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視界三農
-
2 # 奉天一葉
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著巨大貢獻的了不起的作家,而且在中國文化的歷史中,必然有一席之地。
先生一路走好。
-
3 # 庶民945
從沒看過他的作品,倒是斷斷續續看到改編的一些電視劇,覺得山寨戲說歷史的地方不少。現代河南歷史方面的大部文學作品,最垃圾無恥的應該是姚雪垠,二月河比他強一點。
-
4 # 陰山散人
著帝王之史,
謀宮庭之實,
誠為人之樸,
工大業之勤。
師已駕鶴去,
仙逝喚不回。
-
5 # 榆梅
二月河是我心目中的作家。
沒有見過他,但他卻活在心中。
一句我來字,承諾了就幹。他歷四季,耐酷暑,"煙燒腕",廢寢忘食,成就了500餘萬字的大清傳記。500是個巧合,如今他走了,人評:真想讓他再活500年。讓人淚目!
他感謝南陽政府,在他步入創作時,給他配置了一個小院,一輛舊吉普。這該是多大的支援呀!不是物質,主要是鼓舞了他的創作士氣。如果說二月河是南陽之星,首先也有政府慧眼獨識之功。
南陽是個能成事的地方。當時有個喬典運一句"百畝田裡打深井"影響了不少文學鬥士。說的是對認定的創作題裁一道走到底的堅持。
看他的庸熙大帝,雍正皇帝,看他的乾陸皇帝,有著對帝王秉燭夙公的筆觸,有著對世子的肺腑寄託,有著對腐敗吏亂的鐵血雄心與無奈。皇帝不好當,民心即江山!警世撼人!
那臺詞,那筆融,那心思,復原帝王的同時,也有著他對歷史及社會不盡的思考。完全超出了一個平凡人的世界。說其偉大並不過分。
不想在述說他的同時貶低了某個大家。我是想說,他是個將歷史題材揉入現實元素的成功作家,是個既厚重又前瞻的作家!他為社會的發展留下了一筆貼近原始的"竹簡"。他是本土的,也是國粹的文化人!一個名符其實的作家!
為他默哀!!!
-
6 # 師爺5210
這位先生的離逝,凡人皆難受。二月河首先是一個好人,後才是個好作家,大學者。祖籍我們山西昔陽人。有了二月河創作的清代皇族盛世三雄小說,才普及了清代前期的歷史。二月河的紅學知識豐富。作為一個人非常了不起也。二月河的人品沒有瑕疵。可以安息了。
-
7 # 沒有感情的小姐姐
朋友們對二月河的看法,褒貶不一,詳見圖片。
我之前參加過二月河老師的節目採訪,挺有親和力,也看過他的“帝王系列”作品,很好看。
跟二月河老師是老鄉,都是河南人。他是南陽市的,我本科在南陽師範學院上的學。
-
8 # 珞珈社
一個偉大的歷史小說作家,一生充滿了傳奇,從一個軍人到一個作家,他的一生精彩絕倫,從《康熙大帝》到《乾隆皇帝》,被人質疑到被人認可,他的小說不光是純粹的小說,更多的提到了反腐倡廉。
二月河今日去世,享年73歲,他的去世,讓人覺得惋惜不已,他的小說被多次翻拍成了電視劇,受到了各方追捧,當然,對於他小說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這也是正常現象,作為一名知名小說作家,自然不可能做到滿足所有人的胃口,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來了他的小說確實影響力極大。
二月河是筆者特別喜歡的一個作者,在文學造詣上他的認真,從那個年代開始,記得他借到《聊齋志異》的時候,因為那個年代像此類書籍極其稀少,人家催要的緊。連夜他竟然將書手抄了一半。
為了書寫《康熙大帝》這部歷史小說,他講《紅樓夢》翻看了不下十遍,最後他用了《紅樓夢》的語言表達風格,以至於《康熙大帝》第一卷發行後,讓許多人誤將二月河當成了清朝小說作者,可見他對於小說的態度多麼認真。
二月河仙逝,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的作品萬代相傳,對於他的評價絕大多數都是肯定的,至於那些不一樣的聲音,就交給時間去糾正評判吧!
