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叔,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在美日歐生活多年,自媒體“這才是美國”“這才是日本”“這才是歐美”的創辦者
儘管二戰中的核襲擊使日本人談核色變,但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打著所謂“為了和平的原子”的口號開始向日本推銷核技術之日起,日本開始愈發依賴核能電力。到目前為止,日本的海岸線附近密密麻麻分佈著54個核反應堆,而日本的核電規模也僅次於美國和法國位居世界第三,維持著日本約1/3的電力供應。
1. 日本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日本國內資源極其匱乏,以煤炭和石油為主的傳統能源基本上全部依賴外部輸入。而進口這件事本身,就要受到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能源產地的政治動盪和運輸通道的安全性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2. 日本電力需求極為龐大。作為以製造業為主的發達工業國,日本的年人均耗電量達到8000千瓦以上,這樣的巨大內需迫使日本尋求更加多樣化的能源渠道。而在新能源方面,日本國內的風能與水能資源也極為有限,人工核能就自然成為了日本人的新能源首選。
3. 利益“鐵三角”綁架核電政策。在日本,政治家、官僚和財界形成的“鐵三角”獲得了對政策過程的決定性影響力。電力公司與擁核政黨的自民黨乃至官僚利益集團聯手,使日本在開發核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具體來說,在自民黨族議員、省廳的擔當部局或課以及相關業界建立的“鐵三角”的同盟關係中,官僚利用制定政策或行政管理權給業界團體提供政治便利,但需要族議員再過會透過法律議案和確保省廳的預算;業界團體為管理提供再就業高薪職位作為回報,為族議員提供政治獻金、籌集選票,卻有求於省廳官僚;族議員得到業界團體的支援,對官僚施加影響。
這種關係在自民黨力推核電的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族議員”大致是指具有長期連續當選的經歷,精通特定決策領域的政策制定,並具有強大影響力及協調力的自民黨國會議員)如果棄核,相關技術人員迅速消失的同時數十萬人將失去工作,而且能源供給將失去可靠保障。這些都是以“經團聯”為首的日本經濟界人士所不願意看到的。
4. 核技術擁有的潛在價值。日本對待核能的態度是矛盾和曖昧的。表面上在《不擴散核武器公約》的框架內積極標榜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私底下卻始終不放棄制和造h發展核武器的能力。由於有大量的核電站反應堆機組執行,日本鈽儲量逐年快速增長。而鈽作為放射性元素,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
2007年日本鈽儲量已達45噸,在全球230噸民用鈽中已經佔到五分之一。2014年1月,美國政府催促日本歸還331公斤鈽,這批核材料冷戰時期交給日本用於研究,理論上可以製造出40至50核武器。但日本以“對於快堆的研究非常必要”為藉口一直推脫。公開索回核材料,說明美國對日本核武開發的野心也一直有所警惕。
在日本,雖然會有很多居民透過遊行來反對建立核電站,但是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雖然目前日本官方的核政策仍然以和平利用核能為主基調,但鑑於其發展核武的野心和潛力、政界右傾化的趨勢及日益公開的發展核武言論,還是值得國際社會應給予警惕和關注的。
作者米叔,資深媒體人,旅美學者,在美日歐生活多年,自媒體“這才是美國”“這才是日本”“這才是歐美”的創辦者
儘管二戰中的核襲擊使日本人談核色變,但自上世紀50年代,美國打著所謂“為了和平的原子”的口號開始向日本推銷核技術之日起,日本開始愈發依賴核能電力。到目前為止,日本的海岸線附近密密麻麻分佈著54個核反應堆,而日本的核電規模也僅次於美國和法國位居世界第三,維持著日本約1/3的電力供應。
1. 日本國家能源安全的需要。日本國內資源極其匱乏,以煤炭和石油為主的傳統能源基本上全部依賴外部輸入。而進口這件事本身,就要受到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波動、能源產地的政治動盪和運輸通道的安全性等多重因素的制約。
2. 日本電力需求極為龐大。作為以製造業為主的發達工業國,日本的年人均耗電量達到8000千瓦以上,這樣的巨大內需迫使日本尋求更加多樣化的能源渠道。而在新能源方面,日本國內的風能與水能資源也極為有限,人工核能就自然成為了日本人的新能源首選。
3. 利益“鐵三角”綁架核電政策。在日本,政治家、官僚和財界形成的“鐵三角”獲得了對政策過程的決定性影響力。電力公司與擁核政黨的自民黨乃至官僚利益集團聯手,使日本在開發核能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具體來說,在自民黨族議員、省廳的擔當部局或課以及相關業界建立的“鐵三角”的同盟關係中,官僚利用制定政策或行政管理權給業界團體提供政治便利,但需要族議員再過會透過法律議案和確保省廳的預算;業界團體為管理提供再就業高薪職位作為回報,為族議員提供政治獻金、籌集選票,卻有求於省廳官僚;族議員得到業界團體的支援,對官僚施加影響。
這種關係在自民黨力推核電的過程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族議員”大致是指具有長期連續當選的經歷,精通特定決策領域的政策制定,並具有強大影響力及協調力的自民黨國會議員)如果棄核,相關技術人員迅速消失的同時數十萬人將失去工作,而且能源供給將失去可靠保障。這些都是以“經團聯”為首的日本經濟界人士所不願意看到的。
4. 核技術擁有的潛在價值。日本對待核能的態度是矛盾和曖昧的。表面上在《不擴散核武器公約》的框架內積極標榜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私底下卻始終不放棄制和造h發展核武器的能力。由於有大量的核電站反應堆機組執行,日本鈽儲量逐年快速增長。而鈽作為放射性元素,可作為核燃料和核武器的裂變劑。
2007年日本鈽儲量已達45噸,在全球230噸民用鈽中已經佔到五分之一。2014年1月,美國政府催促日本歸還331公斤鈽,這批核材料冷戰時期交給日本用於研究,理論上可以製造出40至50核武器。但日本以“對於快堆的研究非常必要”為藉口一直推脫。公開索回核材料,說明美國對日本核武開發的野心也一直有所警惕。
在日本,雖然會有很多居民透過遊行來反對建立核電站,但是似乎並沒有什麼作用。雖然目前日本官方的核政策仍然以和平利用核能為主基調,但鑑於其發展核武的野心和潛力、政界右傾化的趨勢及日益公開的發展核武言論,還是值得國際社會應給予警惕和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