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老師談中小學教育
-
2 # 撩劇的阿閒
關注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能夠從一個百姓,透過農民起義登基做了皇帝,在登基之前,朱元璋已經確定了自己未來的繼承人就是嫡長子朱標,朱標在1355年出生,為了這個兒子,朱元璋可以說是費盡心思,給他找了最好的老師,教他怎麼做皇帝,打仗也帶著他。
但是朱元璋沒想到,自己竟然會遇上“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故事,年紀輕輕的朱標竟然病死了,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十分的悲傷,可是他不得不面對新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擇下一任的繼承人,朱元璋並沒有考慮從自己的兒子中選擇,雖然說我們來剖析一下當時的環境吧。說起這個朱允熥背景可不一般。 他的母親是常遇春的女兒,這個常遇春跟隨朱元璋征戰天下,手握重權,作為開國將軍,朱元璋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讓常遇春能夠輔佐朱標,還有另外一個功臣,那就是藍玉,他是朱允熥母親的舅舅,這兩大勢力的存在,對於朱允熥來講,就是最大的背景
只是朱元璋沒有想到,自己當初樹立幫助朱標的“黨羽”,竟然成了自己最大的威脅,因為朱元璋明白, 如果朱允熥當了皇帝,肯定壓不過常遇春還有藍玉這些人,不僅如此,朱允熥的背景太大了,將來對皇權的威脅也大。 所以他決定讓朱允炆來當皇帝,他幾乎沒有什麼背景,而朱元璋只需要把開國功臣去掉,自己的孫子就能夠安安心心當皇帝了, 只是朱元璋又少算了一個人,那就是朱棣,因為削藩的政策,朱棣造反了,把侄子朱允炆拉下了皇位,真的是千算萬算,朱元璋總是少算了一個環節,大家說是不是呢?
-
3 # 小龍談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總共有26個兒子,在眾多的兒子中,朱元璋最喜歡的要屬長子朱標。朱標從小熟讀儒家經典,性格寬厚仁慈,很受朱元璋的喜愛,從小就被朱元璋按照皇位繼承人的方式來培養,在朱標13歲那年被立為皇太子。但是天不遂人願,明洪武二十五年,朱標因病去世,朱元璋悲痛萬分,悲痛之餘不得不改立太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元璋並沒有選擇他的其他兒子作為皇位繼承人,還是選擇朱標次子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嫡長子繼承製的影響。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為皇位繼承製定了一個規則,這個規則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則,皇位由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不在了,則由嫡長孫繼承。因此朱元璋百年之後,明朝皇位的第一繼承人是朱標,第二繼承人就是朱允炆(朱標長子因病早逝,原配夫人常氏去世之後,朱允炆母親呂氏得以扶正,因此,以朱元璋的觀點看,朱允炆就是嫡長孫),按照嫡長子繼承製,朱允炆就是合法的繼承人。
其次,朱允炆性格仁厚。朱允炆和他的父親朱標一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性格寬厚仁慈,這與朱元璋,他的叔叔朱棣殺伐果斷的性格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明朝建國之初,政局不穩,需要殺伐果斷的人來穩定時局,但是朱元璋同時也明白,寬仁治國,明朝才能千秋萬代傳承下去,因此他希望他之後的國君是寬厚仁慈之人,朱標之後,朱允炆無疑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再次,選擇其他兒子作為皇位繼承人,可能會引起皇位之爭。