尊敬的二月河老先生,您老一路走好!
-
9 # 南風窗NFC
正如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一樣,任何文學都是充斥著當代意識的文學。
著名作家二月河於今日(12月15日)凌晨於北京病逝,享年73歲。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生於山西省昔陽縣,南陽作家群代表人物,著名歷史小說作家。他創作於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落霞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煌煌13卷,500多萬字,被譽傳世經典,獲得國內外獎諸多獎項,多年列暢銷書排行榜首,被海內外讀者熟知。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既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不可忽視的重要一頁,其蘊含的歷史反思與現實觀照,也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
以社會小說寫歷史小說任何歷史小說/歷史劇,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真實與虛構的關係。
這在文學史上有廣泛討論。郭沫若曾指出,歷史劇創作不等同於歷史研究,歷史研究講求實事求是,而歷史劇創作是實事求似。吳晗指出,歷史劇既要有歷史根據,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也要做到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王子野也認為“到了寫作的時候卻不應忘記自己的職業是劇作家,不是歷史家,應當象所有藝術家一樣按照藝術創作的規律去利用歷史素材,不能象歷史家寫歷史教科書那樣去利用它”。
雖然幾位前輩學人對於歷史劇應該多大程度尊重歷史有些分歧,但他們一致認同都是,歷史劇不同於歷史教科書和歷史研究,它不必“無一字無出處”。歷史劇的主要價值是為觀眾提供一種歷史想象,並經由這一歷史想象傳遞一種歷史觀和價值觀,告訴觀眾歷史執行的規律,或者啟迪觀眾對現實進行思考。
《康熙王朝》劇照
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基本上延續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觀照現實”的思路。在接受採訪時,他這樣說:“我不是按純歷史小說來寫的,我是按照社會小說來寫的,以歷史為依託看社會生活,即使如此,也要講究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因為那裡面重要的歷史人物和重要的歷史時間都是真實的。”
在對待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時,二月河儘量保證其歷史真實性,嚴格按照正史進行書寫與描繪。諸如《康熙大帝》中的智鬥鰲拜集團,平定“三藩”之亂,東收臺灣、西平噶爾丹的鬥爭;《雍正皇帝》中的九王奪嫡、攤丁入畝制度、士民一體當差、西南改土歸流、火耗歸公等,都是有史可查的重大事件,這些容不得隨意編造。
在遵循歷史真實的基礎上,二月河的創新性在於,他對於歷史邏輯的全新構造。比如雖然都是九王奪嫡,但歷史作家完全可以有不同的解讀,關鍵在於你的解讀是否合乎邏輯,是否符合藝術真實。二月河在閱讀歷史、研究歷史過程中,運用豐富的文學想象,重建了新的邏輯關係,重建了新的帝王形象。比如對雍正的形象全新改寫,以及在這一改寫過程中寄寓現實訴求,實現從歷史小說到社會小說的轉變。
而在“小事”上,二月河則充分運用通俗文學的手法,利用虛構和杜撰,彌補歷史的單薄,讓整個小說充滿趣味性和可讀性。比如“落霞系列”描寫了大量勾欄瓦肆、奇門遁甲、妖道鬼神、麻衣神相、拆字打卦、三教九流、青樓紅粉、才子佳人以及宮廷秘聞等方面的內容,為歷史敘事的雅俗共賞作了卓有成效的成功嘗試。
“落霞系列”的核心是華夏文明二月河曾這樣談及他創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初衷:
