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剛剛圖774

    因為東晉的實力太強了!

    在東晉時期,很少有其他北方的政權南下,很多時候都是東晉在北伐!

    而且每一次北伐都能夠給北方政權很沉痛的打擊!比如祖狄北伐,桓溫北伐…

    但是東晉王朝內部實在是太亂了,各種派系、門閥鬥爭不休,整個東晉時期都沒有停止過。所以很多北伐要麼到一半就被迫撤兵,要麼就是政治作秀。

    尤其是桓溫北伐!桓溫曾經三次北伐,但是都沒有長期佔領攻取下來的城池,退兵後很快又被佔領了。

    一伐前秦,此次北伐是桓溫第一次北伐,兵鋒已經接近灞上,可惜因為沒有軍糧而被迫退走,並遷走了關中三千戶百姓。

    二伐姚襄,此戰桓溫親自披甲上陣,率軍猛攻進攻洛陽的姚襄軍隊,結果大破姚襄,收復了洛陽,不久後退兵南迴,不久,收復的司隸、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又失陷了。

    三伐前燕,此次北伐桓溫進攻不是很順利,始終不能攻破鄴城,最終糧草耗盡,不得不退走,在撤退途中,被慕容垂追上,桓溫大敗,死傷三萬餘人。

    本來桓溫是有可能恢復中原的,可以每一次北伐只不過都是政治作秀為自己增加政治資本罷了,不過可惜的是,桓溫萬年稱帝未遂,帶著他的夢想西去了。

  • 2 # 在野武將

    簡單說,東晉所以可以對北方保持強勢,並不是因為自己有多強,而是因為對手更弱。

    具體來講,東晉時期(317-420),北方勢力林立。我們說,匈奴、鮮卑、羯、氐、羌。其實五胡都是泛而言之,實際的部族或勢力還要多得多。比如鮮卑慕容部和鮮卑拓拔部,彼此勢不兩立。

    這樣一來,任何一個北方勢力,興起之後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鞏固自己的政權。把原有不同的部落、種族、政治體,吸收到自己的政權當中,讓他們拋棄前嫌,為自己效力。這樣一來,如前秦苻堅,雖然在軍事上制霸北方,但尚且不能對北方全境進行有效治理。即使淝水之戰,大軍南下,其實也遠遠不是擰成一股繩的數十萬大軍。而是一個盟主,率領著許許多多的部落;這些部落保持著自己的軍事組織,表面上屈服於苻堅的指揮。然而,只要稍有變故,這些部落就又會各自為政——比較像《權力的遊戲》裡暫時團結起來的北境野蠻人。

    因此,非但北方新興政權不能對東晉構成軍事威脅,到了劉裕北伐的時候,北方正值割據混亂之時,劉裕軍反而可以席捲中原,輕鬆打怪升級,為自己篡位做準備。

    東晉具體的防禦策略和南宋其實相仿。東線大體都是以淮河一線為基準,中線則以襄陽、江陵為中心,江漢平原為樞紐。這些大河流經的地區,有相當的農業潛力,安置北方逃難而來的流民;而這些流民在改編成軍隊以後,很快成為東晉、南宋軍隊的中堅力量。最後,這些河流縱橫的地區,還可以遲滯北方的騎兵,構築起一個動態防禦的體系。

    對比一下下圖,左邊東晉右邊南宋,誰的鬥爭形勢比較嚴峻呢?

  • 3 # 靜夜思160519196

    東晉是由南方的豪強大地主支援的政權,他們手握軍政大權,享受政治福利,皇帝也只是一個空架子。為了保證他們自己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會積極抵抗外族侵略。另外由北方破產農民組成的北府軍對外族十分痛恨,東晉政權需要這支精銳之師來鞏固統治抵禦外族,所以無論如何都不會妥協,要不然人心散了,隊伍就不好帶了。

  • 4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東晉上下一心,皇帝與江南大地主大官僚結成利益集團,大家抱團取暖,王、謝等大族差不多和司馬皇族共天下。他們的關係像《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一樣,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二、東晉謝安大將風度臨危不亂,坐鎮後方。謝玄丶謝石個個雄才大略。東晉上下一心,其利斷金。

    三、當時最有實力統一天下的前秦符堅雖然軍力強大,所謂謂投鞭斷流,但內部勾心鬥角,許多被滅國的貴族(尤其是皇族)紛紛想復國。符堅沒有聽國師有諸葛亮之才的王猛遺言,沒有聽從太子等人的勸諫,沒有安頓好內部就急吼吼地趕到淝水邊,以一團散沙的前秦對抱成一團的東晉。結果淝水一仗,前秦大敗。符堅一代雄主卻成了“八公山下,風生鶴唳,草木皆兵”的成語笑話主角,符堅一死,前秦土崩瓦解,又四分五裂成許多國家,好長時間沒有哪個國家有實力能對東晉構成嚴重威脅,東晉打敗了打散了前秦,還要讓它給誰割地賠款?你在說笑話講故事嗎?

