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臺江小腦斧
-
2 # ruoling2008
只說子午谷奇襲沒什麼意義,要是諸葛亮大軍攻擊陳倉的同時使用該計謀,兩路同時出擊,有一定的勝算,至少比單純的大軍出陳倉要好!
-
3 # Kiroro837
凡是奇兵都是必須冒險,孫武伐楚,韓信出棧道,別人想不到的,謹慎的人根本不會用。諸葛亮已經不是年輕時候的諸葛亮
-
4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問題。
魏延的方案意義不大,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不能奪一兩個城池,關鍵在於小勝以後大軍去還是不去。去的話,大軍面臨的東西兩面的夾擊打應該是打不過,守更不用說既沒有糧草供應,也沒有當地民心,守不住。
如果大軍不去的話,你魏延旅遊去嗎
-
5 # qQ245803150
就算100%成功,諸葛亮也不會同意。為何?因為和戰略目標不同,戰術再成功都不能避免失敗。
諸葛亮或者說蜀的戰略目標絕對不是或者說不能是佔領長安,這會引發蜀魏的戰略決戰,而蜀國絕對沒做好準備,也打不過。蜀國傾國之兵十萬,魏常備兵五十萬,魏還有騎兵。長安守得住?西涼還未平呢,兩邊夾攻,全軍覆沒的份。
諸葛亮的戰略目標是什麼。西涼以及切割隴右,有了西涼就有了戰馬,有了部分隴右就有了糧食和人口,穩固這部分地區才有了和魏爭霸的資本。
而這也不會引發決戰,畢竟還有東吳存在,魏也不會冒險。蜀國拿下西涼和部分隴右也不會威脅魏的生死,但長安不同。
-
6 # 朝夕聞道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想法是不錯,但是僅僅靠五千兵力成功概率太低,五萬兵力或許有可能
而且靠人力運輸糧食必然會拖慢全軍進行速度,因為前面士兵走快了就吃不到糧食了,所以按魏延說的10天出谷 簡直太慢
長安屬於曹魏西線防守重鎮,必然有重兵把守姑且先不說能不能奪取長安,就算能奪取長安,假設奪取長安戰損1000 還剩4000人 就算這4000人就地奪取長安城內的糧草物質,估計也堅守不了多久,曹魏發現後會立即調兵,抽取東線和西線兵力,不要太少,只要只要兩萬人,就算這兩萬人不進攻 只把長安城團團圍住,那麼待城中彈盡糧絕魏延必敗無疑
所以說子午谷離曹魏核心地帶許都距離太過遙遠,五千人成功走出子午谷也掀不起多大風浪,但是如果是五萬人 估計會有另一種另一種結果 -
7 # 歷史沉淪
事實上子午谷奇謀是可以實施的,而且有可能成功,不過機會最大的一次是第一次北伐。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三國志》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延每次在諸葛亮出兵之時都提供讓諸葛亮給他萬餘人,帶上萬餘人的糧食從子午道攻打潼關,諸葛亮在帶兵出祁山與魏延匯合。事實上魏延的主要策略是攻打潼關和武關這幾個關口,攻下關口後把來支援的魏軍擋在潼關外,在逐漸攻下關中及雍涼地區。
諸葛亮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諸葛亮覺得此事太過於冒風險,諸葛亮為人謹慎。戰略都很謹慎再加上蜀漢現在很弱兵馬太少,給與魏延萬人假如攻不下那麼魏延和他的萬餘人都會損失,對蜀漢來說損失很大。
-
8 # 隨緣羅光全
子午者,水與火也,子午谷水火之地,金身羅漢也難逃水火之卻,況凡胎肉體的魏延乎。此計斷不可行。諸葛亮乃神人,非常人能慮能及。
-
9 # 中二輕年
諸葛擔心魏延出兵怕全軍粉身碎骨,岐山地勢險要路途遙遠,諸葛擔心魏延軍回不來被困死,而魏延則急於獻功,一直主張走子午路線方可大破魏軍抵達長安,一個想盡快立功,另一個想走保守路線,穩紮穩打。
-
10 # 一生守護7544
我認為此計可行,雖然說不能取下長安,但也可以牽治住長安城的重兵,轉移了曹魏注意力,能夠有效的幫助諸葛亮步步為營的戰略,兩面夾擊使曹魏首尾難顧,減輕了諸葛亮的負擔。
-
11 # 無筆
遭逢亂世,所以三中國人才輩出。就說蜀國的諸葛亮和魏延,一個是鼎鼎有名的大丞相,另外一個是為帝國衝鋒陷陣的大將軍。
