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樹兒

    1家庭是最好的育兒基地,父母是最好的指導老師。

    孩子會有意無意地模仿大人的說話做事,所以要想孩子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家長就應該首先從自己做起,當著孩子的面不要太過於情緒化,要理智地分析問題,給孩子一個好的引導作用。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所以,完善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平時生活中讓孩子多接觸一些優秀的繪本。

    繪本在教孩子管理情緒的同時,不僅能夠提高孩子的情商,還能培養孩子的為人處世能力。

    優秀的繪本有很多,我簡單列舉幾個吧:

    認識自己:我的第一套社交繪本(套裝3冊)

    這是一套給3-6歲孩子的社交繪本套裝,讓孩子有勇氣做自己,保持個性又能輕鬆融入集體。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教會孩子在堅持個性的同時學會換位思考和接納

    致敬童心:給孩子的人生啟蒙課(套裝4冊)

    適讀年齡段為3-6歲,讓他們感受到關於成長的小道理,教會他們什麼是責任、幽默、珍惜與理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是難得的家教讀本,既敢直面教育問題,又深入地思考;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更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

    學會愛自己(全3輯,共14冊)

    學會抵禦心理傷害,培養健康性格!學會管理自己,做對自己負責任的主人。

  • 2 # 卡布控股

    正確認識和重視孩子的情緒

    家長要正確的認識孩子的情緒,必須重視孩子的情緒。遇到一些開心的事情或是不愉快的事情,總會有一些情緒表現的,這是正常現象,家長碰到孩子有高興的事情的時候,要多多的鼓勵自己的孩子,誇讚孩子做的不錯。遇到不開心事情的時候,不能由著孩子在那裡無休止的哭鬧或是發脾氣,或是哄完了,這事情就過去了,那麼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呢?難道還是按照上次處理的方式一樣的,這樣長此下去的話,肯定對於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不利作用。

    教會孩子的合理宣洩

    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進行合理的進行宣洩,就像我們自己在情緒不好的時候也是需要宣洩的,只不過宣洩的方式不是太一樣。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宣洩情緒的方法,比如:大哭,或者與人進行交流,又或者可以進行運動,讓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宣洩出去,負性的情緒需要疏匯出去,不要憋著,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在遇到孩子不能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要想法設法的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將話題引導到孩子感興趣的事件上來,比如:他(她)感興趣的動畫片裡的主人公遇到這樣的事情後,是怎樣表現的,讓孩子從榜樣的身上吸取教訓,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逐漸的成長起來。

    交流溝通

    在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後,家長要待孩子冷靜下來後,和孩子聊聊這件事情的利弊之處,儘量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去和他(她)交流,讓他(她)明白這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那樣做又會是什麼結果,再讓他(她)自己選擇什麼樣的結果,這樣以後他(她)就會注意啦。

    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一些小方法

    在孩子不會控制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家長要教會孩子深呼吸,或是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呆一會兒,或者自己去數數字,等自己的情緒平穩後,再來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

    言傳身教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能否控制自己的情緒,關鍵還要看家長的做法。平常在家裡的時候,不要動不動的就發脾氣,開車的時候,遇到不按交通規則行駛的人,不要大聲的發出你的怒火啊,你自己都沒做好,還能把孩子教好麼?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從你自己的身上學到一些壞習慣。

    (來自百度經驗)

  • 3 # 葉落美食

    孩子的成長過程,註定會遇到許許多的事,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有積極的正能量,當然也會有消極的負能量。

    做為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認知自己的情緒。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各種情緒,知道人都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才能溝通,家長才能引導孩子一起想辦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其次就是平常生活多灌輸孩子正面的、積極的、一切美好的事物。與孩子一起品味美好,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延長這些美好、擴大這些細節,並能儲存記憶,經常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當孩子的心中裝滿了這些美好,他會在認知自己情緒時,著重那些正面的情緒,看淡那些負面的情緒,從而進行自我管理。

    還有就是對孩子正面積極的性格進行及時的肯定。發現孩子的優秀品格及表現,並及時肯定。培養感恩、同理心、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更多地朝這些方向去發展,從而更加的自信,以進步。

