自己的疑惑之處,並不是一句假的,不可能就否定別人的努力,這一點是不應該的,在百年前,各種科學理論的發現也是在質疑聲中走過來的,但最後的結果如何呢?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量子通訊這個話題已然過去了幾年,這幾年的沉寂似乎與當初的宣傳不大一樣,為什麼沒有持續性的訊息了呢?
對於這個我想應該有以下兩個原因導致:
一、外界的質疑聲太大。在技術沒有完全落地之前這個質疑聲都會存在,這也沒辦法徹底避免,想要證明量子通訊可行,那必須拿出真憑實據,但現在量子通訊技術應該是到了關鍵時刻,離真正使用還有一段距離,在此之前,質疑聲都會存在。
至於量子通訊技術到底有多少實際作用,我相信很多人都拿不出來實際的證據去反駁,只是認為這種東西不靠譜,認為不可能存在,認為是誇大其詞,吹牛,其實對於這種未知的東西,我們懷著質疑的想法沒錯,但有時候質疑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需要去探尋真理,潘建偉教授的團隊明顯就是去探尋真理的開拓者。
對於量子這個概念,我相信很多人都沒有去了解,大多也都是道聽途說而已,其實就算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去了解量子力學,我相信都不是怎麼看得懂的,這還僅僅只是書面皮毛,我們對於量子點了解還非常少,這也是一項非常前沿的技術,你不能完全就給予否定。
二、量子通訊技術暫時不能公開現在這量子通訊技術是屬於非常前沿的科技,如果真的能夠攻克難題,那對未來的發展是一大助力,且現在這個技術在西方國家都沒有團隊掌握,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得到它,那絕對會在通訊技術上掌握絕對的主動權,因此對於量子通訊技術的訊息,能減少就減少,前幾年只是給大家一個提示,畢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如果未來真的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又該如何評價呢?
就算現在量子通訊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其他國家都沒有進展的情況下,悶聲發大財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當自己真正掌握絕對主動權的時候,這項技術才有可能被真正的公開,這個時候其他國家就算想通過一些隻言片語的訊息猜測模仿也不可能了。
科學家們在科學理論上都是非常較真的,術業有專攻,我們可以懷疑,但不能跨領域去質疑,因為我們什麼都不懂,想當初想要證明量子力學完備性的都貝爾實驗還不是一樣受到質疑,科學就是這種較真下不斷髮展的。
還有一個例子,前幾年科學領域不是也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嗎?這東西在一百年前可是沒有人相信的,後來也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研究這東西,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成果,直到最近才證實了引力波的真實性,科學上未知的東西太多,量子領域我們也不瞭解,武斷質疑是不可取的。
其實只要是認真專研科學技術我們都歡迎,科學理論知識、技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是認真的,都不怕錯,短短几年的沉寂怕什麼,有時候努力幾十年都不一定有成果,既然外界質疑,不釋出訊息,低調沒有什麼不好!
這樣才能更好的潛心研究!高調宣傳反而不太好,科學需要的是成果,而不是別人的認可。
回覆列表
已收到潘建偉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最新訊息。
實驗的精度達到30皮秒(1皮秒等於1萬億分之一秒),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為構建安全的導航系統奠定基礎,成果已發表在《自然·物理》上。
高精度時間傳遞今後可應用在計算機、金融、能源等網路,可以大幅增強時間基準的安全性。可避免當前時間傳遞技術面臨的資料篡改等風險。
潘建偉團隊利用單光子量子態同時作為時間傳遞和金鑰分發的訊號載體,進行時間同步和金鑰生成。金鑰可加密時間資料,從而確保傳輸安全。
自從“墨子號”量子衛星發射以來,潘建偉與量子通訊受到了廣泛質疑。質疑聲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墨子號”發射四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
二是量子通訊與普通大眾有什麼關聯,能有什麼用?三是潘建偉研製的光量子計算機根本沒有加速計算能力,實質上就是做資料搜尋的取樣器。
2016年,“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成功發射。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量子衛星將量子通訊構建的傳輸網射向了太空。
我們從潘建偉的描述來看,“墨子號”和量子通訊確實是高大上,許多人聽後都感覺是雲裡霧裡。然而四年過去,再無訊息,直到最新成果到來。
不少學者對此發出質疑,“墨子號”在四年時間裡都發現了什麼?普通大眾也對量子通訊發出疑問,說這個前沿科學到底能為我們幹些什麼事情?
2019年3月,潘建偉對眾多質疑作出了迴應,這是“墨子號”衛星發射三年來潘建偉的首次發聲。
潘建偉透露,“墨子號”升空後的效能遠超預期,兩年的科研計劃三個月就完成了。衛星已把金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一秒傳鍾送40萬個金鑰。
但潘建偉沒有介紹愛因斯坦理論的驗證情況。有人認為量子通訊是“偽科學”,潘建偉迴應說,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未必能很好的理解。
他說量子通訊還沒有廣泛應用,人們才感覺“不靠譜”。量子通訊的資訊保安作用,對國家和個人都非常重要,在未來將大幅提升資訊保安水平。
潘建偉曾認為量子力學可實現人體瞬間隔空傳輸,郭教授認為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原理上根本做不到。量子作為科學不應有這樣的現象存在。
還有潘建偉研製的光量子計算機,聲稱比人類史上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和電晶體計算機執行速度快100倍。這一說法同樣受到學界的廣泛質疑。
不少學者認為潘建偉的說法嚴重失實,所謂的量子計算機就沒有計算能力,僅是一個數據搜尋取樣器,也就是說連一加一等於二都不能夠計算。
面對眾多的質疑聲,潘建偉四年來只公開回應過一次,最新的訊息就是在“墨子號”衛星上做的量子安全時間傳遞實驗。
科學研究就是這樣,每一次科學創新都伴隨著質疑聲,但並不是每次的質疑聲都能轉化成科研成果,同樣每次科學成果的取得並非都有質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