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世界上只要是正史基本上都很嚴謹。但是正史的嚴謹性也有所不同。

    在中國,真正的第一部史書應該是《尚書》。但是由於記載的歷史太過久遠,一般不算入史書。

    其次是《春秋》三傳。其中《春秋左傳》最為嚴謹,《左傳》面對紛紜史實敢於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所記事件與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真實性。《左傳》被稱之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成為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這足以說明《左傳》在史學界的地位。

    然後是《國語》,也比較嚴謹。《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國語》雖然也是史書,但是《國語》比較長於記言和有虛構故事情節,所以史料價值不如《左傳》,看《左傳》可以參考對比《國語》。

    還有《戰國策》。雖然中國傳統上習慣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是史料價值遠不如《左傳》和《國語》,有許多記載,作為歷史事實是不可信的。

    下面說一下中國《二十四史》,首先《史記》《漢書》,中國歷史界的兩大槓把子,嚴謹性,嚴肅性和真實性毋庸置疑,雖然所記載的歷史不是絕對正確,但是絕對是當時最接近真相的記載。

    其次,《後漢書》和《三國志》都非常嚴謹。

    除了這前四史外,其他二十史那就是一言難盡了。有嚴謹但是史料價值不高的,比如《新唐書》;有史料價值高而不嚴謹的,比如《舊唐書》《舊五代史》;也有嚴謹但是史料價值不確定的,比如《明史》,有學者認為明史是官修史書裡面最佳的史書,也有學者認為明史不可信,被清朝篡改了不知凡幾,幾次文字獄和銷燬書籍都證明了。所以我認為《明史》不能確定其史料價值;還有完全不知所云的《元史》。我個人認為,這畢竟是中國正史,肯定比其他的資料記載要嚴謹許多。

    然後是《清史稿》,的確算的是“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史實都記錯了不少,至於人名、地名、年月日之訛誤,那多的數不過來。而且由於作者都在清朝當過官,他們對前朝存一種特殊的感情,歌頌清朝、讚美清朝到處可見。作者們都這麼不嚴謹對待清史,也不知道這些作者是真的思念前朝還是清朝黑粉,史稿裡面過度讚美頌揚清朝只會讓人更加反感清朝。

    除此之外,還有《三通》,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鄭樵的《通志》、元朝馬端臨的《文獻通考》。其中《文獻通考》最為嚴謹詳細。《文獻通考》記載自上古至宋寧宗時期歷代典制沿革,分田賦、錢幣、戶口、職役、徵榷、市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經籍、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輿地、四裔、帝系、封建、象緯、物異二十四門。是中國典章制度變遷的最重要史料典籍。

    此外,《資治通鑑》也非常嚴謹。《資治通鑑》徵引的史料除十七正史以外,所引上百種各種雜史筆記考異。《資治通鑑》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其中以隋、唐、五代史料價值最高。說到《資治通鑑》就要說到另一本經典史書《通鑑紀事本末》,這是中國第一部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嫌《通鑑》太長,可以先看《通鑑紀事本末》。

    除了這些主要史書之外,還有各種輔助史書,比如續通典、續通志、續文獻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續資治通鑑,還有各種實錄,各種會要都很比較嚴謹。

    中國進入近代社會以後,新的史書和新型的史書大量湧現。

    比如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呂思勉的《中國通史》,郭廷以的《中國近代史綱》,錢穆的《國史大綱》,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都是非常嚴謹的歷史著作,都可以拜讀一下。

    而且近代中國出現專門研究某一方面的史書。

    比如研究專門研究政治的,比如李劍農的《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劉偉的《晚清督撫政治——中央與地方關係研究》;比如專門研究學術文化思想的,比如熊月之的《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胡維革的《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研究專門歷史事件課題的,比如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專門研究制度的,比如閻步克的《察舉變遷史稿》、繆全吉的《清代幕府人事制度》、何懷宏的《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專門研究軍事的,比如馮兆基的《軍事近代化與中國革命》;專門研究經濟,財政的,比如日本佐伯富的《清代雍正朝的養廉銀研究》、陳詩啟的《中國近代海關史》、朱英的《晚清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等等都是比較嚴謹的歷史著作。

