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mg葉緣

    通常我們所說的汽車鐵皮薄,汽車鋼板薄,都指的是車身的外覆蓋件,也就是車殼子,它們的材質一般都較為單薄,對於汽車的安全起不了決定性的作用,一旦遇到事故,最終還得看整體的車身結構。其實,車身外殼起到的最主要作用是車身塑型,我們平時開車,並不是像在遊樂場開碰碰車,看誰碰的更厲害。現實中若發生碰撞,因為能量始終是守恆的,這股衝擊力經過車身硬傳導,最終都會施加在駕乘人員身上,導致受到更嚴重的傷害。因此,車身潰縮吸能設計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車身材質經過一定的設計最佳化,採取輕量化、流線型和低風阻的設計理念,在受到碰撞時,透過車身變形(發動機艙和後備廂區域)吸收撞擊的能量,減少傳遞到車艙內的衝擊,從而最大程度保護駕乘人員。其實也很好理解,這種設計類似於古時 “以柔克剛” 的理念。一套全面的安全設計方案,在發生碰撞時,不是僅僅是要保護車內的乘員,同時也需要考慮被撞行人的安全,如果車身設計堅固,那麼被撞人員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現在很多車企都將保險槓、翼子板和發動機艙等部位的材料強度弱化,目的就是為了緩衝吸能以減少對被撞人員的傷害。還有現在部分車型配置的,碰撞後發動機蓋自動彈起功能和發動機下沉技術,也同樣是為了減少衝擊力,保護被撞人員安全。所以厚薄跟安全是沒有關係的

  • 2 # 朱博士白話發動機

    ☆車皮太薄可能會增加車禍時的人員傷害,但這個傷害都是不會傷筋動骨的皮外傷,就像穿著棉衣和單衣摔跟頭一樣,穿著棉衣可能安然無恙時穿著單衣就會掉一層皮,但是不會要命。

    真正決定車輛安全係數的是骨架和防撞鋼樑,是車輛碰撞時的吸能設計,我們都說日系車車皮單薄,但是在防碰撞測試時成績卻往往領先,就是這個原因。

    汽車在發生正面碰撞後,先透過保險槓、機頭附屬件的潰縮緩衝一部分力,再透過發動機的下沉或上翹繼續緩衝一部分力,最後還有防撞鋼樑這道最後的防護。在輔以安全帶、安全氣囊這些安全設定來保證駕乘人員的生命安全。至於車身的鐵皮,和這些安全配置相比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些玩極限越野的車輛,有些車駕駛艙連鐵皮都沒有,保護駕駛員的就是簡單的、肌肉可見的鋼樑,如果車身鐵皮在行車安全中的作用那麼重要,這些車當然也不會改裝的這樣簡陋了。

  • 3 # 亮哥講車

    首先提到汽車安全來講,就不能離開“主動安全”與“被動安全”,單單就車皮薄厚來講還不足以說明一臺車夠不夠安全,首先用一個例子說明,人強壯首先在於筋骨,其次是肌肉面板,這是自身的條件,還有整個身體抵禦外來的抗擊打能力是多少。那麼車也是同樣的道理,籠型車身骨架是不是真材實料,是不是設計科學合理?防撞鋼樑的係數,A.B.C柱的厚度,都是重要不可或缺指標,那麼更多專業區分還有比如ABS、EBD、ESP、TCS、盲點檢測、胎壓監測等,防患於未然的主動安全配置,還有常見的安全帶、安全氣囊、防撞鋼樑、頭頸保護等都屬於被動安全,那麼外皮薄厚其實也被列入被動安全的一塊,被動安全就是當已經發生事故時對駕乘人員及行人做出的保護,如果車撞到人,那麼外皮薄相對於行人來講更能受到保護,如果撞到車,那麼外皮厚一點應該更容易保護自身,所以,車輛安全指標,不能因為車皮薄厚而定論一輛車的安全與否!

  • 4 # 阿杜的汽車生活

    其實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一臺車安不安全覺不僅僅是看車皮的薄厚

    就好比我們把車比做一個人,車身骨架就是人的骨骼,而面板就是我們說的車皮車身覆蓋件,一個人強不強壯不是看他的面板而是看他的骨骼,也就是車架,因為而相反這些又不是表面的一些東西,很容易給消費者造成誤區

    一臺車在撞擊的時候大部分的衝擊力都是需要車架來吸收的,而一些專業的碰撞公司在測試的時候都是看車身變形程度以及對車內人員傷亡的情況來評定,車架變形就會壓縮車內成員的安全,而覆蓋件如何變形都是小事情不會涉及到安全的問題

