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滑鼠7286

    關於種族歧視,探討最多的就是西方人對其他種族的歧視,今天就以西方人的種族歧視為例,說說它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深層心理機制,以及如何反駁種族歧視的邏輯。

    一、西歐人眼中的異族人

    西歐人對於異族人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早期西歐人將異族人視為非人,如食人野獸,或是心智未開化的兒童。(這一點中國也是一樣,中原華夏文明之外,皆是非人,什麼犬戎、鬼方、夷、狄,楚人還算好,只是被嘲笑成鄉巴佬)

    進入中世紀後,基督教成為整個西歐社會的支配性信仰。基督教成為西歐人族群認同的最重要標誌。不信仰上帝的異族人便被想象成受到撒旦引誘而墮落的人群,還腦洞大開地想象各種狗頭人身之類的傳說,當時人似乎是信以為然的。

    16世紀,文藝復興、哥白尼的天文學革命、地理大發現這三件大事將西歐納入了整個世界的版圖,破除了西歐中心的地理想象,西歐人不得不承認在地理空間上,亞非歐是平等的。他們大量接觸“實體”異族人,並將他們視作可能轉變為基督教徒的潛在信徒,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基督教的傳教士。

    18世紀的啟蒙運動動搖了宗教思維的根基,啟蒙與未啟蒙成為西歐人標榜自身與異族人差異的標誌。異族人被想象成是與西歐人祖先一樣無知的、處於矇昧狀態中的族群。

    19世紀,殖民主義擴張,西歐人統治異族人,異族人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各個層面的被統治物件。但是這種不平等的交往過程並沒有幫助西歐人去了解異民族的文化,他們仍將異族人視作幾千年或幾百年前的自己,是落後的原始族群。

    二、殖民主義與種族歧視

    從以上歷史看到,種族本身就建立在內部認同和排斥異己的基礎之上,種族之間難有平等可言。

    最初,由於物質條件的侷限,種族之間交往不多,更多是一種想象的鄙夷。直到大航海將整個世界聯絡在一起 ,觀念世界中的差異才落實為現實世界的差序級別和統治秩序。

    這種殖民主義思想延續到現在就弱化成種族歧視。之所以說弱化,是因為殖民者和種族歧視者的物件是有所差別的。殖民者普遍地把異族人視作“非人”或“動物以上,人未滿”,種族歧視者則少數地把異族人視作“非人”、多數地視作“低等人”。

    殖民是一種行動,殖民主義是一種思想,而且這種思想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它的背後必然是有著一套十分嚴謹、十分具有說服力的邏輯體系在支撐它。

    簡單地說,這套嚴謹邏輯體系就是社會文化領域的進化理論(將達爾文生物進化理論運用在社會文化中)。

    他們是怎麼運用的呢?讓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例一:

    19世紀,西方世界出現了第一個研究異民族文化的學科——人類學。古典進化論學派是人類學的第一個學派,它有三個基本觀點:

    1. 用人類本質的一致性觀念(心理、環境的一致性)來說明文化發展的單一性。

    2. 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線向前進化,各個社會代表這條路線的各個階段。(例如:澳洲人→塔西提人→阿紫泰克人→華人→義大利人)

    3. 整個世界是依自然法則執行的,無論是自然領域還是社會文化領域。

    例二:

    當時的社會學者還十分熱衷於劃分社會階段:

    黑格爾:東方 → 古希臘羅馬 → 日耳曼(劃分標準:人的自由程度)

    馬克思:原始社會 → 奴隸社會 → 封建社會 → 資本主義社會 → 社會主義社會(劃分標準:生產力發展水平) / 人的依賴關係佔統治地位的階段 → 以物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 → 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階段(劃分標準:人的自由程度)

    摩爾根:矇昧社會 → 野蠻社會 → 文明社會(劃分標準:生產工具) / 血緣家庭 → 夥婚制家庭 → 偶婚制家庭 → 父權制家庭 → 專偶制家庭(劃分標準:婚姻制度)

    弗雷澤:巫術階段 → 宗教階段 → 科學階段(劃分標準:智力水平發展情況)

    這種認為人類社會會朝著一個固定方向單線進化的思想在當時十分盛行,理論上的社會階段也被落實到現實世界中,形成了非洲 → 美洲 → 亞洲 → 歐洲的世界等級秩序,活生生地把處於同一物理時空間中的各個民族區分出了過去時、現在時、完成時,宣告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合理性和正當性。既然非洲、美洲、亞洲最後都要“進化”成歐洲的樣子,那麼歐洲人為什麼不能對他們進行統治,“幫助”他們發展得更快?