“寫帝王系列是因為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代皇帝是一個體系……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代皇帝按照俄國門捷列夫週期表那個系列去分,他是一個領袖,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時期。這個時期的特點有:第一,總體的文明和文化發展極為成熟,這種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人文生活包括經濟生活都發展到了頂峰時期,非常燦爛,非常迷人。
“這個時期封建制度沒落了,黑暗即將來臨。我要把這個時期的社會生活按照自己的能力全面地反映出來,可以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文化的特色。這個文化的特色是:第一,它很燦爛,很迷人,很富有魅力;第二,就是這個文化裡面還存在著非常落後、非常愚昧、非常黑暗的東西。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變成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落後了一百多年,康熙、雍正和乾隆這三代皇帝要負一定的歷史責任。”
《雍正王朝》劇照
這也是二月河將《康熙大帝》、《雍正皇、《乾隆皇帝》稱為“落霞系列”的原因,一方面此時的華夏文明像落霞一樣,非常燦爛,非常美;可與此同時,這也是封建文明極盛而衰的時期,它像落霞一樣,日薄西山,黑暗即將到來。
雖然讀者習慣將“落霞系列”稱為“帝王小說”,但二月河一直強調,他的“落霞系列”的核心是華夏文明,而不是皇帝。在這一創作意圖的主導下,二月河一方面展現了大清盛世氣概的虎虎生氣、器物文明的浮華鼎盛,以彰顯華夏文明的繁榮璀璨;另一方面,在帝王故事背後,二月河也表達了他對歷史、對文化、對人性的深刻思考。其中尤為關鍵的一點是,對皇權政治和封建極權的反思。
封建皇權的權力中心主義,權力的唯一性、權威性、排他性和獨佔性,必然導致權力的爭奪、人性的傾軋與異化,以及大量的內耗。二月河在宮廷權力鬥爭上著墨不少,大量展現君臣、父子、大臣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比如父子的傾軋、君臣間的猜疑、大臣間的擠兌。類似的爭奪和內耗,為封建帝國的內部崩塌埋下伏筆。
2008年6月28日,鄭州,二月河在河南博物院舉行的中原國學講壇上解讀《康雍乾治世之道》。
“改革者”的理想寄託“落霞系列”在人物塑造上的一個最大特點是,二月河筆下的帝王形象以正面為主,他們都是雄心壯志的改革者。二月河說:“我用三個標準來衡量歷史人物:是否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是否對發展當時的生產力、改善民生有貢獻,是否對當時的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有貢獻。”
《康熙大帝》中,在滿清初定中原、政局不穩、內憂外患的歷史背景下,透過康熙與鰲拜集團的鬥爭,平定“三藩”和與朱三太子的鬥爭,東收臺灣,西平噶爾丹等,二月河塑造了雄才大略和英雄豪氣的“千古一帝”。
在民間傳說中,雍正皇帝多以陰險多疑刻薄的負面形象出現,比如他篡改遺詔,殺兄屠弟;大興文字獄,株連無辜;暴虐殺戮,文武大臣人人自危。但二月河不囿於成見,透過大量閱讀史書,他對雍正有自己的認識,《雍正皇帝》塑造了全新的雍正形象,力圖矯正世傳之誤。在二月河筆下,雍正雖有心機深沉、手段毒辣的一面,但他同時嚴於律己、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救世濟民。他在位期間,國家庫銀從康熙時的七百萬兩增至五千萬兩,國力強盛超過康熙時代,為乾隆盛世打下良好基礎。
《乾隆皇帝》中,乾隆即位時胸懷大志,一心開創大清盛世。他以寬為政、善於用人、勤政愛民、振興文化、平定戰亂,守住了康熙、雍正打下的基業。
《乾隆王朝》劇照
二月河將三位帝王塑造為“改革者”,並非偶然。應該看到,二月河寫作“落霞系列”的1980-1990年代,對應的正是當時中國社會轟轟烈烈的改革,“改革”是那個時代作家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思想氛圍。比如同為歷史小說家的凌力就這樣說:“處於改革的八十年代,我被立志改革而又步履艱難的順治皇帝的獨特命運所吸引,被他那深閉固拒的傳統意識壓制不住的人性光華所感動,又寫了《少年天子》。”