    最後就是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並及時引導孩子發洩情緒。生活中總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在孩子產生一些自我管理不了的情緒時,從容接受他的這種情緒。並引導孩子去發洩出來。其實偶而產生的些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這是他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這時,家長可適時引導孩子去發洩出來。比如撕紙、隨意畫畫、深呼吸、去做自己的愛好等等。等孩子情緒發洩後冷靜下來,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往往經過發洩後的分析思考,這些負責消極情緒很容易消散。

    以上這些只是我教自已孩子管理情緒的方法,人有各異,酌情處理。

  • 4 # 香草小妞

    1: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沒有任何情況下無理取鬧、發脾氣。我覺得逍遙轉移孩子的視線,引導寶寶這樣亂髮脾氣是不對的。

    2: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對孩子的情緒至關重要的,因為孩子都是父母言傳身教的,寶寶的很多處理方式都是根據父母模仿。你把不好習慣表現在她面前,寶寶也會跟著學。所以記得一個良好的家庭情緒環境要比任何一種情緒管理的方法都要奏效。

    3:適當的表揚和鼓勵孩子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有很多家長都是說“不要哭帶你去買吃”“買玩具”“再鬧就打你了”往往這些話說得比較多。這是寶爸寶媽們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你才能帶領孩子理清她的情緒。孩子做錯事要耐心的跟她解釋,比如,當孩子被作業難住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鬱悶吧!這道題好像很難”;當孩子被別人欺負時,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傷心吧!”;當孩子被誤解時,可以對孩子說“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父母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給予鼓勵和支援。

  • 5 # 殷老師拉丁瑜伽

    海倫老師:沒有人能比與孩子們一起工作、一起遊戲的教師們更好地瞭解他們。孩子們的型別各異,富有技巧的教師能和他們中的每一個都建立起關聯。兒童的早期錯誤是會持續下去還是得到糾正,關鍵在於教師。

    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現在很多家長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實,共情的一個功能就是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當時的具體感覺。需要提醒的是,有時當孩子很生氣時,他會對這種情緒識別也很反感,完全不聽。我們可以先讓他自己冷靜下來,等孩子平靜後,再回過頭來跟他聊聊剛才的感受。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講積極情緒時說,我們應該刻意地多去關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這樣給自己增加積極的元素。具體該怎樣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每天放學時,我們常常看夕陽的顏色。有時是粉紅的,她就說是草莓味的;有時是金黃色的,她就說是橙子味的。這兩天剛下過雪,我和女兒回來時,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艱辛。她倒是很樂觀,說灌木叢上都是棉花糖。我們又一起感受腳下的碎冰。我們想象一個冰雪王國,想象自己住在裡面。她發現薄冰下面有氣泡,就去踩踩,氣泡就動一動。我又抱她摸樹上的冰掛……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這些點滴的美好存到心裡。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儲存記憶,延長美好。就是說,給好事拍照、錄影、寫日記記錄、存檔,經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質量,就要培養孩子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地做事情的習慣。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學會做事情時合併幾件事,這樣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實際上養成了分心的習慣。專心地吃飯、打電話、走路,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們都知道,不能強迫孩子去分享。鼓勵孩子主動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小孩之所以有時不願意分享,是因為他對所有權還缺乏安全感,邏輯思維能力也有限,對環境感到不可控、難以預期。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實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動分享的行為。我女兒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經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裡,吃水果她都能先給大人分一圈,有什麼好東西她也主動拿給大家看看,雖然有時很有保留的樣子——只給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隻許看不許摸。

    分享好東西,把美好加倍,我覺得這是存在於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齊宣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齊宣王都承認,跟人共同欣賞音樂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隨時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我們平時少看孩子的所謂缺點和錯誤,以及能力上的種種不足,多去發現孩子這些優秀品格的表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肯定,這樣久了,孩子就會更多地朝這些方向去發展。

    現在的家長們對能力上關注過多。我們可以這樣想,孩子長大後,哪樣能力有機會得到發揮,這很難說,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卻是處處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沒被荒廢,但性格和品格卻永遠不會。

    對成長感的識別和強調我發明了這個詞:成長感。我們成年人都會在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時感到欣喜,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更是他們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當孩子有進步時,我們及時指出來,讓他看到,告訴他,你記得不,你去年、上個月還是什麼樣呢,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

    進步、提高、成長,這是最能體現孩子自身價值的。隨時抓住時機,發現具體的進步,告訴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