除朱標之外,朱元璋最年長的三個兒子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三王都手握重兵。除了燕王朱棣有點本事之外,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相當不受朱元璋待見,秦王朱樉甚至年僅40歲就因為放縱就去世了,但是如果朱元璋直接跳過秦晉二王,將皇位傳給朱棣,則直接會引來秦晉二王的不滿,一場爭奪皇位的血雨腥風就會上演,因此選擇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愛屋及烏的原因。朱標在時,深受朱元璋的喜愛,朱元璋在朱標身上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對於朱標的死,朱元璋也是悲痛萬分。朱標死後,面對和朱標同樣寬厚仁慈的朱允炆,很明顯朱元璋把自己對朱標的那份喜愛轉移到了朱允炆身上。
因此,朱標死後,朱元璋選擇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嫡長子繼承製上來說,朱標之後,朱允炆是第一皇位繼承人,從性格上來說,寬厚仁慈的朱允炆也是皇位最合適的繼承人。朱元璋生前為朱允炆的繼位安排好了一切,為了讓朱允炆即位之後不受朝廷重臣所羈絆,大殺藍玉等有功之臣,但是朱元璋算到了一切,唯獨沒有想到燕王朱棣會謀反,朱允炆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火燒南京皇宮的下場。
-
4 # 月關略萌
朱標意外病死後,朱元璋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可能會讓一些人感到疑惑。因為朱元璋除了朱標太子外,還有二十多個兒子且不乏嫡子。跳過兒子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其實也是朱元璋深思熟慮後的決定,其中牽扯到了傳承製度以及他的執政理念。
“嫡長子繼承製”皇位傳承朱標太子是朱元璋和馬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在朱元璋還未稱帝,還是吳王時朱標便是世子。待朱元璋建立大明,朱標便順理成章第一時間被冊封為了太子。而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傾盡所有資源。在老朱的心中,對於皇位繼承人唯有朱標太子一人,此想法直到朱標病死前不曾有過一絲動搖。朱元璋這麼做除了穩固朝綱,杜絕奪嫡隱患外,還為大明後世皇位傳承立下了“規矩”,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
朱標太子不幸英年早逝後,因為他有嫡長子在,因此在皇位繼承順序上,他的嫡長子是優先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的。朱允炆原本並不是嫡子,是庶出的朱標次子。得益於朱標太子的正室常氏及嫡長子朱雄英的早逝,令朱允炆的生母呂氏被扶正為繼廢,連帶著朱允炆為“升級”為嫡長子。所以說,按照“嫡長子繼承製”,作為皇長孫的朱允炆在當時是合法的皇位第一繼承人。
朱元璋的執政理念在朱元璋的二十多個兒子中,皇四子朱棣是與朱元璋最像的。他們的文韜武略,手段狠辣果決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朱元璋雖然認同朱棣的這些品質,卻同樣也因為這個原因將他排除出了皇位繼承行列。朱元璋認為這樣的品質適合打江山而不適合治江山,他更傾向於以“仁”治天下。
在“仁”這方面,從小受到儒學思想薰陶和教育的朱標太子是朱元璋最為喜愛的,這也是朱標太子之位不可動搖的一大根本原因。而朱允炆則完美的繼承了朱標的這方面,性格極其相似,為人溫文儒雅,待人寬厚有禮,可以說具備仁君的品質。這一點恰恰就是朱元璋選擇皇位繼承人的最重要的品質特點。這也是朱元璋選擇隔代傳位朱允炆的重要原因。
-
5 # 葉之秋
藩王之禍,朱標意外病死之後,為何朱元璋會選擇立皇皇孫朱允炆?
一直以來,朱元璋都是把朱標當作大明未來的皇帝培養的,可惜朱標生來沒有皇帝的命,走在了朱元璋之前,留給他一個超級大難題:選誰當繼承人呢?
想來想去,朱元璋定下了皇孫朱允炆,為什麼選擇他?
