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炎焱海風

    關鍵因素,氣候限制。由於棉花是宋朝才傳入中午的,在此之前,中中國人衣物以麻為主,絲帛則是上層階級專用。而麻的抗寒效能遠遜於棉。唐太宗徵高句麗失敗的主因也是因為氣候突然轉冷。所以身著麻制服裝的唐軍,要想長驅直入青藏高原,除了高原反應,就是那裡嚴酷的氣候。而吐蕃人作為土著,已完全適應了當地氣候。同樣,強悍的東漢打了近百年羌戰(羌族是吐蕃祖先),面對還處於部落狀態的羌族。儘管幾乎沒有敗績,但也面對同樣問題,無法長驅直入青藏高原。更何況在同樣條件下,唐朝面對的是號稱當時世界三大帝國之一的吐蕃帝國。

  • 2 # 咴汰狼34794315

    看過一篇關於氣候的文章,唐代那幾百年西藏氣候處於少有的溼潤期,整個西藏地區糧食充足,人口眾多,有實力和大唐爭霸天下,唐朝滅亡時西藏的溼潤期也同時結束,頃刻間土崩瓦解。

  • 3 # 當代曹植

    因為氣候!唐朝時期,氣溫較高,四川產荔枝,青藏高原能夠大規模的農耕,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故吐蕃國力強盛。唐朝後期,氣溫降低,吐蕃人口銳減,逐漸走向衰落。

    正是唐朝的對吐蕃不懈努力的打擊,吐蕃之後一直沒有統一意識形態。

    同時,佛教的傳入,使得藏區百姓的性格變的溫和,不再追求吃與穿,財富不再積累到封主之手,而是轉入寺院。

    綜上,唐朝之所以沒有像元朝、清朝那樣攻滅西藏,是因為吐蕃在當時太強大了。到了元朝、清朝時,吐蕃地區的氣候已經不能承載太多的人口,且四分五裂,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組織起抵抗力量,因此清朝攻下西藏的代價並不高。

  • 4 # hc3305

    吃草的牛羊打不過吃肉的老虎狼金錢豹子,冷兵器時代吃肉的元軍清軍戰鬥力很強而沒有高原反應,而唐軍是吃糧食的有高原反應。!,

  • 5 # 吃雜書的螻蟻

    唐朝時期,誰願意去駐守呢?就像,宋打不過遼、金一樣,為什麼打?瓷器,南方產;茶葉,南方產;絲綢,南方產;銅、鐵,南方產;糧食,南方產量高;

  • 6 # 海中巖haha

    這隻能說是人種和生存能力的關係。西藏的地形和氣候漢族人是很不適應的,漢族人到了那裡很容易得嚴重的病,不用打就會出現嚴重的減員,直到現在醫療水平大幅提高也沒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去西藏自治區當兵的漢族人常有因身體不適而被退回的。漢族人主要的生活地區都在氣候比較好的地方,所以適應能力就差,去氣候不好的地方當兵就不太好,這也是自古以來邊區招兵都是就地招本地人的原因,比如明朝的遼兵就以遼寧本地人為主,山海關外內地人生存也不易,而已經移民幾代人在這裡生存的已經適應的就沒這問題。元軍清軍本身都是來自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生存能力比漢人強,所以在西藏打仗問題不大。同樣的情況外國也一樣,法國、德國那麼能打,俄國惡劣的自然條件就要了他們的命。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的確是這樣。

    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於吐蕃。並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巨集在西安(長安)稱帝。

    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

    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後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佔拉薩,而吐蕃攻佔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

    (那麼就需要和親。)

