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小堯茗居
-
2 # 一條老魚128
《八王爺三招逼退位,十三爺救駕正Regal》
從九子奪嫡到八王逼宮,康熙兒子們的皇權爭鬥才算落幕。八王爺胤禩人算不如天算,一子落敗。八爺黨第二次反撲可謂是機關算盡:
1、 軍權在握:八王爺吸取了康熙傳位時候的教訓,先讓弘時建議雍正以整頓八旗旗務之名讓八旗旗主奉召入京,與此同時八旗旗主還帶來一些關外的八旗兵馬。在八爺與八旗旗主密謀達成意向後,在弘時和弘晝的幫助下,先不動聲色的接管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的兵權,作為逼宮最為重要的籌碼。然後拉攏了掌管九門兵馬的九門提督隆科多,可以說整個皇宮和京城內外此時都在八爺的控制之中,
2、 人心所向:為什麼在八王爺對雍正逼宮發難的時候,只有新科狀元王文昭和軍機大臣張廷玉為雍正出頭呢?康熙後期一些政治積弊已現,雍正推行新政損害明顯損害了一些達官顯貴的利益。八賢王以反對新政否定雍正,趁機提出“八王議政”祖制,勢必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援。
3、 子篡父位:八王爺打著弘時的旗號,明著奪權,師出有名。就算成功了八王爺也不會當皇帝,而是像最初商定的,讓雍正下臺,把弘時推上去,而自己則會充當攝政王一類的角色,但是權力大都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子篡父位,不落話柄。
此三招,已將雍正逼得堪堪落敗。無奈百密一疏,老十三帶病復出救駕,重掌了軍權,雍正反敗為勝,雍正穩住君權後,將八爺黨一網打盡。所以,無論何時毛主席說:槍桿子裡出政權,真理顛撲不破。
-
3 # 達摩說
相比於奪嫡之爭,八爺黨此番的逼宮之爭其實難度更大。因為雍正是名正言順的帝王,老十三又掌握著兵權,所以想要跟上次一樣輕易地奪取兵權就難了。
但是八爺胤禩蟄伏數載,就是在等待機會。於是,就在雍正試圖要整頓京城旗務時,他看到了機會。在八爺的計劃中,此次的逼宮要分三步走:
第一,利用雍正急於整頓旗務的心理,向雍正建議,請關外鐵帽子王帶兵入關,協助京外大營整頓旗務。
老八猜測,雍正多半會同意。老十三曾提出過質疑,不過雍正最終還是同意了。
第二,不聲不響地借關外人馬將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共管,買通九門提督兼領侍衛內大臣隆科多,最後在朝會上逼迫雍正推行八王議政,廢除其一切新政。
老八說,這一點雍正肯定不會讓步,所以我們要確保關外兵馬能順利進駐兩個大營,同時要讓隆科多歸順,而老八也確實做到了。
首先,他拿皇三子弘時、皇五子弘晝二人當擋箭牌,令關外人馬共管京郊兩個大營。豐臺提督最初未見聖旨,沒敢遵命,但此時皇三子弘時卻故意混淆了旗務和兵務區別,導致關外人馬順利進駐兩大營。接著,老八又派人遊說隆科多,隆科多表示願意配合逼宮,但必須要扶立皇三子弘時,老八應允。
第三,逼迫雍正退位,同時扶立皇三子弘時為皇帝,用老八的話說就是,天若助我,我為周公。可見,事情一旦發展到這個地步,無論是誰當皇帝,大權一定是由老八獨攬了。
只可惜,老八胤禩竟然被同一塊石頭絆倒了兩回,那就是老十三胤祥。當皇五子弘晝偷偷將關外兵馬入駐大營的事告知老十三後,老十三迅速趕往大營,奪回了兵權,逮捕了幾個涉事的都統,事件才最終平息。
如果當時老八、老九和老十三人之中有一個留在大營待命,然後想法子截住老十三胤祥,再裡外結合,說不準就能大功告成了。
-
4 # 華哥雜談
老八為了扳倒雍正,可以說是處心積慮。從雍正登基任命老八為廉親王、總理王大臣時,老八就開始“韜光養晦”,表面上為國家夙興夜寐,實際上暗中積聚力量,就等待一個機會。為此,他作了各方面準備:
一是政治上準備。要發動政變逼宮,需要有正當又符合古時禮制的充分理由。此時雍正已是登基多年的皇帝,在法統上沒有任何問題。那麼,老八想扳倒雍正,只能從執政過失上尋找突破口。為此,八爺一黨決心以雍正推行的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三大改革,而遭到士紳階層強烈反對為由,進行逼宮。
要成功架空雍正,還要有合適辦法。八爺一黨找到了關外的幾個鐵帽子親王,琢磨起“八王議政”的舊把戲,這把戲源於清朝起源時,算是祖制,用這個辦法,誰也不好反對,理由和辦法都有了,就差一個機會。
二是軍事上的準備。政治鬥爭你死我活,光靠耍嘴皮子是不夠的,關鍵是手裡有“槍”。八爺總結了康熙死後奪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手裡沒有兵權,所以這次要政治軍事一起來。北京城防務的重點是內城和外城,對內由九門提督隆科多掌握,外城由豐臺大營控制。
為了爭奪豐臺大營控制權,他先是以整理旗務為名,向雍正請示讓四大鐵帽子王帶親兵入京,然後又借負責旗務整理的皇子弘時之口,控制了豐臺大營的統兵權。內城方面,八爺勾結隆科多,全面接管皇宮近侍。
三是人手上的準備。八爺要發動政變,肯定要拉攏一大幫人,除了早期的八爺黨外,他又透過利誘脅迫,與弘時結成聯盟,同時拉攏隆科多,幾乎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看似大功告成的八爺,卻在一個不起眼的問題上載倒了,這就是雍正的另一個兒子弘晝,看似不懂事理的弘晝,心機卻比誰都深,他深知自己不是當皇帝的料,就決定只做一個閒散王爺,所以在父皇和叔叔之間,他沒有貿然選擇,而是一步步探路。
八爺和弘時接管豐臺大營時,豐臺大營不相信他們的話,八爺就故意把話題引向弘晝,說這是皇上同意的,弘晝當場沒有否認,但第二天他卻把這事向負責軍事的十三爺報告了,給了十三爺奪回兵權的機會,最終導致了八爺奪權逼宮的失敗。
當然,這是電視劇所演繹,實際上這與歷史真實情況根本不相符,雍正登基之後,從未失去對朝政的控制權,十三爺也根本沒帶過兵。電視劇好看,但有幾個地方不符合邏輯。一是豐臺大營如此重要的地方,真實情況是沒有皇帝的聖旨或印信,任何人不可能僅靠口說就能輕易接管的。即使是十三爺負責,也需要請旨才能換人或調兵。古代帝王保證權力的最重要籌碼就是兵權,除了皇帝本身,任何人沒有旨意是不可能取得兵權的,哪怕是皇帝的兒子,私自染指兵權,下場也不會太好。
二是身為侍衛首領的圖理琛,連手下人被換了也不知道,如果這是他疏忽,不太符合常理,這麼糊塗,他還能當這麼久的侍衛首領?如果他是故意知情不報,那問題可就嚴重了。如果這是真實的情況,事後肯定要追究問題的,那將是謀反的罪名。
三是十三爺對軍隊的掌握好象比雍正還好使,對皇帝而言這還得了,萬一十三爺哪天有想法或者被人逼迫,來個“陳橋兵變”之類的,豈不是輕而易舉?這不是一個皇帝能夠容忍的,除非他本身就是漢獻帝,大權旁落。
-
5 # 青梅煮水話滄桑
首先這是電視,與史實不符。為了劇情的需要,為了提起觀眾的興趣,有意誇大了逼宮形式的嚴峻性,突出了十三爺一招化解危機的英雄氣質。
就事論事,只說電視。
八爺的敗,就敗在一個“賢”字上,八賢王嘛。這也是創作者給他的這個文學形象的定位。他自己也有解說,他這一生,就敗在一個賢字上,太愛惜自己的名聲。說說他的形象,自幼聰慧,說白了鬼主意多,壞點子多,是八爺黨當之無愧的首腦。虛情假意,博美名,做事瞻前顧後。說白了,壞得不徹底,本身就是個壞人還怕別人說是他是壞人。
看劇情,他具有壓倒性優勢。1.滿朝文武、八旗子弟、士大夫,多數反對新政。以反對新政、違背祖制完全有機會將雍正拉下馬。2.軍權得以控制,完全可以控制局面。豐臺大營和銳建營不說完全控制,之前控制了一半,不會出什麼亂子。城內有隆科多步兵統領衙門的2萬兵馬,連內宮侍衛都全換了。
一切盡在掌握中了,還等什麼?直接退位,新皇登基,全城戒嚴,昭告天下,廢除新政。不可以嗎?搞不懂