    簡而言之,當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從自然領域被創造性地運用於社會文化領域以後,它成了一種關於道德、種族、政治的隱喻,一種最好用的西方中心主義的正名工具,成了殖民主義最有力的支撐話語。(當然,大部分學者們沒想到這些,他們只是想要證明咱們的世界會越來越好)

    四、殖民主義思想的遺留

    直至現在,這套體系還深刻地滲透在現代人的思維觀念中。毛澤東提出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國際通認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標準的進行時和完成時),還有從西方世界到中國再到非洲的產業轉移等等。各個種族雖然生活在同一時空中,但在人們的想象中,他們卻又生活在同一時間線的不同點上,有的人屬於過去,屬於落後,有的人屬於未來,屬於先進……雖然這條時間線跨越的時間長度已經比殖民時代短了很多(殖民時代歐洲人對非洲人的想象大概是要回到原始社會時期了……),但它仍舊是切切實實存在的。

    實事求是地說,這條時間線在很大程度上確實代表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然而,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這條經濟發展時間線套用到各族的文化發展中,則很不合適了(其實經濟上也有不合適的地方,研究表明,經濟發展方式與各地的歷史文化、人們的心理有關,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式在很多地方並不適用,中國各地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即是一例)。因為將一個種族劃分為文化時間線上的過去時很容易導致對該種族智力、心性的懷疑,即種族主義中經常表現出的所謂的“黑人沒有智商、沒有思考能力,他們都是智障,不能從事腦力勞動”。這種文化時間線最容易讓種族歧視者回歸殖民主義思想,他們抹去另一群人作為人的基本屬性,從而合理化自身的凌虐行為,畢竟虐待人和虐待類似人的動物之間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五、單線進化論是否合適

    最後還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文化是否是單線進化的?或者說人的思維方式是否真的就如弗雷澤所說,從巫術階段進化到宗教階段再進化到科學階段呢?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是否真的比過去的人更高階?

    這個可以去看人類學的後續研究,推薦兩本書。列維·布留爾的《原始思維》(埃文斯-普里查德的《阿贊德人的巫術、神諭與魔法》可以看做是一種擴充)和列維-斯特勞斯的《理性的思維》。

    20世紀60年代以後,文化相對論也批判了單線進化論的思維方式。

    附錄:

    《理性的思維》內容摘要:

    原始人其實跟西方人一樣,都要建立系統的知識,只是,原始人在思考上必須依賴具體的事物,而不像科學可以完全透過抽象符號來思辨建立知識系統。

    原始人建立的知識,可能比現代科學更精確。

    他們所建立的知識系統並不真的只是為了生活所需要,而是為了思考本身。分類對本地人來講,便是一種秩序的建立。

    科學:換喻秩序(透過探討物件的部分關聯,來歸納出原則與秩序)

    藝術:隱喻秩序(不一定要探討物件都有關聯)

    所有的分類系統都有其規則與普遍基礎:二元對立的思考原則(換喻秩序、隱喻秩序)

    如何理解文化的差異?

    轉換:同一文化之內,不同分類系統中(科學和藝術背後有共同的心靈運作)

    同一系統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之間的轉換(神話:模擬關係)

    現代人的思考方式和原始人沒有不同;反而是透過原始思維的研究,呈現出人類最遠處的思考方式與能力。

    參考書目:黃應貴.返景入深林——人類學的關照、理論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俗語:“屋後水,門前墳,家敗人亡子不歸",是何意思?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