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謝謝邀請!按照血緣字、輩分字、婚合字、職能字四字法原則,遠古日部族(日姓)與木(木姓)部族婚育後代的記號寫作“東”,屬於婚合字。東分族後建立東部族,東姓。東最初的含義是日部族和木部族共同的二代,也是婚合字中隱藏的“輩分字”。有些輩分字是部族名直接疊加,如日部族第二代寫作“昌”,第三代寫作“晶”。木部族第二代寫作“林”,第三代寫作“森”。婚合字可看做是輩分字一類,輩分字的產生,說明人類的倫理意識的啟蒙,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大進步。

    東,產生方位含義的原因,是東部族居住地相對於其他部族而言,東邊,本義是東部族居住的那邊,後來被各部族公認為“東方”。人類之初,方位也是沒有名稱的,東部族名借用為方位名。假如當初住在那個方位的不是東部族,而是其他部族,那麼可能是其他部族名代替了那個方位的名稱。

    至於後來把“日”作為“太陽”,把“木”作為“樹木”也都是借用,借用什麼?借用的都是部族名,姓字。也就是說,一切文字都是借用姓字表達。更多資訊請百度《中國姓氏研究報告》、《漢字統一的途徑是什麼》等看看。

  • 2 # 麓風軒

    這是一個會意字,《說文解字》認為:“日所出也。從日在木中,會意。”意思是太陽在“木”中,表示太陽剛剛升起,太陽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淮南子·天文訓》:東方木也。

    這是篆書的”東“字,可以看”日、木“之形,下面這個楷書”東“字,還保留了古人造字的會意本義。

    現在的簡化字”東“字就很難看出會意了。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

  • 3 # 小漢字見大歷史

    漢字「東」的字形,的確給人很困惑,怎麼表示「東方」的意思呢?

    如果一個字從字形上說不通,就要考慮從「字音」著手,則能渙然冰釋,不要以字形強解。

    ------------------------------------------------------------------------

    那就先說結論:漢字「東」取像自上古的「旅行箱」。

    古人也要走親訪友、遠遊出行,要帶換洗衣服,路遠的可能還要帶點乾糧食物,古人用什麼裝這些東西?

    我想讀者應該在古裝電視中都看過,類似一塊布做成包袱,搭在肩部上,社會我小燕子哥鎮樓:

    其實,小燕子這種類似這種包袱一樣的東西,先秦稱為:橐(tuó)囊(náng)。

    所以,漢字「東」是一個假借字,「東」的本義就是「橐」:「東」為「橐」之本字,「東、橐」上古音相通:旁紐雙聲,對轉疊韻。

    (音韻術語,意思就是二者讀音相同或者相近就行了)。

    漢語中「東方」的意義太過於抽象,無法造字,就假借同音字「東」來表示。假借義「東方」霸佔了本字「東」,本義「包袱、布囊」就另造「橐」字表示。

    (造古代的訓詁學中,古人稱之為:「鳩佔鵲巢,假義奪正義」)。

    東漢的許慎《說文》的解釋是「東,動也」,並引用官溥說法是:「從日,在木中」

    《說文》:東,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

    日在木中,徐徐上升,一輪紅日東昇之貌,將「東」釋為「動」,很合理!

    清人段玉裁註解接著補充:

    「日在木中」為「東」,

    「日在木上」為「杲」,「日在木下」為「杳」。

    看起來無懈可擊,可信度非常高,比汽車維修員帶扳手踢足球還合理!

    但甲骨文和金文一出,我們知道許大官人和我玉裁哥都錯了,而且錯得離譜,純粹的望文生義:漢字「東」的演變脈絡圖:

    殷周的甲骨文和金文:

    所以,「東」字正是象形「袋有物而綁束兩端」之形,「橐」之本字,被「借走不歸還」而已。

    漢字「東」雖然在出土的古文獻中未見表示本義,可見這個假借非常早。但是從漢字的初文:「重」,可以看出來——「重」字從「人」負「東」」:取像於「人揹負橐袋」之形,

    這個象形「沉重」的意思不言而喻。西周金文「人」與「東」變成上下結構,共「中豎」筆劃,為小篆字形所本,楷書「重」則承襲小篆。

    「橐」的實物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袋子呢?

