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村夫亮

    手機侷限性太強,即使是最先進的P40或者iPhone,高速連拍、平均曝光、大動態後期修圖、微光長時間曝光、高ISO噪點控制,可以說稍微專業一點的成像要求手機都差的很遠很遠…如下圖,早晨到傍晚,長時高ISO曝光動態平衡、成像細膩,手機很難表現

  • 2 # 北川有名

    同尺寸感測器畫素越高,畫質下降越厲害,特別是高感。手機不能取代相機是因為感測器尺寸太小太小,多數不足C幅相機十分之一。手機適合簡單記錄性和簡單創意性攝影,它的優點不在於拍照功能多厲害,而是方便,僅此而已。

  • 3 # 星海天輪

    畫素高不代表畫質好。一方面,手機鏡頭受限於體積無法做的像單反微單那樣高素質,畫幅偏小,直出發朋友還行,放大三倍以上畫質下降,後期修圖空間不大。另一方面影響畫質的還有手機廠商的軟體調校,同一個鏡頭,不同廠家手機出片質量可能差距巨大,相對而言,傳統單反、微單相機廠家擁有豐富的色彩調校功底和眾多優秀的鏡頭。基本上二者沒有可比性。對畫質要求不高的,平常發發朋友圈的用手機可以。追求高畫質,後期修圖的,最起碼入手個微單。我個人認為兩個都不能少。可以搭配使用。

  • 4 # sunmin19620571

    高畫素並不是出好片的唯一條件,甚至連最主要條件也不一定稱得上。一臺4百來萬畫素的老機器跟了我10年,直到現在我還很願意將他帶在身上,儘管4千萬左右畫素的全畫幅我有兩臺。

  • 5 # 嘿哈老劉

    只講現象。其實玩單反的人手裡也都有手機,而且大多數都是當下一部很不錯的手機,因為什麼?相對於單反器材,哪怕是一部流行的旗艦手機,也簡直是太便宜了!

    玩單反的人有時偶爾的也會拿出手機拍照,但面對的都不是值得創作的場景,頂多算是為了記錄或即時傳送的玩笑操作而已。而大多時候,面對大好風光、鳥語花香、活潑兒童、靚麗車模、急馳賽車、單手扣籃……,他們怎麼可能丟下勝任拍攝創作的單反相機呢?!

  • 6 # 海中巖haha

    只要還在提畫素這個事兒就是傻。微信上別人發給你的照片,你沒覺得不清吧?微信傳輸的是100萬畫素的照片兒。有幾個人知道拍完照用微信傳的時候,需要選中原圖傳送。連原圖傳送都不知道的人,其實就是需要100萬畫素的手機。更不要提什麼相機了。手機5000萬畫素的和100萬畫素的,其實根本沒有區別。

  • 7 # 富貴說得對

    這都多少年了,音樂播放器還活的好好的。你又覺得專業相機要敗了?

    業餘永遠代替不了專業的。

    柯達被打敗,是被同行打敗,不是跨行業打擊。

  • 8 # 粵V張先生

    我個人喜歡用手機拍照。因為手機拍照最大優點就是方便、快捷,上手即可拍照攝像,不用調校複雜引數,能快速記錄生活。有人會說數碼相機也可以做到啊,然而目前來說,再輕巧的數碼相機體積依然比手機大,不便攜帶。至於成像質量手機跟數碼相機還是有些差距的。對於非專業攝影愛好者的我來說,手機足矣。

  • 9 # 絕地扳機

    手機拍照確實日新月異,但是拿畫素來衡量,也就中國產機忽悠的出來。中國產手機的畫素就是個引數而已,讓你用來對外炫耀用的。其實沒用!

