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縣的知名人文景觀有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文廟、舜帝陵等。
九嶷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新“瀟湘八景”之一,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轄區內已開發的景點有舜帝陵、紫霞巖、舜源峰、玉琯巖、古舜廟遺址、文廟、鳳凰巖、桃花巖、永福寺、三分石、瑤寨等數十個。
九嶷山在寧遠縣境內,而湖南和廣西地圖上的九嶷山跨度很大,是大九嶷山(九嶷山脈),中心在藍山縣,跨越了藍山縣城的東西區域。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境內,寧遠縣城南60裡,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2000餘里,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嶽。這裡峰巒疊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處,多為砂頁岩、花崗岩、變質岩組成。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記·五帝本紀》: “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
與萌渚嶺的關係:有的說包括九嶷山,可是地圖上是“深水”把二者分開了。如果說包括,則為 “大萌渚嶺”山脈了。
夏朝時為紀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為“中華第一古陵”,歷代君王祭祀不斷,1999年修復一新,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祭祖朝拜的聖地。
舜帝陵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陵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築,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幹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牆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中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於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廟為上世紀90年代重建,共斥資近三千萬元,於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廟佔地600餘畝,坐南朝北,莊嚴肅穆,這是國內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築,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舜帝陵從1995年搶修重新開放以來,一直是海內外遊客、炎黃子孫朝拜祭祖的“聖地”,並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紫霞巖,又名“重華巖”,位於九疑山風景名勝區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華”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遊此巖,因而得名。每當雨過天睛,Sunny覆照,巖壁上閃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後人稱之為紫霞巖。紫霞巖分內巖和外巖兩部分。外巖雄偉壯觀,內巖幽深敞闊。巖洞遊程1556米。洞內各種鐘乳石似人似花,象鳥象獸,巖內有一條“九曲銀河”蜿蜒盤旋,將此景觀串連一體;自唐代以來,巖內就留有元結、沈紳、蔣之奇、寇準、宋之問、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騷客的石刻墨跡,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遊九疑山時曾在此巖“炊粥就碗”三天四夜。 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華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樹、怪石、亭閣相映成趣,巧奪天工,加上珍稀動、植物眾多,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不僅是天然的“珍稀動、植物寶庫”和“森林氧吧”,還有中國“第二花果山”之美譽。
寧遠文廟,又名學宮。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西南隅,原建於漢泠道故城(今名東城),宋乾德三年(965年)隨縣城遷建於此。文廟是中國古代社會里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築,是祭祀歷史文化名人也子和唯一官司辦的學府,是中國封建社會里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寧遠文廟在中國現存的文廟真建築(含也廟、文宣王廟、學宮、夫子廟、先師廟)中,是始建年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兩座建築之一,南北長170.8米,東西寬60.2米,佔地10282平方米,其規模在全國現存文廟中屈指可數。
寧遠文廟以精美的石雕著稱,特別是20根整體高5米的灰色大理石蟠龍舞鳳石雕柱採用高浮雕鏤空工藝,十分精美,為全國古建築中所僅有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人們稱為“國寶”,廟內眾多有石雕裝飾相互輝映,包括了石雕的全部工藝手法,猶如一座完美的石雕工藝博物館。
