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易著者發現之人

    三皇五帝至堯而盛,舜叫重華,舜以堯而美,堯作易,乎中國 ,以德元為時代,華應在堯時期就出現,堯時期天下方處於渾噩

  • 2 # 藍本動漫

    真正的文明起點可能有如下幾個:(絕不能忽略知識文明起點)

    1,肯定盤古開天地地球第一文明起點。因這是所有文明認知度的『盡頭』,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話題起源,就是這麼簡單真實存在的文明『啟智』。

    2,龍的天空之九子繼承盤古路線,畢竟有了初啟文明開慧的真實寫照。例如龍九子玩耍開發土域,開啟農耕文化原始意識的自食其力。

    3,龍的時代衰弱點在於知識出路的真實閉塞眼睛捉麻雀,於是乎分裂各自安好心事態,龍三子有巢氏族群自我啟動『幹練部落』後生可畏的科舉....

    4,有巢氏族群獲得大量原始叢林法則生存知識,卻沒有什麼文化語言表達能力,只識野蠻生長習性的人才輩出,結局和下場不言而喻之最終退出歷史野蠻的舞臺。

    5,華胥氏是善良人性意識的啟蒙,有巢氏族長老弗人良性發現,人性意識形態特徵傾向要走善良的道路。

    6,後來華胥歷史上不怎樣啟動善良人性教化,於是乎伏羲氏由弗人背後支撐出面,搞出來一個『河治圖得之洛陽書載』科舉。

    7,又過了幾百年後炎黃爭奪天下,黃帝一脈在佛祖(前身弗人)的大力支援下,堅決走上善良人性意識形態特徵的真實科舉,這就是真正精神文明的起點。

    8,夏商周都是為了一個知識與文化的真實文明程序演變,之所以用華夏一詞的問題,可能好複雜又可能是非常簡單→華胥氏傳統科舉模式認知能力或被夏朝採納吧?

    既有可能是夏朝傳說多了『華夏華夏』之故。

  • 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華夏文明起點不是夏朝。

    華夏文明比夏朝更早,夏朝的夏只不過借個名而已!華夏的稱呼有幾種說法:

    有華胥之說,現陝西藍田縣仍有遺蹟,華胥有個女兒,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女媧!華夏起源於華胥,伏羲的母親即為華胥氏。

    也有認為華夏名稱來華山之下夏水之旁

    “華”指的是居住在華山,以玫瑰花(華)作圖騰的“華族”,“夏”則指的是居住於長江中下游,夏水之旁的夏后氏,花(華)代表圖騰,而夏代表姓氏,合一起華夏。

    大禹就是夏后氏,而夏是大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啟生下來就失去了母親,是個苦孩子。禹死後,啟破壞了禪讓制,自行襲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一夏。

    從此,原始社會宣告結束,開始了奴隸社會,啟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王。

    所以華夏在前,夏朝在後。

    華夏也指文化禮儀高的種群,來區別周圍文化低的地區和民族,所以文化低的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如《左傳》記:“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語言不達。”

    後來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周圍四方民族凡是接受華夏文化的,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的範疇,華夏漸漸地就成為了我們中華文明的象徵。我個人以為夏應是真實存在過,只不過是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和匈奴類似,但各部落各自為政,有些聽封不聽令,所以夏只是書面存在感強,實際存在感很低。

    還有夏和商當時同時存在,夏的歷史更長,加上兩個王朝之間可能經常互砍,所以商不願稱夏為夏。

    因為夏稱呼代表禮儀大邦,誰會認為自己的敵人優雅懂禮貌講道理!華通花,華美,華麗的意思,在那個時候,服飾器皿華美,注重禮儀是文明程度高的標誌。所以華代表服章之美,夏代表高尚的禮儀。

    所以,看見回I答的友們花兒們做為個華夏後人,我們是以華夏自居的。請注意個人衛生,講究下穿衣打扮,邋里邋遢怎稱為華夏人!

    還有注意禮貌,講道理,禮多人不怪。

    確定他們不是華夏人!

  • 4 # 小漢字見大歷史

    華夏文明的起點是夏朝嗎?

