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鎮月明
-
2 # 美國高娓娓
古代軍隊出征,大規模的戰鬥動輒幾萬、幾十萬軍隊,赤壁之戰中,曹操更是號稱百萬大軍。戰國時秦趙之間的著名戰役——長平之戰,據記載,光趙國就被秦國大獎白起坑殺了40萬人。可見古代戰爭動員起來,人數是相當龐大的。那麼問題來了,這麼大規模的人員動員,都集中在一個地方,上廁所怎麼辦?想象一下,幾十萬人在一個地方大小便,還要吃飯、睡覺… … 那畫面,我簡直無法想象。軍隊動員,後勤保障真的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如廁的問題不能解決,還談什麼作戰。人的糞便處理不好,會引來蒼蠅等,蒼蠅很容易傳播細菌、病菌,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瘟疫災害。瘟疫來了,生病、體弱、死亡,將不得不面臨嚴重的軍隊減員。這還沒打仗就倒下了,何談打贏戰爭呢?
其實,古人是相當重視這個問題的。隨地大小便是絕不可取的,用兵講究出奇制勝,軍隊排程特別是突襲的先遣部隊都是要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的。要不人沒見到,味兒已聞,敵人早做好準備了。所以,行軍打仗軍隊駐紮,首要做的就是建茅房。這個時候,茅房選址就特別重要了。要選在下風口,要在上風口,敵人很快就知道大軍已到。另外,如廁的時候,大小便是分開的,如廁過後,迅速用泥土掩埋,這樣就避免了蒼蠅過多,可以有效防止細菌、病菌的傳播,防止了瘟疫。
另外,還有守城軍隊別具一格想出“奇”制勝的,研製了投擲裝置。如果沒有武器了,可以拿糞便當武器,伴隨石塊從上而下迎頭“投擲”,也可以打擊敵人。
-
3 # 荒海拾書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實,在古代,行軍打仗時的上廁所問題,向來是與糧草供應同等重要。
那麼,在技術與裝置還不夠發達的古代,出征在外的將士們是如何解決上廁所的問題呢?
實際上,在古代,智慧的軍事指揮家們早已考慮到這一問題。在很遙遠的古代,只要有軍隊作戰這種形式,就已經有了“挖廁所章程”,即有明確的兵書,指導行軍打仗過程中的如廁問題。
關於行軍打仗如廁問題的闡述,在一些歷史書籍中也有記載。
《三國志》中記錄: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
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何也?
【圊溷】即廁所,這就是說諸葛亮在率軍出征之時,要求大軍紮營後,必須建有臨時廁所,且廁所與其他軍用設施必須劃定嚴格的界限,以防止混淆。
唐朝《李衛公兵法》對廁所問題也做過論述。書中說,大軍紮營時,每個營區都要挖一個公共廁所(“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同時著重強調廁所挖位置,要遠離水源和糧草,要離營房有一定的距離,但不能太遠,以免上廁所的官兵不能及時歸隊。
清朝的湘軍也對如廁問題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曾國藩創作了一系列近似於“順口溜”的歌謠,在他的《得勝歌》中就這樣寫道:
……
一營只開兩道門,門外驅逐閒雜人。
周圍挖些好茅廁,免得熱天臭氣燻。
……
在這首包羅了行軍作戰各方面的歌謠中,特地指出了“茅廁”的問題。
從以上資料可以得知,古人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會修建簡易廁所。
廁所選址要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遠離廚房和水源,但又不能離營房太遠,以免士兵不能及時歸隊。
②一般選擇河流下游和風向下方,以免汙染水源和因為氣味走漏了軍隊行軍位置和方向。
簡易廁所一般就是一條比較深的壕溝,上面有的會安裝一根長木棍,便於將士坐便。
試想一下好幾百人排在同一條壕溝裡坐便,那場面定讓你覺得滑稽可笑。
事實上,這種場面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士兵上廁所的時間有嚴格的規定,而且是輪替制的,不可能出現多數人同時上廁所的情況。