    培養興趣愛好

    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著成熟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們對新事情更感興趣,學習能力更強。因為他們的學習更是出於內在動機,他們有更頑強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覺得,興趣愛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閒等等,它還可以像一個心靈上的朋友一樣,讓人在歡樂時去跟它分享、憂傷時跟它傾訴。另外,它或許還能給人提供一個新的身份,讓你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比如,你是一位教師,但走出教室,你或許告訴別人你是一個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興趣愛好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機會,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當你做你愛好的事情時,你全神貫注,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莊子幾次描述過這樣的情形。按照他的說法,這時你與“道”相連通,所以會有鬼斧神工的發揮。

    而達到這種酣暢感的秘訣是,你的技術和挑戰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就是說,你做的事情的難度剛好跟你的水平相當。當然這個事最好是你喜歡做的。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時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寫作業,如果能力和難度程度相當,我們都會享受這個過程。

    所以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我們出於愛心,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讓他被動地享受,比如看電視、吃東西,他的樂趣也有,只是這些樂趣膚淺、短暫。而稍有點挑戰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難度如果過大,他就又沒了興趣。

    其實小孩在玩遊戲時,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我女兒玩時,如果我問她吃不吃蘋果之類的話,通常她完全聽不進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這非常有價值,我們要多鼓勵,少打擾。

    孩子大一些之後,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壓力,難以全心投入。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比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我們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空閒時間裡,沒事就在腦子裡整理自己的這些好事。大家可以試試。其實這就是在訓練我們轉念的能力。

    我們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漂亮的本,專門記錄他的好事。或者給他準備一個小白板、做個展示牆,隨時記錄。或者給孩子準備一個好事寶盒,把能引起美好回憶的東西或照片,都存在裡面,有空就倒出來看看……

    這個心理玩具除了好事,還可以是讓自己看到全域性、看到宏觀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當你為孩子的一點小事生氣時,你可以跳出來想:總的來說,他是個好孩子,我是個好媽媽,我工作還不錯,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滿意……然後再看剛才的事,就能比較冷靜地看待了。

    培養感恩、同理心、寬容等品格以及樂觀的思維習慣

    我們家長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真是很大的。有時我感覺女兒會有點抱怨,我趁她還沒說呢,就自己開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帶過來了。其實我覺得更多的時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樂觀,更少消極的評判。有時大人會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來還沒有任何不滿情緒呢,聽大人這麼一說,馬上就消極了。所以家長言行要慎重,別急於評價下結論,多等等,多觀察。

    我經常會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顧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總結她的進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們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後展望美夢,再開開玩笑。

    對於大一些、上學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偶爾寫感恩日記、寫好事日記(讓自己開心、自豪驕傲的事)。不必天天寫,那樣他會反感,不好堅持,可以一週寫一兩篇。或者讓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顧這一天值得感謝的事、讓自己自豪驕傲的事。我想,做這些遠比批評他的缺點更重要。

    不做情緒綁架

    我看到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想家長應該儘量少這樣去說。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

    有時候女兒哭鬧之後,等她情緒好了,我也偶爾跟她說,你知不知道,你哭鬧的時候,我真的很煩。不過關鍵的是,你這一哭,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你早點過來吃飯,吃飽了就高興了,就可以多玩一會了,是不是……

    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我們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如果我們因為跟孩子無關的事情有消極情緒,那就跟孩子說,媽媽這會心情不好,因為別的事情,所以媽媽先自己待一會,等情緒好了,馬上就跟你玩。這樣,孩子也可以學會,當他有不好的情緒時,他也會自己冷靜一會,練習自己去處理。他也會知道,有不好的情緒不是什麼錯事。

    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前面談的多是關於積極心理的建設,下面談最讓我們頭疼的消極情緒的處理。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我們會發現,做到這一點真是有難度啊。為什麼這麼難呢?因為,當孩子發脾氣或有其他消極情緒時,我們的本能反應是——又有來麻煩了!你敢跟我對抗!我的教育怎麼這麼失敗!你得長到多大才能會……!我付出這麼多,你怎麼能這麼對待我……於是我們渾身冒汗血脈噴張……

    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當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來了。

    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其次,要儘量把孩子的行為和情緒跟自己的分開。自己的勞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決。別做不合理的掛鉤。