有許多朋友都覺得立嫡立長,朱允炆是嫡長孫,選他就完全合乎禮法了。但是事實上朱允炆是實際意義上的長孫沒錯,卻不是完美的嫡長孫。朱標有五個兒子,老大朱雄英早夭,老二朱允炆,老三朱允熥,老四朱允熞,老五朱允䐤。老大和老三都是朱標元妃常氏所生,即咱們說的嫡子,老二老四老五呂氏所生。按禮法來說,朱允炆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呂氏還沒有扶正,所以,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嫡孫,呂氏扶正是後來的事。當然了,扶不扶正,嫡不嫡的,其實就是朱元璋一句話的事,他認朱允炆是嫡長孫,那他就是嫡長孫,但咱們不能不明白這麼一回事。
既然朱元璋認定了要給他一個江山,身份上的瑕疵,不用太過考慮,老朱也不完全是認身分的這麼一個人,他選擇立皇孫朱允炆,其實還有其他方面的考慮,畢竟大明帝國和張老財主家那點子遺產不好比,一定得慎之又慎。
元朝之所以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繼承人的問題,什麼兄弟爭位,什麼叔侄相鬥,為了大位,互相踩,直接把自己給作死了,到了朱元璋這裡,似乎還在眼前的教訓,一定得吸收。
朱標死後,朱元璋其他的兒子就全部得擺上來了,這其中合適的有不少,按長幼來,有秦王晉王燕王……按才華來說,這些個兒子質量都挺好,個個拿得出手,尤其是像燕王這樣的,特別有朱家剛猛的風範。那麼問題來了,立哪個兒子好?哪個兒子能讓所有兄弟都佩服?哪個兒子上位他們會乖乖下跪自稱臣?原本朱標在,還可以,現在朱標不在了,誰能服眾?其實並沒有誰!想來想去,朱元璋就得讓皇孫上,就從朱標的兒子挑一個。既然都不服,那就都不給,黃了你們的夢!
朱元璋考慮朱標的兒子們時,也是考慮到了其他的問題的,他為什麼不選老三?老三有常氏血統,外戚太強悍,他又還小,恐怕駕馭不了,老二就不一樣了,他外祖家根本不怎麼樣,卻又是文人集團中人,說破大天也不會有事,至於後面兩個,不用考慮了。
朱允炆上位有什麼保障嗎?在朱元璋看來是有的,功臣們已經被他殺得差不多了,朱允炆只要好好地做他的仁君就行,外戚集團掌控朝政是不可能會出現的事,呂家並沒有那麼大能量,他的叔叔們呢?因為都當不上,哪個當上都不會服,秦王晉王和燕王們,可以形成制衡的局面,朱允炆只要平衡對待就好了。
另外,朱元璋剛猛治國,手段太凌厲,他也很希望自己的下一任君主能夠寬容仁厚,撫平帝國的傷口。剛好朱標一系,包括他的兒子朱允炆都是這麼按儒家禮法培養出來的人物,想當初,朱標去世,大家都悲痛萬分,朱允炆這孩子,卻能安撫弟弟,安慰皇爺爺,小小的人兒既懂事又沉穩周到,可是個好苗子啊——正常來講,有朱元璋早就做好的鋪墊,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可惜的是,朱元璋雖神勇,卻不是神仙,沒法料到未來。最終,還是那個最像他的兒子,坐上了寶座,那個他抱以極大希望的孩子,眼高手低權謀少,根本鬥不過啊。
不過呢,肉爛了,都在鍋裡,江山還姓朱,朱元璋應該也不會太難過吧。
-
6 # 餘與虞
01懷念太子朱標
朱元璋出身草根,卻赤手空拳建立了大明帝國。不過,他也知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的道理。所以,他時時刻刻注意著對接班人的教育,唯有子孫都是明君,老朱的江山才能萬壽無疆。
太子朱標,是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大兒子,為嫡長子。而朱元璋從小就他進行了系統的教育,去哪都帶著他。朱元璋出去打仗了,就留朱標在應天監國。而且,朱元璋給他配備了最好的老師,包括大學士宋濂,宰相李善長,以及大將軍徐達。
不光如此,朱元璋還親自做他的老師,經常帶他老百姓的家裡,讓他體味民間疾苦。作為天子,就應該處處為百姓著想。
而太子朱標也很爭氣,在朱元璋的言傳身教,以及諸位老師的指導下,朱標漸漸成長為一個睿智寬厚,英明果斷的“準君主”。不論是大臣,還是老百姓,都十分認可這個大明王朝未來的天子。
然而,天妒英才。朱標命不長,還未成為帝王就逝世了。