自從劉備死了以後,諸葛亮秉承著劉備的遺志,兢兢業業地輔佐劉禪,蓄積國力準備北伐。然而兵雖好招,但一將難求。隨著五虎將的相繼去世,蜀漢幾乎無大將可用,只有魏延當此重任。兩人日復一日且不厭其煩的舉兵北伐,就是想要再現昔日漢廷之輝煌。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他要求諸葛亮分給他五千兵士,他將帶領這五千人馬穿過穿過子午谷奇襲長安城。
魏延當時是這樣想的:自己率領一路出子午谷,諸葛亮率領一路出陳倉。如果自己能夠在十天以內快速穿過子午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達長安城下,那麼守在長安城中的夏侯楙一定會逃走。接下來自己只要派兵守住潼關,阻擋魏軍的增援部隊,諸葛亮那邊就可以陳倉為據點,形成關門打狗把陳倉以西的魏軍一舉殲滅。這樣,蜀漢就可以奪得整個關隴地區。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聽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也就是說,這個策略的可行性並不高。我們且從頭開始講來。
首先,魏延想要在十天以內穿越子午谷,這就不太可能。西安事變的時候,駐守在漢中的51師也曾嘗試穿越子午谷到西安解救委員長,但當軍隊進入子午谷四天以後就撤出來了。原因是那裡的路實在崎嶇難走,士兵們的行軍速度根本就提不起來;這裡缺少水源,吃水完全都要靠後方補給。還沒等部隊到西安,人馬早就被敵軍偵查到了。事實上,那時候張學良也已經偵查到了王耀武軍隊的動向,已經埋下伏兵,就等著他進來。所以,如果魏延行此計謀,最終得到的只是和王耀武同樣的局面罷了。
此外,即便是魏延的五千人到了長安,那夏侯楙就真的會按照他想的那樣棄城?要知道長安不管怎麼說也是重鎮堅城,就算五千人來攻打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賭上國運的一戰實在是讓平日裡謹小慎微的諸葛亮覺得不靠譜,故而他才不同意。當然,也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性格使然,還是因為他的戰略眼光所決定。諸葛亮和魏延不一樣,魏延是將軍,他思考問題主要是從戰術上,怎麼樣取勝,怎麼樣排兵佈陣。諸葛亮不一樣,他是統帥,統帥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有戰略眼光。子午谷奇謀的優點在於戰術的運用,那可以說是相當出彩。但是從戰略意義來考慮,子午谷奇謀其價值並不大,反而還會讓己方陷入危險,所以諸葛亮不同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諸葛亮這只是牛刀小試,不過他已經從實踐中得出了經驗:子午谷的想法是不能夠被實踐的。諸葛亮其實從內心來講他還有一個顧慮,那就是他始終對魏延的忠心有些猜忌。
魏延提出這個謀略就是為了跟諸葛亮要兵權,他要像韓信那樣離開劉邦的管轄,自己展翅高飛。諸葛亮是誰?他斷然不會讓魏延脫離自己的視線,所以諸葛亮不同意也在情理之中了。
-
12 # 北京不向北2020
子午谷奇謀雖然精妙,但是缺陷也十分明顯!所以諸葛亮不同意也很正常!
首先,子午谷奇謀和諸葛亮的北伐的戰略定位不同,諸葛亮北伐一為爭奪隴右,增加蜀漢國力!一為以攻為守,牽制曹魏國力,使曹魏無法全力滅蜀!
但是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蜀國國力有限,無法承受實質性的軍事失敗!畢竟諸葛亮待出北伐的部隊,基本上就是蜀漢所有的精銳和戰略機動力量!
其次,魏延的計劃成功性不高,但是即使成功也面臨過多的變數!夏侯楙確實是膏粱子弟不善征戰,但是曹魏人才濟濟,魏延又兵力不足,只要有一隻魏軍能夠阻擋魏延奇襲,就可能完成整個計劃失敗!
蜀漢兵力不足,即使佔領長安,也無法有限控制,潼關等戰略隘口,那樣的話,蜀軍將面臨曹魏關中集團,洛陽中央集團乃至曹魏傾國之兵的反擊!最多不過十萬的蜀軍,將面臨至少兩倍到三倍曹魏軍隊的圍攻!在蜀無後援,吳無力攪局的情況下,蜀軍主力有可能被配備了大量騎兵的曹魏全殲在關中!這是蜀漢不能承受的!