    我女兒惹我生氣時,我就這樣開導自己:一方面是因為她就是個孩子,就這樣;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還可以做哪些改進,她是我教育的結果,跟誰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長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該怎樣提高,這也會幫助我們控制情緒,少生氣。

    然後再告訴自己,我當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當我們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才能做到不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他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緒。

    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儘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鍊著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鍊。當然對於兩歲以下的孩子,家長還是應該用轉移法先去哄好,然後再講道理。

    所以,現在我對孩子哭鬧的方法是:在發現她有點情緒,可能會發作時,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幫助,我常常找個藉口躲開。我發現通常我一走開,她自己很快就沒事了。當她真的發作起來時,再回來。有時啥也不說,摸摸頭給她擦眼淚。如果我自己也生氣,或者她拒絕我接近,那就捧本書待在旁邊。如果是她特別不講理的事情,我就義正言辭地說幾句。這種慷慨陳詞也有用,能幫她看清自己行為的後果,看到引起的反應,當她自覺理虧時,理智就開始恢復,就戰勝了情緒。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宣洩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洩情緒);

    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

    鎮靜法:數數、深呼吸;

    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

    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後,當自己冷靜一些之後,教給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剛才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是什麼引起的,以後可以怎樣做才能避免那種情況,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對於消極情緒,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辦法,這樣有利於化解情緒。但是對於積極情緒,則儘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去感受。好事,有時分析太多,好的感覺反倒沒了。

  • 6 # 三城一郭

    情緒對人的影響很大,但基本上都是壞處的影響,而且沒有什麼益處。如果從小沒有正確的認識情緒,並且學會管理情緒,那麼人一輩子都在自己的情緒裡受傷,無論是帶給他人還是自我傷害。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父母是最高的老師,家庭環境是最高的學校。

    很多的小孩一遇到不順他心意的時候,立馬就會發怒。有的小孩則表現我自我封閉,一個人躲起來,不願意和別人說話,需要父母猜測她的心思。這樣的孩子,通常遇到問題,不會嘗試表達,而是透過直接發洩自己的情緒來引起周圍環境對他們的注意來解決問題。這是很被動的,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父母要學會趁早引導孩子。

    首先,告訴孩子,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之事,誰都會有,但是遇到不同的事要嘗試採用不同的解決方法。不能一味的靠發洩自己的情緒。情緒過後事情會隨著自己的心情而變化,往往事情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父母這樣把資訊傳遞給孩子,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耳濡目染,孩子自然會學會。

    其次,孩子在生氣的時候,想哭的時候,父母不要禁止孩子,冷靜的對待。這樣會緩解孩子糟糕的情緒。

    “不許哭、不要哭、那麼大了哭什麼?哭就不是好孩子。你不哭了我就答應你做什麼事情。”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不能要求孩子為達到某種大人要求的目的就讓孩子把情緒壓抑,孩子還小的時候是不會像大人那樣能夠準確的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的。他們通常會以哭的方式來捍衛屬於自己的東西,爭取一些尊嚴。

    這種情況,父母要疏導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認可孩子,認可孩子不好的情緒。

    認可孩子受傷了,不高興了,認可孩子的委屈,然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不是先問孩子有什麼問題,哭什麼哭?然後批判孩子一頓,那樣孩子更受傷。

    只有父母認可了孩子,孩子才會告訴父母心理的感受,反之,孩子是不願意說的。

    孩子不高興了,可以哭,但要讓孩子知道,哭是暫時的疏通自己的情感。哭完之後,還要嘗試表達解決問題。

    認可和接納,然後解決問題。只有孩子被認可了,同理思考過處理過問題,孩子以後自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會理解他人,認可他人,而不至於一下子不順他意就直接發怒或者哭泣。

    父母冷靜的陪伴和安慰孩子,告訴孩子:“你不高興可以哭,可以悲傷,要保持自己冷靜,哭完之後,還要嘗試解決問題。”

    告訴孩子,並拿自己的事情來舉例告訴孩子。

    “媽媽在不高興的時候,通常會選擇一個人待在屋裡,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還要平復自己的心情,來解決問題。”“媽媽在傷心絕望的時候,也會流眼淚,但過後還要冷靜的面對。”這都是可以的,告訴孩子:“孩子你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