    所以評定一臺車安全不安全不能只看表面這樣太片面

  • 5 # 天和Auto

    汽車“皮薄”理論上與碰撞保護無關,但也能一定程度反應出車企的態度、從態度可以大致判斷安全等級。

    所謂的“皮薄”在汽車上指的是車身覆蓋件,也就是覆蓋在車架以外的鋼板,從結構而言確實等於人的面板。以這種思維方式判斷的話面板顯然不會影響結構強度,因為作為支撐的是骨骼和肌肉,對於汽車而言骨骼是車駕、肌肉等於各位置加強強度的材料。

    車輛正面碰撞時力的傳導順序為:最外側工程塑膠裝飾保險槓、內部緩衝塑膠泡沫、防撞橫樑、吸能盒、縱梁、車架,追尾碰撞的順序反之相同。

    另一種車身結構為非承載式有獨立底盤的車,這種結構有貫通車輛前後的整體大梁,從橫樑碰撞後即由縱梁受力,強度要高於上圖所示沒有獨立底盤的承載式車身結構。

    從這一角度理解外飾覆蓋件的重要性在安全方面並沒有這麼高,主要的作用還是為減少風阻和美觀,所以覆蓋件最應該做到的是防止出現“面板病”,也就是漆面破裂或者生鏽,這就是很多車存在的問題。

    從上文可以理解為安全結構理論上與覆蓋件的強度無關,某些跑車或者決定輕量化的越野車會少了很多覆蓋件甚至只用防滾架,為了輕量化曾經有一賽事的賽車手要求帶一個MP3都被拒絕了。

    要求如此嚴苛的原因是細微的重量也會影響車輛的耗油量,理論上每減重100公里可以節省0.5L/100km的燃油,數以億計的汽車每一臺都能節省0.5升還是非常可觀的。

    所以從僅起到裝飾作用的覆蓋件上減重無可厚非,只不過減重的材料往往輕量化鋁合金和碳纖維材質,其成本高達數萬到數十萬一噸;普通的代步車幾乎不可能使用這種材質,所以覆蓋件也只是在普通鋼材上減重,而從覆蓋件的減重不會有很大的比例,但某些所謂輕量化的量產車卻能比同級車輕數百公斤,這就令人很是詫異了。

    從接觸到的事故車、問題維修車可以大致得出結果,大多數覆蓋件強度很低的車確實存在車身結構強度縮水的情況;從橫縱梁到A、B、C、D柱的材質剛度都比較弱,這點如果感興趣可以從變形後修復時需要的施加的力道判斷,差距之大令人咂舌。

    所以由小見大是能夠說明一些問題的,當然這類車主要以低價車為主,其次就是某些東亞島國的車比較差勁了。有些時候口口相傳的不一定是偏見,所謂無風不起浪就是這個道理。

  • 6 # 老侯解車

    有一則笑話,說一個汽車專業的大學生,研究賓士大G的車身結構,怎麼也找不到這款車的車身吸能結構。沒辦法就去請教賓士公司的工程師,然後工程師小聲的對他說:我告訴你,你千萬不要外傳,這款車的車身吸能結構在與它碰撞的車身上!

    當然,這只是一則笑話,賓士大G當然也是有車身吸能結構的,只是它強壯的大梁和堅硬的外殼,將自己保護的極好,與它碰撞的車輛,基本都會完敗。不過我倒是從這裡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賓士大G為什麼不將自己的車身外殼做得薄一點,好讓汽車在碰撞時吸能更多,更好的保護車內乘員呢?這樣厚而且堅硬的汽車蒙皮,在碰撞時萬一不能吸能,把碰撞能量都傳給了車內乘員,不是把車內尊貴的客人都害慘了嗎?難道這款鼎鼎大名的賓士大G安全性還不如那些皮薄餡大的某系車嗎?

    這些年來,在汽車界最流行的一個觀點就是:汽車的車身結構件才是受力部件,汽車在行駛時和發生碰撞時所受到的各種力都由它來承受;而車身覆蓋件基本不受力,在汽車發生碰撞時不起任何作用,並且它的強度不要太高,這樣可以在碰撞時產生較大的變形,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避免傷害到車內的乘員。這裡所說的車身結構件主要是指汽車的A、B、C柱、前後縱梁、地板等;車身覆蓋件就是我們看到的汽車外表,主要是指四門兩蓋、翼子板等。

    應該說,對於現在的普遍採用承載式車身的乘用車來說,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是正確的,吸能式車身結構也是汽車被動安全的一大進步。不過,現在這一觀點似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完全忽視了車身覆蓋件對車身安全的保護作用,導致汽車的車身蒙皮越來越薄,強度是越來越低,可謂是“薄無止境”,屢屢挑戰人們的思維底線。某系車的車門蒙皮薄的就像一層紙一樣,做鈑金時,鈑金工用手直接把門板就給撕開了,和手撕鬼子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些車型,發動機蓋用力按一下就會留一個坑,車門用力踢一腳就會變形。這樣的車身蒙皮,在碰撞時能吸收多少能量呢?再說了,難道車身蒙皮厚一點、強度高一點,在碰撞時就不能吸收能量了嗎?

