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相比於元朝更加註重中原文化的學習,那為什麼像康熙、雍正、乾隆這種盛世的局面沒有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8
回覆列表
  • 1 # HuiNanHistory

    漢人所有的禮儀傳統,清朝皇帝都要繼承,有這個道理嗎?

    更何況終結封禪活動的並不是清朝,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清朝不過是沿襲了明太祖對泰山封禪的態度。

    從洪武三年(1370)到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一共進行了5次祭祀泰山神的活動。其中,在洪武三年的祭祀活動中,朱元璋的《封東嶽泰山之神碑》反映了他對古代皇帝封禪的態度。據云:

    自唐始加神之封號,歷代相因至今。曩者,元君失馭,海內鼎沸,生民塗炭。予起布衣,承上天后土之命,百神陰佑,削平暴亂,正位稱職,當奉天地、享鬼神,以依時統一人民,法當式古。今寰宇既清,特修祝儀。因神有歷代之封號,予起寒微,詳之再三,畏不敢效。蓋與穹同始,靈鎮一方,其來不知歲月幾何。神之所以靈,人莫能測,其職受命於上天后土,為人君者何敢預焉!懼不敢加號,特以“東嶽泰山之神”名其名。依時祭神,惟神鑑之。

    我們可以從這段話中品味出明太祖的真實心態。在明太祖看來,從秦皇、漢武以來的封禪活動,以及從唐朝開始給泰山封神的活動,都是想要與神進行心靈感應。然而,人間的帝王無法干涉上天的事情,故而這些行為多有不妥。

    除此以外,明朝的興衰不能依靠鬼神之事,古代帝王的封禪不過如此,不能給王朝增加什麼,也不能削減王朝的壽數。皇帝只能透過勤政愛民的方式,延續自家王朝的統治。因此,明太祖徹底取消了加封東嶽大帝為王、為帝的做法,改封禪為祭祀“東嶽泰山之神”。

    至於清朝皇帝,對這些祭祀活動就更是務實了,他們本來就不在乎這些。

  • 2 # 李子木沆

    因為主流思想變了。反對其他各位所謂的清朝皇帝不夠格的說法。不僅是清朝,明朝和元朝的皇帝也都沒有進行封禪,莫不是也在罵明朝皇帝?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在泰山封禪呢?因為在古代,特別是秦漢時期,陰陽五行學說還是很吃香的。他們往往認為上天是有思想的,天與人是能夠交流的。後來在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之後,形成了典型的漢代儒學天人感應理論。

    漢儒的天人感應理論,強調人應順應天意,上天是監督皇帝行為的。比如地震了,洪水了,這些都是上天的意思,是上天要懲戒蒼生,告誡皇帝,批評皇帝。皇帝應該知錯就改,比如大赦天下,比如虔心祈禱,比如下罪已詔。利用上天意志來加強皇帝權力的合法性,說白了就是大搞封建迷信。

    在這種思想下,就產生了天子要和上天交流的想法,祭天就是一種。而泰山封禪就是與上天交流的典型代表。首先要明確的封禪,封是向天報告功績,禪是對地報告。這是隻有功德極高才能進行的一種君主的儀式,有功才能封禪。

    泰山非常高,古字又為“太”,通大。而且又有很多的神話傳說,古代傳說72家封禪於泰山,所以很適合作為封禪的場地。所以古往今來很多皇帝都想封禪泰山,刻碑銘功,作為榮耀。

    但隨著社會思潮的變化,泰山封禪的地位就改變了。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隨著五代之亂,傳統的天人感應和春秋大一統思想,受到了質疑。傳統的天人感應的鬼神學說也被很多學者反對,到了宋代,宋代的學者不再強調向天尋求答案,而更多的尋求從自身找到真正的真理。這就是格物致知為方法論的理學。到了南宋朱熹的時候,理學幾乎已經非常完善。儒家思想實現了,從傳統的天人論變成了更加具有哲學性思辨色彩的格物論。

    到了南宋,理學已經成為了主流統治思想,在這種思想下,宋的學者已經不相信那些傳統的天人感應,所以之前的封禪也不再成為君主的追求,忽悠不住人了。

    到了明清,理學的進一步發展,是封禪的市場越來越小,大家都不信了,封禪的神聖性已經沒有多少。所以明清的皇帝都不熱衷於封禪,因為社會意識形態變了。所以到了明清,泰山只祭不封禪。

    所以不要再扯那些什麼沒資格不敢去了,只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

    我是李子木,喜歡哪個贊吧。

  • 3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清朝皇帝祖訓有交代。

    在古代,學者們認為三山五嶽中唯有泰山最高最為雄偉,是溝通人與神的橋樑,稱其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作為上天之子的人間皇帝應該去泰山祭拜上天,感謝上天庇佑,證明自己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然而清朝出生關外,他們的神靈崇拜本就與漢人不同。再者皇太極雖然出身外族,但也遍觀漢族典籍,他看出歷史上各朝代封禪並沒有得到上天的保佑,君不見秦始皇封禪後就死在沙丘,宋真宗封禪完畢宋朝還是被遼和西夏壓著打,封禪只不過空耗國力,所以對子孫教育上有所傾向,不讓他們好大喜功,去泰山封禪。

    其次,宋真宗封禪泰山後,泰山含金量銳減。

    本來泰山封禪對皇帝的要求是挺高的。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提到,帝王封禪必需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個是國家統一。第二個是帝王在位的時候必須有政績,政績卓著,要國泰民安、國富民強,要有政績。第三個是必須有祥瑞出現。

    結果宋真宗只是簽訂了城下之盟才打發走了契丹人,這種功績也敢到泰山封禪,於是泰山封禪的含金量一下子就沒了。各代帝王也不屑於去幹這種拉低自己檔次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酷。你是如何練彈跳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