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K傑森坦
-
2 # 開玩囍和你
我說:“這個我就不知道了,因為我從來就沒拒絕過。”
可能是我的表達有點不清楚吧,那個男生馬上就回復到:“天吶,你居然回覆了......真好,你都不用擔心怎樣拒絕別人,那你每一次去參加聚會不會覺得煩嗎?”
看到他羨慕的提問過來,我內心其實很想說一句“不煩,挺好的”,但是我的誠實不允許我說謊,所有我連忙又輸入一句:“哈哈,我不是這個意思,因為我從來沒去過呢。”
說實話,關於同學聚會這個問題,不止一個人這樣問過我,每一次我都是把我的現狀說一遍,然後給出我平常最直接的處理方法:退班群,刪好友。
畢竟,時間這麼寶貴,別猶豫,別做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
高中沒畢業之前,我媽常跟我:“要學會好好與人相處,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要說。”
高中畢業後,我媽又跟我說:“要多跟同學之間保持熱絡,因為啊,朋友從來都不嫌多。”
這些話我自然懂,可是懂了就代表接受嗎?
我不是什麼特別的人,我也從之前的大圈子消失了,不是因為現在有多不一樣,而是因為很多人根本沒必要聯絡了。或許我們也曾承諾過什麼,可是在時間面前,我們都一樣。
還記得大一國慶的前幾天,我高中班主任給我發訊息問我,國慶假回不回家,能不能參加同學聚會。
看到的那一瞬間,我沒有立馬回簡訊,而是等到一個多月後才回復說:“對不起,老師,我手機丟了,手機卡才補回來。”
理由很簡單,因為那些承載著我青春的人,聚不回來。矯情一點地說就是,我不希望聚過一次後,便忘了他們。
人越長大就會發現,時間真的能改變很多,他可以讓倆個相愛的人走散,也能夠讓原本互相討厭的人和好。所以,相比相見時的看不順眼,我更害怕分開時的不痛不癢。
有些人適合每週一聚,而有些人就只適合存在於記憶。真正好的人不需要靠聚會這個詞來捆綁,總會有幾個同學,是你還在聯絡的,這就夠了。
白巖松說:對於我們,同學聚會已經像是一個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開後,反而似乎比大學校園裡還互相牽掛。
我覺得很有感受,但我並不認同。
同學變成親人,跟“同學聚會”無關,是你原本的熱絡,讓“某些人”成了你現在相互幫助,能傾訴生活的親人。
朋友小一就經常去參加各種聚會,同班同學聚會,校友聚會,隔壁班聚會,她都不會缺席,但是她每一次都不是一個人去。
雖然不敢說百分百,但絕對有80%以上的人,在同意同學聚會前,會去跟自己在班上要好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人商量一下,如果一致透過就都會去,而只要有一人反對,此事就會作罷。
那些所謂的聚會,不過就是幾夥人湊在一起,全體刷一刷微博,喝一杯酒,提及一些往事,最後時間一到,一拍兩散,我們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第二天酒醒後,私人群聊裡面就會出現各種爆料話題,比如“某某某背了某個名牌包包”、“某某某又換了一個男朋友”、“某某某又胖了”等等,一切就又回到了原點。
而那些所謂的同學之間的親人,不過是某倆個三個四個保持聯絡的小群體。
曾經在網上看到一句很現實的話,“為什麼總要議論聚會誰沒來誰沒來呢,同學聚會聚不齊是人之常態啊。”
誰沒想過凌晨幾點還跟一群相識已久的同學在酒吧蹦迪,結束後再去吃頓火鍋的經歷呀。只是這些都不過是想想而已。
有些人這輩子是真的不會聯絡了,有些關係也是真的不需要維持了,我們都長大了。
不想去的聚會就別去了,不用太在意今後相見是否尷尬,也不用害怕後頭的閒言碎語。
每個人都很忙,都是抽出時間去匆匆一見後匆匆一別,至於見到了誰少了誰,都不重要了。
過去了的青春就是過去了,不想回去的你也是真的回不去了。我們如今都很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就是彼此之間最好的印象了。
回覆列表
現在的同學聚會形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既然成為一種風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但這種風氣真的好嗎?大家這幾年一定聽到各種關於同學聚會的負面訊息,先從多年不見的再相聚的熱情招呼,相互激動了解這些年各自都幹了什麼,各種感慨各種喟嘆,都訴說著時間都去哪了。互相寒暄中都彼此知道了各自在社會中擔任的角色,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也就在這些言語中分別了出來。混得好的不知不覺在言語和行為上表現出某種優越,而混得不如意的心中則充滿了失落。我們也可以說就是個同學聚會非得要去相互比較嗎?這個還真避免不了,比較是自然而然在各自的心中產生的,任何人都沒法控制。
而多年的變化又使大家改變了太多,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又差異太大,除了真正親密無間的少數的同學之間的感情。其他的同學之間的聚會無異於是生拉硬扯的糅合,參加個一次兩次即可,多了也無益。而且大家在一起無非就是吃吃吃喝喝喝。大家相聚在一起時新鮮感一過,其他的也確實找不到多少共同語言來,反而生出各種事端來,影響了生活也影響了家庭。
所以同學聚會適可參加即可,多了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