    還有一種史書,外華人寫的中國史書。比較出名的有費正清主編的《劍橋中國史》和吉爾吉特·羅茲曼主編的《中國的現代化》,西方人喜歡量化,用資料說話,不用感情說話,所以西方的歷史著作也非常嚴謹,但是有時候也和華人的感情有所衝突。

  • 2 # 追逐那一步之遙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很有學術專業性。

    世界上的正史,通常都是作為國史來記錄。

    先說國內,在我們中國,諸如《山海經》、《列異傳》等等的野史有很多,大多作為奇談雜史流傳,但是公認的正史通常是以“二十四史”為主,“二十四史”包括了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從《史記》開始、《前漢書》、《後漢書》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加上《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均為後人編撰。

    清亡之後,北洋政府編撰《清史稿》,便形成了中國古代、近代的嚴謹史書籍。

    近代以來,中國史學家錢穆、呂思勉等的著作《先秦諸子系年》、《呂思勉中國近代史》也是學術界不可多得的著作。

    那麼在國外,嚴謹的正史大多在知名院校編撰,如《世界史:從史前到21世紀全球文明的互動》(作者:威廉•麥克尼爾)、《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作者:L. S. 斯塔夫裡阿諾斯)、《文明史 : 人類五千年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作者:費爾南·布羅代爾)等。

    當然要數最權威的當屬,英國劍橋大學召集費正清等著名學者編撰的《劍橋世界歷史》,這本書幾乎涵蓋了世界上所有的大事年表,是目前世界上最致命、最權威、最嚴謹的史書。

  • 3 # 醉哪吒

    近代現代的歷史書,我就不說啦,因為歷史尚未凝固、塵埃還沒落定。我只談論古代全球的4本優秀史書——

    ①東方史書《史記》:

    中國雖說有24史,但是跟《史記》比起來,只能算相斫書、流水賬。就連《通鑑》也不例外。為什麼?因為只有司馬遷的《史記》把正史和野史,有機結合起來。從生活細節,看人物性格。其它史書做不到細節,一是因為客觀上官方不允許、而是因為主觀上才華不太夠。不過,陳壽的《三國志》配上裴松之的《注》,可以勉強媲美《史記》只是沒有通匯貫通,而是「志注分列」。怪不得,《三國演義》這麼精彩、這麼流行,跟《三國志注》的正史野史並列,有一部分促成因素。

    ②南方史詩《羅摩衍那》

    哈哈,印度是個不講歷史的國度。所以,只能拿出史詩來啦。不過,歷史總是偏向帝王將相,容易滑向相斫書、流水賬的泥潭。而面向草根群眾的史詩《羅摩衍那》就不會出現枯燥的弊病。既然印度沒有記載歷史的習慣,就不要強求人家啦^_^

    500年前的赫勒敦,一口氣整理了阿拉伯、柏柏爾、波利斯的通史,乃是回教徒的核心勢力範圍。更可喜的是,赫勒敦開始了深度的歷史哲學思考,啟發了英國的湯因比。要不然,湯因比也不至於憑空寫出《歷史研究》《人類與大地母親》,也就沒有後來的《全球通史》by斯塔夫裡阿諾斯。

    ④北方史書《希臘羅馬名人傳》

    跟《史記》比,缺少戰爭、政治方面的正史,而是注重武將文相的內心世界。所以被稱為「心理傳記」,好走心啊^_^羅馬帝師「普魯塔克」為什麼不順便寫正史呢?因為希臘羅馬正史豐富,比如希羅多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所以,普魯塔克,就直接跳過去了。我個人喜歡心理野史、生活細節,所以珍愛名人傳^_^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在什麼時侯最迷茫,感覺看不到未來?如何找到了前進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