寧遠文廟自北宋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十餘次維修及重修,後存建築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八年(1882)時所重修。整座文廟建築規劃合理,結構科學,排水迅速、房屋裝修藝術的地方風格、民族風格十分濃烈。體現了古代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1996年11月,經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遠縣的知名人文景觀有九嶷山國家森林公園、寧遠文廟、舜帝陵等。
九嶷山是國家AAAA級景區、湖南省新“瀟湘八景”之一,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轄區內已開發的景點有舜帝陵、紫霞巖、舜源峰、玉琯巖、古舜廟遺址、文廟、鳳凰巖、桃花巖、永福寺、三分石、瑤寨等數十個。
九嶷山在寧遠縣境內,而湖南和廣西地圖上的九嶷山跨度很大,是大九嶷山(九嶷山脈),中心在藍山縣,跨越了藍山縣城的東西區域。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境內,寧遠縣城南60裡,屬南嶺山脈之萌渚嶺,縱橫2000餘里,南接羅浮山,北連衡嶽。這裡峰巒疊峙,深邃幽奇,千米以上高峰有90多處,多為砂頁岩、花崗岩、變質岩組成。素以獨特的風光,奇異的溶洞,古老的文物,動人的傳說,馳名中外,令人神往。《史記·五帝本紀》: “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
與萌渚嶺的關係:有的說包括九嶷山,可是地圖上是“深水”把二者分開了。如果說包括,則為 “大萌渚嶺”山脈了。
夏朝時為紀念舜帝而建的舜帝陵,為“中華第一古陵”,歷代君王祭祀不斷,1999年修復一新,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祭祖朝拜的聖地。
舜帝陵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陵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築,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幹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牆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中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
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巖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巖搬遷而來,位於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如今的舜廟為上世紀90年代重建,共斥資近三千萬元,於99年落成。新建成的舜廟佔地600餘畝,坐南朝北,莊嚴肅穆,這是國內唯一的舜帝陵墓。陵廟為仿清式,兩重院落,四進建築,由神道、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和陵山(舜源峰)組成。舜帝陵從1995年搶修重新開放以來,一直是海內外遊客、炎黃子孫朝拜祭祖的“聖地”,並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紫霞巖,又名“重華巖”,位於九疑山風景名勝區舜源峰西南一公里。“重華”是舜帝的名字。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曾遊此巖,因而得名。每當雨過天睛,Sunny覆照,巖壁上閃射出紫色的霞光,所以後人稱之為紫霞巖。紫霞巖分內巖和外巖兩部分。外巖雄偉壯觀,內巖幽深敞闊。巖洞遊程1556米。洞內各種鐘乳石似人似花,象鳥象獸,巖內有一條“九曲銀河”蜿蜒盤旋,將此景觀串連一體;自唐代以來,巖內就留有元結、沈紳、蔣之奇、寇準、宋之問、李少白、何大斌等名人騷客的石刻墨跡,明代大地理學家徐霞客遊九疑山時曾在此巖“炊粥就碗”三天四夜。 舜源峰猴山位居“九疑山”之首,乃華夏始祖舜帝的崩葬之地。峰上野猴成群,花果遍地,奇樹、怪石、亭閣相映成趣,巧奪天工,加上珍稀動、植物眾多,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不僅是天然的“珍稀動、植物寶庫”和“森林氧吧”,還有中國“第二花果山”之美譽。
寧遠文廟,又名學宮。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西南隅,原建於漢泠道故城(今名東城),宋乾德三年(965年)隨縣城遷建於此。文廟是中國古代社會里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築,是祭祀歷史文化名人也子和唯一官司辦的學府,是中國封建社會里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寧遠文廟在中國現存的文廟真建築(含也廟、文宣王廟、學宮、夫子廟、先師廟)中,是始建年代最早,儲存最完整的兩座建築之一,南北長170.8米,東西寬60.2米,佔地10282平方米,其規模在全國現存文廟中屈指可數。
寧遠文廟以精美的石雕著稱,特別是20根整體高5米的灰色大理石蟠龍舞鳳石雕柱採用高浮雕鏤空工藝,十分精美,為全國古建築中所僅有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人們稱為“國寶”,廟內眾多有石雕裝飾相互輝映,包括了石雕的全部工藝手法,猶如一座完美的石雕工藝博物館。
寧遠文廟自北宋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十餘次維修及重修,後存建築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八年(1882)時所重修。整座文廟建築規劃合理,結構科學,排水迅速、房屋裝修藝術的地方風格、民族風格十分濃烈。體現了古代勞動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1996年11月,經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