  • 8 # 龍文說史

    起初時元朝之前的蒙古汗國時期,正值定宗貴由汗在位時,窩闊臺的次子闊端也就是貴由的兄弟精心經營涼州已久,也是攻打南宋的西后方,他認為有必要和吐蕃接觸,這個時候吐蕃早已沒有當年,自唐後分奔離西,所以涼州會盟正式開始,八思巴這時跟隨薩迦班智達一同抵達涼州,八思巴後來成了大元帝師,是元朝新蒙文的創立者,同樣輔佐忽必烈成就霸業的有功之人,因此元朝開闢了新格局,做到了前所未有。以至後來明承元制在元朝的西南宣政院轄區改為烏思藏都司,清朝的到來事實也在延續前元明,它本身和蒙古人一樣,屬於遊牧民族和狩獵民族兩種,同樣信奉薩滿教。所以他在東北長期和蒙古人接觸自然受其風俗影響,尤其是滿文藉助蒙古文的通用,清朝在與蒙古人容易打交道同時也深受藏傳佛教影響,青藏地區自然會受到重視,這也和西邊準噶爾汗國有一定的關聯,所以元清是和唐朝有區別的。

  • 9 # 我的乾坤

    有三個主要的原因:

    首先,公元七世紀和八世紀,土蕃與唐王朝是中亞和東亞的雙子星,是非常強大的王朝。而元朝和滿清時期,青藏高原已經四分五裂,沒有一個強大統一的政權,不足以與中原王朝抗衡;

    其次,隨著藏傳佛教在藏區傳播,幾百年佛風薰染,曾經在高原大漠橫刀立馬,來去如風的藏人早已褪去他們勇武剛猛的特質,變得更加的平和安寧,已不是當年好勇鬥狠的土蕃人;

    再次,蒙古人生活在蒙古高原,地理環境與藏區相似。而後來女真人征服蒙古,也適應了高原環境,這也是蒙古人和滿洲人能夠在青藏高原征戰的一個原因。

  • 10 # 葉飄刀

    唐代的吐蕃和後代的不一樣

    唐代的時候,吐蕃可以說是最強盛的時代,也是唐在西部的一個大敵。與唐爆發了多次的大戰。甚至有攻入長安的記錄。而吐蕃幾乎是隨著唐代衰敗而衰敗的。

    到了宋代,宋代的軍力可以算是相對較弱的了,連西夏都自立成功了,但你聽說過吐蕃是宋的威脅嗎?曾經是唐大敵的吐蕃,在宋的時候,已經徹底的衰落了。

    那時在青海湖流域的藏族人,最終在宋開拓河湟時候,還被宋打敗,徹底被佔領了領地。

    可以說在唐時雄踞高原與大唐一爭長短的吐蕃,到了宋代,也就淪落到沒有集中的中央政權,變成了一個個小部落,連宋都打不過的境地。

    所以其後,元、清可以在那打仗很正常,宋軍都曾經佔據了青塘一代,只可惜後來的吐蕃,已經不是那時可以和大唐一爭長短的吐蕃了。

  • 11 # 世紀新人lm

    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回到歷史的現場。

    首先,我們要明確,儘管海拔高,但青藏高原並不是不可攀登和進入的。理論上任何朝代、任何軍隊都可以進入青藏高原。有的沒進,有的進入了,這就取決於雙方的實力對比。唐和吐蕃有戰有和,相持對峙一百多年。而吐蕃之後,那個民族就此衰落,不富有戰鬥精神和戰鬥力,所以元軍和清軍可以在青藏高原長驅直入。

    唐與吐蕃的戰與和

    吐蕃,7~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吐蕃自松贊干布開始崛起,正好迎頭撞上了同樣處於國力上升期而強勢崛起的大唐。雙方來來回回有戰有和。

    唐一共有兩位公主嫁到吐蕃,分別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親,作為一個政治工具,它的效力的發揮基本取決於兩點:一是雙方實力均衡,誰也吃不掉誰;二是嫁公主的相對被動,要麼剛剛經歷戰敗、要麼為了避免戰爭。

    唐向吐蕃嫁公主,這本身就體現了雙方實力的均衡。更何況,安史之亂以後唐進入衰落期,而吐蕃恰恰進入了鼎盛期,所以唐充其量只有招架之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河西走廊幾乎完全喪失於吐蕃之手,並且長安還曾經兩次被吐蕃攻陷和洗劫過。

    綜上,唐與吐蕃的長時期對峙,實力上並沒有處於絕對優勢,所以,根本談不上佔領吐蕃。

    吐蕃之後,發生了什麼?