-
13 # kop小於
說子午谷可行的應該都是不太瞭解三國的
偷渡陰平和子午谷,雖然地形都很難走,但不可相提而論
當時兩個國家一個是疲憊不堪的漢,一個是精力旺盛的魏,一個是劉禪(劉禪不傻但這個時候真挺昏庸的,姜維上表在陰平駐軍居然被宦官黃浩以鬼神之說駁回)一個是絕對算得上英明的曹叡
鄧艾遇到的指揮官是馬邈諸葛瞻,還得到一個補給站江油城,魏延方無補給而且遇到的是緊急開往前線的曹真和荊州方向調來的張郃(非夏侯駙馬)
鄧艾打成都劉禪無援軍,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魏延打長安魏國主力可源源不斷的從潼關東面趕過來,並且魏有騎兵機動力強
鄧艾打下成都漢基本就亡國了,魏延方面(除非守將投降否則根本無法想象人困馬乏還人少的一方怎麼打人多並且守城的一方)就算鬼神相助以劣勢兵力打下魏國重鎮長安,也僅僅完成計劃的一半,諸葛亮必須在短時間內馳援魏延,但是諸葛亮這邊漢軍騎兵少機動力差,路又難走還有名將郭淮等阻攔哪有這麼容易打到長安,總不能讓天神也幫他一次吧
還有網上有些人說直接拿下潼關,那這比長安還難打的多,潼關雖然沒有劍閣險要但也是天下雄關,而且子午谷出來一路在急行軍趕到潼關累都累死,就算魏延打下來了,魏國能走武關就是慢點,但騎兵部隊也可以在短時間從潼關北方繞過去
季漢家底太小,魏延領的五千精兵和五千雜兵在諸葛亮手裡是大數了,他不會為了百分之一的成功概率去冒險的
-
14 # 快樂就好153167537
子午谷奇謀算是戰術上的一個上冊,如果緊緊是為了擊殺某人,或者搶奪資源。完全可以,就算失敗損失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戰略不足。其實諸葛亮並非要一統天下。在隆中對中就已經說的很清楚了。只有荊州和益州,兩塊地盤在手,修養生息,待天下有變,才可以謀求天下。在失去荊州之後,其實西蜀已經失去奪取天下的機會了。之所以還不斷北伐,只是以攻為守,不斷騷擾曹魏。這樣可以讓東吳放心,不必過分防備甚至背後進攻,而且也可以分散曹魏軍隊防備東吳。所以子午奇謀並不符合戰略,所以不會被採納。那再來說下子午奇謀的缺陷,失敗就不用說了,子午奇謀成功,最大的收益人肯定不是西蜀。而且有可能滅國。子午奇謀成功,按照魏延說法,奪得兩京,可是沒有其大量軍隊鎮守,就算曹魏混亂,也總會有些城池會組織兵力反撲。蜀軍兵力不住的弱點暴露,陷入苦戰。而最大的隱患就東吳,這個時候偷襲益州,簡直就是當年偷襲荊州的翻版。所以我認為就算當初諸葛亮可以打敗曹魏,也很可能丟了益州,由三分天下,變成劃江而治。
-
15 # 江畔初見月
魏延的“從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如果是一個能在處於完全祕密狀態下實施的突然襲擊,或許還有幾分勝算。
然而,蜀軍北伐並非突然,這就使得“子午谷奇謀”成功率降低了很多很多。
蜀漢建興五年三月,後主劉禪下詔: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優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元戎,龔行天罰,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他如詔書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稱朕意焉。”
諸葛亮還沒有開始進軍,劉禪已經下詔,並明確將所領人馬,進攻目標,以及相關詔書律令“露布天下”。而諸葛亮五月進兵,到建興六年正月召集軍事會議,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前後有九個月。
這9個月時間裡,難道曹魏就啥也不管,當做沒有這件事情麼?
