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講者理正義

    曾國藩與李鴻章,張之洞加左宗堂!隨慈禧喪權辱國,腐朽清朝主幹將!殘酷殺戮害華人,卑躬屈膝對列強!賣國條約不停籤,疆土被大塊割讓!中華文明幾千年,唯有清朝最荒唐!封建王朝千百代,終於垮慈禧手上!

  • 2 # 醉美木瀆

    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事實就是,雖然清末過的窩囊,大家看晚清史時都感覺胸口壓著石頭,頗有花蕊夫人:“三十萬人齊卸甲,竟無一人是男兒”的憋屈感。但是李鴻章主和才是真正對朝廷負責。

    翁同龢一生酷愛道德文章,妙筆生花,但是私德其實不怎麼樣。特別是實務上能力不濟,我特別不喜歡。

    清末北洋水師雖然外表上威風凜凜,但是由於體制原因,北洋水師發展頗為不順。相比日本水師實際上航速,火炮數量,射程都已經落後,只有一個優勢“排水量大”,其實也算不了什麼優勢,也可以叫笨重。

    李鴻章知道自己這支隊伍的斤兩,日本也知道,所以日本敢耀武揚威,李鴻章則一味求和,雖然樣子不好看,但是真正是為國家負責。

  • 3 # 歷史百川

    李鴻章對朝廷負責!三國時期,孫劉聯盟抗操,吳國內部也是分主和、主戰兩派,但是他們兩派都是為了吳國好。而甲午戰爭形成兩派甚至戰敗,完全是因為翁同龢對李鴻章的私怨。

    簡單的說,翁同龢曾經因為出自李鴻章的一紙彈劾被搞得家破人亡。後來,翁同龢當上了戶部尚書。那個時候,李鴻章搞北洋水師需要很多錢,然而撥錢需要翁通龢批,翁同龢處處刁難。甲午戰爭前十年,日本的水師打不過北洋水師的。但是正因為翁同龢的刁難,所以甲午戰爭時,清朝的軍事力量根本打不過日本。而翁同龢和李鴻章一個是負責撥錢的,一個是負責打造水師的,他們對水師的戰鬥力心知肚明。

    王伯恭在其《蜷廬隨筆》中專門對此進行記敘。王雖只是一名舉人,卻知敵強我弱,不宜開戰。而軍機大臣翁同和卻笑其書生膽小。且說李鴻章治軍數十年,掃平了多少壞人啊!現在北洋有海軍陸軍,正如火如荼,豈能連一仗都打不了嗎?對於結果,翁同和不以為然,他說:“正好藉此機會讓他(李鴻章)到戰場上試試,看他到底怎麼樣?將來就會有整頓他的餘地了。”翁的話讓人毛骨悚然。

    翁同龢想要搞死李鴻章,所以主戰。在加上他是皇帝的帝師。所以,翁同龢、皇帝主戰,李鴻章、慈禧主和。李鴻章一方面是知道根本打不過,另一方面也是想儲存自己的勢力,而慈禧就不用說了,她完全是為了不想因為戰爭影響到她即將來到的壽辰。

    客觀來說。即使打不過也要打,這是關乎一個民族的骨氣。但是,清廷當時的情況,主和的李鴻章更對朝廷負責。

  • 4 # 北京不冷東京熱

    思想家與政治家的區別,在於思想家看得通透,政治家看得通透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推進,不能冒進。

    翁同龢在歷史上因為對日主戰,撈取了不少正面評價。在那個年代,談起日本,都是小倭寇,完全不知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發生了什麼的人,在當時的朝廷裡大大有之,翁同龢就是其中一個。不瞭解對手,僅憑想象就能戰勝對方的政治家,實際上會把國家帶向災難。