  • 10 # 五金員工陳可為

    沒相機,現在智慧手機素像高,拍攝照片或者拍攝視訊隨便方便實用,要相機幹嗎?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更容易儲存,修圖方便。

  • 11 # 華強北小葉子

    最近天氣不錯,挺風和日麗的。前幾天,我拎著微單配著超廣角鏡頭出去採風,正蹲地上仔細對焦,調整光圈,準備拍出一朵白蓮花。旁邊悠悠傳來一個大爺的聲音,“呦,小姑娘,用的微單吧。我現在都用手機拍了,配個鏡頭,倍兒棒,你看”。

    我湊過去一看,大爺真沒吹,的確倍兒棒,清晰度高,色彩鮮豔,需要突出和虛化的地方,也都做到了。而我相機裡這張,因為大爺的嗷一嗓子,突然嚇的手抖,糊了。

    我和大爺的這場PK,反映了在手機攝影時代,相機行業如今面臨的困境。

    iPhone 拍攝

    隨著智慧手機拍照效果的大幅度提升,以及人們越來越高的輕量化出行需求,相機的光環好像在慢慢褪去,我們也開始思考,相機在今天存在的意義。

    當我們立足當下,縱觀這些年相機和手機的“競爭”歷史,發現一味追捧單反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但手機能取代相機的時代也不會到來。事實上,手機和相機都有各自的侷限性和優越性,它們都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影像記錄工具。

    一、江湖地位的更迭:數碼相機曾經的榮耀與手機的崛起

    相機的黃金時代屬於十年前。根據日本國際相機攝影器材工業協會(CIPA)的資料,全球相機的銷量在2010年達到巔峰,為1.215億部。

    當相機享受春風得意之時,手機才剛剛邁入相機領域。即使手機在拍照功能上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00年,也就是搭載了11萬畫素的夏普J-SH04——第一款配有攝像頭的手機。但正式轉折點其實是2010年蘋果iPhone4的釋出,這款觸控式螢幕智慧手機,搭載了500萬畫素的1/3.2英寸背照式CMOS感測器,更新了使用者的手機拍照體驗。

    從這之後,手機攝影時代來臨了。蘋果,三星,華為,OPPO等各大廠商相繼開拓手機拍照市場,如今,智慧手機已經迎來4000萬畫素的時代,可以達到最高50倍的數碼變焦,甚至也支援外接攝像頭。鋪天蓋地的修圖軟體,隨拍隨分享的特性更是助力了手機攝影的潮流。而數碼相機正逐漸式微,去年,數碼相機的全球銷量下滑到了1520萬,幾乎只有黃金時代2010年銷量的13.6%。

    二、兩難的抉擇:手機贏在簡單便攜,相機贏在畫質

    手機最大的優勢在於便攜性,攝影是一門跟時間賽跑的藝術,需要捕捉的往往就是那麼一瞬間。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天上雲捲雲舒,千變萬化,當需要記錄下這一時刻的景色時,直接開啟手機相機,點選拍攝按鈕。

    如果使用相機的話,可能會多一些準備時間,摘下鏡頭蓋,調整模式、引數,甚至還可能需要搭載器材。而在這個過程中,令人動心的景色或許已經逝去了。但也很有可能出現另一種場景,用手機瞬間拍下的照片,點選一看,明明是朦朧美,卻拍成了黑雲壓城。相機拍出來的畫面,清晰又豐富,還原了所見的美麗。

    可以說,在操作上,手機省去了一些相機拍照的流程,而且不需要太高的學習成本,整個拍攝和出片流程都更加簡單、快速。但手機還是無法完全媲美相機的成像質量的,主要原因是手機受限於它的尺寸,無法搭載更大的感測器,感測器的面積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畫質。

    手機感測器尺寸與M4/3,APS-C,全畫幅相機對比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現在主流手機的感測器已經到了1/1.28英寸,但跟相機對比時,還是顯得有點單薄。

    三、難以跨越的鴻溝:感測器面積

    感測器面積最主要影響的是拍攝時的進光量,所以在光線低的情況下,手機很可能無法吸收更多的光線而導致照片漆黑一片。除了影響進光,感測器質量還跟背景虛化效果有關,這也是數碼相機很引以為傲的一點。手機的感測器尺寸小,焦段較廣,導致很難實現優質的虛化效果,拍攝物體時,往往失去了前景後景的層次感。

    iPhone X拍攝 手機拍近景時的電子虛化效果不算明顯

    尼康Z 50拍攝 光圈F4

    當然,手機廠商也認識到了這些侷限,開始從硬體和軟體兩個層面解決畫質問題。硬體上,主要是增加攝像頭以提升感測器面積。目前手機相機的最高配置——華為P40 Pro,就是搭載了徠卡四攝,四個鏡頭承擔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特性,不但基本全焦段涵蓋了廣角、超廣角、長焦,而且搭載了主攝F1.9,副攝F1.8的大光圈。軟體上,就是不斷更新演算法,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處理器對照片進行後期改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合成多張照片,降噪改善成像質量。