已經年過花甲的朱元璋傷心不已,竟然在朝堂之上失聲痛哭。每想起朱標來,老朱就老淚縱橫,覺得自己這麼些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大臣們見狀,紛紛上前安慰,有人勸道,“不如立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樣見到朱允炆就如同見到朱標。”
朱元璋聽後點點頭,抹了抹眼淚,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02藩王之間的矛盾太子朱標死了,儲君之位可不能空著,朱元璋想著尋找繼承人。
在兒子裡面選不是不可以,他本人就比較喜歡四子燕王朱棣。可是,如果立燕王朱棣為皇太子,讓老二老三怎麼看。
老四雖然一直跟著自己打仗,立下不少戰功,但是其他皇子也不差,到時候勢必會引起一場紛爭。況且,諸位皇子長年在外作戰,這武功是有了,但這處理政事方面,著實是欠了些。
老朱左思右想,覺得還是親手帶出來的好。於是,朱元璋下定決心,親自輔導這個皇太孫。
03嫡長子繼承製古代向來講究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儒家的傳統思想,也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所以,嫡長子死了,就應該由嫡長孫繼承。
04朱允炆的能力其實一開始,朱元璋是不怎麼喜歡這個皇太孫的。為什麼呢?他長得不太好看,頭長得有些奇怪。
直到後來,朱元璋才改變了想法。在每日的相處中,他發現這個孩子生性聰明,看過書幾乎都不會忘。而且他寬容仁厚,頗有朱元璋愛民的風範。漸漸地,朱允炆已經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儲君。
朱元璋看到一個如此優秀的朱允炆,欣慰地嘆了嘆氣,總算不負他的心血。
-
7 # 西府趙王爺
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年逾六十的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
當然了,太子死了,更重要的是要選新的繼承人。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難,朱元璋兒子一大堆,有能力的也不少,死了個朱標,讓燕王朱棣繼位也不錯,不然寧王也可以。可是朱元璋一個兒子都沒選,直接來了個隔代傳,將皇位傳給了朱標的兒子,皇長孫朱允炆。
這是為何呢?
按照官方說法,其是因為朱元璋定了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太子朱標是唯一的嫡系一脈,雖然朱標死了,但是朱允炆作為朱標的兒子還在,嫡系一脈並未斷絕。所以自然是朱允炆即位。
這裡要強調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這一規矩,被寫進了《皇明祖訓》,什麼叫祖訓?那就是祖宗定下的規矩,必須要聽的,不聽就是背叛祖宗。
這也是為了明朝數次的國本之爭,都是以嫡長子勝出的原因,即便是皇帝想要更改都沒辦法。
明朝非嫡系一脈想要坐上皇位那就只能是兩種可能,要麼造反,像朱棣那樣。要麼嫡系一脈斷絕。比如嘉靖皇帝,其本是旁系,即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但明武宗死後無子嗣,自然而然的找上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嫡長子繼承製這樣的解釋雖然合理,但並不全面。
首先皇明祖訓是朱元璋定的,談不上什麼背叛祖宗,約束力相對較小。而且朱允炆是朱標第二個兒子,且是繼室所生。只是由於朱標長子早夭,且原配夫人也死得早,朱允炆母子這才得以上位,並非原裝的嫡長孫,其身份上相對於諸王,其實優勢並不大。
而且朱標並不是唯一的嫡子,秦王、晉王燕王這些人都是馬皇后所生,都算嫡子。他們顯然要比朱允炆有資格。
所以朱元璋選擇這個孫子還有其他的原因。
首先,他寵幸朱允炆。
這還得從太子朱標說起,俗話說得好,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朱元璋是一個超級長子控,在所有的兒子裡面,朱元璋最寵的就是自己這個長子。
