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9828606564

    很多寶寶都有自己的一個非常依戀的東西。有的孩子離不開一個毛絨玩具、有的孩子喜歡聞毛巾被的氣味。

    其實啊,這些都屬於依戀行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戀物”,只是在行為表達的方式上各不相同。

    為什麼孩子會產生“戀物”行為?

    因為孩子在6—24個月的時候,會進入【依戀物件單一化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寶寶,開始明確對主要照顧他(她)的親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情緒,通常這個物件主要是媽媽,或者照顧寶寶的奶奶。寶寶通常會全天候的黏著這個看護人,一旦看護人離開,寶寶往往會表現得很焦慮,大哭大鬧,以為自己被看護人拋棄了。

    如果這個階段的看護人不能提供足夠的陪伴、互動,滿足寶寶的情感訴求,那麼孩子很可能會尋找一些替代物來轉移依戀的情緒和焦慮感。

    孩子的“戀物”行為是獨立的需要

    孩子使用“過渡性客體”是正常的心理行為,跟親子關係質量沒有直接關聯。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依戀物在兒童身心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不但彌補了母親的缺席,而且可以使兒童學會如何在難以應付的環境中自我安慰。

    孩子戀物不是一種病態行為。只要行為、情緒、智力等方面發育正常的話,寶寶戀物行為就不是異常的。這是一種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階段,寶寶透過這樣的行為完成從“依戀”到“獨立”的過渡。對於這種行為,家長們千萬不要強行戒除。這樣做不僅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焦慮和恐懼,甚至造成寶寶人格上的創傷,很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戀物”的引導方式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戀物”行為不用多加干涉,不要強行地分離寶寶和他的依戀物,順其自然就好,家長們只要注意依戀物的衛生情況就好。如果孩子長到很大仍然有嚴重的“戀物”行為,甚至影響到孩子的社交,家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孩子戒掉,逐漸減輕寶寶對依戀物的依戀程度。

    1.逐漸“遷移”法

    如果孩子依戀毛茸茸的東西,比如毛絨玩具,可以用其他相似的物品注意力,比如毛茸茸的毯子,然後轉移到毛線球,然後教他玩毛線球遊戲,慢慢地遷移到手繩遊戲等,使寶寶擺脫對單一物品的依戀。

    2.從“依戀”轉變為“愛護”

    可以從寶寶關注依戀物本身轉移到如何愛護依戀物。給依戀物找一個溫馨的家,讓它睡到自己家裡去。還可以告訴寶寶,他的依戀物就像他一樣也需要洗澡,不然會生病的,由於依戀物溼淋淋的,寶寶就無法接近了,這時可以給寶寶新的內容充實他的生活,讓寶寶暫時忘掉依戀物。

    3.多接觸外部世界

    也可以多帶寶寶進行戶外活動。透過戶外活動來使寶寶多和外界接觸,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擴充套件自己的視野來體驗生活的樂趣,將寶寶的興趣誘導到其他地方,並以此為契機來建立家人之間的依戀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花在春天裡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