    《說文》中 「橐、囊」是互訓的:

    《說文》:橐,囊也。《說文》:囊,橐也。

    這就是典型的「迴圈解釋」,「橐、囊」我都不是認識的話,就一頭霧水了。

    對漢字追本溯源,我們就要從最古老的經傳文獻尋找線索:

    《詩·大雅·公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毛傳:小曰橐,大曰囊。鄭玄箋:乃裹糧食於囊橐之中。《左傳·宣公二年》:……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戰國策·秦策一》:負書擔橐。高誘注:「無底曰囊,有底曰橐。」

    從古人經傳文獻可以看出,先秦、秦漢的袋子有有兩種,可以放置物品:書本、衣物,也可以放食物,有「大、小」之別和「有底、無底」之別——

    「小而有底」曰「橐」;「大而無底」曰「囊」。

    細講要要引證經傳,那就很長了,失去了本文的主旨,因為主要是講漢字「東」,如果有興趣可以百度去讀這篇文章:黃金貴. (1994). 「囊、橐」辨釋. 江蘇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57-58.

    因為是布和皮革製品,並沒有先秦時代實物出土。

    最早的「橐囊」是甘肅武威磨咀子古墓群,出土漢魏時代的「無底布囊」和「有底的草橐」:

    「無底布囊」在女墓主的頭旁邊,可能是放置比較私人的東西:

    出土的「草合」裝的是食材,有底的「草橐」似乎是裝食物的,正如《詩經》說的「乃裹餱糧,於橐於囊」。

    草袋裝食物可以保溫,今天即便是農村還有一種草窠用來裝食物保溫:

    圖引自:陳賢儒. (1960). 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發掘. 考古(9), 15-28.

    敦煌魏晉壁畫中的「包包」都有底,有些形制就是古代文獻中描述「橐」,有些跟今天的包包一樣:

    唐朝「爆款包」,跟今天已經很相似了: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唐朝包包實物,(注:來自微博,無法核實真假)

    「無底之袋」需要「綁束兩端」才能裝物品,所以古人「綁束兩端的袋囊」之形,表達「束口、束縛」的「束」字:

    「束」、「東」也是同源字,古無翹舌音,二者上古音也是通的,二者的區別是:

    「東」字多一筆表示「袋囊有物」。

    「束」是「綁束兩端的空袋囊」。現在我們知道,本字「東(束)」被借走以後,以「袋囊」之形為基礎符號,孳乳派生了一系列的後起字「橐、囊、㯻、㯱」,意義都很相近,就是囊袋的不同叫法。

    其古文字都是像「布袋有物之形」,有些乾脆用聲符表示所裝的物體,起到「既形亦聲」的作用。

    「橐」是「有底之袋,袋中有物」之形,表示物體的筆畫改為聲符「石」,古無翹舌音,「石、橐」音近。

    「㯱」,念piao2,是「囊」的異體字,甲骨文用「一點」像「囊中有物」之形,金文改為聲符「缶」:古無輕唇音,「缶」上古音在滂母,讀音有點像「剖」,所以能表音。

    漢字「㯻」也是也訓為「橐」,讀作「hun」,可能是動詞「捆」的初文。

    《說文》:㯻,橐也。從束,圂聲。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墨子·備穴》:具爐橐,橐以牛皮

    「橐龠」或者「爐橐」就是先秦時代用牛皮做的橐袋子當做鼓風機使用:

    後來慢慢改進的「皮囊鼓風機」:

    後來加上輪子,將圓周運動變為直線運動,這就有點意思的,懂機械的都知道,這就是汽車發動機上的連桿飛輪裝置反過來的。所以,李約瑟對這個機器評價很高:

    圖引自:中國數字科技館http://b2museum.cdstm.cn/ancmach/machine/jb_31.html所以,還是那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出土文獻一直都能證實或者證偽傳世文獻,這就是「二重證據法」的厲害之處,也是考據學最有意思的地方:不管什麼事物,哪怕一句熟語、一個字,追根溯源都有意想不到的有趣點。