非要搞什麼八王議政,八王議政就可以控制雍正嗎?你現在控制軍權只是偷襲了一把,時間一長必有一些保皇派搞事,軍權被拿去還有八爺什麼事。
冒著天大的風險,只為了一點蠅頭小利。這是“八賢王”的性格,也是失敗的根源。
-
6 # 宋安之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九子奪嫡之時老四爆了最大的冷門成為了新君雍正,而賢王老八不只是自己沒有上位,就是想要扶持的老十四也是失敗了,不過老八畢竟擁有八爺黨這樣龐大的勢力,自然是不甘心失敗了。
但頗為諷刺的是,老八第一次就栽在沒有兵權的原因上面,第二次也是如此,兩次都讓老十三奪取兵權翻盤了。更搞笑的是,兩次失敗老八都是披的同一件披風,難不成一點都不迷信嘛。
一、八爺黨首腦老八的等待時機之道
正所謂成大事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雍正有驚無險的繼位以後,跟老十三還有隆科多是牢牢的控制住了整個帝國的兵權,這時候的老八隻能一味隱忍。
老八可以隱忍,他的支持者卻不懂,老九老十迫不及待之下,在西北戰事時期就指責過老八,最後是不歡而散,老八也是氣的兩眼通紅。
但老八並非是普通人,並沒有怒髮衝冠,當然他也沒有發可衝冠,之後是繼續隱忍,一直等到兩件大事的發生。
一是河南生員罷考,天下震驚,後來引發了清流官員集體參河南巡撫田文鏡,搞的雍正大怒,認為他們結成了朋黨,於是處斬了李紱(後來寶親王弘曆求情,雍正赦免了李紱,讓弘曆來拉攏人心)、陸生楠、謝濟世三個清流領袖。
二是雍正竟然開始對旗人下手了,見不得旗人好吃懶做,讓旗人去種地。甚至不惜自己以身作則,拜一個會種地的老旗人為師,授予六品官職。
不過並沒有什麼卵用,在八爺黨的背後操縱下,這群旗人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開始倒賣朝廷分發的田地了,用賣地錢來花天酒地的享受生活。
就這樣雍正把清流官員還有旗人都得罪光了。
旗人中的守舊派代表隆科多對此意見也是很大,加上他的兒子惹是生非,有些失寵於雍正,所以隆科多也開始動搖了。
雍正鐵桿支持者老十三也是病入膏肓了。
這時候老八終於等到機會了,而且背後的八爺黨也是迫不及待了,老八的本意是還想再等等。可老九他們等不及了,感覺天時地利人和都在自己這邊,於是老八見已經是迫不及待了就乾脆順勢而為了,開始了行動。
二、老八的具體安排。
早在同意行動之前,老八就已經把皇三子弘時勾搭到自己這邊的陣營了。
為什麼可以把雍正的三兒子拉到自己這邊呢?
老八對於八爺黨說了三步計劃,其實說到底就是奪取兵權罷了,簡單來說就是藉著雍正急於整頓旗營兵務的心理,讓弘時進言讓關外的旗主王爺來進京整頓旗務,然後老八趁機聯絡這些旗主王爺,拉上他們一直進行所謂恢復祖制的八王議政,同時用他們關外的鐵騎來奪取京城外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
最後就是拉攏負責京城兵權的步軍統領衙門的隆科多,隆科多的要求很簡單,覺得失寵於雍正了,就想要跟八爺黨合作扶弘時上位,使自己再度受寵。
這樣一來,雍正的兒子弘時是八爺黨的內應,負責京城兵權的隆科多成為他們陣營的人,關外的旗主王爺可以協助他們奪取京城外二營的兵權,還可以與他們一起逼宮雍正,再加上勢力龐大的八爺黨眾多官員的協助,可以說是萬無一失。
老八這樣做就是吃了康熙駕崩以後,沒有兵權奪位不成功的虧,所以一心一意的想要奪取兵權。
不過看似天衣無縫,實則是漏洞百出。
首先京城外二營是牢牢的抓在雍正和老十三的手裡,沒有他二人的聖旨或者手諭,誰去也沒用。
四位旗主王爺不過是帶了四千兵馬,京城外二營可是有著十多萬兵馬的。
而且老八的手段很低劣,透過弘時和弘晝(弘晝被弘時坑了一把)兩位雍正親兒子的證明下,才使關外四千兵馬進入京城外二營共同協防,而且時間只是不到一天。
還有四位旗主王爺的本意是反對雍正對旗人進行的新政,並非是協助老八謀朝篡位的。