    因為「文明」一詞的具體的定義還有分歧,夏朝也沒有找到考古學依據,夏代君主的譜系雖然見於文獻,但沒有積年資訊,或者說積年資訊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框架。我們小學都知道,到了夏代只能說【約公元前XX世紀】。

    所以,華夏文明起點是不是夏朝,我也不敢確定,我只能回答我不知道。我個人是相信夏朝的存在,但是目前沒有找到考古學證據。

    因為考古發現的商代文明,跟中國傳世歷史文獻非常契合,我們沒有理由傳世文獻中記載的夏代是虛構。

    所以,關於夏代問題,我們可以說「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

    華夏”的“華”該如何解釋?

    「華夏」之「華」我給出兩種解釋,一是訓詁學的解釋,也就是字源角度的解釋。另一種就是文化意義上的解釋。

    「華夏」的「華(華)」跟「花」是一字分化:

    「華」像「花朵、花草」之形,也說像「花苞」之形,本義是「花朵」,引申為「華麗、榮華」。

    《說文》:「華,榮也。從艸從。

    古字「()」跟「華」其實就一個字:

    「花」是「華」的後起形聲字,「花」分化出來承擔「華」的本義「花朵、花草」

    而「華」專門承擔本義「華麗」「榮華」。

    「華」的引申義「榮華」,跟「夏」的引申義「偉大」很接近,「華夏」的上古音其實也差不多。

    所以,「華、夏」是兩個近義字組成的合成詞,像「光明、命令、美麗」一樣。

    ----------------------------------

    唐人孔穎達將「華、夏」釋為「服章之美、禮儀之大」,雖然不符合造字本義。但不能說錯,因為很精確的指出了華夏民族和其他民族不同的地方,

    孔穎達注《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服章之美、禮儀之大」說的是華夏乃「禮儀之邦」和「衣冠之國」:

    夏:禮儀之大

    禮儀也就是所謂的周禮、禮制,相傳周公創制。但不要將其誤解為見面鞠躬、say hello的禮儀。

    「禮儀」用今天的話來說是一種「法治」,「周禮」可以說一部「憲法」。

    禮制非常繁瑣,由宗族制、嫡長子繼承製、宗廟祭祀制、封邦建國制(秦代廢除)。。一系列的制度,幾乎約束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到「婚、喪、嫁、娶」。

    古代的讀書人主要功課之一就是《禮經》,也就是所謂的「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相當於公民行為規範和各種法律:憲法、婚姻法。。。。結合體。

    華:服章之美

    俗話說:穿什麼像什麼,「衣服」不但避寒保暖、遮羞裝飾,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種政治符號,

    古人非常重視衣冠,就是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制是配套的,表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細講的話就很複雜了,比如:顯等級的「輿服制度」,辨親疏「五服制度」。

    我們經常說「衣冠華夏」,「衣冠南渡」,就是說的「衣服」成為「華夏文明」的代稱。

    「衣錦還鄉、青青子衿、青衫司馬,黃袍加身、布衣蔬食」等等很多詞彙都跟人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屬性有關。

    所以,「服飾之美」如其說是是「華夏」之「華」,不如說是華夏文明的政治體制直接體現。

    --------------------------------------------------

    綜上,從字源上來說,「華夏」之「華」就是「花」的本字,引申義「榮華」。

    孔子後裔孔穎達說「服章之美、禮儀之大」乃「華夏」,雖然不符合訓詁學,但挺符合實際情況的:

    可以說「衣冠」和「禮儀」塑造了華夏文明,幾千年來影響了在東北亞的地緣政治,至今還在影響我們華人。

    算是一種文化上引申擴充套件的解釋,而且抓住了核心重點,簡單幾個字就說清楚了華夏文明的本質,

  • 5 # 像一陣風吹

    華夏文明的起點大概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史書不可考的比較多。

    華就是夏,值的是當時的西周王朝統治的地區。

  • 6 # 昭銘軒書畫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界定什麼是“文明”,才好理解華夏文明,才能確定華夏文明的起點。

    文明,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如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學 等等,它與“文化”有相通之處。而文化是指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意識形態層面的。

    華夏”是古代居住於中原地區的原住民的自稱,以區別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華夏文明,是指古代華夏民族創造的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出現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的代表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並且陶器上有彩繪和繩紋,稱為彩陶文化;龍山文化以輪制黑陶為代表,稱為黑陶文化。

    仰韶文化陶器

    根據考古發掘的資料判斷,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分別處於不同的發展時期,一個是以原始農業時期的的母系氏族社會;一個是農業、手工業相對發達的奴隸社會,並且建築業和冶銅業已有明顯的發端。