    四、畫質上的天花板:需要記錄的還有星辰和大海

    即使手機廠商做了很多努力,手機物理尺寸的限制,仍然在影響著畫面呈現的效果。

    夜拍是大部分手機拍照的難點。鑑於手機有限的感測器面積,高感的可用範圍遠不如相機廣,畫面更容易出現噪點。誠然,有些旗艦級拍照手機在黑暗環境中的畫面提升了很多,但如果仔細檢視照片的細節,還是會被相機的成像效果擊敗。進一步將照片放大,這種差距將顯得更明顯。當拍攝星空、日落、城市夜景時,我們往往希望整個畫面的細節都能被捕捉下來,這個要求,手機可能還是難以達到。

    iPhone XS Max攝於重慶 拍夜景時細節有損失

    尼康Z 7拍攝 可勝任拍攝光線複雜的景色

    我們再將討論從遠處的風景回到近處的特寫,現在手機的背景虛化演算法已經日趨成熟,至少已經能達到突出主體,模糊背景的程度。但虛化效果並不是這麼簡單,還有邊界過渡是否自然,背景光圈是否圓潤等。手機的虛化效果依賴於演算法,是機器在努力去模仿最自然、逼真的光學景深,而相機的光學虛化顯然是更勝一籌。

    尼康Z 50拍攝 光學虛化效果優質

    當我們在使用手機拍攝時,遇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想拍攝的物體離自己太遙遠,不得不通過放大螢幕來實現變焦,這個過程,屬於數碼變焦,有損畫質,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越放大,畫面越模糊的原因。而相機的變焦是通過鏡頭,來達到光學變焦的目的,這個過程,對畫質的影響基本是沒有的。

    相機給我們的拍攝帶來了更多可能性。如果說我們註定會錯過生命中一些值得銘記的瞬間,但相機能讓我們留下的更多,流走的更少,降低因為拍攝裝置的侷限性而導致的遺憾。更加不可替代的是,相機帶給人的豐富的創作體驗。每次滑動撥輪,更換和轉動鏡頭,甚至包括豐富的後期處理,都是一個經營藝術品的過程。

    手機都千萬畫素了,拍照還需要相機嗎,答案當然是需要。

  • 12 # 正文165395171

    相機速度快,可以在零點一秒鐘進行拍攝,但似乎讓人不注意視察,不認識的人看到你拍攝他容易讓別人反感,而且表情難以捉摸。

    手機攝影它們都很小巧,便於攜帶,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時候都有相機在手,這對於專注於時時都有可能發生的偶然而巧合的街頭攝影來說,是很關鍵的。而且拍攝時不容易引起被拍攝物件的注意,即使被發現了,對方一般也只會把你當作旅遊者,不會和攝影聯絡起來,反應會小很多。

    第二個原因,是他們都沒有取景窗,都是通過顯示屏實時觀察需要拍攝的畫面,電子取景真正達到了所見即所得,白平衡和明暗對比的實時表現等都可以看到,那是光學取景窗所不具備的。電子取景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會稍有延時,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越來越微小,顯示屏取景,畫面被擷取下來,已經是平面的東西,拍攝者會更加註意畫面各元素的排布,這和用相機取景窗取景的感受有很大不同,取景窗取景看到的畫面雖然加了框,但還是感覺在看一個立體的世界。

    第三,它們的景深都很大,特別是手機,可能對於需要虛化的人來講,這不是很理想,但是對於街頭攝影,這倒返會成為一個好處,可以清楚地捕捉到更大範圍的活動,不過兩者的自動性都比較高,留給拍攝者調整拍攝引數的可能性不大,技術層面上也沒有更多的自主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安卓手機不管哪種封裝方式,下邊框始終比蘋果的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