    事實上,車身覆蓋件對汽車的車身安全還是有很大影響的,特別是在低速碰撞中。就像一個人身上穿的衣服,穿一件單衣和穿一件棉衣,摔倒時受到的傷害肯定是不一樣的。在工廠裡的工人都會穿厚厚的特製勞動服,目的就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如果沒有衣服,或者穿非常薄的衣服,肌膚直接與機械接觸,稍有差錯,直接就傷到骨骼了,我們肯定不希望這種現象的發生。使用強度更高的車身覆蓋件,就像這些衣服的作用一樣,在汽車發生碰撞時,可以更好的保護汽車自身的安全。舉例來說,很多豪車的車身覆蓋件強度都是非常高的,即使為了減重而採用比較薄的鋼板,但鋼板的強度也是很高的;相比較來說,某些車系的車身覆蓋件就是採用普通的鋼板,強度很低,其實重量上和豪車沒差哪兒去。但是你能說豪車的安全性與普通車一致甚至還不如普通車嗎?

    有些人會以碰撞試驗來說事,說你看那些公認的皮薄餡大的某系車,在碰撞試驗中都能獲得很高的分數,獲得五星級的安全評價,這不就說明車身覆蓋件與安全無關嗎?但我想說的是:碰撞試驗只是檢驗汽車對人的保護作用,而不考慮汽車本身所受到的損傷,但是汽車不是一次性產品,發生碰撞後是需要維修繼續使用的。那些皮薄餡大的汽車,在發生碰撞時車身結構件會變形吸能,後期的維修非常困難,也會增加維修成本;如果車身覆蓋件強度較高的車型,發生碰撞時覆蓋件首先承受了一部分作用力,內部的結構件受力相對就會小一些,損毀程度也較低,後期更容易維修,維修的成本也相對較低。對於我們日常用車來說,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汽車並不是撞一次就扔了,還是要維修繼續使用的。

    另外,很多人可能曲解了覆蓋件的安全作用。說覆蓋件對汽車安全無用的,主要是指汽車在高速碰撞時,這種情況下它的作用確實不大,就像一個人從十層樓跳下來,穿什麼衣服都無所謂了,後果都是死;但在實際使用中更多的是低速碰撞,這種情況下它的作用就比較明顯了,就像你日常走路摔個跟頭,穿棉服和穿單衣受到的傷害是不一樣的。如果覆蓋件的強度較高,在發生輕微碰撞時可能不會變形,或者變形量較小,這樣就不會傷害到內部的結構件,後期的維修成本也低;相反,這些覆蓋件強度很低,只要發生碰撞,外表面就稀里嘩啦碎一片,慘不忍睹,就像“易拉罐”一樣,很容易就傷到內部的結構件了。雖然在碰撞時車內的乘員是安全的,但是後期的維修成本卻比較高,給人的視覺效果和心理作用也是很差的。

    所以,現在的車企高調宣傳車身覆蓋件無用論,事實上是在給汽車減重和減配找藉口,本質上是為了降低汽車的製造成本,高強度的鋼板和普通的鋼板,成本差距是非常大的,加工過程也更加困難,損耗也會更大。但是使用高強度的車身覆蓋件,與汽車的碰撞吸能理論並不矛盾,仍然可以將車身結構件製作的剛強無比。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那些豪車,它們不論是在低速碰撞還是在高速碰撞中,安全效能都非常好,不論是汽車外觀的損傷還是對車內乘員的保護,都非常到位。如果按照車身覆蓋件無用論的說法,它的外觀也應該破損嚴重才對,而事實恰恰與此相反。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汽車的車身覆蓋件應該在碰撞中起到更大的防護作用,而不是在“吸能”的理論指導下越走越偏。就像人的面板和肌肉,以及身上穿的衣服,對人的保護作用都是非常強大的,而不是僅僅依靠骨骼的強壯。就像一個武林高手,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外觀和內心都是非常強大的;而那些細皮嫩肉的奶油小生,內心又能強大到哪裡去呢?所以,說車皮太薄汽車安全性較差,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正確的,另外,車身覆蓋件的薄厚及強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車企的造車態度和汽車的安全理念。

  • 7 # CMC車主俱樂部

    現在的車輛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車輛的車皮外殼越來越薄,車皮太薄那就不安全嗎?其實不然現在的車子設計的的薄與厚主要還是和車輛的油耗設計有一定的關係,現在的車子設計主要還是從車子的輕量化進行考慮的,車子設計的薄與厚並不意味著車輛的車皮就不安全。