    認可孩子,然後疏通。

    如果,從小孩子被灌輸,不應該發洩自己的情緒,遇到什麼事都壓抑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從小心理都是受傷的,長期下去,會導致心理疾病。

    喜怒哀樂很正常,會隨著人的身體狀況,遇事因素都會隨時變化,告訴孩子可以發洩,可以表達,但不能傷害到別人。發洩是為倒出自己心中的垃圾,學著冷靜,然後再以平和的心態來面對事情。

    孩子的好情緒來自父母的影響。

    父母遇到事情,如果情緒化很嚴重,那麼孩子也會如此。有了孩子,父母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儘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適當的約束自己,控制自己,孩子看在眼裡,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否則,孩子一遇到問題就大發雷霆或者大人罵人、摔東西、躺地下打滾等等。人品父母怎麼哄都不理睬。

    還有很多沒有原則的父母,不想讓孩子做什麼事,就用外在的一些東西來滿足孩子。孩子纏磨父母,父母嫌煩,一下子就會用其它方式滿足孩子。

    孩子就會抓住父母的軟肋,通常在有外人的情況下,或者在父母煩躁的情況下,就會纏磨父母。所以,這是父母就給孩子鑽空子的機會,父母為了省事,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

    但如果父母在好的狀態下,又過分要求孩子,孩子當然做不到,因為曾經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是這樣,所以孩子通常也會耍賴皮。這樣的孩子,是父母教導的錯誤,改,要從父母身上改。而不是強逼孩子。

  • 7 # _秋色如水

    情緒無非就是喜,怒,哀,樂,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各種情緒,接受它。其次懂的每種情緒都是正常的不必害怕。然後學會包容各種情緒,嘗試控制情緒,做情緒的主人,讓每種情緒的表達都在自己控制中。最後多帶孩子接觸美好的事物,提高他的認知能力,培養良好心態,讓孩子成長過程中學會做一個有愛心,有善心的人!

  • 8 # 自在研究所

    如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儘管情緒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並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達自己情緒的。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並不完善,很多時候甚至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憤怒、憂傷、恐懼、緊張……等等負面情緒在他們的口中往往都被簡化成了“不開心、不高興”。

    在這樣情況下,要讓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真是難上加難。

    因此,平常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並嘗試這去表達這些情緒。

    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用更細膩的詞彙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車上人太多了,媽媽有些煩。”

    或者“剛才媽媽沒有看到你,有些兒緊張。”

    或者“剛才的比賽輸了,媽媽覺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長得真好看,媽媽真羨慕。”

    ……

    同時,國外也有一些不錯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瞭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透過生活中的場景來讓孩子明白17種不同的情緒。這都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媽媽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共情。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界限。

    比如,有個孩子撒潑耍賴,想要搶別人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難受、渴望的情緒卻客觀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納。

    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1、“不行,別人的玩具不準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為和情緒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了吧。”——接納孩子錯誤的行為,卻無視他的情緒。

    真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否定他錯誤的行為。——“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媽媽也知道你剛才玩得很開心,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玩具,我們不能拿。”

    這時候可以也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肢體上的安撫,來平復他的情緒,但絕不能在孩子錯誤的的行為上妥協退讓。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規矩卻必須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鬧撒潑都沒有用。

    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原則和底線上寸步不讓,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真正的愛。

  • 9 # 智慧少年宮

    由於大腦發育的原因,孩子在3歲後才具備初步的感知情緒的能力,所以管理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需要家長示範,幫助和教導他們怎麼做。

    您是否遇到過以下情況呢?

    晚餐後,你正在廚房洗碗,這時候孩子要你陪他玩。你跟你解釋了為什麼現在不能陪他,也建議了他找其他人,但孩子就是不樂意,還失控地大哭了起來,說他只要你,只要你陪他玩,現在就要。

    放下手上事情陪他玩,這似乎教會孩子哭鬧是有用;

    發脾氣罵他不懂事,但事後總會後悔,這似乎讓孩子學會以暴制暴;

    把孩子強行帶離,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且震天的哭聲讓人心疼……

    那麼,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呢?