    望斧正!

  • 5 # 相忘江湖71941665

    前言:每個歷史時期,每個時代,都有其深刻大背景,都有其歷史的侷限性。我們有苛責歷史的種種理由,但我們閱讀熟悉歷史的目的是:”通曉古今,洞察存亡,以史為鑑,以史為戒”。

    東晉是典型的臣強主弱的封建王朝,它以犧牲中央集權為代價,以弱化皇權為妥協目的,以士族豪強為統治基礎,妥協達成了各政治派別的相關利益,使其上層建築因權臣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方式保持了政治上的脆弱統一性。

    南宋是主強臣弱的封建王朝,它不是以犧牲中央集權制,和弱化皇權為代價建立的政權,正恰恰是和東晉相反。而是以儒家學說為正統,官員的選拔制度是以天下讀書人為基礎的科舉制,使南宋的官員能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官員循規蹈矩的為政方式,使得南宋的皇帝(除度宗外)都能駕馭群臣,做到令行禁止。

    東晉不賠款稱臣的原因:

    東晉時:民風彪悍,崇尚習武,延續了秦國商鞅變法後,以軍功定爵位的制度。這是東晉的軍隊,能和以後趙石虎政權,前秦符堅,北魏(拓撥氏政權),前燕(慕容垂政權,等少數民族牧遊政權的交戰中,能與其爭鋒,戰鬥力絲毫不遜色,一決高下的主要原因。可以說在東晉時,如果沒有軍功為基礎,就是位列三公卿也未必能服眾,能讓人看的起,獲得百官的尊重與認可。除祖逖一心為國外,桓溫,謝安,劉裕都是透過軍功,在東晉王朝獲得了說一不二的政治權威,確立了本人及家族在東晉王朝顯赫的政治地位,掌握了對皇帝的生殺存廢大權。由於政治利益的驅使和皇帝權威性的降低,主和派在東晉是很難有生存空間的,這也是東晉主戰派能興師北伐,實現自己政治宏圖的主要原因。

    南宋賠款稱臣的原因:

    由於北宋政權建立初期重文輕武的國策,在經過北宋150年的統治,重文輕武的習氣已經深深植入當時人們的思維中,重武尚武的社會風氣的弱化,使百姓喪失了彪悍民風,失去血性,變得孱弱,這一系列原因的結果:使人們滋生了畏懼戰爭,害怕戰爭的怯戰思想,使絕大多數百姓變成只會逃跑的黃羊,成為虎狼口中的獵物。

    高宗趙構執行的偏安政策,在當時是有一定民意基礎的,再加上文官掌權,結果“:大大打壓了主戰派的空間,使主和派能佔據主要的政治地位。恰恰是這一主要原因使中興之主孝宗:“有中興之主。而無中興之臣,釀成了北伐計劃功虧一簣,以失敗收場的歷史悲劇。

  • 6 # 沈百鍊

    因為北方沒有哪一個胡族是獨大的,雖然胡族政權多,力量強,但是力量分散不集中,除了前秦外,基本沒有能力全軍出擊攻打東晉,淝水之戰東晉贏了,前秦分裂成了五六個割據勢力,北魏雖然強,但是劉義隆也不是吃素的,總的來說劉宋比趙宋強多了

  • 7 # 談古論金

    東晉為何沒有南宋一樣賠款稱臣,這個事實歷史學家早就注意到了。

    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一八晉穆帝永和七年條曰:

    東晉君臣雖偏安江左,猶能卓然自立,不與劉、石通使。舊京雖失,旋亦收復。視南宋之稱臣稱侄,恬不為恥者,相去霄壤矣。詎可以清談輕之哉!