而且最關鍵的老十三他們都忽視了,雖然老十三已是病入骨髓,但他們都沒有象徵性派一些人監視老十三。
所以最後只能是老八穿著那件威風凜凜的披風,在康熙駕崩奪位失敗以後,八王議政之後又再次失敗了。
當然為什麼老八的計劃會漏洞百出呢,因為這是電視劇裡面的劇情啊…
第122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
7 # 待我施為地煞變
《雍正王朝》秒殺太多”有深度”的影視劇,而“八王議政“是全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其實,政敵之所以這麼牛逼,是因為他是個集團的代言人,整個集團在支援他。你就算殺了他一個人,他的集團並沒有覆滅,一般還會對你發起更瘋狂的反撲。
比如,十常侍殺了何進,袁紹曹操就殺進皇宮,十常侍償命了。王允殺了董卓,西涼集團也沒有就此覆滅,王允也償命了。還有北魏元子攸殺了爾朱榮,後來他也償命了,等等。幹掉熊貓你也成不了國寶,反而會被槍斃。
政變要成功,要麼徹底搗毀對方的集團;要麼把各大勢力拉攏過來支援你。前者一般用武鬥,後者一般用文鬥。武鬥絕不是殺掉為首的幾個人,而是徹底打垮、分散他的集團,比如“天京事變”韋昌輝殺了東王府兩萬人,周武帝除宇文護不僅殺了他,還擊殺了他的弟弟、部將,南北朝這樣的武鬥多的是,哪次都殺人盈野。文斗的例子就不舉了,不敢說。
武鬥為了徹底消滅對方,可以百無禁忌;而文鬥為了拉攏第三方,你必須遵守大家約定俗成的規則。《雍正王朝》裡八爺那點力量玩不起武鬥,所以趁雍正人心大失玩文鬥。
無論《雍正王朝》裡還是歷史上,以滿制漢,攜漢制滿,也就是用漢人文官控制滿人軍事集團,以滿人軍事集團制衡漢人文官,都是大清的基本國策。漢人士紳文官跟滿人勳貴是大清的兩大柱石。而雍正在河南讓田文鏡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嚴重損害了士紳的利益。所以河南士子罷考,京城的文官兔死狐悲,為防推行到自己頭上,聯合起來集體彈劾田文鏡。雍正非但不聽,還殺了帶頭鬧事的謝濟世、陸生南,在文官中引起強烈不滿,嚴重得罪了文官。
滿人按月從國家領糧米,是大清自己人,對大清忠誠度最高。現在雍正把他們的供給給斷了,讓他們自食其力。斷認財路如殺人父母啊。
大清的兩大柱石不是被雍正得罪光了,而是得罪死了。這時要有人站出來振臂一呼,廢除雍正弊政,恢復祖制,肯定得到大夥的歡呼,所以八爺說這次政變,〖至少有九成勝算了〗。
在這種背景下,八爺決定逼宮,也就是玩文鬥,朝廷上抨擊雍正,宣佈自己的施政方針,在朝廷大多數人的贊同下,雍正下臺。跟美國彈劾尼克松、克林頓,開個會表決,本質上是一樣的。
可是,在現代社會,彈劾克林頓是合法的,可以走程式,在封建社會可沒有彈劾皇帝的程式。所以,要控制住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隆科多帶兵包圍皇宮,創造一個會場,大家可以在裡面暢所欲言,彈劾雍正。
後來雍正被咄咄逼人的旗主逼的無話可說,就讓圖裡琛帶御林軍過來,誰擾亂朝會抓誰,意思就是:老子說不過你,但老子有權解散會場,玩牌玩不過你,老子可以掀桌子。
這時隆科多出現,說他已控制了皇宮,意思就是:這個會你解散不了了,還得繼續開下去。
調兵只是起個穩定會場的作用,根本起不了決定作用。不然隆科多直接派兵把圖裡琛殺了,把雍正抓起來就行了,還用這麼多廢話?只是那樣朝廷大臣一看你們這麼不守規矩地玩,誰還敢支援你。朝廷一齊反對,隆科多跟四旗主的那點兵跟朝廷控制的力量比起來就是螻蟻。
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文鬥中爭取朝廷大多數人的支援。大夥一致要求雍正退休了,就算胤祥控制了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的兵力,裡面的官兵有膽子跟整個朝廷作對?