    這兩大文化分別出現於公元前5000 ~ 前3000年和公元前2900 ~ 前2000年 ,出現的地域,被認定為華夏文化最早的核心區。

    龍山文化陶器

    自公元前21世紀以後,黃河支流的汾、伊、洛、渭至河濟之間及附近地區不同部落不斷交流融合,華夏文化的核心區不斷擴張,逐漸由之後出現的紅山文化與長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整合為涵蓋更廣闊區域的華夏文化區。

    紅山文化玉器

    漢語和文字雖然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特徵,但是不能把漢字的出現作為華夏文明的起點。

    早期華夏文明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北方旱作農業、彩陶、建築、原始繪畫、文字、聚居的遠古城市等。

    關於夏朝是否存在,以及它處於以上的哪個歷史時期,考古界沒有形成定論,因為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但是歷史的記載和古代神話的記述,可以相信歷史上存在這樣一個時期,它應該是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往奴隸社會過渡的階段。

    大溪文化陶器

    無論有沒有夏朝,華夏文明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起源時間也有大量的實物證據支援,其中成熟的旱作農業、彩陶和原始文字(骨、陶刻符等),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以前。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華”字,甲骨文中就已經有了,和“花”字未做區分,寫法相同,這可能與“華”字的本意有關。

    “華”字的解釋有多種,“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說文》:華,榮也。而“榮”字,是指草木茂盛,引申為興盛。

    因此,“華”字含有“大”、“茂盛”、“美好”、“光耀”、“秩序”等含義,也寄託著先民的自信、祝願等。

  • 7 # 國病

    說說我的見解。

    華夏文明的起點不是夏朝,不要說大部分文化起源遠遠早於夏朝,就是從歷史記錄看也是遠遠超越夏朝的,甚至虞舜時代、唐堯時代前還有歷史。從文化起點看伏羲時代是起點,伏羲時代就是我說的那個多種族碰撞的奇點時代了,是文化起源總髮生的時代。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起點,也是世界文化的起點。因為全世界大部分文化都可以追溯到那個古樸的奇點時代。

    夏朝建立是被帝堯擊敗併發配到四川的帝舜、大禹集團途經甘肅、陝北擊敗了在山西陶寺的帝堯後裔併發配了北三苗的後續結果。夏后氏大禹的後代夏啟又驅逐了與自己聯盟的有扈氏,於是有了夏朝,後這個符號也成此朝重要的符號。我之所以簡介這一塊,就是要說華夏的夏是主要來源是這個,其次才是夏天和全體黃種的意思。黃種有三個支系,目前發現老大N系比如烏拉爾的芬蘭叫薩米,老二叫海薩,老三叫木薩,也就是摩西(妹喜)。薩在世界範圍內語言裡都是夏天的意思。所以夏雖然更多與沿海支大鯀大禹有關,但也與全體黃種有關。就像九黎主要也指沿海支,但其實內陸支苗蠻只是被迫脫離九黎的群體,九黎也是指全體黃種。

    西域稱中國為桃花石,其實是陶華氏的意思,就是陶唐氏與華婿氏兩個名稱之和,兩個名稱都是指同一個群體,也就是帝堯集團。桃花石也是第三名探花這個詞,剛好符合華婿氏為老三苗蠻的意思。目前可以明確,漢族主體就是西戎北三苗羌人返回,桃花石就是主要指漢族。當然也包括全體北三苗後裔乃至全體苗蠻體系。經藏彝走廊進入四川、雲南的羌系彝族就保留大量與帝堯、華婿氏有關的地名,比如楚雄的大姚、姚安、南華,麗江的華坪,玉溪的華寧等等。《詩經》裡也有記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其實這段話就是講述華婿氏被帝舜大禹擊敗後北三苗被迫逃亡,爾後又返回的過程。說的就是漢族等北三苗民系自己的史詩了,包括了藏族、蒙古族、彝族、克欽、欽族以及北方各民族裡的大比例O3系的史詩。還有鐵證可以鎖定這段話就是指華婿氏北支,這裡暫時不公佈。

    苗蠻為何是華胥氏,其實這很簡單。我一直在說我們是白種七仙女的後人,是七仙女的母系也是直系後代。七仙女族群女性全部嫁給九黎就是世界文化的人文部分核心。在中國也確實就有了女婿一詞,所謂華胥氏就是女婿的一支。還有一支是沿海支叫赫胥氏。顓頊其實也是壯婿的意思,就是指七仙女族群女性在吊腳樓上拋繡球選的壯員群體,也就是全體黃種了。所以壯也是全體黃種的符號,比如藏族的鍋莊和苗族的牯藏節是一個詞,就是內陸支姑壯一詞,藏是壯的諧音,也是漢族自稱咱。《白蛇傳》裡的許仙就是仙婿的意思。

