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大師神馬是大師

    生命

    1.這是個高深的話題

    2.他們本質上排出了地獄與金錢,而是生命

    3.其實如果你能體會到,你和他也是一家

    4.但是許多人都體會不到,這需要機會

    當然個人努力必不可少,我們共同努力

  • 2 # 念安網路傳媒

    中國不缺君子,問題是真君子還是偽君子。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我們中國孔孟之道講了幾千年,為什麼我們至今還生活在戾氣和惡言的氛圍裡,不能與人為善,不能成人之美?而在一些沒有孔孟之道好發揚的國家,人和人顯得彬彬有禮,說話和風細雨?

    是不是在中國有人故意把孔孟之道拔高,作為了道德模範?或許當初孔孟談的就是為人的基本之道,如果是這樣,作為現代人的為人之道,那就是現代國際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有沒有孔孟之道就不是很重要的,文明行為就沒有文化差異。

    把很普通的問題,故意弄得很深奧,除了證明自己非同一般和高人一等之外,沒有一點好處。所有的毛病都是出在把行為準則當做道德品質優劣來加評判,把應該有的素質當做道德模範來頌揚,其結果把最普通的常識變得高不可攀,人們反其道而行之,就心安理得。

    這些東西,還要餘秋雨給企業家上課,不覺得可笑嗎?很多東西應該是在孩提時候就應該懂得的,而我們在孩提時受到的都是什麼教育,重視的是成績還是人品?所有的劣行都不是為了一點“成績”而變得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嗎?

    別講道德和高尚,講行為和應該,也就不需要作“真君子和偽君子”無謂之爭了!

  • 3 # 河東來

    一是孔子的孫子子思是孟子的老師,他們有直接而且清晰的傳承關係。

    二是他們的理論均是起源於“仁”,只不過解決方案方案有一點差異而已,但由於他們都主張採用對抗手段制約君王的不“仁”行為,所以說孔孟之道是一家。

    所謂“仁”,就是“愛人”,就是指君王必須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福利。

    關鍵是君王不“仁”,不愛老百姓怎麼辦?儒家的理論實際上提供了三種方案:

    1、孔子以“義”作為對抗君王不“仁”的手段。

    “義”繁體字是上面一隻羊,下面一個我,表示我殺了一隻羊供奉上天,君王是上天的代言人,所以要供奉君王,就是要交稅。

    君王愛老百姓了,老百姓就用供奉去尊崇他,君王不愛老百姓了,老百姓就有權力拒絕向君王繳納供奉。

    當時的供奉,實際上類似於現代的稅收,就是鼓勵在君王不愛老百姓時可以用抗稅手段相制約。

    俗話說得好,“你不仁,我就不義”,其思想根源就在於此。

    2、孟子以“革命”作為對抗君王不“仁”時的手段。

    孟子是為武王伐紂唱讚歌的,大力提倡如果君王不“愛人”,那麼就是“造反有理”的,就是鼓勵在君王不愛老百姓時可以用推翻統治的手段相制約。

    3、學自孔子門人的墨子則不提倡以對抗來作為君王不“仁”時的制約手段,他主張“兼愛”、“非攻”,要老百姓不要攻擊君王。

    就是說,君王不愛老百姓了,但老百姓還是要愛君王,透過這種愛,來感化君王,讓他成為“愛人”,成為“仁”的君王。

    以後這種思想發展為“愚忠”思想。其極端口號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君王不“仁”的危害又不可不防,老百姓除了“愚忠”外,可以實行老百姓的互助來降低君王不“仁”給自己造成的傷害,其方式有三:1.個人的結拜與俠義(個人“兼愛”思想,桃園三結義思想、俠客思想概起源於此);2、組成幫會或行會(“人人相護”思想,鹽幫、漕幫、馬幫思想即起源於此);3、小國與小國結成聯盟以抵禦君王的不當行為(“國國相護”思想,以後小國變為郡縣制,小國國君變為官員,就演變為“官官相護”思想)。

    由於處理君王不“仁”的應對方式,墨子主張以消極防禦為主,與孔子和孟子主張的積極進攻出現根本性的差異,一個入世,一個出世,南轅北轍,導致傳統的儒教徒不承認墨子的思想是儒家的一支,所以墨子脫離了儒家,另外組建了墨家。

    之前與墨子主張近似的孔子弟子子張,都接近被摒棄的邊緣,被稱為“賤儒”,到了墨子時代,則徹底的分道揚鑣。

    儒家最終以孔孟之道為正統思想,所以孔孟是一家。

  • 4 # 使用者喚醒者

    孔孟之道是當權者愚痴天下百姓的道場,宣揚的是君君臣臣,父子有序。也就是讓天下人民遵循王道樂途,不能違背君臣之禮。毛主席為什麼不欣賞孔孟之道,因為主席才是真正想讓人民與君同道同樂,而不是讓君臣愚昧人民。

  • 5 # 秋訕

    !因為孔子的教育思想理念,直接影響到孫孟孑的教育,所以孔子死後,孟子按照孔子的方法去發揚壯大孔子的理想去做,這就形成了孔孟一家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上,最大的危機感來自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