    可是後來的吐蕃呢?吐蕃末代大讚普達瑪被僧人刺殺,死後吐蕃遂陷入紛爭而崩潰。自此之後,在青藏高原這塊土地上,幾乎再無強權產生。反而,內部矛盾逐步加深,藏區陷入長期的分裂割據狀態,並形成“阿里王系”及(後藏)“亞澤”王系、(山南)“雅隆覺阿”王系和(前藏)“拉薩王系”等。它們各自為政,不相統屬,有時還常常為各自利益互相侵襲劫掠,大小戰爭頻繁。

    同時,普遍信奉佛教,精神氣質更加內斂,更注重精神層面的修行。無論文治還是武功,統統讓位於宗教。佛教的全面信奉,完全改變了藏族的精神氣質,深刻影響了歷史走勢。強權不復存在,尚武精神自然隨之近乎喪失。因此,對中央王朝的威脅逐漸較小。

    無論元還是清,在國力鼎盛期,自然處於進取的態勢。當元和清強盛的時候,整個青藏高原,基本上是無禦敵之兵、無領軍之將。雙方在實力上的懸殊,當時的統治者和各階層只能接受現實。青藏高原也逐漸被納入到中央集權的範圍之內。

    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烏思藏(今西藏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區)、朵甘等地成為統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國的一部分,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採用收繳元朝舊敕舊印,換髮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過渡,繼承了對西藏地方的國家主權。

    清朝統一中國後,藏族地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更為密切,清政府在中央設理藩院,負責西藏和蒙古地方事務。並正式策封了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為達賴喇嘛(1653年)和班禪額爾德尼(1713年)。扶持了以達賴喇嘛為代表的黃教勢力,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直接管理。

    以上,元、清不僅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戰,更是完全統一了青藏高原。

    所以,由上可見,彼時彼刻的雙方實力對比,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 12 # 玄谷真人

    漢軍至少佔領過青海一部分,唐軍打上過拉薩,也就是漢軍、唐軍可以在青藏高原作戰,但唐軍未佔領西藏。

    西寧,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西寧不是青海省會嗎?不屬於青藏高原嗎?

    659年,唐朝大將蘇定方曾在烏海(位於今天青海省喀拉海附近)擊敗吐蕃副大相達延莽布支所率領的八萬吐蕃軍隊,並在交戰中斬殺了達延莽布支。

    吐蕃歷史文獻還記載,蘇定方最後的人生征程是在與吐蕃的征戰中結束的。在這一戰中,蘇定方以八千唐軍大破十萬吐蕃軍,斬首九萬兩千餘人,吐蕃大相祿東贊傷重而亡,其子論欽陵逃走。然後蘇定方率軍追擊,直抵布達拉宮,縱火焚燒而去。

    有兩段前後不同時代的歷史是令人深思的。一段就是漢朝就打下過北方草原,但唐朝再打方建立都護府納入管轄體系。另一段是唐朝不僅與吐蕃合親,蘇定方還攻上了西藏一帶進入拉薩,但元朝再下西藏,才建制由宣政院管理西藏。而宣政院是從唐朝建制中廷伸出來的名稱和機構,元朝時桑哥向忽必烈奏請,根據中國唐朝時期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將總制院更名為宣政院。

    為什麼會這樣呢?不要以為是偶然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前後相繼,時代發展。歷史有看不見的脈絡,如大樹之枝蔓。延伸這種思維,類似的還有,如後漢佛教傳入中國,唐朝發展為高峰而中國化;如道教外丹也是後漢開始發展,到唐朝達頂峰而轉向內丹;如道教著重於內丹始自隋唐,到元明時達到鼎盛;如儒學返本開新再次開掘原道復性內聖之學始自唐後期,到明朝達心學大成;如此等等。把歷史這樣前後發展捋清楚,才能看到中華文明的內在發展脈絡和規律,也才能讓中華文明連續發展之論得以充分落到實處。那麼,中華現代文明的脈絡是什麼?到明末探其源,向未來自然可以推斷!