    這個觀點並不是錢大昕首先提出的,袁燮的《絜齋集》和王應麟的《困學紀聞》都讚許東晉焚石勒之幣拒絕和談,考慮到他們都是南宋人,其中都有“自傷其本朝”的因素,所謂“自傷其本朝”就是拿東晉和南宋相比,贊東晉而貶南宋,為南宋的稱臣稱侄、卑躬屈膝而感懷。

    這確實是事實,但正如田餘慶先生在《東漢門閥政治》中指出的那樣,除了東晉君臣的民族氣概以外,有其不得不如此的歷史原因。

    這是因為八王之亂一開始的時候,五胡亂華的民族矛盾的一面還沒有成為主要方面,諸胡族是作為八王之亂內戰雙方各自的同盟者起兵,主要表現在諸王之間的對抗而非民族對抗。

    晉武帝司馬炎從曹魏“禪讓”得到皇位之後,吸取曹魏權臣(也就是他自己家的父祖)擅權並進而篡位的經驗教訓,在整個天下以郡為國,分封了27個同姓諸侯王,期望像周朝那樣讓諸侯夾輔皇室,保證司馬氏江山永固。但是沒想到隨著政治風氣的腐化敗壞、黨派勢力的亂雲飛渡、以及宗室權力的任意擴張,再加上外族內遷的問題,種下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的遠因。

    自漢朝以來許多胡人(原來的遊牧民族)內附中原王朝,很多已經入居關中涇渭兩河流域和幷州等地區,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潛在的包圍圈。

    待到八王之亂起,諸王以胡人為兵,最終一發不可收。其中不同的胡人依附不同的諸侯王,如成都王司馬穎用匈奴、羯族(當然匈奴劉淵等也是在利用成都王的強藩名分藉以成就自己的事業),而東嬴公(後晉封為東燕王、新蔡王)、幷州刺史司馬騰,博陵公、驃騎大將軍(後升任司空加領烏丸校尉)王浚等則與鮮卑族關係密切。

    司馬騰正是東海王司馬越的弟弟。

    永嘉元年(307),汲桑、石勒攻入鄴城殺司馬騰和司馬騰之子司馬確。同年冬,乞活武裝為司馬騰報仇,殺汲桑。

    永嘉五年(311),石勒追殺王衍和大批王公名士,焚司馬越屍(此時司馬越已死),俘虜司馬越之子。同年,劉淵子劉聰派遣呼延晏和劉曜攻破洛陽,俘虜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30000餘人,並挖掘晉朝的陵墓、燒燬皇家的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質言之,匈奴劉淵、劉曜與石勒東西配合,先後顛覆了司馬越操縱的晉懷帝朝廷和司馬越之侄把持的晉愍帝朝廷這兩個西晉中央政權,殺戮無數官吏士民。

    我們來看東晉君臣,司馬睿和王導等他們原本屬於東海王司馬越一黨,本來就是接受司馬越的指派經略江左,只是在司馬越主力覆滅之後才自行建立政權;他們與一開始名義上依附成都王司馬穎的匈奴劉淵劉聰勢力、羯人石勒勢力本身就是你死我活的敵人,由於彼此不斷互相殺戮,冤冤相報之下,仇恨更加不共戴天。

    在中原先後建立自己政權的匈奴、羯族統治者也始終把自己的兵鋒對準司馬越、王衍及其相關勢力,所以也自然而然把司馬越、王衍派出的江左政權當作敵人。

    而司馬睿、王導作為司馬越、王衍的親信,建立起的東晉政權,其合法性就建立對司馬越的尊崇和與劉淵系統、石勒系統的仇恨之上,不與劉、石通使,是勢所必然的事情。

    舉個栗子,即使王導並無能力也無意北伐,他也需要以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作為東晉臣僚行事的最高原則。

    另一方面,由於民族矛盾的激化,江左的流亡士族和流民往往都與劉石有家仇——很多南渡衣冠和百姓的子弟親人在南下的過程中被害或失蹤,如果東晉政權和對方媾和,則無法團結凝聚南來計程車族和流民(特別流民構成了東晉武裝力量的重要兵源),也無法安撫慰藉吳地士族百姓之心,整個政權的合法性和立足點就會喪失殆盡,失去繼續存在的價值。

    同樣因為這個原因,雖然民族矛盾激烈,東晉政權和慕容鮮卑、段氏鮮卑和拓跋鮮卑的關係反而是相對比較好的。

    除了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個原因之外,和鮮卑諸部與司馬越系統(包括司馬騰王浚劉琨等)的歷史關係較好也有深刻的關係。