上廁所時,大小便是分開的。上完廁所要及時掩埋糞便。避免滋生蚊蠅細菌。如有疫情,還會放火焚燒。
古代,將士在守護城池的時候,大小便又有另一種用途,當敵人在攻打城池時,將糞便尿液煮沸沸,必要時加上狼毒砒霜等毒藥,從城牆上潑下,不僅可以燙傷敵人,且糞便骯髒,傷口多腐,難以醫治。
在國外,古代的外國軍隊也有一套建立廁所的智慧。公元 1 世紀羅馬軍團很注重廁所設定。
據資料記載,羅馬的行軍營地在寨牆與護營壕溝之間,有木板蓋深溝作臨時廁所,永備軍營內有沖水式廁溝,深度至少三米,須有石板或木板蓋。水流從河流上游引入,在軍營中使用後,順下水道沖走廁溝中的穢物。
波斯地處較為乾旱的中東,故而波斯軍隊對戰地廁所把關極嚴,為了防止蠅蟲孳生,而導致疾病擴散,波斯大軍一般會在廁所附近放置特製的殺蟲劑,以儘量殺滅蠅蟲。
乾燥的地方相對缺水,故而嚴禁將廁所修在靠近水源的位置,不過,波斯人有時會修一些不逆流的小型暗渠,以供清潔之用。
其實,在如廁問題上,古人的智慧和現代軍隊還是差不多的,主要考慮的是方便衛生,杜絕瘟疫,至於如廁條件,那當然是儘量從簡咯。
-
4 # 有書知道
軍隊開拔,吃喝拉撒睡,馬虎不得。部隊行軍要休整,需搞好三件事:紮營,搭灶,修廁所。
廁所問題處理不好,士兵就會感染瘟疫,降低戰鬥力。所以,有經驗的軍隊領導者,都非常重視廁所問題。
古代就有專門的兵書來記載有關廁所問題,如《三國志·蜀書》、《李衛公兵法》等。李衛公就是託塔李天王,他是唐初的軍事家。
戚繼光寫過《練兵實紀》,上面記載瞭如廁的嚴格紀律:
白天士兵如廁要憑腰牌,晚上如廁不得出兵營,在營中解決。如果第二天開拔就埋掉。如果長期駐紮第二天就打掃乾淨。
曾國藩在《得勝歌》中提到了廁所問題,對如何挖廁所,在什麼位置挖,都有詳細的規定。
軍隊的廁所要在遠離水源、遠離糧草的下風口,既不能離營區太近,又不能太遠。
通常的廁所就是挖一道溝,上面打上木架,這種方法。從古代傳下來,至今在一些山區廁所還是這個樣子。
當然,在戰場上拉屎拉尿要注意安全,應該輪流解決,避免落單遭敵方黑手。
現代軍隊仍存在廁所問題。一戰時期,戰壕裡挖坑當廁所,由於長時間對抗,坑裡氣味熏天。
二戰時,隆美爾曾經因為不重視如廁問題,染病影響了指揮。二戰時的飛行員都用導尿管、尿袋、尿壺來解決如廁問題。
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英國的特別空勤團每人隨身攜帶一個油桶裝尿,樣子像行李箱。
後來,在潛艇和軍用飛機上都修有專門的馬桶,航天員們則使用屎尿收集系統。
現代軍隊行軍打仗,一般修有移動廁所,非常重視掩埋和消毒處理。有時候,為了方便起見,會給士兵使用紙尿褲。
-
5 # 歷史雜貨鋪
三個字回答:修廁所。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實際上百萬大軍出征的時候,修廁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一個地方安營紮寨,最主要的的三件事分別是,扎帳篷,修建灶臺,還有一件事就是修廁所了。
這個廁所可不是能夠隨意修建的,要考慮到很多方面的,總之只要是需要安營紮寨的,肯定是要修建廁所的,只有一種情況是例外,那就是急行軍,這類軍隊一般在一個地方只待一兩天,自然不會修建廁所的,基本都是統一在一個地方解決即可。
在軍中修建廁所是要選址的,首先第一條,必須在河流的下游,或者是風向之下,因為如果在上流修建廁所,毫無疑問會汙染水源,在風向上面會暴露自己的位置,被敵方探子得知哪裡有軍隊駐紮。第二條,必須得遠離廚房,這一點不用過多的解釋了。第三條,不能修建的離營地太遠了,以免被敵人鑽了空子。第四條,修的要隱蔽,並且不能太淺。第四條,一定要是非常簡易的,方便大軍開拔之前,直接就地掩埋,以防暴露位置。
還要提一點,士兵們上廁所也是有嚴格規定的,試問百萬大軍如果都去上廁所,那不全在外面排隊了,正常情況下,士兵上廁所是有嚴格的輪替制度的,不會出現一群人擠廁所的情況。而且古人對糞便的處理是非常嚴格的,以防發生瘟疫,或者是產生疾病。
總結起來百萬大軍上廁所的解決辦法就是修建廁所,這件事歷史上記載的很清楚,無論哪個朝代都很重視這個問題,不可能讓士兵們隨地大小便的。
-
6 # 美少女說世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實,在古代,行軍打仗時的上廁所問題,向來是與糧草供應同等重要。
那麼,在技術與裝置還不夠發達的古代,出征在外的將士們是如何解決上廁所的問題呢?