顯然不可能,蜀軍北伐已經不是祕密,魏國已經展開了防守戰略的部署,樂陽亭侯孫資向魏明帝建議“分命大將據主威要險”,魏明帝採納了孫資的建議,這就是魏國的防守戰略。所謂“要險”,從後來魏軍實施此防守戰略的實際情況來看,是守重要的地方,而非“險峻”。
東起長安、西至陳倉的渭水之畔,共有五城:長安、槐裡、武功、郿城、陳倉。
那麼,除了部署防守“要險”的軍隊以外,魏國還有機動部隊麼?兵力如何?
有,魏國在雍正有機動部隊。
《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魏略》說:
“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帝曰:‘亮阻山為固,今者自來,既合兵書致人之術,且亮貪三郡,知進不知退,今因此時,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騎五萬拒亮。”魏明帝調動的五萬步騎,應是中央機動部隊與雍州機動部隊的聯合之數。《三國志》中還透露了魏國在雍州多年間的常備機動部隊兵力,約為兩萬步騎。按照慣例,州直屬機動部隊駐在州治城內。雍州機動部隊兩萬人,應駐在長安城內。
長安城是舊都,城牆較長,又是魏國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隊至少也應該有一萬人。那麼,如此一來,聯合守衛長安城的兵力,合計至少3萬人。
而“子午谷奇謀”中,魏延的作戰部隊只有五千人(另外五千人是運輸糧食的)。用著五千將士去進攻受著長安城的魏軍三萬將士,顯然是攻不下來的。
且長安城易守難攻!
《後漢書 ·董卓傳》說:催隨著道收兵,比至長安,已十餘萬,與桌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圍長安。城峻不可拔。守之八日,呂布軍有叟(蜀)兵內反,引催眾得入。
李催率軍十餘萬攻長安,打了八天毫無進展。後來還是因為呂布軍中的蜀兵打開了城門,長安才被攻破,可見長安之易守難攻!
蜀軍北伐是在李催攻打長安後的36年,其間長安併發生過受到破壞的記載,因此,魏延獻計時,長安依然易守難攻!那麼,當長安被攻擊時,魏國援軍的行動速度如何?
從《三國志》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比較肯定的資料,即魏國機動部隊的行軍速度,騎兵日行170裡,(三十年後鍾會的騎兵能日行172裡),步兵日行90裡。
從洛陽到郿城有1120裡,從洛陽往陳倉北到街亭有1836裡。
從長安道郿城有260裡,從長安往陳倉西北到街亭有976裡。
魏軍騎兵從洛陽到郿城大致需要6天時間,從洛陽到街亭花費10天。
魏軍騎兵從長安道郿城用一天半,從長安道街亭用五天半。
那麼,魏軍真的那麼快麼?
《蜀書·姜維傳》記載,也就是這次北伐,諸葛亮進祁山。當時姜維在天水任職,他奉天水太守馬遵之命在各地巡查。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逃到上邽。姜維等人追不上,回城城門已經關閉進不去,去冀縣,而冀縣也不放他進去,不得已就投降了諸葛亮。而之後不久,馬謖就敗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回蜀,導致姜維與母親分開。
裴松之在這條記載中注《魏略》說,姜維投了諸葛亮,冀縣當時也立即首義,然而還沒得到諸葛亮派姜維返回冀城迎接起義的首領,街亭已經戰敗了。可見時間十分緊張,魏軍騎兵來得十分迅速。
所以魏國中央騎兵馳援長安,時間只需要7-8天的樣子,然以長安守備的兵力,抵擋魏延的5千兵力,難道連10天都堅守不了的麼?
最後,魏延低估了魏國安西將軍夏侯楙、他的計策中說:“楙聞延奄至,必撐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魏延實在太過自信了,自己一到長安,夏侯楙聽到了就乘船逃跑?連打得不敢打一下,夏侯楙真的是這樣一個慫包麼?
裴松之注《魏略》中說夏侯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夏侯楙雖然不擅長軍事,但是這個人熱衷於管理經濟,並不是一個毫無用處的紈絝子弟。另有載“群弟不遵禮度,楙數切責”,可見夏侯楙心中常有“禮度”,也就是國家的法度,他應該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高階文官(恩,名義上是個將軍,其實更像個文官)。如此有品格的人,會望風而逃麼?
何況,夏侯楙駐守在“易守難攻”的長安城裡,身後有三萬精銳將士,有郭淮做刺史,有大將軍曹真為後盾,他有必要望風而逃麼?