  • 4 # 一老沈一

    分成兩個子問題回答,可能更便於說清楚。

    關於“東”字的本義是什麼。

    繁體的“東”,定型於小篆。不過,比小篆早一千多年的甲骨文裡,已經有了“東”字。不僅如此,“南”、“西”、“北”甲骨文裡也有了,分別寫如以下—— 這也就是說,如果探尋“東”字的本義,至少應該追根溯源到甲骨文,看看那個時候這個字的本義是什麼。

    “東”,首先和方向神及風神有關。

    中國上古社會人們,對天氣變化的敬畏,首位的是雨,其次就是風了。

    甲骨文裡“遘雨”、“遘風”之ト恆見,這是源於敬祭風、雨兩神,被作為國家級的最高祀典內容,這個傳統一直影響到後世。

    中國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受水系山脈網格狀地貌組合型別特徵的制約,地區性季風環流和寒溫海流變遷的影響最為明顯——冬季冰風凜冽的極鋒主要徘徊於長江以北;夏季風盛行時多雨,這是形成此地區先民對風雨崇拜的自然原因。

    在殷商時期,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及相對的四種風,已經各有其名,且具備各自的神性。 甲骨文中對此記載頗為詳細,因為有的字打不出來,請看下圖—— 還有下面這個圖—— 兩片甲骨上所說的四方神與四方風神稍有差異——學者們認為,這是契刻時出的差錯。

    胡厚宣先生最早指出,甲骨文四方及四方之風,與《堯典》及《山海經》等先秦古籍中有關四方名和風名的記載,多相契合。

    楊樹達先生進一步論證,此四方名皆為神名,職司草木,分主四季而配於四方。

    陳夢家先生又認為,不啻四方之名即四方之神名,且四方風名亦為風神之名,四方風應為四方之神的使者。

    嚴一萍先生也指出,《堯典》四方之名,“除北方之誤,未能確證外,若析,若因,若夷,均與甲骨文密合無間”。

    另外,蔡哲茂、曹錦炎、劉釗等學者,都贊同以上意見,並作了考證。 “東”,其次和季節有關。

    商代的四方神和四方風神信仰,內寓春夏秋冬季候迴圈的感性認識和地域性方面的意義,追蹤的是四時風向強弱大小等自然屬性與四個方向地域之間的關係。

    東方風神名劦(xié),劦者協也,寓融惠和暢之義,侯時為春季。東方神名析,草木解析萌生之義。殷商時,析被用作地名,甲骨文有“王其步於析”(《合集》24263)之句。

    南和南風、西和西風、北和北風,也皆有神名,並有對應地望。

    為什麼東南西北都有具體的地點所指呢?《左傳》說,“登觀臺以望,必書雲物”——這些具體的地點所指,大概是不同的觀雲測風的“氣象站”。

    風向強弱有異,季候自不相同。所以,四方四風又成為四季之候徵,有識別草木農稼生長特點及區分四時氣候變化的意義。 《屍子》說:“東方為春。春,動也,是故鳥獸孕寧,草木華生,萬物成遂。南方為夏。夏,興也,南,任也,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北方為冬。冬,終也,北,伏方也,是故萬物至冬皆伏”。

    至此,就很好理解漢代許慎,為什麼在《說文解字》裡,對“東”的解釋是“東,動也”了——他認為,“東”的本義是“萌動”的春季。不承想,在春季之前,“東”最早的本義是一個叫“析”的神。這可以理解,因為許慎無源見到甲骨文,所以,不必責怪這個窮根究底的老學究。

    總結一下,“東”的本義是“析神”,主管著叫“劦”的東風之神。然後有了一個引申義——“萬物萌動”的“春季。再然後又有了一個引申義——作為方位的“東”。

    甲骨文裡,東南西北都用來表示方位了——如東面的方國;南廩——南面的倉庫;西羌——商國主要的敵人;北田——北方之王田。

    既然“東”作為方位詞只是其引申義,這個字如何指示方位就不重要了——東南西北四個字,都不包含指示方位的功能,先人們造著四個字的時候,壓根兒沒想讓它們具有指示方位的作用。