那你說既然爭取大家支援這麼重要,八爺為什麼不挨個暗中爭取呢,還得要隆科多、四旗主調兵?你挨個串聯,串聯了張三,他不知道李四什麼決定,敢貿然答應嗎?串聯到了表面上反對雍正,實際上是他眼線的怎麼辦?
朝會無疑是個好時機,大清最位高權重的人聚在一起,集體表個態,讓雍正下臺。
朝會開始,東親王永信率先開始發難:
〖皇上說新政如何如何好,臣在奉天聽到的卻不是這樣〗。
看到有人說出自己想說的了 ,下面大臣紛紛交頭接耳地表示贊同。
接著開始攻擊李衛是個大字不識的奴才,田文鏡專橫跋扈。因為他們一個實行攤丁入畝,一個實行官紳一體當差,得罪了太多的官員,正好拿他們作突破口攻擊雍正。說完後,還跟演講似的環顧群臣,群臣又一片贊同。這哪是討論啊,純粹問罪來了,雍正臉色不好看問是誰教他這樣說的。
沒想到這更給了永信發揮的空間:
〖皇上,這話還用人教嗎,你看這滿大殿的人,誰心裡不是這樣想的?〗
這次群臣的附和聲更大了。
三板斧下來,雍正也感到了危機,知道他們在逼宮;九爺十爺洋洋自得,勝券在握。雍正下去巡視自己的力量:自己人寥寥無幾,得罪的人一大片。
這時雍正給他掌過燈的王文昭站出來護駕了,以“無人臣之禮“參永信。按說欺君之罪是最大的罪,但這不關乎大家的利益,誰都懶得理他,沒一個附和的。王文昭還被人懟的癲癇發作,抬下去了。
但王文昭的犧牲不是白給的,他引出了雍正反敗為勝最大的功臣——老九。
老九罵王文昭:〖充其量不過是我們滿人的一條狗!〗,漢官聽到了,心頭肯定一萬頭草泥馬:雍正再混蛋,也沒讓我們當狗啊。接著罵〖幾篇章僥倖得了個狀元〗,官員分勳貴、捐官、軍功、科舉。而科舉最有面子,提拔也最快。看看反應清朝生活的《紅樓夢》裡世代勳貴的賈家拼命逼賈寶玉讀書考科舉,覺得太清貧寧願放棄宗室身份也要考科舉,左宗棠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將軍了還向朝廷要個進士出身,就知道科舉對於一些官僚來說多麼地榮耀與寶貴。
現在成“臭文章“了,滿人科舉出身的聽到了,也得心頭九千九百九十九頭草泥馬奔騰而過。
八爺黨的二號人物這樣一說,等於宣佈了他們上臺後的施政綱領了。原來寄希望於八爺黨上臺能過好日子的官員,心裡得涼了大半截。
但永信倒來勁了,又站起來攻擊漢人將領,三個旗主輪番攻擊雍正重用年羹堯這個漢人,搞得大清戰鬥力直線下降,要恢復八旗議政的祖制。你猜旁邊的漢人武官心裡會怎麼想?
一開始是八爺黨代言漢人文官和滿人,向雍正跟他幾個心腹宣戰,大多數對一小撮;現在倒好,把漢人科舉文官、滿人科舉文官、漢人武官全推到對立面去了,自己只能代言滿人勳貴武官。
看八爺這眼神,估計是想說:二百五,你少說幾句行不行?