既然夏侯楙不可能望風而逃,那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實現預定目標,就是一個大問號,這條計謀的價值,再次大打折扣。
綜上,蜀軍北伐不是祕密,曹魏已經採取了正確防守戰略,加上長安易守難攻,魏國援軍行動迅速等援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 不可行的。單純從軍事角度考慮,諸葛亮都不會同意,何況諸葛亮還有自己戰略層面的考慮,以及魏延這個人政治方面的打算等原因。
-
16 # 千年歷史談
我認為魏延子午谷計謀有可行性,但是成功機率微乎其微。
子午谷奇謀是魏延的一個戰略設想,想利用子午穀人跡罕至和曹魏守將疏於防範的直接率領五千精兵拿下長安同時諸葛亮進攻關中地區和魏延成功會師,切斷隴右地區和曹魏的聯絡,隨後佔領關中和隴右產馬地蜀軍東征洛陽進逼中原讓蜀漢政權完成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構想。
後世高迎祥子午谷奇謀下場悽慘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看似戰果很大,但是其中有很多漏洞,例如穿越行軍條件惡劣的子午谷就很難做到神不知鬼不覺,行軍速度十分緩慢特別容易被敵人知曉。在明朝時期起義軍高迎祥因看三國志而想搞一個起義軍版本的子午谷期末,結果走露風聲,名將孫傳庭以逸待勞全殲高迎祥的五萬大軍,高迎祥本人落得個凌遲處死的下場。
攻下難,攻下之後守不住
魏延當時的戰略構想的前提是曹魏在關中地區的守備兵力不多,蜀軍在人數上有優勢。加上魏延的軍事才能有很大可能攻下長安,但魏延五千多人攻下城池堅固的長安城肯定會付出很多傷亡,沒有多餘的兵力攻佔其他地區。
同時從地圖上可以看出來,守長安必須要守住潼關天險,而魏延已經沒有多餘兵力攻取潼關地區,況且在古代通訊條件落後,諸葛亮北伐的蜀軍很難和魏延同時配合,諸葛亮援軍不到或者晚到一些時間,魏延就要在關中平原憑藉幾千殘兵對陣曹魏派來的大批援軍,到時候魏延不但會丟掉長安甚至會和高迎祥的軍隊一樣要麼被殺要麼被俘虜。
諸葛亮做事謹慎,蜀漢國力賭不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
翻看正史還是三國演義,諸葛亮都是一個做事十分謹慎的人,沒有十足的把握根本不會決策,蜀漢每次北伐諸葛亮因謹慎而錯失戰機但同時在諸葛亮的帶領下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魏延作為當時諸葛亮身邊唯一大將,是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一旦採取子午谷奇謀會讓魏延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當中,搞不好就會全軍覆沒魏延陣亡,而當時的諸葛亮做事事必躬親,蜀漢陣營裡魏延是唯一一個可以幫助諸葛亮分擔責任的人,如果魏延有失諸葛亮會早早累死了就沒有後來病死五丈原的事情了。
同時蜀漢國力弱小,蜀漢是三國時期國力最弱的國家沒有之一,從夷陵之戰後蜀漢損失了大量軍隊和將領,五千精兵相對曹魏來講不是什麼事情,但是對於蜀漢來講簡直就是全國軍隊一半的戰鬥力。
諸葛亮每次北伐帶領的軍隊大約在8到9萬左右,其中還包括很多非戰鬥部隊,有一部分軍隊承擔了運糧和屯田的任務,能實際作戰的部隊也就只有一半左右,而五千精兵可以說是蜀漢最強也是最後的戰鬥力了,一旦子午谷計劃失敗五千精兵大概率全部陣亡,蜀漢的亡國日期只會大大提前。
總結:
我認為魏延的子午谷計謀有可行性,但是成功概率微乎其微,就算是成功了魏延也無法帶領幾千強弩之末的蜀漢軍隊擊敗魏國增援關中的大量援軍。同時諸葛亮因性格和蜀漢的國力因素不敢賭魏延子午谷計謀的可行性,只能採取穩紮穩打形勢以攻代守來保衛孱弱的蜀漢政權。
-
17 # 古今歷史觀文
到了三國後期,大多數出名的謀士武將,都相繼逝去,只剩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交鋒,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之後,蜀漢可謂已然實力大損,再有劉備夷陵之敗,精銳盡喪,更是雪上加霜,雖有諸葛亮殫精竭慮的治理,國力稍有恢復,但與強盛之時,還是不能相提並論。