    今天介紹的方法叫“積極的暫停”

    很多家長反應,我也試過罰他站啊、面壁啊,甚至關小黑屋,但是孩子似乎也沒學會要好好管理情緒。

    因為這一切只是暫停,是被動的暫停,孩子通常不知道為什麼他需要接受懲罰。

    注意咯,畫重點了:積極暫停不是懲罰,是孩子家長先感知情緒,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然後幫助孩子學會冷靜的方法。

    孩子在家長身上學會如何運用積極的暫停處理情緒

    剛才的情景,我們先問問自己,我現在能平靜地和孩子進行對話嗎?

    如果不可以,需要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喔。嘗試一下這樣做,對孩子說:“現在你在發脾氣,我也很生氣不想和你說話,我需要回房間冷靜一下。”(請家人幫忙把孩子帶離開)

    如果家長情緒平穩,引導孩子運用積極的暫停的方法平靜下來。你可以對孩子說:“你現在很生氣大哭大叫,你先哭一會,哭完冷靜下來發再找我。我就在這裡不離開,你哭完了來告訴我。”

    建立“快樂角”處理情緒

    讓孩子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平穩自己的情緒,對於兒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我們可以在家長建立“快樂角”的方式,引導孩子每當需要冷靜的時候,便到自己的快樂角中呆一下,做一些喜歡的事情,平復自己的情緒重新開心起來。

    在家中建立“快樂角”,並向孩子解釋:

    1. 我們每個人都有生氣的時候,需要時間和一個地方待著冷靜下來。

    2. 請孩子為這個地方起一個名字(不一定使用快樂角這個名字),並告訴他這是一個讓他平靜、讓他感覺更好的地方。

    3. 與孩子一起建立和佈置,他可以放任何讓他開心或喜歡的東西在裡面,讓他想想想放些什麼呢?

    溫馨提示:

    當孩子需要冷靜的時候,引導孩子到“快樂角”中做喜歡的事,冷靜下來並重拾快樂,而非強制孩子去快樂角中。

    孩子往往從家長身上學會如何面對情緒和處理情緒,家長以身作則,能感知自己的情緒並作出調整,孩子慢慢地也會學會使用這個方法調整自己的情緒。

    插圖來自:snezhana soosh(侵刪)

  • 10 # 阿斌小戈戈

      生活中,我們免不了因為各種原因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不好的情緒給我們帶來壓力、焦慮等等負面影響,其實孩子也是一樣,也會感受到這些負面情緒,所以,教會孩子管理情緒,也是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一個方面。

      01

      教孩子認識情緒

      開心、憤怒、傷心、沮喪,這些情緒到底是什麼樣的感受呢?在情緒來臨時,告訴孩子這種感受就被定義為什麼情緒,給孩子直觀的學習,讓孩子瞭解不同情緒的含義和體驗,再慢慢引導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情緒。特別是年齡很小的孩子,對自己的感受還比較模糊,家長在引導孩子表達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慢慢明白如何定義自己不同的感受。

      02

      教孩子更好地表達情緒

      人會有不同的情緒感受,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何更好地表達、調節這些情緒,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學會的。如果不能恰當地表達情緒,就沒辦法學會管理情緒,進而可能會因此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當孩子被不良情緒困擾時,如果不能發洩或者調節,就會導致孩子身心受到不利影響,這種時候可以帶孩子去做遊戲、跑步,或者陪孩子畫一幅表達情緒的圖畫,做一些放鬆身心的活動,教孩子緩解情緒。

      

      03

      家長不用不好的方式發洩情緒

      想教孩子管理好情緒,家長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因為孩子就像家長的一面鏡子,反射著家長的言行。家長要解決好自己的委屈、抱怨等情緒,改善自己的情緒處理方式,無論是看書還是放鬆身心,或者是冷靜理性地思考問題,總之用積極正確的方式給孩子做出表率。

      04

      教孩子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消極的情緒影響人的生活狀態,積極的情緒則有助於提升生活狀態,因此,家長要教孩子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人生,相信孩子成長在一個有著積極樂觀氛圍的家庭裡,一定會更加身心健康。

      家長在教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中,要注意體會孩子的情緒,關心孩子的情緒轉變,疏導孩子的不良情緒,隨著家長的努力,孩子就會慢慢學會表達和管理情緒,這對孩子的成長將有著長遠的良好影響。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總是活得很小心翼翼,是一種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