  • 8 # 家庭教師reborn-弗蘭

    東晉沒有賠款原因很簡單,中國當時最富裕的地方北方已經讓胡人所佔,南方屬於未開化之地,讓賠款,你拿的出來嗎?沒有稱臣的原因更簡單了,北方五胡之間矛盾重重,根本沒時間南下,唯一南下的後秦,因為內部矛盾沒有解決,肥水一戰國滅家亡,東晉皇帝又不是白痴,人家都不打你,你稱什麼臣啊!自己找侮辱啊。

  • 9 # 狐狸晨曦

    對北方一眾胡族政權,東晉王朝從來只在他們廢棄帝號、主動稱臣時,可以允許其歸附,絕不與之平等通使,承認其對等政治地位,彰顯了誓死抗爭、絕不屈膝事胡的風骨,更非後世南朝可比。

    這是因為東晉的武功之強,兵鋒之盛,可以說是冠絕南朝,此前此後,包括東吳、南宋在內,皆遠不能及。

    東晉最大疆域

    東晉多則盡佔黃河以南之地,少也據有東吳故地不失,雖然各家士族門閥輪流掌權,互相牽制導致北伐投入兵力人力嚴重不足,但即使每次只有區區幾萬晉軍北進中原,也往往能所向披靡,令胡人破膽。

    晉軍曾前後五次收復故都洛陽、動輒陳兵黃河,威凌北虜。英傑人才輩出,漢人英雄名將璨如星河。

    如劉琨,利用胡族間矛盾連橫合縱,一支孤軍扼守河朔,令匈奴漢國開國之君劉淵,有生之年只能龜縮河東一隅,不敢南下進犯。

    東晉司空:劉琨

    如祖逖,數千虎賁渡江北上,收攏眾多塢堡,克復河南,令稱霸北方的石勒無可奈何,主動請和。

    東晉豫州刺史:祖逖

    如李矩,本為地方豪強,起兵保國,以寡擊眾,連續大敗劉聰、石勒等胡族名將,更以“十面埋伏”之策,破胡虜步騎十萬,繳獲軍資無數,令匈奴趙國偽帝劉聰憤恚而死,替被俘的晉懷帝、晉愍帝報卻大仇。

    東晉司州刺史:李矩

    如桓溫,揮師西進,攻滅成漢,收復丟失四十餘年的益州;

    北伐關中,四萬雄兵臨灞上,打得氐族前秦政權堅壁清野、苦苦支撐、元氣大傷,幾近亡國。太子苻萇陣亡、皇弟苻雄卒于軍中、偽帝苻健悲痛嘔血,次年亦死。

    又兩年,再次揮軍北上,大敗叛羌酋首、“小孫策”姚襄,收復故都洛陽,虎視關東。

    東晉大司馬:桓溫

    此後統一北方,幾無敵手的氐秦大軍,其最精銳的五萬精兵由驍將梁成統率,卻被劉牢之在洛澗之戰率五千北府軍一舉全殲,秦軍光陣亡斬首數就高達一萬五千。

    東晉徵東將軍:劉牢之

    此戰之後,才有了苻堅在八公山的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終於在淝水主戰場,面對謝玄率領的八萬北府軍,一戰即潰,數十萬前秦大軍折損過半,潰不成軍。

    東晉冠軍將軍:謝玄

    又過了十餘年,又是一位從草根崛起的名將劉裕,率軍先滅鮮卑南燕,再滅羌人後秦,並以卻月陣全殲北魏軍三萬精兵,收復山東、河南、關中,連克長安、洛陽兩京。

    東晉太尉:劉裕(後為宋武帝)

    東晉政權也達到了歷史最大版圖,據有神州大片疆土,北方所剩一眾胡族政權無不喪膽。

    苻堅統一了整個北方,還是至死只敢稱“大秦天王”,不敢稱“皇帝”。狂妄如石虎,亦是稱“大趙天王”十五年,君臨除遼東與涼州的整個北方之後,臨死前數年方才稱帝。

    慕容氏燕國也一直打著“晉朝燕王、大將軍”的旗號整整數十年,到奪取河北中原後,方才敢自立為帝。

    他們這麼做,都是對江南強兵的敬畏,想要和代表當時中國正統的東晉王朝留有交好餘地,所以一旦情勢不妙,便爭相逢迎東晉為天下正朔之所在,向建康天子稱臣納貢,求救請援。

    如淝水之戰過去還沒幾年,慕容垂在關東起兵復國,此前囂張到要“投鞭斷流”、踏平江南的前秦苻氏政權,就乖乖向東晉請降,送出其天王璽印,請求東晉出兵河北,救自己一命了。

