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湖南山茶油

    因為時常接聽,可能導致腦瘤風險,美國已有研究證明。

    長時間使用,對眼球晶狀體有損傷。易導致白內障。

    手機輻射過久,靠近手機一端的髂骨翼的骨質密度略有下降,或導致骨質酥鬆。

    長時間使用,對手機表面鎳材質接觸過久可能導致面板出現過敏反應,產生一種叫做“手機面板炎”的紅色或發癢的疹子。

    其餘類似影響工作和睡眠的常見現象,就更不需說了。

    少用手機,珍愛生命,共勉。

  • 2 # 王蘇蘇67956342

    回答:手機的輻射危害,首先是頭部。因為手機一般離頭部近,輻射會增加腦瘤的風險。

    長期看手機螢幕,眼睛乾澀疲勞,對晶狀體有輻射。會導致晶狀體變性,出現混濁,進入引發白內障。

    手機的輻射磁場,會導致骨質疏鬆,降低骨密度,還可能影響精子的成活導致不育。

    所以,儘量遠離手機,平時除工作所需,少玩手機。避免長期接觸導致對身體帶來的危害。減低手機對健康的傷害。

    使用手機通話時,儘量減少通話時間,使用耳機,減少手機的輻射。

    青少年兒童少用手機或平板電腦。

    孕婦忌用手機,會給寶寶和自身帶來不必要的健康傷害。

    多吃蔬菜水果,降低輻射的危害。

    不做低頭族,平安健康永相伴!

  • 3 # 見世屋

    說起輻射,人們對他的恐懼可謂是從未間斷,從一開始中國特色偽科學產品“孕婦防輻射服”的誕生,再到後來小區業主強拆“輻射過強”的通訊基站,前段時間還有公眾人物質疑5G輻射危害健康。那麼5G輻射到底會不會威脅到人體健康呢?

     

     

    事實上,只要某個物體的溫度比絕對零度高,都可以將自己的熱量,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發散出去。所以大到宇宙天地,小到蚊子螞蟻,只要有能量,萬物皆輻射。

     

    但是一切離開頻率說輻射致癌的言論,都是耍流氓。一般而言,電磁波的頻率和強度越高,電磁輻射的能量就越大。以紫外線為分水嶺,頻率低於紫外線的電磁波,都是非電離輻射。手機、電腦、微波爐產生的輻射都屬於此類,這類輻射能量極低,無法打斷分子鏈,也就不會傷害到身體。真正有害的輻射是頻率高於紫外線的電離輻射,比如X射線、γ射線等。地鐵裡的安檢儀使用的就是X光,然而即便是常年坐班的安檢員,年均因工作接受的輻射劑量也是遠低於人體承受上限的。

     

    接下來說說很多老人家排斥的通訊基站,它的輻射覆蓋面積較廣,與人體的距離較遠。而電磁波在空間傳輸時會遭遇能量衰減,所以跟日常電器相比,它的電磁輻射量微乎其微。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顯示,日常手機能夠對人體造成的電磁輻射要遠遠大於基站。手機輻射最強的時候,是在通話和接收簡訊的時候。但即使是這時候,也遠低於國家《電磁輻射防護規定》的12V/m的標準,對身體不會產生傷害。國際癌症機構更是手機輻射歸類為2b級,這個級別中的物體都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證明對人體有致癌風險。

     

    再說回當前熱議的5G,也就是第五代通訊技術,它主要特點是波長為毫米級,超寬頻,超高速度,超低延時。拋開技術層面,5G和4G主要的區別是使用的電磁波頻率。4G時期,中國運營商採用的頻段範圍是1880-2655MHz)。而5G採用的是3300-3600MHz和4800-5000MHz兩個頻段。很直觀的可以看出5G相較於4G的頻段不止高了一個數量級。

     

    那麼問題就來了,5G網路頻段高,波長就短,基站覆蓋範圍隨之變小,那路邊的5G微基站豈不是越建越多?但實際上基站覆蓋越密,手機訊號越好,使用者受到的電磁輻射才會越小。而且5G網路的提速實際上和基站輻射增值並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它靠的不是增強通訊基站的訊號發射功率,而是透過擴容傳輸頻寬來使速度和承載量都得到階梯般的提升。5G基站和4G基站的通訊頻段功率密度一樣都是小於國家《電磁環境控制限值》規定的40微瓦/平方釐米。

     

    那麼當電磁輻射作用於人體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就分為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兩種。

     

    熱效應已經研究的很透徹了,比如微波爐、太陽能熱水器就是熱效應的經典應用之一。通常熱效應會透過提升人體組織溫度,來加熱組織,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如果要減弱熱效應,就必須要限制功率指標。當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關於電磁功率的標準都是為了降低熱效應對人類的影響而制定。

     

     

    目前中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堪稱世界上最嚴的電磁標準之一。比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採用的 ICNIRP(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標準和美國採用的 FCC(聯邦通訊委員會)標準低了2個數量級。

     

    而5G的佔用頻段包含Sub-6G 和毫米波頻段兩種,基於現行標準的研究表明,只要遵循現有標準,5G 所造成的熱效應並沒有什麼問題。

     

    而針對非熱效應的影響,科學界確是數十年來眾說紛紜、爭議遍地。

     

    它是指當生物長時間處於低於熱效應限值的電磁環境裡時,也可能產生對細胞生長速率、組織修復速率、酶活性等其他生物效應的影響。

     

    關於非熱效應的積極運用,最長見的就是國內外都存在的毫米波療法。該療法認為在特定數值的毫米波照射下,可以治療胃潰瘍、心血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面板病等。

    但同樣也有一些關於非熱效應的負面研究。2018年3月,國際毒理學計劃(NTP)公佈了一份關於大鼠小鼠手機電磁輻射致癌的報告草案。該報告結果認為雄性大鼠在心臟神經周圍的結締組織中,存在發生腫瘤的風險,但這些風險比較低,且不能排除輻射以外的原因。

     

    所以說,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接觸射頻場強度低於造成組織發熱的限值,會產生不良健康後果。

    同樣,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存在一致的證據,證明符合國家電磁防護規範的裝置,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健康後果,不論2G、3G、4G還是5G時代。

  • 4 # 海之聲助聽器宜昌中心

    手機輻射損害聽力,年輕患者中,約2~3成是跟長時間打電話誘引發的突然聽力受損。雖然手機輻射對人體的傷害還未獲得有完全依據的證實,但是長時間通手提電話,通話過程中發出的微波對毛細胞和大腦神經中樞有損傷,繼而造成聽力的受損。

    建議:正確使用手機通話的方法是,每次通話不超過10分鐘,長時間聽電話要兩耳交替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章”用英文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