看這二百五水平,雍正都忍不住笑了。
這時老八要站出來說話,雍正嚴詞拒絕,因為他知道老八的水平,可不是那幾個能比的。於是讓圖裡琛率御林軍來解散彈劾雍正的會議。可會議已經被隆科多控制了,雍正只能坐視對自己最有威脅的老八煽動群臣。絕望的雍正癱坐在臺階上。這時李德全問要不要退朝。當然不能退,因為退朝你只能自個走,然後別人全票透過彈劾你的決議,你連辯論的機會都沒有。
八爺首先說〖謝濟世 陸生南忠言直諫 皇上非但不聽 反而殺了他們〗,為科舉朋黨受牽連的官員平反,拉攏科舉文官。然後誇康熙,暗示要恢復康熙舊制,讓你們過好日子。
再攻擊年羹堯,畢竟他殺的官員多,是雍正給他的權,又讓大家勒緊褲腰帶供應他,引發大家公憤。注意,八爺攻擊年羹堯一個人,而不是漢將,比那幾個二百五水平高多了。再攻擊田文鏡,表要維護讀書人、士紳的利益。再說簡親王提出的“八王議政”純粹為了江山社稷,這是向大夥解釋,老九他們心急了點,沒有把大夥當狗的意思,打倒了雍正,咱們一起分田地。
近乎完美的出擊,雍正快招架不不住了。但這時張廷玉出頭了,看到站出來,已近乎死人的雍正,又充滿了希望。張廷玉先問難九爺十爺,畢竟永信能把李衛、田文鏡當突破點,他也能拿這倆活寶當
〖我是先帝舊臣,兩朝宰相,這下面就有許多我的門生故吏,你們不會也把我當滿人的狗,不讓我說話吧〗
先擺資歷,說明自己是代表漢人官僚利益的,然後再問責八爺黨,你們憑什麼想打壓漢人?爭取到漢官的支援。
然後講一堆八旗歷史,又評論一番,並且說出了〖如果八旗各方為政,定會同室操戈禍起蕭牆〗。其實就是在表示:勳貴掌權已經是不合時宜的過去式了,現在是科舉文官的天下。如果八王議政肯定會像清初一樣,動盪不安,誰都作不穩官。我們科舉文官要擔起這個擔子,反對八王議政。
後來又講康熙43年發大水,朝廷拿不出賑災的銀子,西北用兵也掏不出軍餉,所以雍正上臺就實行新政。這是在向大家解釋:新政是損害了大家的利益,但不實行新政大清就亡了。崇禎當年讓大臣捐款大家不捐,結果逼反了陝西饑民,導致了崇禎掛歪脖子樹,可那些大臣也大多家破人亡啊。皇帝實行新政雖然讓你貪的少了點,但子子孫孫能貪下去。
說完之後就問〖馬中堂,您說是不是這樣?〗
名義上是問對不對,其實是問支援不支援。馬齊作為一方官員的統領說〖張中堂所言句句是實〗,別的官員也沒有反對,說明他們是支援認可張廷玉的。他們沒隨聲附和,是因為畢竟他們還想看雍正出醜。這一席話把八爺逼的氣急敗壞了,再也顧不上“賢”的人設了,破口大罵。
聽到張廷玉這席話,無論是漢人、滿人、蒙古人、回人的科舉文官,哪怕不是科舉出身的,肯定合計:雍正是混蛋,可只是讓咱們少貪點,讓八爺黨這群王八蛋丘八上臺了,咱們就成了什麼權力沒有的狗了,還是選雍正好點。
注意,之前雍正被老八、隆科多對的氣息奄奄,彎腰坐在階梯上,張廷玉說完之後,雍正挺直了腰板,恢復了威嚴,訓斥老十。然後雍正又把四旗主點了一遍名,威嚴地問他們〖你們還要提八王議政嗎〗,四旗主都灰溜溜地低下了頭,畢竟跟漢文官、滿文官、漢武將一起作對,他們只有掉腦袋的份。接著又和氣地點出來睿親王都羅,表揚了他〖他們逼宮,你沒有和他們摻和,朕很高興〗,都羅跪下謝恩,四旗主內部也被分化了。
雍正此時已以微弱的優勢勝出了,再訓斥老八也開始氣壯山河。但會沒開完,還有轉機,所以老八說〖誰自絕於列祖列宗,黃泉路上自有驗證〗。
可是,這時老十三奪得豐臺大營的兵權回來了,雍正可以光明正大地開除老八會籍,自此老八完敗。所以說,八王議政雍正能取得勝利,第三功臣是胤祥,帶兵來散會;第二功臣是張廷玉,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第一功臣是九爺,沒有他張廷玉還真不好辦。
注意,事後雍正只是對三個旗主罰俸一年,按說調兵謀反妥妥地該殺頭啊,一般小說裡現在肯定讓他們株連九族了,可雍正卻只象徵性地懲罰了下。其實這才是真實的:雍正已經得罪漢官了,旗人還是自己必須依靠的力量,再對旗主大開殺戒,這是找死啊。所以,雍正只能打掉的牙往肚子裡咽了。
政變之前,老九問老八,有幾成勝算?老八說九成。老九問,還有一成呢?還有一成就是——閉上你的臭嘴。
