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看小品就是為了一笑?
9
回覆列表
  • 1 # 八卦小錦鯉

    因為目前喜劇行業廣泛流傳著一種說法“喜劇的最高表現形式是悲劇”。說不清楚這個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開來的,也說不清楚是從哪裡來的,反正國內所有的喜劇人都接受並認可了這一說法。

    “小品王”趙本山2004年在春晚舞臺上和範偉、高秀敏表演的小品《送水工》,最後結尾放了一曲閻維文的《母親》,催人淚下▼

    “小品女王”蔡明1994年在春晚舞臺和郭達合作《父親》,最後蔡明扮演的虛榮“女兒”落淚下跪,讓觀眾也跟著落淚▼

    就連一向以搞笑見長的宋小寶也不能“免俗”,在《喜劇總動員》第一季的決賽中,與蔣欣合作了小品《聽風》,也是讓人看得淚眼朦朦▼

    喜劇界公認的“喜劇大師”周星馳更是被認為能讓人“笑中帶淚”的高手。周星馳的電影關注的從來都是小人物的辛酸和挫折,這種喜劇風格在《喜劇之王》中表現得最明顯。男主尹天仇出盡洋相,費盡心思,得到的也還是一個龍套。對於喜劇行業的這個現象,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做到讓觀眾“笑中帶淚”,是無可厚非的。既搞笑,又感動,不僅考驗喜劇人編劇本的能力,還考驗喜劇人的演技。想讓觀眾笑觀眾就笑,想讓觀眾哭觀眾就哭,的確是一件相當牛B的事兒。

    但是,“笑中帶淚”的前提是“笑”不是“淚”。一部喜劇作品不想著怎麼搞笑,反倒儘想著怎麼煽情,本來就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情。還有,如果最後的“煽情”出現得缺乏邏輯,銜接得很生硬,讓人看著尷尬,反而破壞了作品的喜劇效果。我倒希望喜劇人們能“放慢追求高階喜劇的腳步”,先把“喜劇”做好了,再抵達“悲劇核心”。

  • 2 # 企業那些事

    《烏合之眾》裡面有一句話:誇大其辭、言之鑿鑿、不斷重複,絕對不能靠說理,而是要靠情緒的煽動,才是影響群眾的最好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麥芽糖在食品中有沒有發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