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夢露居士

    想知道王陽明在龍場悟出了什麼,首先要弄清楚他之前因為什麼而疑惑。

    明朝官方尊崇程朱理學,程朱理學認為,整個物質世界之上有一個統一的規律——理。萬事萬物中都含有理,客觀事物的理就是自然規律,人類社會的理就是倫理道德,人心中也有理,就是人性。

    但是人性在心中是不顯露的,因此學者必須去研究身邊的每一件事每一件物,弄清楚每一個具體事物中的理。研究得多了,學者有一天會豁然貫通,認識到全部的理。這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來達到對理的認識。

    王陽明一開始也是相信朱熹的,因此有一個王陽明亭前格竹的故事,即王陽明為了驗證朱熹的說法,在亭子前面對著竹子坐著,思考竹子中的理。他苦苦思索了幾天幾夜,一無所得,最終病倒了。“理”是什麼,從此成為王陽明心中的一個大大的疑惑。

    後來,王陽明因為上疏反對劉瑾,被廷杖四十,流放到了貴州龍場驛。

    王陽明在龍場的絕境裡,計較的卻不是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自己尚未了悟真理。

    王陽明為悟真理,日夜靜坐思索。一天夜裡,他在睡夢彷彿聽見有人同自己說話,便突然頓悟了。王陽明從床上一躍而起,歡呼跳躍,把隨從們都驚醒了。從此他心中不再有疑惑,開始了自己的傳道生涯。

    史稱“龍場悟道”。

    其實王陽明頓悟的內容,用三個字就可以概括:“心即理”。王陽明的全部學說,其實都是從這三個字上來的。

    當然,這個心指的不是你我日常的心念,而是指每個人的本心。

    王陽明指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等等。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並非外在的“理”,而是來自人的本心。

    韓寒《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對錯,說明這是人最原初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慾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鏡子佈滿了塵埃。所以大人會看利弊,而不是分對錯。

    但是,本心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知道對錯的。

    王陽明曾做過這麼一件事。有一天,他的手下抓住了一個盜賊,他讓盜賊脫衣服。先脫外衣,後脫內衣,最後只剩一條內褲,王陽明還讓盜賊脫,盜賊就不幹了。王陽明說:你雖然做了賊,但內心還是知道羞恥的,這就是你的本心。

    王陽明進一步說,既然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應該時時努力去做對的事,不去做錯的事,這就是知行合一。久而久之,人心上的塵埃就被擦乾淨了,人也就回復了原本的良知。

  • 2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王陽明龍場悟道悟出了學即理也,“立德、立功、立名”是《大學》裡面提到的止於至善的世俗觀點,並無出世間的智慧。王陽明很多觀點都處在人天乘(共同乘)裡面的,都具有共同乘的功效。

    其“知行合一”的道理,知道了理又怎樣?知道了行又怎樣?不過都是共同乘的小善法而已,還沒有出離世間,也與解脫無關。

    龍場悟道,又悟到了什麼呢?所謂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致良知”,“ 知行合一”都是一些心法而已,沒有逃脫過或者超越過心的困惑。“世間聖人”在出世間還不一定能稱之為聖人。不難看出王陽明一切心法皆是心識所轉的諸禪天境界,是人天乘(共同乘)諸禪天境界,屬於禪定諸天的無分別智。這種功德不可能達到小乘的阿羅漢的初果,更不要談什麼大乘的菩薩果位。

    宣傳的“龍場悟道”已經欺惑了很多世人,使好多人認為按著王陽明所說的去修持,可以獲得解脫,真是異想天開。儒家的思想自始至終都沒有解脫之說,也沒有解脫之理,更沒有從三界輪迴中解脫的想法;僅僅是一些人的分別妄念,認為可以解脫,實在是毫無根據的。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還是三界所攝之法。有沒有必要去研究王陽明,衹是看每個人的心願和想法了。要從三界解脫,衹能從佛教裡出。想要解脫,王陽明是靠不住的,無論是他的行為,或是他的理論,都不可能得到一個究竟的解脫之法。

  • 3 # 知識大胖

    明白了做人做事要“格物致知 ”

    簡單來說就是 好好幹,往精品幹,別忽悠自己,也別忽悠別人

    用時髦話講,1萬小時刻意練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旭旭寶寶之前十萬人氣,來鬥魚第一天就突破三千萬,這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