後主劉嬋,無雄略之才,全靠諸葛亮勉力維持,劉備知遇之恩不敢忘,興復漢室的理想不敢放,矢志北伐,從漢中進軍長安,必經秦嶺,線路有三條,東面子午谷,全場六百多裡,出口就是長安,中路為駐谷,全場四百多裡,出口是武功,西面是斜谷,五百多裡,公元228年,諸葛亮開始了第一次北伐。
第一次軍事會議上,魏延提出了兵分兩路的策略,由他自己率領五千精兵和五千運輸糧草的士卒,順子午谷突進,直逼長安,同時,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攻城略地,他的理由是鎮守長安的夏侯枺是一個混吃等死的官二代,看到神兵天降,必然掉頭鼠竄,長安城也沒什麼出眾的官員,且關中重地,糧草補給齊備,定能堅持一些時日,待大軍趕到,則大業可定。這也是歷來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很多都說諸葛亮如果採納了魏延的建議,很可能北伐早就成功了,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奇謀成功,需要的幾個必備條件。
第一、長安守將和官員棄城而逃,支援這個論點的人,來源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關中震徹,多有叛魏應諸葛亮的官員,而且朝野妄議,如果五千精兵到了長安,很可能會逃走,這麼說,未免缺乏軍事常識,曹魏收到諸葛北伐的訊息,定然會派兵到各個關口,一旦稍加抵禦,待援軍趕到,就成了孤軍深入。
第二,諸葛亮的大軍會如期而至,這就要說到戰爭的不確定性了,就諸葛亮穩紮穩打的北伐,在曹魏的死守態勢下,也沒拿下幾座城池,且城池越多,就要分兵,糧草補給線拉長,這是蜀漢的致命問題,興王者之師,名為弔民伐罪,又不能就糧於敵,曹魏只要堅壁清野,就夠諸葛亮難受的了,真那麼順利的趕到,也就不用什麼奇兵了。
第三,魏延的設想應該是出其不意拿下長安,然後據城堅守,把曹魏的優勢兵力吸引過來,然後諸葛亮率大軍推進,一舉拿下關中,就解決了糧草運輸的問題,接下來是攻是守,都能佔據主動,但區區五千精兵,如果長安守將堅守不出,發動百姓守城,在城下耽誤幾日,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
以上幾點,證明了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太低,生性謹慎的諸葛亮不會答應,但也絕不止於此,眾所周知,諸葛亮雖然執意北伐,但也一直很小心,一旦力有不逮,即刻退兵,絕不遷延,因為他知道蜀漢再也經不起夷陵那樣的大敗,不然國力損耗,他也壓制不住蜀中的本地豪門。
還有人會說,不過是五千精兵,損了就損了,風險越大,收穫也越大,這麼說的人,低估了精兵的含義,所謂精兵,大多是久經沙場的老兵,戰場經驗豐富,混戰之時,能夠不慌不亂,約束部下,形成區域性的戰鬥優勢,可以說,以五千精兵為骨幹,只要錢糧足夠,就能拉起十萬大軍,所以,不能拿精兵當棄子。
綜上所述,戰術的可行性太低,精兵不能損失,諸葛亮不能大敗,是他不會同意子午谷奇謀的根本原因。
-
18 # 胡侃解密三國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每次欲分兵5000或者1萬,按演義中動輒幾十萬大軍這個數量的確不多,但是到真正的歷史上,這已經不是個小數了,蜀國總人口也就是100萬左右,軍隊整體人數也就保持在10萬左右,南方,和東吳都需要防守諸葛亮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很有限,第一次北伐軍隊人數應該是最多的一次,幾乎是傾國之兵,約10萬,其後的每次北伐,最多的一次6萬,第二次出祁山只有一萬人,所以這5000或者1萬對蜀軍絕對不是個小數了。而且當時戰爭的傷亡人數也沒有演義那麼誇張,周瑜和曹仁南郡對峙時,甘寧帶幾百人就偷襲成功了夷陵,而曹仁派五六千人就包圍了夷陵,軍法講十則圍之,也就是說前線一個城市的守軍才只有幾百人,著名的陳倉之戰,郝昭的守軍只有1千多人,一個軍事要點的守軍也只有1千多人,所以即便是5000多人也絕不是個小數字,馬謖大敗的街亭之戰,損失的兵力大概是1萬5左右,如果讓魏延行動,一旦失敗,5000人馬恐怕一個也回不來,還要折上魏延這個假節的 徵西大將軍,對蜀國的損失不僅僅只是5000人馬而已。而且如果真的這樣發生了,那諸葛亮的主軍一定還有損失,那傷亡人數恐怕都要快向三大戰役看齊了,蜀國輕則一蹶不振,重則可能滅國。這樣的結果對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更何況一向謹慎的諸葛亮。