從小到大,他給與朱標的都是最好。朱標的老師,不是名將就是大儒,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就是朱標的首席私教。至於東宮配屬全是朝中重臣兼任。
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治書侍御史文原吉、範顯祖兼太子賓客
看看這待遇,毫不誇張的講,朱標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受寵愛的太子,沒有之一。
為了朱標能安坐皇位,朱元璋甚至不惜大殺開國功臣,以防止這些人功高震主,稱為朱標日後的隱患。
可是造化弄人,朱標偏偏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讓朱元璋大半輩子的努力化為泡影。
朱元璋他不甘心啊,正好朱標還有子嗣,於是他把對朱標的寄託轉移到了朱標兒子身上,這是朱元璋選擇朱允炆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朱允炆也不光是萌陰父輩,其實他自己身上也有著許多的閃光點。
朱元璋可不是什麼昏庸皇帝,其識人之明還是非常強的。如果朱允炆沒有任何的能力,那麼他自然不會將位置傳讓給他。
據說朱允炆宮中是出了名的有孝心,非常關心父親的生活,在父親生病以後,他更是每天都守候在病床旁邊,等朱標去世以後,他竟然因悲痛瘦了很多,朱元璋看到這種情況也是非常不忍。另外,朱允炆和他父親一樣,深受儒學教化,其性格溫厚敦和,以長皆與寬大著稱,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總之,朱允炆在朱元璋眼中,符合當皇帝的標準。
立國需要武功,治國卻是更注重文政,朱元璋希望國家能夠開啟文治盛世,這樣明朝才能進入新的時期,長治久安。看看朱元璋的那些兒子們,除了朱標從小被教導,其他有能力的哪個不是以武功著稱?像燕王、寧王這些人常年在邊塞摸爬滾打,在朱元璋手裡顯然不是治國的上好人選。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如果在兒子裡面選太子,那樣太麻煩。
怎麼個麻煩法呢?
首先,如果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標死後,自然是二皇子當太子。即秦王朱樉,但是他才能一般,並不為朱元璋所喜;同樣的還有三皇子晉王朱棡,因其殘暴不仁,朱元璋甚至差點廢了他的王爵,還是太子朱標給求的情。
朱元璋比較器重的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但是論資排輩顯然輪不到朱棣啊。如果拋棄嫡長子繼承製,直接越過兩位哥哥,將皇位傳給朱棣,那更麻煩。
歷史上廢長立幼鬧出的亡國慘禍可不少,朱元璋不敢冒這樣的險。因為此時的明朝藩王可不比朱棣時代。為了防備北方蒙古人,拱衛宗室,朱元璋給了藩王們很大的權力,其中九大塞王,有節至邊鎮軍權的權力,甚至於配有上萬的私軍。什麼叫私軍?那就是完全完全之忠於個人的私人武裝。要是這些皇子們不服氣,舉兵造反,那不是天下大亂?朱元璋倖幸苦苦打下的基業豈不要就被這樣廢掉?
朱元璋顯然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於是他索性都不選,保持了絕對的公平。
所以,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無論是情感還是理性角度,他選朱允炆都沒太大問題。只是朱允炆自己不爭氣,繼位後的一系列操作,逼得叔叔燕王起兵造反;更可笑的是,自己舉全國之力,居然鬥不過北平一隅之地的叔叔,最終被翻盤。
回覆列表
"上古不法先王之法,時景異也"。但是朝中有些法令制度還是不能更改的。比如皇帝的繼承權問題,就是鐵的禮法。必須有皇帝的嫡長子繼承,如嫡長子死了,就由二子繼承。但如果嫡長子有兒子,那兒子就是理所當然的繼承人。而來允炆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的兒子,朱標死後,朱允炆繼承皇位就是毫無疑問的。況且朱元璋對朱允炆又倍加喜愛,這就更墊定了朱允炆繼承皇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