  • 13 # 龍69258242

    原因就是唐太宗播的種子,元朝和清朝撿的便宜。

    1、宗教原因:文成公主不但帶去了科技知識同時也帶去了宗教。說起來佛教還是吐蕃的鄰居尼泊爾王子創立的,但是加持了大唐的光芒以後吐蕃人慢慢接受了佛教。後果就是教宗的權利越來越大,教眾把大量生活物資和金錢變成了供佛的酥油、絲綢的哈達、塗抹大量的金粉在佛像上。造成了無法進行生產再投入和科技的發展,也無法支援大量的軍隊進行戰爭。默罕默德正好是反面典型,反對偶像崇拜把資源全部投入到征服異教徒上,非我教眾必須征服,讓安拉的光芒照耀每一塊大地。

    2、國家制度的原因:在唐朝的時候吐蕃就是一個奴隸制國家,唐朝之後也沒有形成封建制度國家。佛教的影響造成了吐蕃變成了宗教國家,其實就等於是教宗統治吐蕃。宗教從精神上拴住了吐蕃人桀驁不馴的性格,聽命於教宗的命令。從達賴的影響力可見一斑。而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看到了宗教的威脅,就有了滅佛皇帝出現限制了宗教對政權的影響。

    元朝的統治者一般有一個習慣,為了統治當地的人民一般都會接受當地的宗教。元朝在西藏的領主信仰藏傳佛教、金帳汗國信仰伊斯蘭教都是這個原因。清朝延續了這個傳統並增加了轉世靈童的制度, 所以保持了對西藏的穩定統治。之所以能在高原作戰,並不是蒙古人和滿人真的不怕高原反應,而是他們使用了大量的青海地區的人。蒙古人同樣生活在高原地帶,適應西藏高原的能力也很強。清朝的軍隊本身也有大量的蒙古人士兵,所以上西藏作戰不是問題。

  • 14 # 這些歷史要讀

    主要原因是,唐朝時期的吐蕃政權和後來元明清時期的烏思藏政權,兩者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在軍事上更是無法比!

    唐朝時期的吐蕃,其強盛時期可是僅次於大唐的第二號軍事強國。

    歷史上的吐蕃王朝,是一個軍政高度一體化的政權。吐蕃上至贊普(國王),下至地方各級官吏,都是以“平時主政,戰時統兵”的方式運作,而吐蕃百姓更是全民皆兵。

    如此一套自上而下、組織嚴密的軍事體系,使吐蕃得以在人口和生產力都遠不如大唐的情況下,還能與之對抗二百餘年。雖然,面對全盛時期的大唐,吐蕃在軍事上處於明顯的劣勢,與唐軍的數次交鋒敗多勝少。但在此期間,吐蕃也同樣能取得大非川之戰這樣的大勝。一戰擊潰名將薛仁貴所統帥的數萬唐軍,進而進佔唐朝的安西四鎮,迫使唐廷將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以避吐蕃軍的兵鋒。

    在安史之亂後,趁大唐國力式微之機,吐蕃甚至還能四處出兵,一舉侵佔大唐的隴右、河西等大片地區,更是曾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由此可見,吐蕃的軍事實力是相當強大的,在環伺大唐四周的勢力之中,應該是找不到比其更強悍的了。

    後吐蕃時代的青藏地區,就再沒能出現過像吐蕃那樣強大的王朝了。

    唐朝後期,吐蕃王朝開始陷入王室內訌和部族混戰,最終在唐武宗年間(公元九世紀中葉)土崩瓦解,分裂成多個彼此互不統屬的地方勢力,不再對中原王朝構成直接威脅。再往後,隨著佛教在青藏地區的發展,藏區政權逐漸向“政教合一”的方向發展,不再像過去的吐蕃那樣,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和擴張性。