-
8 # 海韻裝修設計
八爺胤禩始終不甘心雍正當皇帝,正好借雍正新政得罪人之機,讓關外的鐵帽子王帶兵進京整理京城防務,架空了雍正的兵權。然後,對內拉攏受雍正冷落的皇子弘時,對外再拉攏九門提督隆科多,準備發動政變。
然而,最終,十三爺胤祥拖著病體,到了豐臺大營中,奪回了兵權,八爺徹底宣佈失敗,從此萬劫不復。有人會覺得:八爺做了這麼多準備,為什麼還是失敗了?其實,從一開始的計劃看,就有不少漏洞。
首先,讓弘時和弘晝傳旨:說皇上要整頓軍中防務,但聖旨要明天中午才能到,先讓這些關外來的兵馬駐紮在豐臺大營。這裡面就有兩個漏洞,決定著八爺會失敗。第一,雍正曾明確對豐臺大營傳令:豐臺大營只能聽從雍正聖旨或者十三爺手諭。
而這說聖旨明天中午才到,豐臺大營的等不到聖旨,就是十三爺不來,估計早就先殺了這幫關外來的兵馬進城算賬去了。第二,還讓弘晝去。弘晝這人雖然沒有政治野心,但也是絕對的聰明。
胤禩也知道他非常的聰明,讓弘晝跟著去傳口諭,弘晝看不出其中的問題嗎?果然,第二天,弘晝覺得不對,在議會之前告訴了十三爺,十三爺明白了,就趕往豐臺大營,將關外兵馬將領全都抓起來,這樣逼宮就失敗了。
而且,十三爺在軍中威望不是不知道。十三爺當年十年軟禁之前,就有很多將領是他一手提拔,跟著他出生入死的。所以,十三爺一放出來,豐臺大營的兵權就被奪走了。當年,十三爺就能掌握豐臺兵馬,四爺成功坐穩皇位,八爺黨再也沒有翻身機會。
現在再想逼宮,怎麼能不控制十三爺呢?有人會說:老十三都快死了,誰還在乎他?老十三是快死了,但只要他活著一天,在軍中就有一天威望。十三爺到了豐臺大營,兵馬將領看到他來了,誰不聽他的命令。
再者,四個王爺也只是想恢復八王議政,並沒想造反。即使十三爺不奪權,八爺的目的暴露出來,他們四個也不會跟著他幹。隆科多根本沒真想和老八合夥,他說明只扶弘時上位。不然,隆科多被拿下後,也後悔了,自己也被八爺黨騙了。即使十三爺不到,八爺野心暴露出來,隆科多立馬就調轉槍頭。
-
9 # 國貨第一
這個問題,其實八爺自己回答了,就是在弘時抄家的時候,表面意思是他悔在賢上,實際意思是後悔自己不夠狠!
實際上來看,也確實如此。鄭春華的事情上不夠狠,掌握了老四命脈卻遲遲不發作;百官行述就在自己的當鋪裡卻遲遲不啟用等等,到逼宮這件事上,可以說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雍正已經頹然而坐了,只需最後一擊,這一擊,既可以是一個死士的刺殺,也可以是拿出事先擬好的罪己詔讓雍正簽字,也可以派幾個人把雍正挾持到後殿馬上實行八王議政,但是他都沒有做,而是據坐等著雍正自己服輸,這也是政變史上少有的寬鬆了!
翻翻歷史,政變有幾個不是血雨腥風的?所以失敗後八爺反思自己,告訴弘時要狠不要賢,弘時後來僱兇殺人也是聽從了老八的建議。試想:弘時如果一擊而中殺了弘曆,他又把刺客做掉摘乾淨自己。那麼做太子的必然是他,因為他是嫡長子,弘晝年幼,雍正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只能命弘時監國,如果雍正不立太子,那麼暴亡之後鐵定也是弘時繼位。可惜的是弘時做事不密,反丟了卿卿性命。
說得遠一點,即便老八當時達成了八王議政,雍正這個名義上的君王在日後也會翻過盤來,因為雍正夠黑夠狠。從殺鄭春華,殺高福等等上看,手腕是沒問題的。
老八總想名正言順的奪權,但是康熙傳位給雍正才是正統,這種矛盾再加上他以賢自居的心態,造成了他事事過程都沒問題,關鍵時刻就掉鏈子。就像中國足球隊,臨門一腳就是不行。
李世民殺兄囚父,朱棣殺侄屠臣,政變時哪有溫情脈脈?估計老八死時都在後悔,養幾個死士帶進去把雍正幹掉,扶弘時上位,下邊百官誰敢說話?幾道詔書出去,誰又知道宮內發生了什麼?到那時,八王攝政,弘時就是傀儡,大權在握,史書還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唉,老八啊,悲催的老八,想當皇帝,在康熙罷黜佟國維,不讓自己當太子的時候就應該狠下心來了!