    現在的車子材料主要是鋁合金和優質鋼所組成,在材料上面來說的話,這樣的材料是無可挑剔的,就拿現在的的承載式車架來說的話,製作一體化車架需要採用鍛造工藝,這個就是我們所知道的衝壓過程,衝壓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使高壓鍛造剛性高,並且保證材料在鍛造的過程能夠滿足和達到一定的剛性和韌性。

    同時來說的話,剛性和韌性也能夠滿足車輛在設計過程當中所屬於的平衡點,所以輕量化高剛性一體化車架的生產過程中,雖然車輛的鐵皮薄。

    但是對於這樣的東西是不影響到車輛的使用安全的,也會保證著車輛材料和衝壓的時候出現應力分佈均勻,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能夠滿足使用的最大需求。

  • 8 # 馬頭人車庫

    毫無疑問汽車的安全性應當排在所有的效能之上,很多小夥伴們會在買車前按一按翼子板,如果輕微變形就覺得外殼鐵皮太薄不安全不耐撞。事實上真的是這樣麼?答案是否定的,汽車的安全與否其實與外殼鐵皮的厚度沒有太大關係。

    汽車外殼變薄地主要原因並不是降低成本

    現在各大汽車廠家似乎都在不斷地把汽車外殼的鐵皮厚度降低,這是為什麼呢?很多人都認為是為了降低成本,這的確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不過卻並不是大家所認為的主要原因。

    對於汽車廠家來說每年的進貨量巨大,成本已經基本已經非常有效地降低了,再加上鐵的價格很便宜,所以對於汽車廠家來說透過降低鐵皮厚度來達到降低成本的價值其實非常少。而對於汽車廠家來說這樣做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節能減排,對於駕駛者來說我們都應該知道當自己一個人開車與帶上2位乘客時,油耗相差最多可能大概在一個油左右,所以整車質量的降低對於降低油耗來說是絕對有效的。油耗降低了當然也就達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可能一定有槓精會說,那還不如直接用全鋁車身減重效果更好。的確是啊,很多高階車都是採用的全鋁車身。但是要知道,最求最大利潤是一個企業的核心宗旨,把鋁用在本來就買不上價格的普通轎車身上,車企還賺什麼錢呢?

    影響汽車安全的主要部件

    既然說車身外覆蓋件不是越厚越安全,那麼汽車安全的主要影響部位都是哪些呢?除了主動安全裝備比如說主動式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之外,最重要的當然要屬車身結構件了。主要部位有:1.前後縱梁、2.前後防撞梁、3.A柱,B柱,C柱、4.車頂橫樑、5.駕駛室底部兩側加強梁及中部橫樑、6.車門防撞梁。以上六個部位的強度最終決定了車身整體的強度以及抗撞擊效能。

    車身結構件也不是越厚越安全

    那麼是不是這些部位鐵皮的厚度越厚越好呢?可能對於十年前的車輛確實如此。但是由於科技的發展,金屬材質的強度以及抗撞擊效能都有了很強的進步,再也不會單純的由厚度以及重量決定。合金材料的大量運用極佳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比如低合金高強度鋼板的品種主要有含磷冷軋鋼板、烘烤硬化冷軋鋼板、冷軋雙相鋼板和高強度IF冷軋鋼板等,還有鋁合金、鎂合金鍍鋅鋼板等等各種材料。汽車廠家可以根據不同車身部位的需求選擇不同的材料,使得車身強度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為什麼我要說最大限度呢?當然還是那句話,你只花了一塊錢你卻讓車企給你用十塊錢的材料你覺得可能麼?能給你用五毛錢的材料你就要非常開心了,畢竟人家是企業是要盈利的。所以不得不承認,一輛車的價格其實很大程度上的決定了它的安全係數。就像很多人說日本車不安全,一輛10萬的日本車和40萬的德國車有可比性嗎?更何況這本來就是一個悖論。

    綜上所述,汽車的外覆蓋件的薄厚並不是影響安全性的主要原因,它車身結構件的各種屬性是否優秀才是關鍵。但是想要買車的小夥伴們要做好一個心理準備:每輛車都有它的優勢和劣勢,安全性上面有出色的部分也有不及格的部分,這個要看車企主打的優勢是什麼。如果覺得安全性是你最最在意的,那就挑選一個在同等價位中防撞實驗表現中最優秀的那一輛準沒錯。

  • 9 # 去他的三觀

    開車不是為了碰撞的,結實的車子固然很好,油耗也很高。我第一輛車就是本田FIT,開了六年,非常好用,沒有任何問題。也沒有碰撞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完後頭很暈而且左眼出現視力模糊,看東西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