二月河的“落霞系列”不難讓我們產生類似的聯想,三位帝王的勵精圖治,不時不免讓人讀出了一點那個時代“改革小說”的味道。因此有評論者認為:“二月河藉助歷史敘事闡釋著當代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民族復興程序,表現為一種主流表達。而這種主流表達,正好適應了當代大眾的社會心理,符合社會需要,因而它也是一種眾生表達。正如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一樣,任何文學都是充斥著當代意識的文學。”
透過對雄才偉略的帝王形象的重新塑造,“落霞系列”呼應的是時代對改革的呼喚和期盼,是對改革合理性的文學隱喻,是為改革和新威權主義夯實群眾基礎、營造社會氛圍。因此,如果單純從自由主義視角將二月河的小說認定為思想倒退,顯然是一種武斷,二月河不反對改革、不反對現代化、不反對反腐、不反對整個官僚體制的重塑,只不過在中國複雜的歷史和現實格局下,他傾向於賢能政治,希望強有力的人物能夠掃除障礙,推行改革,保住成果。
這一思想傾向見仁見智,但改革的步伐不應止步——這是“落霞系列”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作者 | 曾於裡
編輯 | 蒙潔華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執信
-
10 # 影視口碑榜
著名作家二月河走了,網上一片哀悼之聲。不知為什麼,今年離開的名人格外多。金庸大俠離開的哀思還未消散,創作了一些列帝王小說的二月河先生又去了。
二月河是文學界的大器晚成者,年近不惑才開始寫作,因為《康熙大帝》的出版而一舉成名,後來又完成了《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的寫作,被稱為“落霞三部曲”。
清代,作為封建時期最後一個朝代,是目前很多影視劇創作的歷史背景,從前幾年的《戲說乾隆》、《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的火爆,到《步步驚心》、《甄嬛傳》、《如懿傳》,還有今年大火的《延禧攻略》,全是清宮戲。
而所有的清宮戲所涉及的歷史帝王,不外是皇太極、康熙、雍正和乾隆。因為涉及到這幾位帝王的影視作品太多,題材從戲說、到秘史,還有所謂的穿越劇,已經把那些歷史塗改的面目全非了,在林林總總的影視作品中,特別有正劇的範兒,就是以二月河先生創作的“落霞三部曲”改編的影視劇了。
由二月河先生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有四部:第一部是由《康熙大帝》第一卷改編而成的同名電視劇,94年時在央視播出,據某些媒體報道說影響不錯。小編沒有看過,不做評價。而對於其他兩部陳道明版的《康熙王朝》和唐國強版的《雍正王朝》,小編還是記憶猶新的。
雍正皇帝,在其他人創作的影視劇中多是以反派形象出現的,一般都把他黑化,說他比較殘暴、殺人不眨眼,甚至說他是暴君,是昏君。唯有二月河筆下的雍正皇帝,打破了以前人們對雍正皇帝不好的印象,還原了一個敢於運用雷霆手段,大膽改革的帝王形象。
帝王功業,本來就是無所謂正邪,只要是有利於自己的統治。人物形象也不能用簡單的忠奸善惡來分辨,只是看人物的所作所為是否順應時代需要,是否開創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朝代。找這個標準而言,二月河先生創作的雍正皇帝形象還是比較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的。
自來都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守業比創業更需要智慧與手段。作為清朝第三代當家人,雍正接手的清王朝,在歷經了康熙六十年的統治之後,很多王朝弊端已經凸顯,繼續混日子已經不行了,必須改革。在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改革都是一場血雨腥風的較量,這次比較幸運的是主張變革的是皇帝自己。
雍正皇帝這個角色定位,無疑是與當時歷史環境高度契合的,所以該劇一播出,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到拍攝《康熙王朝》,對原著的改編就比較大,以至於二月河先生對該劇的評價有些沉默。這一點也很理解二月河先生。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的心血,如果自己的作品被改動很多的話,心裡不舒服也在所難免。
逝者已逝,唯作品永存。祝福二月河先生,一路好走!
回覆列表
文學巨匠 !文壇泰斗!
學富五車,卻平易近人。
富足作家,卻低調簡樸。
見過老人端著缸子打胡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