    關於“東”字的造字方式。

    “東”,不是會意字,也不是假借字。研究甲骨文的青年翹楚王蘊智教授認為,“東”字屬於“變體分化字。

    王教授認為,在商代,也包括前後銜接的古文字中,文字的一字多義即一字記多詞的現象頻繁發生。因構成文字的基本部件,還沒有像後世那樣齊全和規範,為了便利造字,有效控制文字的兼職,當時的人們,習慣在某一“母字”的基礎上, 透過追加諸如“·”、“一”、“×”、“v”、“口”、“0”之類簡單的筆畫以示區別,亦或嘗試改變“母字”的區域性結構而派生新字。這些派生字不太符合文字的一般構形規則。例如下圖—— 上圖中,各組中的後一字形,皆為透過增損原字筆畫而派出的分化字。如“老”與“考”本是一個字,象人長髮而倚杖之形,同源分化出考字。“束”本象上下作結紮狀的囊形,為了表示“東”這個概念,便在束字中部附加一橫畫(亦作“=”或“×”形)加以區別。其他各組例字的同源分化途徑大致相同。

    於省吾先生最早把這一類分化字,稱之為“因聲指事字”。如在論及“母”、“每”二字的派生關係時,他曾經認為: “每字的造字本義,繫於母字的上部附加一個v畫,作為指事字的標誌,而仍因母字以為聲。”

    他說,“乍一看來,上揭所舉各派生字例似乎和一般的象形符號並無多大差異,其實不然。首先,這些派生字形都已經不再是單純利用表意性符號來進行圖示。如果我們不是事先認識了“考”、“東”、“タ”、“母”、“每”、“升”、“夫 ”“曰”、“非”、“啻”、“寅”、“尤”、“千”、“今”、“百”、“句”、“已”等字的形體來源,即使再省視它們的形體,恐怕也看不出其實際的含意。因為透過 借形變體這種特殊的構字方式,已使文字形體進一步符號化和抽象化,字面 上不再具有明確的表意成分,它們一般只是緣承其同源母體的形和音而又有所區別。此外,借形變體字與六書中的指事字在造字方式上也迥然有別。指事字所追加的是一種具有示意性質的符號,在造字法上仍屬表意字的範疇,其與原來的象形字本體沒有讀音上的內在關係。借形變體字所追加的僅僅是一種區別符號,它是一種文字本體的節外生枝,而且與原來的字形保持有較為密切的讀音聯絡。在文字的使用上,指事字是一種獨立的記詞符號,與原來的象形符號不發生記詞上的交叉聯絡。而借形變體字在未脫胎之前,往往與同源母體存在一個同字異用的過渡階段。如甲骨文“衣”用如“卒”、“白”用 如“百”、……“矢”用如“寅”、“子”用如“已”、“束”用如“東”、 “雲”用如“旬”等等,由此分化出來的字蓋不具指事字的特點,而是具有借形變體之特徵。 他說的很有道理。

    參考資料:《商代史》第六、第七、第十卷;《殷商甲骨文研究》。

  • 5 # 漢字谷主

    解讀漢字,不必用繁雜的方式,學術性的解讀,只會讓普通人看不懂,特別是不能把簡單的東西變複雜。

    【東】,繁體:【東】

    太陽位置:日形升至樹木中,太陽昇起的方向。

    太Sunny明:東昇日光照射在樹木中。

    【東】,,象形,象日在木中形。旭日升在木林中。

    【日】旭日東昇,旦日升在地面上,早日升在屮叢中,東日升在木林中。

    【東】=【東】=【日】+【木】

    【日】日形,日光,日升動。

    【東】旭日升動,東日升在木中。東日方向,早上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

    【東】,由【東】草書簡化而來,日升在木中- 東。

    東,指太陽昇起的方向,東方

    有人會問:東西,表示物體,為什麼會用東字?

