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迫”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舍”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
譯文:
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的朔日是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今用清酒和多種美食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詞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盡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
土門開啟以後,凶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卹、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
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擴充套件資料: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參考資料:
原文:
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從父”塗去)叔銀青光祿(脫“大”字)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口:
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方憑積善”塗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間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制”塗去,改“被迫”再塗去),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恐”塗去),俾爾傳言。爾既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擁眾不救”塗去)。賊臣不(“擁”塗去)救,孤城圍逼。父(“擒”塗去)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乎哀哉!
吾承天澤,移牧(“河東近”塗去)河關。泉明(“爾之”塗去)比者,再陷常山(“提”塗去)。攜爾首櫬,及茲同還(“亦自常山”塗去)。撫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舍”塗去)。魂而有知,無嗟久客。
嗚呼哀哉尚饗!
譯文:
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的朔日是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勳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今用清酒和多種美食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詞曰:
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正期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盡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
土門開啟以後,凶逆(安祿山)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天啊!面對這樣的慘禍,難道你不感到悔恨!是誰製造了這場災難?念及你(季明)遭遇這樣的殘害(被殺後只留頭部,身體遺失).就是一百個軀體哪能贖回你的真身?嗚呼哀哉!
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卹、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
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擴充套件資料:
《祭侄文稿》(全稱為《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