實際上,在古代,智慧的軍事指揮家們早已考慮到這一問題。在很遙遠的古代,只要有軍隊作戰這種形式,就已經有了“挖廁所章程”,即有明確的兵書,指導行軍打仗過程中的如廁問題。
關於行軍打仗如廁問題的闡述,在一些歷史書籍中也有記載。
《三國志》中記錄: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何也?
【圊溷】即廁所,這就是說諸葛亮在率軍出征之時,要求大軍紮營後,必須建有臨時廁所,且廁所與其他軍用設施必須劃定嚴格的界限,以防止混淆。
唐朝《李衛公兵法》對廁所問題也做過論述。書中說,大軍紮營時,每個營區都要挖一個公共廁所(“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同時著重強調廁所挖位置,要遠離水源和糧草,要離營房有一定的距離,但不能太遠,以免上廁所的官兵不能及時歸隊。
清朝的湘軍也對如廁問題有較為嚴格的規定。曾國藩創作了一系列近似於“順口溜”的歌謠,在他的《得勝歌》中就這樣寫道:
……
一營只開兩道門,門外驅逐閒雜人。
周圍挖些好茅廁,免得熱天臭氣燻。
……
在這首包羅了行軍作戰各方面的歌謠中,特地指出了“茅廁”的問題。
從以上資料可以得知,古人在行軍打仗的過程中,會修建簡易廁所。廁所選址要要遵循以下原則:
①遠離廚房和水源,但又不能離營房太遠,以免士兵不能及時歸隊。
②一般選擇河流下游和風向下方,以免汙染水源和因為氣味走漏了軍隊行軍位置和方向。
簡易廁所一般就是一條比較深的壕溝,上面有的會安裝一根長木棍,便於將士坐便。
試想一下好幾百人排在同一條壕溝裡坐便,那場面定讓你覺得滑稽可笑。
事實上,這種場面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士兵上廁所的時間有嚴格的規定,而且是輪替制的,不可能出現多數人同時上廁所的情況。
上廁所時,大小便是分開的。上完廁所要及時掩埋糞便。避免滋生蚊蠅細菌。如有疫情,還會放火焚燒。
古代,將士在守護城池的時候,大小便又有另一種用途,當敵人在攻打城池時,將糞便尿液煮沸沸,必要時加上狼毒砒霜等毒藥,從城牆上潑下,不僅可以燙傷敵人,且糞便骯髒,傷口多腐,難以醫治。
在國外,古代的外國軍隊也有一套建立廁所的智慧。公元 1 世紀羅馬軍團很注重廁所設定。
據資料記載,羅馬的行軍營地在寨牆與護營壕溝之間,有木板蓋深溝作臨時廁所,永備軍營內有沖水式廁溝,深度至少三米,須有石板或木板蓋。水流從河流上游引入,在軍營中使用後,順下水道沖走廁溝中的穢物。
波斯地處較為乾旱的中東,故而波斯軍隊對戰地廁所把關極嚴,為了防止蠅蟲孳生,而導致疾病擴散,波斯大軍一般會在廁所附近放置特製的殺蟲劑,以儘量殺滅蠅蟲。
乾燥的地方相對缺水,故而嚴禁將廁所修在靠近水源的位置,不過,波斯人有時會修一些不逆流的小型暗渠,以供清潔之用。
其實,在如廁問題上,古人的智慧和現代軍隊還是差不多的,主要考慮的是方便衛生,杜絕瘟疫,至於如廁條件,那當然是儘量從簡咯。
-
7 # 煮酒君
古時候醫療衛生條件相對而言比較低,對於露宿野外的個人而言,在解決諸如大小便的生理問題時,只需要找一個僻靜的地方自行解決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數十萬、數百萬大軍而言這種小老百姓的做法自然是嚴令禁止的。畢竟如果沒有處理好這些排汙問題,極有可能引發瘟疫,到時候數十萬大軍沒有死在敵人的刀劍之下,反而死在自己的糞便之下可就相當窩囊了。
所以說上廁所的問題就像糧草的問題一樣重要。
一駐營,二搭灶,三挖坑據《三國志》載:“亮率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勞費而徒為飾好,何也”,這裡面“圊溷”就是廁所的意思。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在古時候上萬大軍來到一個新的駐紮點,最先乾的三件事就是第一先扎帳篷,第二修建井灶,最後一件事就是修廁所了。可見在古代軍隊解決士兵上廁所的方法就是修建統一的公共廁所。
嚴格的修建要求修建數十萬大軍的廁所可不是隨便找個地方,挖個坑就可以了。廁所的選址也是至關重要,選址不當可能就失去了當初挖廁所的初衷了。首先要遠離廚房和水源,但又不能離營房太遠,以免士兵不能及時歸隊。其次一般選擇河流下游和風向下方,以免汙染水源和因為氣味走漏了軍隊行軍位置和方向,而且要廁所要足夠深,足夠隱蔽。最後修建的廁所要簡便實用,方便快速搭建,快速掩埋處理。
修建廁所的好處剛才我們提到修建廁所時要遠離廚房跟水源,可見修建廁所的第一個好處就是保證了數萬大軍的飲食跟水源安全。