-
10 # 使用者12891437387
八爺敗就敗在陷害太子胤仁起兵謀逆
康熙表面上廢除太子,圈禁老十三,但是康熙知道幕後必然有推手,是誰呢?康熙還拿不準。
所以才讓百上書選舉,而八爺勢力最大,黨羽最多,八爺選票碾壓性的奪得第一,這讓康熙開始懷疑他。
所以康熙復立太子,開始打壓八爺,把大將軍給了老十四。
直到康熙大壽,老十四被陷害進貢死鷹,康熙終於確定,死鷹事件和太子謀逆都是八爺指使九爺模仿老十三和老十四筆跡乾的。
這讓康熙徹底對他失望,從而才有了生死兩重詔,圈禁老十三十年,雍正即位,內有九門提督隆科多,外有豐臺大營十三弟,中間有康熙傳位詔書,乾坤已定。
回覆列表
第174期總268期
看來雍正皇帝的這位兄弟“八阿哥胤禩”是賊心不死,對這個皇位是望眼欲穿,不得到皇帝位置決不罷休,不把自己這個“八爺黨”作死絕不撒手,真佩服八阿哥的耐力。
八阿哥胤禩眼看著他這位“四哥”穩穩當當的的做上了皇帝位置,自己多年的努力卻付出東流,是在是不死心,加上他還有老九、老十這連個死黨跟著忽悠,所以一直在等待機會把雍正皇帝弄下臺。【八爺黨逼宮分三步】
雍正皇帝登基以來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戶部虧空,比如吏治腐敗,其中的旗人遊手好閒,坐吃山空,按照雍正皇帝的話說;本是遊獵民族可連馬都不會騎了,這將來還能打仗嗎?必須加以整頓。
為了穩定朝局,雍正皇帝登基伊始就給百般出難題的八阿哥胤禩加封我“廉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他就管著宗人府、理藩院等衙門,所以這些閒雜事務就交給八阿哥胤禩來處理,由三阿哥弘時協助,那想到老八胤禩要借這次機會把雍正帝整下臺,來個逼宮大戲。【八爺黨在設計逼宮方案】
一、在康熙皇帝駕崩前後,八爺黨成員擁護八阿哥胤禩謀取皇位繼承人幾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失敗的重要原因是沒有抓住兵權,這次整頓旗務要把關外的四個鐵帽子王弄到京城,重要的是他們手裡的兵,八阿哥胤禩要藉助關外四個王爺的兵來奪取京城兵權。
京城的重要部署是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這兩個外圍部隊。八阿哥胤禩說:世上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有了百分之七十就可以幹!看來已經到了百分之七十了。【孤注一擲的八阿哥胤禩】
二、京城外圍解決了,內城怎麼辦?八阿哥胤禩安排死黨老九阿哥胤塘去活動九門提督隆科多,這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情節;九阿哥胤塘與九門提督隆科多達成了交易,隆科多一再強調他保的是三阿哥弘時,想到一起了!
既然九門提督隆科多答應了,城外有關外四個王爺的兵馬,看來勝算在握可以幹了,這次八阿哥胤禩定要把雍正帝拉下馬。【讓三阿哥弘時取代雍正皇帝】
三、這就是要造反了!可是造反必須師出有名,八爺黨的目的不就是讓八阿哥胤禩當皇帝嗎?可是八阿哥胤禩不這麼想,他想打著雍正皇帝兒子弘時的旗號發生兵變,把弘時推上去,他八阿哥胤禩要做幕後的太上皇“周公”了。
因為此刻的八阿哥胤禩造反是名不正言不順,由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時來當皇帝就說明他這個雍正皇帝“失德”,還有違背祖制這一條,包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這些讓土豪劣紳反對的新政,只要得到了權貴們的支援就好辦!【老十三胤祥壞了老八的大事】
人算不如天算,本來病怏怏的十三阿哥胤祥已經不能上朝理事,不知怎麼了,他今天出現了!
十三阿哥胤祥是軍內的領袖,好多將領都曾經是他的屬下,胤祥在兩個大營振臂一呼還有什麼關外四個王爺帶來的兵說話的份,十三阿哥胤祥的出現讓八阿哥胤禩徹底失望了,這位拼命十三郎是雍正皇帝的鐵桿,逼宮失敗已經成為定局,八阿哥胤禩只能望天興嘆,真正是上天要滅他胤禩。
只是讓雍正帝感到意外的是隆科多的反叛,看來這位國舅爺也當到頭了,自此:八爺黨徹底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