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生平事蹟如下: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來母親病故,因守孝丁憂故里,熙寧二年官復原職。復官之後,因為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而上書反對,從而受到排擠,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職期滿,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到了1079年,蘇軾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詞中之意,而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若不是宋太祖趙匡胤曾定過士大夫不殺的國策,蘇軾想來難逃一劫。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此後心灰意冷,鬱郁不發,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尋求心靈上的解脫。在這個時間段裡,蘇軾作出《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極為之後,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壓,司馬光被重啟為相,蘇軾也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不久連升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物極必反,正當蘇軾仕途一帆風順之時,因為上書對王安石變法的抨擊,而在此受到誣陷。此後蘇軾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只能外調,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再遭貶謫,先是被貶到惠州,不久又被貶到儋州。 宋徽宗繼位之後,因大赦北還,復任朝奉郎。可惜的是還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經常州時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 擴充套件資料:蘇軾的文學成就:1、詩作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以“元祐”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史論和政論雖然表現出蘇軾非凡的才華,但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這些文章同樣善於翻新出奇,但形式更為活潑,議論更為生動,而且往往是夾敘夾議,兼帶抒情。它們以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所以比史論和政論更加具備美文的性質。3、書法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4、繪畫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蘇軾生平事蹟如下: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後來母親病故,因守孝丁憂故里,熙寧二年官復原職。復官之後,因為不贊同王安石的變法,而上書反對,從而受到排擠,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職期滿,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到了1079年,蘇軾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詞中之意,而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若不是宋太祖趙匡胤曾定過士大夫不殺的國策,蘇軾想來難逃一劫。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此後心灰意冷,鬱郁不發,只每日寄情于山水,尋求心靈上的解脫。在這個時間段裡,蘇軾作出《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宋哲宗極為之後,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受到打壓,司馬光被重啟為相,蘇軾也復為朝奉郎知登州,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不久連升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物極必反,正當蘇軾仕途一帆風順之時,因為上書對王安石變法的抨擊,而在此受到誣陷。此後蘇軾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只能外調,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 公元1093年,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再遭貶謫,先是被貶到惠州,不久又被貶到儋州。 宋徽宗繼位之後,因大赦北還,復任朝奉郎。可惜的是還不待回到京城,便在途經常州時因病逝世,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 擴充套件資料:蘇軾的文學成就:1、詩作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以“元祐”詩壇為代表的北宋後期是宋詩的鼎盛時期,蘇軾與王安石、黃庭堅、陳師道等人的創作將宋詩藝術推向了高峰。就風格個性的突出、鮮明而言,王、黃、陳三家也許比蘇軾詩更引人注目。然而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並重。他推崇韓愈和歐陽修對古文的貢獻,都是兼從文、道兩方面著眼的。史論和政論雖然表現出蘇軾非凡的才華,但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蘇軾的文學成就。這些文章同樣善於翻新出奇,但形式更為活潑,議論更為生動,而且往往是夾敘夾議,兼帶抒情。它們以藝術感染力來加強邏輯說服力,所以比史論和政論更加具備美文的性質。3、書法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4、繪畫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