除了衛生安全方面,修建廁所還避免了數萬大軍隨地大小便由此產生的糞便、氣味被敵軍發現,最終暴露自己的方位。
還有一點是這些統一集中起來的糞便在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充當“生化武器”。我們在電視劇裡常常看到守城官兵向攻城的敵軍扔石頭、圓木,其實在一些特殊情況下,這些收集起來的糞便也成了官兵們守城的利器。
另一方面,攻城的敵軍也會用投石機將自己的糞便拋向守城的官兵。在古代這種糞便武器還被美名曰“金汁”,那些弓箭手甚至還會在箭頭上抹上“金汁”,就算中箭的敵人沒有當場被射殺,過不了多久也會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
-
8 # 狄飛驚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我必須誇獎一下提問者,能操這份兒心,你天生就是當兵馬大元帥的料!俗話說,人有三急:尿急(小便) ,便急(大便),屁急;又說: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一個人的屎尿屁都憋不住,更何況是百萬大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是人盡皆知的道理,但兵馬吃了糧草就會排洩,大小便的問題如何解決?這是一個難以迴避的話題,又必須要認真對待,否則一定會受到大小便的懲罰!
古代行軍打仗,動輒就是數十上百萬大軍,如果不好好解決大小便問題,是很危險的。
大家都知道,古代有孫臏“減灶退敵”的故事,用不斷減少的爐灶數目,製造士兵減少的假象,讓敵人上當受騙。可見,古代會根據爐灶的數量來判斷敵人的兵力。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適用於大小便。
古代大軍在不打仗時,首要的任務是安營紮寨,至少要幹這三件事:一是搭帳篷,是用來睡覺的,不睡覺就沒有精力。
二是埋灶做飯,是用來做飯的,不吃飯就沒有體力。
三是挖坑大小便,是用來拉屎尿尿的,不大小便就憋死了。
如果一個人大小便,就地解決就行,但數十萬就不行了。
當兵的大小便,肯定不會距離營帳太遠,數十萬人拉屎尿尿,一是汙染空氣,臭不可聞;二是汙染水源,導致瘟疫;三是也引來蒼蠅,傳播疾病……總之有百害而無一利。
為了解決這個重大問題,古代軍隊都會派人專門挖坑,用於大軍排洩,不可以隨意大小便。等大軍開拔時,還要把糞坑全部掩埋,以免汙染環境,同時避免敵人根據糞坑判斷自己兵力。
挖糞坑是有講究的,必須挖在大軍營寨的上風口,以免“大風起兮味兒飛揚”。如果是長期駐紮,臨時糞坑就不行了,必須搭建專門的野外廁所,可以遮風避雨,並且定期對糞便進行清理。不然,萬一遇到一場暴雨,糞坑泡湯,四處亂流,那場面不忍直視。
解決拉屎尿尿問題最好的還是少數民族政權的軍隊,比如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以騎兵為主,行軍速度極快,來去如風,很少在一個地方長期駐紮,所以他們的大小便一般不用特別處理,反正呆兩天就扯呼了,扔到那裡愛誰管誰管。
對守城計程車兵而言,糞便還有一個終極用途——不是種菜當肥料,而是當作武器。古代守城時是無所不用的,比如滾木、礌石、開水、桐油等等……富含各種細菌病毒的糞便也可以作為毒藥,塗抹在在箭矢上,一旦中傷就沒救。
還有一種更恐怖的終級防禦,用開把糞便衝開,做成屎湯,從城牆上兜頭潑去!那味道……保管讓攻城士兵終身難忘,留下心理陰影。
-
9 # 薩沙
非常簡單,行軍的時候隨便拉屎,駐紮的時候挖個坑。
古人沒什麼廁所的概念,有錢人家用便桶,窮人家隨便拉在屋後糞坑,當作肥料。
古代沒有化肥,幾乎完全完全靠人畜的糞做肥料。
所以古人對於大便的態度,和我們不同。
我們把他當作骯髒的東西,古人幾乎當作黃金。
其實毛時代後期,中國才有大量的化肥,之前還是要靠大便。
當時一些農村沒有足夠肥料,村長派農民專門去城裡公廁偷糞。
扯遠了。
古代打仗行軍,軍人都隨便在路邊草叢大小便。幾萬人路過,加上馬匹,路邊就都是屎尿了,臭不可聞。
軍隊駐紮以後,則不能這麼亂拉,不然就沒法住人。
一般就是在地上挖坑,當作簡易公廁,糞便滿了以後就用土填埋。
古人基本都是農民,農民種地就要接觸糞便,這些士兵也一樣,並不覺得屎尿有多髒。
-
10 # 史論縱橫
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為避免引起不適,請不要在吃東西時閱讀!!!
