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喵愛嗷嗚

    針對這個問題,我來簡單的回答一下我的觀點:。

    領導思維:

    1、首先一個企業的領導,他對工作的結果是要求必須達到目標轉化,所有的過程和努力都是為了完成既定目標;

    2、其次,對所有需要決策的問題必須憑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思維進行決策,並對決策的結果敢於承擔,並對錯誤導向進行隨時調整;

    3、同時作為領導,還需要細緻瞭解各個員工的工作狀態、能力和彼此之間的感情和衝突,並且很好的將每一個員工的能力發揮至極致;

    4、平衡每一位員工的利益點,讓彼此在工作中更加融洽,具有團隊意識,可以互相協作;但又不希望員工之間彼此關係甚好,私下抱團,會給自己的威信力大打折扣。

    5、當領導的思想裡沒有休息日和下班時間,工作忙起來只有上班時間,甚至忙的會忘記吃飯時間。

    一個不想當領導的員工思維:

    1、只要能做好本職工作,可以按時下班,每月按時能拿全額工資,已經夠了;

    2、領導安排的工作只想如何能做完,基本不考慮如何能做的更好,超出領導的預期,反正自己沒想過當領導,當領導壓力無比大,每天開會,加班,工資也沒多拿多少,比較滿足於現狀;

    3、對工作問題不願意做決策,凡事都是請示領導,對工作結果不願擔當,出了問題也是認為和領導彙報過,他同意的,結果再壞和我沒啥關係;

    4、所有完成的工作一般不考慮完成的情況如何?怎樣能完成的更好?缺乏自我總結,就算要總結也是在領導要求下完成,工作缺乏主動性;

    5、最煩的就是休息日接到領導電話,就算是領導只是詢問個事情,可看到來電顯示那一剎那,心中就已經無比鬱悶。

    其實老喵覺得,為什麼會有領導思維和員工思維呢?最終還是薪資的多少決定的。一個只有員工思維的人,那是因為他掙得只是賣麵粉的錢,憑什麼讓他去操賣白粉的心?

    當然,這種不求上進只滿足於現狀的工作狀態老喵不贊成,不支援,但老喵是表示可以理解的。員工都是出來打工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養家餬口,錢給不到位說啥也沒用!別談什麼理想和發展,都是小老百姓,一份付出換來一份回報,只要能成正比就比啥都強。

  • 2 # 山西勵鼎人力王星

    首先領導與員工崗位不同,職責不同;

    領導需要時刻把握方向,控制整體的效率。

    簡單的說:領導需要帶領團隊完成工作。

    不是獨自,是帶領團隊,說明日常需要協調好大家的關係,合理安排工作;

    既要考慮內部的事情,又要考慮對外的溝通協作。

    領導的溝通能力要強。給部門爭取資源,給下屬爭取機會,沒有一定能力是做不好的。肩負更多的責任,平時幹活不光是要完成普通的任務,還要考慮溝通與擔當。

    不光自己要完成工作,還要培養下屬。透過合理的工作安排,既要給下屬鍛鍊的機會,又不會把人嚇跑。

    如何培養?

    日常與同事溝通時多思考,該同事的優點是什麼? 如何更好的發揮他的優點?他的缺點有哪些? 如何避免缺點帶來的影響。

    接到工作任務時學會思考,完成該工作常規的方法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方法?關鍵點有哪些?關聯人有哪幾位?時間節點有哪些?

    另外說明:領導力 != 管理能力

    領導力是指一個人的號召能力,要有天賦。管理能力是側重組織協調,可以後天培養。

  • 3 # 職場火箭軍

    在企業中,領導思維和下屬思維的區別在哪裡?大家可看以下方面對領導思維的分析,屬下思維則更多在反向端。但此僅是從大方向相對而言,並非簡單指下屬思維各方面都不行。

    —、位置更高,視野更寬,看得更遠。

    領導的位置高,交際廣,見識多。所以更容易瞭解與看清事物本質,從而看得更遠,想得更深。

    二、能利用與支配的資源多,著力點不同。

    領導管轄的範圍大,屬下多,所能利用與支配的資源多,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與著力點自然不同。如更能想到借力或借用的途徑來解決問題。

    三、控制與支配意識強。

    領導做事,控制與支配意識強。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始終撐好舵,組織屬下齊心協力向目標使勁。可能有更好的解決方式,但評估失控風險大則會棄之不用。

    四、更多從大局著想。

    領導會強調犧牲小我,成全大我。通常不會計較區域性或某個人的得失,而力求顧全大局。

    五、注重結果。

    領導都會注重結果。雖然過程可能非常堅辛,但結果不好,也就無成績可言。過程簡單與容易而結果好才是真的好。與“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思維完全不同。

    六、要做好最終判斷與把關。

    領導能力大,責任就大。屬下可以選擇退卻,認為後面仍有依靠與信賴。而領導有可能就是最後面的人,需要做好最終判斷與把關,思維就與屬下明顯不同。

    七、理性超過感性。

    領導是充滿理性的人,分析與評估非常謹慎。很少純憑感性去做事,絕少衝動。

    八、關心成本費用。

    領導做事關心成本費用,與一般員工不同。任何工作除了質量,時間要求,都與成本費用關聯。領導更多地在想花最小代價,以達到最大效益。

  • 4 # 計時閱讀

    說到思維,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格局,或叫眼光:

    領導的格局或眼光,更貼近企業的未來發展,因為領導的最終KPI體現一定是企業重要戰略中的關鍵項點。而員工的格局,受到自身團隊或個人的KPI影響,將員工的眼光更聚焦在自己的小業務、小目標上,而這些“小”反射到企業整體目標上就顯得微不足道。

    這就是根本差異!在這裡,也給題主提供一些個人經驗。

    一、提升員工的格局。

    從提升員工自信入手,哪怕是最基層的一線員工。有很多企業,在制定自己的發展戰略時,總是喜歡高管聚齊研究討論,當形成決議後,再分塊向員工傳達。這時,員工的接受是被動的,而且會有很強的抵抗心理,不願意接受,但還得被迫執行,這樣員工的自信慢慢被打壓,眼光越來越聚焦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我們傳達戰略的時候,除了高大上的版本外,其實我們都應該準備一份員工宣講版,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是整體戰略的員工宣講版。明確的告訴員工,執行戰略成功後,員工可以得到什麼,不光是獎金,還有榮譽,行業地位等,來激發員工的激情,把高度統一起來。

    其次,在設計KPI的時候,一定要單獨拉出來一個指標與全域性掛鉤,或與直接領導掛鉤,讓員工形成一個整體,只能從上往下看合作,而不是在地平線找協助。

    二、正確的領導思維。

    領導的思維或企業的戰略,一定要切換實際,我們可以暢想,但我們想的越美好,對員工來說就越縹緲。同時,越大的戰略往往達成路徑越難設計。我們要掌握一個基本目標設定原則:“想盡一切辦法,讓事情永遠在正確的軌道上前行”。

    這裡,我們在設定完目標後,可以用“5個why”來檢測。

    把目標變成我們的預設問題,一層一層的進行剝離,找到可達成的底層原因,開始著手設計路徑,不斷升層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同步,我們可以引入“6W3H”,來根據真因設定我們的達成路徑。如果我們最好的暢想和客觀環境都無法達成的目標,那麼對於企業來說也一定不能達成。

    以上,就是一些我的個人思考,供題主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炒股不好,遲早要敗家,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還在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