    華是什麼意思呢?我只能說只能提供知識點,而不能完全鎖定。華婿氏與赫婿氏,首先就是顏色之爭。華從黃,赫從黑,古漢語黑就是讀赫。後來的九黎特指沿海支,其實顓頊也特指沿海支,顓頊就是黑帝。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沿海支帶領著兩支矮黑和泛黑群體。而因為紛爭被拋棄脫離九黎的內陸支則不再使用原有符號,或者把詞序顛倒,反著來。於是有了本人一說,本人的意思就是要追溯自己的源頭,三苗皋陶的皋很明顯就是白本,湖南的三一如六也是這個意思,六就是白人的代表數理。三是老三支系,一是老大支系。但是黃種人多勢眾,就算吸收了白種母系基因,整體影響並不大。還是保留著吸收矮黑母系後的那個結果,由白變黃了。這才是黃帝的由來。你看堯字,三個土,也符合黃帝的特性,土德。老二沿海支的舜字古體有兩個火,就是炎。事實上黃帝、炎帝都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指體系。內陸支老三支系和老大支系都是黃帝系,就是說芬蘭等烏拉爾民族都是,彝族裡的花腰彝族就是老大支系N系,服裝也是紅色為主。炎帝系既是指沒有脫離九黎前的全體黃種狀態,所以古希臘冥界還有三頭地獄犬守門,其實沿海支就是冥神繫了,但裡面仍然存留有老三養狗人的痕跡,包括二郎神與哮天犬,雖然老三帝堯養狗人體系擊敗了二郎神體系的大鯀,但原有文化印記還保留著。哮天犬是指對天咆哮,咆哮也是楚文化裡的重要符號。所以華與黃有關。

    後來的華當然是引申出各種溢美含義,這是各個民族都會做的,所以不必太認真。華首先是語音,其次才是字。字肯定產生在這個語音之後,用了這個字不代表別的字與華婿氏無關。華字是一個站立在木杆上開啟翅膀的鷹,與西方鷹不同的是,華字的鷹是鷹頭向右。古人非常注重方向,比如華婿氏尚左,鷹頭向右好比盯著右邊的意思,鷹眼守家。

    後來華字多了草頭,通花。苗族有個重要活動叫採花山。並且是正月初三到初六。看看這些數理,古人不是隨便定的。

    好了,原本想簡單一點,因為讀者似乎更喜歡簡單明瞭的,可寫著寫著就扯多了。但實際上是寫的很不詳細,但沒辦法,題目太大,篇幅所限。

  • 8 # 明燭四方

    言華夏者,華即夏,夏也是華。早期華與夏,皆指有夏之居。孔子云:“裔不謀夏,夷不亂華。”華與夏同義,諸華、諸夏亦然。

    有云華山夏水之說,有云“服章之美與禮儀之大”之說,這兩種說法都比較片面,因為華與夏都等同不起來。

    嵩山周邊,古為夏后氏之所在。夏之由來,不外乎夏后氏和夏朝這兩者。華之由來,則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只能透過古籍和地名猜測一二了。

    嵩山在早期曾有華名。《爾雅(註疏)·釋山》雲“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嶽,(吳嶽。)河東岱,(岱宗,泰山。)河北恆,(北嶽恆山。)江南衡。(衡山,南嶽。)

        [疏]“河南華”至“江南衡”。○釋曰:篇首載此五山者,以為中國之名山也。案《周禮•職方氏》:“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正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正北曰幷州,其山鎮曰恆山。”“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鄭注云:“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為五嶽,知者,案鄭注《大司樂》雲:“五嶽,岱在兗州,衡在荊州,華在豫州,嶽在雍州,恆在幷州。”是也。

    此處說華山前後不一,有三處bug,一解釋就明白了。1、河南華,若指今日華陰或華山,應說河西,方位不對。2、若真的指華陰或華山,就不會再說河西嶽(吳嶽)了,因為二者都屬雍州,有重複之嫌。此處河西嶽當指華山早期的稱呼嶽山。3、此處言“河南華,河西嶽”,後面註疏又言“河南曰豫州,其山鎮曰華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鎮曰嶽山。”,若說河南山鎮是華山(古嵩山),河西山鎮是嶽山(古華山),則都說的通了。五嶽之說,南衡北恆古今也許有變,東、西、中嶽之所指從未變過。

