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現爸爸
-
2 # 千里煙波
一、對於孩子的無理要求一定要說不,堅持原則,用你的行動告訴孩子,這種不健康的東西,不管他說什麼都不能給買。天長日久,孩子就知道了,只要家長不同意買的東西,他說什麼樣的理由都不行。
二、告訴孩子為什麼。五歲的孩子雖然不算大,但是,一般的道理講給他聽,他都能懂了。你可以直接告訴他,這樣的東西不健康,也不衛生。還有,不要和別人攀比。不管別的孩子因為什麼家長給買了這些東西都跟你沒關係,只要知道自己不可以買就好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是一樣的,所以,別的孩子不是你的標準。我想他即使聽不太懂,也不會再要了,慢慢的就會養成不和別人攀比的習慣。
-
3 # 亂七八說
怎麼引導孩子我並沒有發言權,(因為我也還是個孩子呀),但垃圾食品一定要控制,我初高中自己一個人住家裡,長期外賣、辣條、飲料把身體給整壞了,腸胃炎嚴重到潰瘍,腸道出血到最後血色素只有5點幾(身體血基本從那排出去了),直接暈廁所了,在醫院急救幾個小時沒醒過來,之後的一系列治療這些少說幾萬,而且沒有治好這說法,全世界沒人能說可以治好。所以一定不要讓孩子吃太多垃圾食品,真的沒好處,後面自己會後悔的。
-
4 # echo小茵茵
小朋友其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複雜,攀比其實是大人給孩子貼的標籤,對於孩子來說更多的就是單純的覺得為什麼大家都有,而我沒有。
其實題主自己也說了,孩子要的東西其實並不貴,孩子其實也並沒有成年人的關於攀比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問家長要東西更多的是要家長的愛。
也許我們長大的過程中經常會聽到父母對我們說,考試考得好就有玩具,聽話就會得到爸媽的愛,這些有條件的愛是我們習慣的,但這其實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家長在考慮是否滿足孩子的要求的時候最好要就事論事,而不要和別的東西掛鉤,比如你如果聽話,如果好好完成作業,考個好成績就給你買東西。
有條件的愛其實對孩子並不能起到督促作用而是會讓孩子容易處在失去愛的焦慮感裡,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也許短時間內會有比較好的成績和表現,但是長遠看卻很難有長期的動力。
而所謂攀比,其實是家長自身的情感投射,其實人們都是希望和群體保持同步,如果班裡同學都有而自己沒有,孩子確實是會和同學之間有一些隔膜,而如果這本來是家長很容易做到而不去做的,孩子心裡會更矛盾。
-
5 # 猴媽媽時光
首先,這不應該定義攀比吧。
其次這裡面有三個點我認為值得重視:~1.孩子的思維能力 2.您的解釋 3.當孩子的需求與我們的消費願望(價值觀)不一致時
1.孩子五歲了,這是思維能力逐漸表現明顯的階段,這時,他們喜歡問為什麼,喜歡質疑,從您的描述看,孩子正在有理有據的反駁您,從思維能力角度來說,不是壞事,如果是我家的孩子,我會讚賞這一點(排除其他因素)
2.您的解釋(別的孩子乖,所以……),這種解釋風格,我認為有待商榷,。首先,不客觀,別人家買的理由,我們喜歡往教育孩子的方向去編,哈哈;其次,這種,你乖我才對你好的暗示,我覺得不符合父母永遠無條件愛孩子的本質和孩子的心裡發展需求(心理學有套理論認為有條件的愛是家庭教育的陷阱,意思就是對孩子的成長弊大於利,這個點很大,不拓展了)
3.幾乎所有父母都面臨您這種問題,孩子的需求與我們的消費觀不符。這點不能定義為孩子有錯。畢竟大人和孩子站在不同的立場。遇到這種問題,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交流契機。我們可以和孩子交流我們不支援他無節制購買的原因(例如預算不夠),可以和他孩子商討規則,例如一天只能買一個,一次不超過五十之類的。這個就沒標準答案了。怎麼討論看您和孩子的實際情況。
必須重視的是,孩子其實很喜歡規則的,讓他們無所適從的是,大人毫無原則的滿足,例如心情好就買,不好就不買。以我自己為例,我家孩子也這樣過,我媽的處理方式的是頂得住就買,頂不住就罵要不就一桶道理。最後的結果是,孩子每次都鬧,後來我和他們討論,結果是他們很樂意接受,並且享受自己指定的規則,當然,總會遇到他們很難自控的時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或者輔導情緒或者滿足的,這些是個人實際而定。
兒子馬上5歲了,每次接他放學,總要求我給他買東西,每次也不多就1-2塊錢,可是不想讓他天天買,因為學校周邊也都是些沒營養的食品,這兩次不讓他買東西,竟然問我,:媽媽,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可以買東西,我為什麼就不能買,我說可能別的小朋友在家聽媽媽的話,在學校好好寫字了,他說那我也聽話呀,我也寫字了,為什麼就不能買呢,我該怎麼教育他呢?
回覆列表
5歲的孩子,對於物質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認知,面對他的攀比,爸爸媽媽需要進行細心的引導:
1、正視孩子的攀比心理
如果孩子問到“我為什麼不能買更貴的東西?”“我們家是不是很窮?”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爸爸媽媽不能簡單粗暴地迴避,而是要正視。例如我為什麼不能買更貴的東西?,爸爸媽媽可以問孩子為什麼需要買更貴的東西,讓孩子懂得購物的時候更應該重視“有用”的,而不是“昂貴”或者是“想要”。
2、給孩子金錢上的安全感
不少家長,習慣性地在孩子面前哭窮,其實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這不利於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在金錢上,我們要給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是有能力滿足他的學習和生活所需的,一個整天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又怎麼可能專心學習呢?
3、告訴孩子錢要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對於孩子購物的要求,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予合理的引導和解釋,例如不買遊戲卡是因為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不能沉迷在遊戲裡;穿舊衣服是因為小孩子長得太快,春天買的褲子也許秋天就短了,沒必要總是買新的。之所以不買遊戲卡和衣服,不是因為家裡沒有錢,而是因為要把錢用在更值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