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舞酒綠林
-
2 # 海浪30636993
錢文忠教授有一篇演講題目是,國學與國運,國學的傳播是國家的大事,是文化自信基礎,作為一個華人,連中國傳統文化都不知道,也是一種悲哀!因此國學的傳播途徑一是要國家公眾媒體多一些欄目,多請一些國學大師,做一些專題講座。比如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和最近中央電視臺的平語近人,專家解讀大學生聽講就非常好!影響力很大,這對大眾學習國學經典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再就是近幾年來,小學已經開始了我讀經典的內容,如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論語精選,唐詩宋詞三百首背誦,從孩子抓起,未來的中國將會人才輩出,因為國學經典,詩詞歌賦喂大的孩子,有格局,有魄力,有思想,有境界。再就是要發動社會力量,舉辦一些公益性的國學論壇,掀起全社會學習國學的新高潮,讓人民的生活存滿詩情畫意,來增加華人的獲得感,幸福感。
-
3 # 人文之眼
首先,欲談國學,則應先明白何為國學。現在很多人之所以對國學加以否定,是因為大家對“國學”一詞有所誤會,以為國學就是儒學而已,其實大謬矣。這是把國學的含義的外延縮小了,國學應當包括儒學,而不應當認為國學等於儒學。
到底何為國學?我個人比較認同大學者季羨林的觀點,在2005年華人民大學國學院成立時,大學者季羨林老先生就提出了“大國學”的設想。到了2007年,季羨林老先生正式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
五術六藝百家之學,東西南北凡吾國域內之學,都可稱之為國學。這句話並不費解,簡單而言,即歷史上凡中國之域內所產生之學皆為國學。小至漢字漢語,大至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文學歷史及琴棋書畫等諸多領域之學問。
至於如何傳承國學,總體而言,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發揮智慧、付諸實踐。具體而言,則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從教育領域抓起,適當地在全國大、中、小學增加傳統文化的比重。現在的語文教材簡直是東拼一篇小說、西湊一篇散文、間雜戲劇和詩歌和報告文學等體裁的文學,這樣做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內在的邏輯性安排,傳統文化所佔的比重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現在還讓我感到一絲絲欣慰的是國家教育部已經決定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增加一部分中國古典詩歌,至少國學文化已經被重視起來,但依然任重而道遠,仍需我輩繼續努力。
第二,增加繁體字的學習。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而中國很多優秀的文化思想就被記錄在這些文獻古籍中,雖然現在很多古籍都被簡化成簡體字出版,並有註釋和白話文翻譯以及賞析等,但是正如大學者梁啟超所說的,一個人必須要有閱讀原籍的能力,如果只是閱讀別人整理過的書籍,那麼就好像吃別人嚼過的飯,沒有滋味。如果我們自己不具備閱讀原籍的能力,那麼別人怎麼說什麼我們也只會跟著說什麼,就像今天的南韓人,國民因為不認識漢字,導致自己無法閱讀以前的文獻古籍,進而進行文化搶劫(如某某歷史人物、文化遺產和傳統節日是南韓的),這是一個悲哀的民族,那麼,我們這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能像南韓人嗎?顯然不能,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傳承國學的關鍵。
第三,閱讀優秀的文獻古籍。有人說我們的傳統文化裡有一些糟粕,不應該再讓孩子學習這樣的文化。我承認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些過時的內容,但是很多東西在今天依然沒有改變啊,比如仁義禮智信,很多人一看見這樣的字就反感,覺得儒家的東西就應該扔進臭水溝裡,也難怪現在常常感慨華人道德滑坡。如果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一些糟粕就要一棍子打倒,那麼跟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有什麼區別呢?我覺得我們應該秉持的態度是多閱讀優秀的古典文獻書籍,具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開闊眼界之後才能判斷何為精華,何為糟粕,而不是人云亦云。
至於那些依舊高呼廢除國學的頑固之徒,我反問一句,漢字和漢語等基礎的學問是國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你們也和所有的華人一樣說漢語、寫漢字,你們是不是也認為這樣的國學需要廢除呢?如果還覺得應該摒棄國學文化,那麼請你們說外語、寫其他文字吧,凡是拋棄我華夏文化的人,也終將被我華夏文化所拋棄。
我是“文史小論壇”,喜歡我的請關注,我們一起探討國學文化。 -
4 # 周易文化應用研究院
現在傳授國學舉步維艱,已經被西方的文化侵略了這麼多年,並且年輕一代的人都被洗腦了。傳承中華民族自己的文化迫在眉睫,自五四運動以來,對於國學就進行妖魔化,全盤否認老祖宗的學問,認為西方的都是先進的,東方的都是落後的。如果稍微有一點文化基礎的人都知道,東方是太陽先照到的地方,太陽是帶來光明和溫暖,也是文明的象徵,中國自古就有紫氣東來之說,把東方放在前面,你就是向著光明前進,把西方放在前面你就走了,反的方向,日落西山遠。
姚元江
-
5 # 北京慧幼教育
我來說說幼兒園是怎麼教國學的吧。
國學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提升?讓孩子學習國學,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一個量到質的積累和沉澱,先是語言表達能力,再是學識、修養、人格,精神面貌……可以說是很深的一座寶礦了。
經典對孩子的提升,也不僅侷限於人文學科,而是指向孩子整體的學習能力。尤其是在0-13歲時期,孩子的記憶力處於巔峰時期,而智力、情商處於萌發階段。此時學習國學經典,對於他們的記憶力錘鍊、智力開發、專注力培養等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還記得之前讓一群成年人驚掉下巴的小朋友們作的詩嗎?