-
19 # 捕風捉影者說
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舊都就是長安,其實諸葛亮北伐從來就沒想過要對長安動手。
長安地處關中平原,無險可守。就算第一次北伐時,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出陳倉道奇襲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肯定會以傾國之兵來爭奪。
守長安,季漢孤軍深入,後勤保障路線太長。一旦曹魏切斷陳倉道、斜谷道等地,那麼季漢軍隊的後勤補給糧草肯定難以為繼。 到時曹魏大軍兵臨長安,雙方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異常,糧草短缺的季漢,肯定不是曹魏的對手。
放棄長安,從長安到陳倉道一馬平川,以步兵為主的季漢軍,在平原地帶根本無力對抗以騎兵為主的曹魏軍團。曹魏軍團勢必會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和衝擊力,把撤退中的季漢軍拖垮耗死在關中平原。 這就是諸葛亮當初不同意兵出陳倉道子午谷的原因,因為當時的長安,根本不在他的戰略當中。
這也是司馬懿不同意張郃分兵防守寶雞眉縣的原因,因為司馬懿很明白,諸葛亮根本沒打算進軍關中平原。
-
20 # 淡看天上月
《三國志》中說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都是向諸葛亮請率上萬人兵馬,和諸葛亮分兩路北伐,但是都被諸葛亮拒絕了,魏延為此說諸葛亮膽子太小了,讓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漢中的棧道漢中有五條通往長安的棧道,從左到右分別是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就當時的路況而已,褒斜道的路況很好,到長安路程也較短,是當時從漢中到長安,人們心中預設的道路。子午道路況惡劣,路程到長安最近,不易大規模排兵佈陣。祁山道雖然繞了路,但是路況相對較好,可以大規模排兵佈陣。
第一次北伐的意圖褒斜道是當時人們預設從漢中到長安的棧道,所以魏軍嚴防於此。魏軍並沒有想到蜀軍會走其他棧道北伐,所以無論是諸葛亮選擇的祁山道,還是魏延選擇的子午道都有出其不意的作用。
為什麼不選用魏延方案為何諸葛亮沒有選用魏延的方案?諸葛亮並不是一個聽不了他人意見一意孤行之人,他放棄魏延的方案也是有原因的。
魏延的方案認為自己率領小部分人馬走子午道,諸葛亮的大部隊從褒斜道方向進攻。他這個方案要成功,首先魏延得偷襲成功,還得做到配合完美。就現實而言,他這個方案很難成功,首先魏軍在褒斜道有重兵防守,諸葛亮的大軍何難攻過去。然後魏延想要偷襲成功很難,即使偷襲成功了,攻下了長安,但是諸葛亮攻不過來,無法會師,那麼魏軍只要把魏延的人馬包圍在城內,結果就是魏延的那小股人馬被來個甕中捉鱉,然後魏延兵敗被殺或者被俘虜,最終北伐失敗。
諸葛亮的祁山道方案,讓一支小部分人馬在褒斜道佯攻,自己主力走祁山道進攻,屬於穩打穩紮的型別,大軍能夠大規模作戰,只要將領領導得當,敵方一個一個城池攻下,把敵人一步步向東邊逼退,最終讓長安成為蜀國的地盤。就算失敗了,已方的將領和軍隊也能安全撤退,不會被圍著被捉鱉。
其實後世某些人淡化了當初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祁山道也是出其不意的作用,突出了魏延走子午道出其不意的作用,就會讓人誤解當時聽了魏延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成功了。其實兩者相比,祁山道成功率更高一些,求穩的諸葛亮當然選擇成功率高一些的祁山道,他並不是冒險家,他得對蜀國負責,得選擇損失最小的方案,又加上魏延的作用,所以無論第一次北伐魏延的子午方案,而是之後魏延的分兵要求,諸葛亮都不會答應。
回覆列表
就算攻下了,怎麼守?玩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就算拿下了長安,西北天水、安定、西涼一出兵 ,潼關洛陽那也出兵,根本守不住,只會把有限的有生力量消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