    1354年,以絳曲堅贊為首的藏傳佛教帕竹噶舉派成為西藏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者,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帕竹地方政權。對此,當時的元廷也承認帕竹地方政權的地位,並遣使冊封絳曲堅贊為“大司徒”。

    而之後的明朝也採取類似的方式來管治青藏地區。明朝統治者在青藏地區設有烏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並對當地具備政治實力的地方諸教派首領進行冊封,賜以“王”、“法王”、“灌頂國師”等封號......

  • 15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國家版圖的擴張與維持的問題。

    到了隋唐時期,才在青海地區設立州郡進行管轄。然而,隋唐在青海的實際統治只有幾座城池,城池之外的土地都是党項、吐谷渾等部落的遊牧之地。

    吐蕃自雅魯藏布江谷地興起,在統一各部後,就迅速崛起,強勢對外擴張。吐蕃王朝擊敗了党項、吐谷渾等部落,青海被納入了吐蕃王朝的統治之下。

    由此,圍繞著青海的歸屬權,唐朝與吐蕃王朝的戰爭持續了幾百年。其中,著名的大戰役有鬆州之戰、大非川之戰、唐與吐蕃青海之戰、安西之戰、武街之戰、石堡城之戰、唐擊小勃律之戰、奉天靈臺之戰、汧城之戰、濰州之戰。這些戰役,十之八九戰場都是在青藏高原,十之八九都是唐朝取得最後的勝利。

    從軍事上講,唐朝與吐蕃之間,並未有任何失利之處;唐軍不僅能在青藏高原作戰,而且能打勝仗。

    那麼,為什麼唐軍不能像元清兩朝的軍隊一樣,持續向吐蕃內部推進,並將吐蕃納入大唐版圖呢?為什麼會有會有吐蕃壓著唐朝打,並且兩次攻陷長安的怪現象呢?

    二:生產方式對外延伸是帝國擴張的目的和方向

    國家是全體國民求生存和發展意志的集合,一個國家政權要對外擴張,根本目的就是獲取可以讓國民發展生產的土地。

    國民的生產方式是怎樣的?需要什麼的土地才能發展生產?這些因素決定了一個國家政權對外擴張的方向以及模式。

    唐朝的經濟是以農耕為主的,農耕的生產模式,決定唐朝需要大量的耕地,或者可以開發成為耕地的土地。唐朝對外擴張的目的就是如此,不管用多少高大上的藉口進行擴張,本質就是如此。

    然而,青藏高原的植被多為天然草原,吐蕃主要的經濟模式還是部落遊牧,是一種以遊牧為主,農牧業相結合的,高原特有的生產模式。

    漢朝保護這條絲綢之路,敵人只有北方的匈奴。而唐朝,除了北方草原的突厥人,還是絲綢之路南邊新崛起的吐蕃人。

    漢朝,社會生產力決定中原王朝只能開發河西走廊以及整個西域。到了唐朝,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這個巨大發展就是鋼製農具普及,全面取代鐵製農具。唐朝具有了一定的能力開發草原以及青海地區。

    也就是說草原和青海的某些地區可以開發耕地,用來屯田。唐朝掌控西域的方式就是屯田,以軍屯帶領民屯。

    開發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口,而唐朝崛起後缺的就是人口。隋末戰亂,中原失去了太多的人口,終唐朝一代都沒能恢復隋朝時期的人口規模。這一點,從唐朝將高句麗、党項、吐谷渾等少數民族內遷安置就可以看出來。

    唐朝崛起,滅大小二十餘國,雄霸東方,無數民族為之臣服,甘願納入大唐版圖。可是,大唐除了進行羈縻統治,並沒有多大的能力移民置州郡。

    而草原、青藏高原,其地理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經濟模式是遊牧經濟,農耕並沒有多大的發展潛力。唐朝的生產方式無法延伸過去,唐朝對其土地並沒有多大的渴望。