孩子的想象力+語文=哲學
我們6歲的時候,頂多念念打油詩,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寫作業。”而現在的小孩兒已經沉浸在創作詩詞的樂趣中了。
其中一個小朋友說:四五歲的時候,媽媽就教我背唐詩。開始是揹著玩的,慢慢的,就有了語感,就寫出了這樣的詩句。
可見,孩子誦讀經典,可以很好地培養對漢語的語感。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是一體的,經由源遠流長的古漢語的浸潤,將會使一個人的現代漢語基礎更加牢固。
國學≠背古詩但莫米諾奇要強調的是:國學≠背古詩。
都說要把書讀厚,我們也要把古詩讀透才行呀,讀經典是厚積薄發,即使你逼迫孩子,背下來幾十上百首古詩,但不能靈活應用,在孩子的腦海裡也只是沒有靈魂的句子,而不是飽含詩意的經典。
還記得《中國詩詞大會》裡面的一個小男孩,不僅古詩詞方面知識量驚人,情商之高反應之快更讓人欽佩。
表現是其中一個小插曲,是董卿和評審團談到孟郊和欽差大臣的趣事,說到“小小螃蟹著紅袍”時,小男孩剛好就穿了件紅衣服,忙笑著解釋說:“是這樣的,有個導演說,這個顏色、那個顏色的衣服不行,最後媽媽在衣櫥裡給我拿了這件紅衣服。”
反應之快,不得不服。
在節目上,他也表示自己學古詩詞並不是靠著死記硬背,而是他的媽媽陪著他反覆讀詩,“念得熟了,自然就內化於心了”。
怎麼讓孩子將國學內化於心?在莫米諾奇國際幼兒園的國學課中,做到三點將國學內化於心:讀經典,品藝術、觀生活。
讀經典“孩子能懂古詩嗎”是很多家長的疑慮。
的確,孩子對古詩的理解就像是我們對文言文的理解差不多,而且古詩詞不像故事一樣讓孩子讀著讀著就上癮了,所以就需要方法創新,生動活潑,又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那麼,情景設定法,是個不錯的選擇。
孩子喜歡故事,想象力豐富,也很善於模仿,當孩子們展開繪本,他們的想象力會伴隨著畫面中活靈活現的“鵝”進入想象中的古詩意境。音樂響起,孩子們跟隨著“鵝”一起“紅掌撥清波”,豈不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能開展好國學教育的。
所以,莫米諾奇獨立研發的古詩詞繪本里,每一首古詩都有一個語音包,裡面包含優美動聽的音樂、古詩誦讀、古詩釋義及故事,讓家長在家帶孩子學國學,都輕鬆很多。
品藝術古詩詞的輸出不僅僅是“背誦”,它還可能是舞臺劇、手工作品、一幅畫等等,更多的未知等待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畢竟,我們教給孩子的是我們知道的,但是我們知道的並非全部,這才是教育的意義。
觀生活在孩子學習國學的過程中,老師和家長的榜樣力量十分重要。
比如,上課前的靜定活動,行師生禮,相互問好,天天如此,孩子自然就習得了“禮儀”;比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訴孩子們農民伯伯很辛苦,孩子自然習得勤儉節約的美德;而家長也需要在平時注意“禮儀”,別讓孩子的學習變成“5+2=0”的效果。
最後,學習國學的儀式感是很重要的。當莫米諾奇坐在國學教室裡,拿起毛筆,在宣紙上寫字的時候,那種學習給我帶來的儀式感讓我真的想再上一次幼兒園!
-
6 # 榮恥鑑定師
傳播國學的方式是次要的,面對人們普遍聰明的現狀,現在要傳播好國學的關鍵是一定要儘快找到一個超級騙子,借其來提振國學和成功誤導人們。
回覆列表
政府教育部門和全社會共同重視,從小學抓起,應用於教學和社會各種考試,特別是高考。那麼,國學一定會掀起新的學習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