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①曰:詞者,蓋出於唐之詩人, 採樂府之音以制新律②, 因系其詞③,故曰“詞”。傳曰④: “意內而言外謂之詞⑤。”其緣情造端,興於微言, 以相感動,極命風謠⑥,里巷男女哀樂, 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⑦, 低徊要眇以喻其致⑧。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⑨,騷人⑩之歌, 則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聲哀(11),放者(12)為之,或跌蕩靡麗(13),雜以昌狂俳優(14)。然要其至者(15),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16),各有所歸(17),非苟為雕琢曼辭(18)而已。
自唐之詞人, 李白為首(19), 其後韋應物、王建、韓翃、白居易、劉禹錫、皇甫淞、司空圖、韓偓,並有述造。而溫庭筠最高, 其言深美閎約。五代(20)之際,孟氏、李氏(21),君臣為謔,競作新調,詞之雜流(22)由此起矣。至其工者,往往絕倫(23),亦如齊、梁五言(24),依託魏晉(25),近古然也(26)。
宋之詞家, 號為極盛。然張先、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張炎, 淵淵乎文有其質焉(27)。其蕩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28), 柳永、黃庭堅、劉過、吳文英之倫(29),亦各引一端(30),以取重於當世(31)。而前數子者(32), 又不免有一時放浪通脫之言出於其間(33)。後進彌以馳逐, 不務原其指意(34),破析乖剌(35),壞亂而不可紀。故自宋之亡而正聲絕。元之末而規矩隳。以至於今四百餘年,作者十數(36),諒其所是,互有繁變, 皆可以安蔽乖方(37),迷不知門戶者也。
今第錄此篇(38),都為二卷。義有幽隱,併為指發(39)。幾以塞其下流,導其淵源,無使風雅之士懲於鄙俗之音, 不敢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之也。(40)
嘉慶二年八月, 武進張惠言。
敘①曰:詞者,蓋出於唐之詩人, 採樂府之音以制新律②, 因系其詞③,故曰“詞”。傳曰④: “意內而言外謂之詞⑤。”其緣情造端,興於微言, 以相感動,極命風謠⑥,里巷男女哀樂, 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⑦, 低徊要眇以喻其致⑧。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⑨,騷人⑩之歌, 則近之矣。然以其文小、其聲哀(11),放者(12)為之,或跌蕩靡麗(13),雜以昌狂俳優(14)。然要其至者(15),莫不惻隱盱愉,感物而發,觸類條鬯(16),各有所歸(17),非苟為雕琢曼辭(18)而已。
自唐之詞人, 李白為首(19), 其後韋應物、王建、韓翃、白居易、劉禹錫、皇甫淞、司空圖、韓偓,並有述造。而溫庭筠最高, 其言深美閎約。五代(20)之際,孟氏、李氏(21),君臣為謔,競作新調,詞之雜流(22)由此起矣。至其工者,往往絕倫(23),亦如齊、梁五言(24),依託魏晉(25),近古然也(26)。
宋之詞家, 號為極盛。然張先、蘇軾、秦觀、周邦彥、辛棄疾、姜夔、王沂孫、張炎, 淵淵乎文有其質焉(27)。其蕩而不反,傲而不理,枝而不物(28), 柳永、黃庭堅、劉過、吳文英之倫(29),亦各引一端(30),以取重於當世(31)。而前數子者(32), 又不免有一時放浪通脫之言出於其間(33)。後進彌以馳逐, 不務原其指意(34),破析乖剌(35),壞亂而不可紀。故自宋之亡而正聲絕。元之末而規矩隳。以至於今四百餘年,作者十數(36),諒其所是,互有繁變, 皆可以安蔽乖方(37),迷不知門戶者也。
今第錄此篇(38),都為二卷。義有幽隱,併為指發(39)。幾以塞其下流,導其淵源,無使風雅之士懲於鄙俗之音, 不敢與詩賦之流同類而風誦之也。(40)
嘉慶二年八月, 武進張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