    唐朝對吐蕃的政策是圍堵而非佔領,圍堵吐蕃,保證絲綢之路的安全。唐擊小勃律之戰,就是唐朝打通印度商路的戰爭。這是一條很重要的商路,唐僧前往印度取經走的就是這條商路。

    重要的是,吐蕃王朝,以西藏為後方,征討青海,比之以青海為後方,征討河西走廊以及西域,難度要大得多。也就是說,從西藏到青海,從道路交通上講,比青海到西域到河西走廊要遠得多。

    從這一點上,唐朝與吐蕃在青海地區進行戰爭,唐朝雖然是在高原作戰,但依然是本土作戰,後勤壓力並不大。而吐蕃王朝,從西藏到青海,實際上就是一場遠征。唐朝奪取青海的戰略目的就很明顯了,一旦奪取青海,吐蕃對唐朝就不會有太大的軍事壓力。

    在生產方式的延伸上,青藏高原對元清兩朝來說就非常重要,是勢在必奪的重要,元清兩朝都控制著北方草原,遊牧經濟是帝國很重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草原的生產模式完全可以移植到青藏高原,從而釋放草原的人口壓力。

    明朝沒有將草原納入版圖,對青藏高原的統治更是接收元朝舊疆下象徵性的羈縻統治。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已經不重要了。所以,明朝不僅沒有恢復西域,也無所謂青藏高原的得失。明朝對青藏高原的要求僅僅是要這個地區承認大明朝正統的政治地位。

    三:文明的中心的統御能力決定著帝國版圖的面積

    唐朝沒有佔領青藏高原,將其納入版圖,不是唐軍戰鬥力不行,而是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內在驅動力。與唐朝不同,元清兩朝有這個驅動力,所以就搞定了青藏高原。

    唐朝不僅沒有徵服吐蕃的內在驅動力,更沒有統治吐蕃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唐朝的首都長安作為文明中心並沒有統御青藏高原的能力。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國家首都所在地,是各地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文明中心的統御能力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版圖面積。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華文明從大陸擴張時代東西擴張階段向南北擴張階段邁進的歷史時期。隨著時代階段的改變,地理環境也發生改變,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的格局。

    在中華大地,這個階段,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以往不能開發的蠻荒之地,如東北、草原、青藏高原、雲貴都具有開發的價值。

    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了新的格局,傳統的文明中心作為最早開發的地區,依然有著一定的先發優勢。由此,隋朝以關中為根基重新完成了國家統一。結束戰亂後,各地區在統一的國家政權下,經濟發展速度更快。

    為了確保國家統一,隋煬帝不得不遷都洛陽,並修建隋唐大運河,將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力量通過大運河輸送到首都。為此,文明中心之間競爭成為新的都城已經成為了隋唐兩朝的主旋律。

    然而,隋唐大運河的輸送力是有限的。隨著時代階段的演進,無論是關中長安,還是河南洛陽都不適合為都。文明中心的統御能力下降,直接表現為,各個地區的人力物力難以匯聚到文明中心,而文明中心自身的人力物力又有限,這種情況下,唐朝以長安為都根本無法統御龐大的帝國。

    所以,與吐蕃的戰爭,唐朝軍事力量無法持續推進,沒有辦法完全佔據整個青海,根源就是文明中心不夠強大,不能提供強有力的人力物力支撐。

    安史之亂以及黃巢起義,都是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燕薊地區的北京、江南地區的南京與長安洛陽競爭文明中心地位的產物。作為新崛起的文明中心,一方面要面對傳統文明中心的彈壓,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自身開發不足。

    唐朝中後期,沒有一個強大的文明中心來統御中華大地。中華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遼宋夏金長時期的分裂割據的局面。直到遼金兩朝為對抗兩宋政權,重點發展燕薊地區,從而確定了燕薊地區北京作為文明中心的地位。

