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那個男人283
-
2 # 謙謙456
共叔段不能象一個弟弟那樣對兄長恭謹有禮,所以自己才不把他當作弟弟一樣對待。
原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這段話就是在說,對於“鄭伯克段於鄢”的整個故事,其實寫在歷史書上就那麼一句:“鄭伯克段於鄢。”
而第二句:“段不弟,故不言弟。”中,第一個弟通“孝悌”的“悌”。也就是說:本來的寫法應該是“鄭伯克弟段於鄢”,但是這麼寫的話,顯然鄭伯就顯得很難看,有欺負自家兄弟的嫌疑,而共叔段就顯得很無辜很委屈,被自己大哥欺負了。
而《左傳》不肯寫這個“弟”字,則是因為共叔段所為本身就不是一個弟弟該做的。作為弟弟,天天想著奪大哥的權,這還有孝悌可言嗎?
第三句:“如二君,故曰克。”這裡應這樣理解:因為共叔段不臣服大哥,兩兄弟搞得像二個君主一樣。
因此《左傳》一書在記錄的時候,左丘明(一般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著》)就將故事視為兩個君主對戰,而不視為兄弟之間矛盾,所以必須用這個“克”字,而不能用其他字。例如,常見的應該是“逐”、“驅”、“辭”、“置”等。
第四句:“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因為《左傳》為了表示尊重,是不點好人的名,文中只說“莊公”,但是要點壞人的名。而既然點出“鄭伯”,正是因為覺得鄭莊公對自己的弟弟“失教”,也有責任,所以點名,指出此事是鄭莊公在彌補自己的過失。
這是因莊公既稱為“鄭伯”,就必須要去盡這個責。這樣的話,把共叔段擊潰並趕走,就是鄭莊公之志所難免的事情了。 第五句:“不言出奔,難之也。”:所以我們不說是共叔段自己出奔的,《左傳》這樣寫,就涵蓋了對共叔段的責難。
翻譯:共叔段不能象一個弟弟那樣對兄長恭謹有禮,所以自己才不把他當作弟弟一樣對待。
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第一個弟通“孝悌”的“悌”。也就是說:本來的寫法應該是“鄭伯克弟段於鄢”,但是這麼寫的話,顯然鄭伯就顯得很難看,有欺負自家兄弟的嫌疑,而共叔段就顯得很無辜很委屈,被自己大哥欺負了。 而《左傳》不肯寫這個“弟”字,則是因為共叔段所為本身就不是一個弟弟該做的。作為弟弟,天天想著奪大哥的權,這還有孝悌可言嗎?
此句處於《左傳》。《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儒家十三經之一。《左傳》既是古代漢族史學名著,也是文學名著。《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魯國國史《春秋》編成,記敘範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