    《周官》曰:河南豫州,其山鎮曰華山,其澤藪曰圃田,其川滎洛,其浸波溠,其利林漆絲枲。圃田、滎澤、洛水,位於嵩山東西兩側。其山鎮華山代指嵩山再明顯不過了。

    西周時還有封國華國,位於嵩山之南,其都曰華陽。今天還有華陽故城存留,位於新鄭之北。《水經注》雲“水出華城南岡,一源兩派,律川趣別,西人黃雀溝,東為七虎溪,亦謂之為華水也。又東北流,紫光溝水注之,水出華陽城東北,而東流,俗名曰紫光澗。又東北注華水。華水又東徑棐城北,即北林亭也。《春秋》丈公與鄭伯宴於棐林,子家賦《鴻雁》者也。《春秋》宣公元年,諸侯會於棐林以伐鄭,楚救鄭,遇於北林。服虔曰:北林,鄭南地也。京相璠曰:今榮陽苑陵縣有故林鄉,在新鄭北,故曰北林也。餘按林鄉故城,在新鄭東如北七十許裡,苑陵故城在東南五十許裡,不得在新鄭北也。”新鄭古稱華,則與華水有關。華陽在華水之北,故稱華陽。

    《國語·鄭語》雲:若克二邑,烏阝、弊、補、舟、依、<黑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春秋戰國時,此處華則成鄭之地,“前華後河,右洛左濟”,坐北朝南一看地圖,華夏指什麼便一目瞭然。

    華與夏,早期皆指夏后氏之所居。其後才有“諸華”、“諸夏”之說,代指分封的列國。後來慢慢詞意擴大,才代指中國。

  • 9 # 嚴師說字

    華華崋(化huá huā huà)是花的本字,是由華簡化而來。繁體華是由草的省形“艹”和垂的省形變化為“”會意而成的字。草“艹”表示草木;垂“”表示草木花朵兒下垂,開花授粉,是花的意象寫照。借“化”聲表示花變化快,花樣多,完善“華”的意義。1965年簡化為“華”,是由“十”和“化”會意而成。“十”表示我們中華十全十美;“化”表示我們中華髮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如美麗的花兒是草木的精華生化而成,化即標音又會意。崋是由“山”和垂的省形變化“”會意而成的字。“山”作為歸類符號,表示山峰;垂“”表示華山陡峭險峻,垂直縱立的主峰。崋因山頂有“蓮花池”而得名“華”,後崋和華二字合一,均有華美花美之意。

    華夏一詞中“華“”應該是用來修飾夏的。夏是人們會繅絲織綢,穿上了綾羅綢緞,人們從野蠻,穿獸皮、草遮體,到穿綢,追求美的時期。所以,從夏開始,人類文明有了較大的進步。經歷了炎黃(用火--飲食從生食到熟食的進步);堯舜(窯洞--居住從遊牧到定居);到華夏,禹為吐絲的蠶,夏為繅絲織綢,人們過上了追求美的文明階段。

  • 10 # 閑雲舒捲

    華與夏是兩個形容詞名詞化的詞,是周人用來指代其先世歷史的。西周居中國,禮儀之邦,地域廣大,域外四夷,民智未開。周人用華夏來區分中國與四境蠻夷。華者,花也,文章華彩,風俗文明;華者,化也,教化已開,禮儀周詳。夏者,大也,萬邦來朝,富有天下。夏者,中也,王居中央,臣服兆民。所以,華與夏並非指特定的王朝,西周對自己及其繼承的先朝以至數千年代文明的歌領與宣傳。周之前為商,商之前謂誰,目前考古尚無法確證,但可以肯定,中華文明在商周之前不止一代,都是周人口中的巍巍華夏。

  • 11 # 海納百川聊一聊

    華夏文明起點是夏朝嗎?其實並不是,如果認為華夏的夏是指在夏朝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夏的意思是指禮儀之邦。而華的意思是指品種繁多。華夏的意思是各種各樣的部落和國家的聯盟。比如說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的聯盟。以前還有個詞叫做諸夏,其實指的就是我們祖先的各個部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隔外的近義詞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