    草原、東北、中原三個地區一馬平川,而燕薊地區又是農牧業皆宜的交匯之地,在以騎兵為戰力的時代階段,三個地區的力量匯聚到燕薊地區,從而使北京有了統御中華大地的力量。

    元朝與清朝,就是憑藉燕薊地區文明中心的力量,逐步統一全國的。新中國也是如此。

    至於明朝以及中華民國遷都北京後,為何沒有將草原納入版圖,進而收復西域、實質性地統治青藏高原,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 16 # 閩小雨

    每次看到看到這些歷史問題的時候,心裡就特別不快!不管你願不願意,唐朝時候的吐蕃實力是最牛的!唐朝都拿吐蕃沒有辦法,只能被動防守!高原反應啊,高原天氣冷啊,這些都是藉口!人家吐蕃人下來平原一樣醉氧,一樣受不了平原的氣候,那麼人家怎麼又能多次攻陷長安呢?然後又奪取安西四鎮呢?承認吐蕃牛逼又不會死!中中國人的自尊心和虛榮心非常的重,重視希望自己是最牛逼的,各種宣傳唐朝盛世,然後不適合自己的就選擇性忘記!這和宇宙韓是什麼區別?對了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區別!宇宙韓自尊心是100布,中國是50步!

    唐朝時候的吐蕃,因為松贊干布的改革和統一,還有松贊干布後面幾位繼任者,頗有戰略頭腦,另一方面也是某些推測,當時吐蕃高原氣候比較好,人口繁殖比較多。

    其實當時的吐蕃並不是很強,和唐朝比起來。畢竟無論如何,人家人口就那麼多,人口基礎少是不適合多次大戰的。來一次有生力量被消滅,那就是百八十年的傷經痛骨,特別是這種高原民族,又難得有那麼好的環境大統一一次。

    只不過吐蕃和唐朝玩戰略,玩游擊戰玩的厲害。唐朝一直在兩線甚至多線作戰,東邊的高句麗,西邊吐蕃,西北的突厥等,甚至還有阿拉伯,唐朝面臨的問題就是國土太大,因為古代的後勤問題會鞭長莫及,忙於東線高句麗的時候,吐蕃就趁機對吐谷渾,安西下手,甚至還戰略上聯合突厥等民族一起弄唐朝,唐朝忙於東線時,西線的駐軍少,吐蕃幾個就鯨吞蠶食了。然後唐朝抽出手來,大軍進攻西域時,吐蕃又能瞅準時機撤退,搶一把就跑。所謂的唐朝對吐蕃的多次大敗,根本就沒有傷吐蕃根本,吐蕃跑會高原了。根本上吐蕃還是個類似於遊牧民族一樣的存在,搶了就跑。比起突厥,北方的氣候畢竟沒有高原的難受,唐朝能派騎兵打服,而吐蕃就跑會高原躲起來。等你唐朝又去攻打阿拉伯,甚至自己內亂的時候,吐蕃又跳出來要你命來了。這是不是偉人那種戰略思想,敵進我退,敵疲我擾,游擊戰術。吐蕃用的非常嫻熟,儘管在字面上,吐蕃敗仗比較多,但是根本就沒有傷吐蕃的根本。唐朝再強,始終沒能做到消滅吐蕃有生力量。以至於二個相愛相殺。一起強盛,一起滅亡。

    所以必須得承認,吐蕃有牛逼的地方,就是有唐一朝最大的剋星,就憑人家高原民族,那麼點人口,大老遠跑下來多次攻陷長安,劫掠而去,唐朝大國哪還有尊嚴。唐朝遺憾的是,沒能在最強大的時候,設計一場圍殲戰,消滅吐蕃並非要殺到高原上去,而是吐蕃傾巢而來時圍殲掉。唐朝沒能做到,所以很遺憾。不得不承認吐蕃戰術戰略都牛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