    漢字中的“東西”,也是方位詞引申過來的。

    古代城邑城邦“囗”一般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正門朝南,市井主街道路南北走向,城邑劃分“凵”缺口就是“囗”城的城門出口,南北主街道(古時城邑基本只一條主街)

    街道兩旁“東、西”為作買賣的,而非城邑東邊有市西邊有市!買賣“東西”在城邑街道兩旁--這就是“東西”的漢字本源!

    .

    .

  • 6 # 子夏故壇

    “東”的本義就是指方位。準確地講,東就是在天文意義上的春分時,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有人一定會說,沒有那麼複雜,東就是太陽昇起的地方。我們上小學就知道,“早晨起來,面向太陽,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但這其實是不準確的,我們知道,我們生活在北半球,太陽準是偏於南方,故太陽昇起的地方,準確講為東南方向。有首古詩叫《陌上桑》,開頭一句就是“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日出東南隅”,這種描述就很精確了。

    “東”字從日從木。有人說,日在樹中為東。《鄭樵·通志》就說:“日在木中曰東,在木上曰杲,在木下曰杳。木,若木也,日所升降。”其實這種描述也是不確實的。“日在木中”是一幅風景的定格,很難準確地描述方位。早晨起來,日上樹末,其方位大體是在東方,但傍晚時分,日落樹末,其方位卻大體在西方。僅憑一幅定格的圖畫,怎麼確定是在早晨還是在傍晚呢?又怎麼知道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呢?

    “東”從日從木,這裡的“木”不能簡單理解為樹,而應該理解為五行之木。“東”的意義重點在“木”上,因為五行之木本身就代表東方。“日”在這裡只是輔助意義,因為太陽是運動的,其方位是不斷變化的。五行屬木者,日之所出者,東也。

  • 7 # 溫暖的心12341234

    最早的東與西,不是指的方向,而是包裹。

    東是男包。男人出門,用木杆挑起一個包袱,所以,東=木+日。對於這個日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它指的就是包裹的形狀,一種認為它指的是太陽,因為出門要看方向,太陽早上升起,所在東方,所以,後來東就引申為東方。

    西是女包。直到現在,女包依然是西的形狀。出行,無論男女都要帶包裹,也就是帶東西。用東西指代物品,就是這麼來的。

  • 8 # 中研會王開來

    東字甲文象攜物之具,束其兩端以便背負。東字應與束為同源字,或東為束之繁形,或束為東之省形,古囊橐字。後或因東、橐同聲,假借為方向辭表東方之義。卜辭凡數十見,皆已作假借義。但東為“日在木中”之說,已成歷史積澱多見於典籍,故學生應瞭解許氏說解之意。許氏訓“動也”,是以東、動疊韻作訓。就太陽一日中的位置變動而言,按《說文》釋義,東為日在木中,是早上;杲(gǎo)為日在木上,是中午;杳(yǎo)為日在木下,是傍晚。地球按自轉軸自西向東轉動,故太陽東升西落,換言之,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東南西北四方均無形可狀,所以都要假借其他字為用。許氏為整理文字,因字有從東者(㯥),故別為一部。

    東在《說文》卷六(部序207),為先秦典籍高頻字(字頻排序117)。

    摘自《說文敎本》

  • 9 # 謀士說

    “東”是方位詞,表意,又表形,本意就是東方,指太陽昇起的方向。你仔細看繁體的“東”字,太陽在木中,中間有一個“日”字,日從樹頂上冉冉升起。在甲骨文當中,“東”字像在兩座山之間,太陽從山中冒出,再到另一座山。

    我們在分辨方位的時候,可以參照太陽。太陽昇起的地方,就是東方,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西方。當然我們也可以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區分。只要找到了東方,面對太陽,就可以很好的區分方位了。此外,“東”還引申指“主人”,客人從西方來,我在東方款待他,所以又稱“東道主”。其實,“東、南、西、北”方位名詞,的東還是指方向,比如東方、東北、東南方等。

  • 10 # 為啥名字要求唯一

    甲骨文是包裹之形,至於為啥代表東方,我猜可能與原始貿易有關,東方產貝,代表富庶,背上貨物就是去東方換錢(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句:多如牛毛,毛毛細雨是好天。如何接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