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1652432027

    要是追溯“黎民”一詞的由來,就要 從我們的祖先炎黃二帝說起了。相傳在炎 黃二帝還並存之時,中國大地上還有東夷、西戎、南蠻和北狄等部落。據說在南蠻中, 一個以猛獸為圖騰的部落聯盟最為強大。這個聯盟由9個部落組成,名為九黎族,以蚩尤為首。後來,蚩尤看上了水土肥美 的黃河流域,就率眾前來爭奪。

    當時生活在這一領域的是炎帝部落。為 了保衛家園,炎帝和蚩尤部落展開大戰, 炎帝戰敗。失敗後的炎帝,投靠了西方的黃帝部落,組成炎黃聯盟。於是,為了爭 奪中原地區,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再次激戰。黃帝不僅打敗九黎部落,並且取下了 蚩尤的首級。戰敗後九黎族人成了階下囚,被炎黃部落的人稱為“黎民”。

    當然,這 個稱呼含有蔑視低賤的味道。在炎黃部落裡實行著這樣一種制度, 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姓氏權。一般來 說,姓指的是婦女,氏指的是男人,比如說軒轅氏、神農氏。據《說文解字》說, 軒轅隨母親姓,而他的兒子,姓氏則由黃帝指定。這一轉變,反映了當時有母系氏 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歷史事實。

    炎黃二帝時期,中原大地形成了一個以他們為首的 部落聯盟,這個聯盟約有100個氏族,各 氏族有自己的姓氏。所以,這個統治集團便成為“百姓”。由此可知,“百姓”開 始時,乃是部落裡各氏族首領的合稱,身份高貴,並非平民。據《尚書》記載,舜時期曾經強迫黎 民勞作,為的就是供養“百姓”。

    《尚書堯 典》記載“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後來的學者解釋說,“百姓就是指百官”,漢 代的鄭玄注日:“百姓,君臣之父子兄弟。”可見,在古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姓” 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布衣平民是沒有這個資格擁有“姓”的。隨著社會動盪,朝代更替,黎民有發 家的,“百姓”有落魄的,因而這種區分 就不是十分明顯了。

    戰國時舊貴族徹底沒 落,“黎民百姓”也就成了人民大眾的統稱。

  • 2 # 使用者1998327514981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對於老百姓有多種稱謂;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也有區別。打破砂鍋問到底,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兩個稱謂的傳統文化、民俗文化。一、關於“黎民百姓”的稱謂:“老百姓”這是華人(漢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稱。那麼“百姓”的稱謂是怎麼產生的呢?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是夠不上稱“百姓”的,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到春秋後半期,戰國時代以後,宗族逐漸破壞,土地個人私有的地主階級代替土地嫡子世襲的領主階級興起,百姓逐漸失去貴族的意義,社會地位與庶民相似。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那麼“黎民”的由來又是什麼呢?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民族,並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除此之外,對於百姓的稱謂還有很多種,每一種稱謂都有其來歷。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百姓、黎民、布衣、平民、草民、黔首、黔黎、生民、庶民、齊民、庶人、黎庶、卑庶、蒼生、黎元、黎氓、黎苗、氓隸、細氓、細民、下民、下人、生靈、蒼生、蒼民、丁口、白身、白丁、白士、白屋、編戶、生民、民眾、匹夫等。現代百姓的別稱大概有:公民、平民、華人、人民、民眾、大眾、居民等。二、不同的朋友關係的稱謂: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按照傳統民俗文化,稱謂也有區別的。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青梅竹馬”;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援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編後:寫著寫著,我越發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民俗,真的是博大精深,包羅永珍,學之不盡,智慧無窮。萬事問由來,凡事打破砂鍋問到底,也確實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並樂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線上線下業務融合如何解決商品定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