    前秦天王:苻堅

    單看一百東晉勇士奪回朝廷正統象徵,傳國玉璽“和氏璧”的舊事,便足以彰顯當時南朝漢人之剛烈:

    “和氏璧”從漢獻帝傳到曹丕,從曹魏傳到晉朝,西晉滅亡後,先後落到匈奴前趙、後趙石勒、冉魏冉閔手裡。

    冉閔在廉臺戰敗被俘,其子冉智和大將蔣幹困守孤城,抵抗燕軍。鄴城兵多無糧,守軍慘到人相食的地步。蔣幹遂勸冉智向東晉求援。

    晉將戴施親率一百勇士潛入鄴城後,力勸冉智將傳國璽送回了晉朝,自己和部下則捨命相陪。

    一百東晉勇士,跟著蔣幹率領的五千魏軍出戰,迎擊圍城的三萬燕軍步騎,寡不敵眾,五千一百人總計陣亡四千,晉軍差不多盡數戰死。

    城中守將因而絕望,馬願、田香開城投降,冉智被俘。戴施為不負信義,帶著蔣幹用繩索懸垂下城牆,殺開血路,撤回江南。

    一百勇士與城俱亡,用他們的犧牲捨命換回丟失數十載的傳國玉璽,何等可歌可泣,實為不亞於西方歷史“斯巴達三百勇士”的英雄傳奇。

    孫權、陸遜、諸葛恪、賀齊等此前東吳政權的明君良將,經過長達近百年的對山越戰爭,將江南的原住民山越族清剿和同化殆盡。幾乎每個稍有名氣的東吳將軍,傳記裡都有對山越人的征討記載。

    也讓秦漢時期尚是被野蠻人重重包圍,一個個星羅棋佈的漢人聚集區的江南,真正變成了華夏王朝牢不可分的本土,為華夏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不熄,留下了一大塊肥沃豐饒的生存空間;

    東晉永嘉南渡後,王導、謝安等名臣長袖善舞,出色統合了南方軍政,重新建立和穩固了統治中樞,讓北方的胡族政權無懈可擊。同時並繼續對江南、嶺南、福建等地的大力開發,將先進的中原文明傳播到南方各地。

    東晉尚書令:謝安

    因此,可以說東吳和東晉對南方地區的開發,意義之於中華文明,正如同東羅馬帝國與君士坦丁堡之於歐洲文明存續的意義。

    中華文明與華夏民族能得以在當時整個世界範圍的遊牧民族大侵襲中得以存留,並經過幾百年沉淪後,得以復興為輝煌的隋唐帝國,正是多虧了東晉王朝這樣延續漢統、傳承華夏文明的砥柱中流。

  • 10 # 頑強山雀k

    很多人奇怪為什麼魏晉南北朝時期漢人政權在最落寞的時候也能吊打北方的胡人,哪怕是五胡亂華時期胡人也對南方的東晉王朝無可奈何,大多數人無法理解為什麼擁有大量騎兵的胡人為什麼打不過漢人的步兵!其實有一個非常重要卻又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原因就是,直到進入南北朝對峙的後期才開始有了馬鐙和馬鞍,在這之前的騎兵並沒有什麼卵用,馬充其量只能是個交通工具,根本就沒有發揮出騎兵應有的戰鬥力!沒有馬鞍和馬鐙的騎兵根本無法在馬上作戰,你能坐在上面不掉下來就很了不起了!你們不是一直都非常崇拜劉裕總是能夠以少數步兵擊敗胡人多數騎兵而自豪嗎?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自從馬鞍和馬鐙出現,步兵就再也不是騎兵的對手了!

  • 11 # 喜歷史

    東晉不太瞭解,但南宋向金擄稱臣納貢卻是由於皇帝趙構對金深入骨髓的恐懼,此則不顧父兄妻女北國受難、江山半壁淪喪,一心向仇人哀憐祈降,為了能在殘山剩水中享樂,不惜在軍事佔優的情況下殺害忠良只為媾和,何況又有秦檜這細作配合,趙構、秦檜獨夫民賊,遺臭萬年。

  • 12 # 五味子123456

    東晉和南宋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東晉是由匈奴人劉淵圍攻洛陽,長安後,南遷政權。南遷後北方是五胡亂華,一個政權接一個政權,不同民族,更替不斷,形成小國林立狀態,其間只有苻堅短暫統一北方,準備下江南還被謝安撲滅。所以東晉不需要賠款稱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正式脫離歐盟,向47年的盟友說再見,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