人都講究個吃喝拉撒睡,這對於行軍打仗的軍隊來講同樣重要。古人行軍的原則都是“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行至駐地後便要安營紮寨,搭灶做飯,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不容忽視,那就是如廁的問題。古代打仗靠的是兵多將廣,所以每支大軍都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如此龐大的隊伍每天的排洩量不容小覷。
若是在城池中駐守,尚可利用城中原有的廁所,方便衛生,而在荒郊野外行軍就沒那麼方便了。沒有現成的廁所,若是隨便找個地方解決,幾個人倒也無妨,可是浩浩蕩蕩的軍隊都就地解決,那真是“黃金滿地”,臭氣熏天!士兵野外作業本就艱辛,還要忍受這濃烈的味道,如何保證戰鬥力啊!更重要的是,排洩物堆積會滋生細菌,造成瘟疫。曹操就吃過這虧,三國時期行軍打仗都不注重掩埋排洩物,引發了瘟疫,不用敵人來打,自己就已經成了軟腳蝦,不戰而敗。
汲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後來軍隊打仗時都會及時掩埋排洩物。但是沒有固定地方如廁還是不方便,一不小心還會踩上“臭地雷”。於是,到達駐守地點後,領軍統帥都會命人挖坑,做簡易的廁所,集中處理,省去隨時掩埋排洩物的麻煩。
廁所地點的選擇很重要,一般選在營地的下風口,距離士兵營帳較遠又不能太遠的地方。選在下風口、遠離士兵營帳都是為了避免味道飄到營地,燻到士兵,但是又不可距離過遠,不能讓士兵因為上廁所耽誤了行軍。萬一突發情況發生,士兵都在二里外上廁所呢,那就大事不妙了。同時如廁地點還要遠離水源,古代軍隊飲水、做飯都是用河水,要保證飲食的乾淨衛生,一旦汙穢物汙染了飲用水源,很容易爆發瘟疫。
若是需要長期駐守一地,就不能簡單挖坑了事了。試想時間一長,糞便不斷在增加,就需要不斷的就挖坑掩埋,那就失去了當初統一如廁的意義。若是趕上大雨磅礴,將排洩物衝上了營地,那士兵們就要被噁心死了。這種情況下就要修廁所了,挖大打又深的坑,上面鋪上木板或者石頭,四周用木頭圍起來,留些排氣的小孔。沒有木板的時候,就乾脆用帳篷圍廁所。
積累的排洩物還能有大用場,居高臨下時為有效防止敵人攻城,士兵們將糞便從城牆頭澆下來,那殺傷力超出想象!
回覆列表
小的時候,有時去地裡幹活或者去野外玩,偶爾會遇到便意來襲,於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就地解決。相信這樣的場景很多小夥伴們都經歷過。
接下來我們再來想象一下另外一個場景。冷兵器時代,十萬大軍出征,浩浩蕩蕩。午飯時分,安營紮寨,此時有不少計程車兵已經憋不住,找地方方便。於是營寨附近,到處蹲滿了大小便計程車兵。這個畫面太美,簡直不敢直視。
實際上,這樣的場景是不會發生的,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十萬大軍的排洩物是有多少,不處理的話這營地還不是臭氣熏天,疾病橫行。
唐朝名將李靖就在他的兵書裡面記載過,安營紮寨之時,不光要挖灶掘井,還要挖茅坑。挖茅坑也是很有講究的,不能選在水源附近,不能離營房太近。
如果是在城池中駐紮,那就更好辦了。城池裡面生活那麼多人,肯定在專門區域設有廁所,不然這城池早就被排洩物給堆滿了,還怎麼住人。城裡面會有專門的人定期將排洩物運送出城,至於接下來會怎麼處理,大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