    相比較而言,李鴻章就識時務,知道當時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海軍迅猛發展,國力日趨強盛。雖說朝廷希望李鴻章派出北洋艦隊,後見李鴻章不肯,便批評李鴻章是想保留自己的嫡系部隊。但李鴻章也深知,一旦開戰,未必就能勝出日本。這種對時務的洞見,是深居宮廷的翁同龢所沒有的。實際上,當時光緒也好,翁同龢也好,內心也有著小九九,那就是期待透過對日作戰,從西太后那裡,掌握朝廷的主導權。

    李鴻章在歷史上吃了不少虧,中國的諸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談的判,籤的字,而掌握皇權的人,卻不直接擔負責任。那些在歷史上冒昧喊打喊殺,卻完全不知道如何戰勝對手的庸碌官僚,動動嘴皮子,不出面,反而撈的一個好名聲。

    歷史是複雜的,對歷史人物,不能再用兩分法去刻畫,這會讓我們民族的思維陷於簡單幼稚。如果不找準歷史的根本原因,歷史的教訓,很難說不會再次重演。

  • 5 # 人在風雨中111

    當然是李中堂對朝廷負責,李鴻章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地位是僅次於慈禧太后的,甚至在洋人眼裡,李中堂就是中國實際領導人。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領袖級人物,多年以來,不知道貪汙了多少銀兩,收受了多少洋人的賄賂,大清國恨不得一半財產都是他老李家的了。

    而翁作為當朝帝師,沒有某些人所認為的權利極大,真沒有那麼大權利,所謂的翁對北洋水師停止撥款就算是真的,也是經過慈禧太后的預設的,大家想一想,大敵當前,如此重大的問題怎麼可能是翁一人所能拍板的,翁是主站派這是肯定的,李是投降派這個也是肯定的,此時李翁二人都在拉攏慈禧才是真,只可惜啊,李鴻章勢力太強大,連慈禧也不得不倒向李這邊。

    李鴻章多年來苦心經營的洋務勢力,和貪腐錢財他是肯定要保的,就算是出賣領土主權也再所不惜,最好是把這個主權搞亡國是最好的,中華民國建立了,有人要清算嗎?李鴻章的後代至今在世界各地過著悠哉的的日子啊,這也是李中堂的理想啊。

  • 6 # 雲端美

    翁同和不瞭解情況

    李鴻章非常清楚中國的實力

    翁同和認為洋務運動三十多年

    很多產業行業從無到有

    中國甚至可以自己造小型軍艦(馬尾)

    北韓問題是中國向日本亮劍檢驗

    洋務運動成果的機會

    李鴻章做為裱糊匠

    怎麼把中國弄得看起來還不錯

    可謂費盡心機

    至於北洋水師有著怎樣的實力

    他本人非常清楚

    儘管主力艦購買不過六年

    管帶(艦長)多數留學歸來

    光緒皇帝也主張揚中國威

    相信李鴻章也沒想到輸得這麼慘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對方無一軍艦被擊沉。

    因此他簽訂《馬關條約》之後

    力勸慈禧太后中國面臨

    “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華人三千年以來國家執行邏輯

    都不能解決中國的貧弱

    因為他知道了中國落後的原因

    人民沒有自由

    慈禧太后隨後派出五個考察組

    然後頒佈《欽定憲法大綱》

    明確中國君主立憲改革時間表路線圖

    後來把實施君主立憲時間

    從1917年縮短四年至1913年實行

    可惜她1908年去世了

    就算她死了

    光緒皇帝如果還活著

    也可以繼續這個計劃

    遺憾的是光緒皇帝也同年去世的

    使得中國憲政發展難以入軌

    不少精英以為歷史機會又來了。

  • 7 # 麇子文史

    謝謝邀請:如果要說這倆誰對誰錯還得從他倆的格局說起。甲午戰爭前夕慈禧為過六十大壽,戶部沒有給撥錢,於是慈禧換掉了和李鴻章關係好的戶部大臣,換上翁同龢,慈禧知道翁同龢與李鴻章有嫌隙。後慈禧太后修頤和園工程和李鴻章均找光緒帝要錢,光緒帝口諭翁同龢把錢批給北洋水師,到是翁同龢貪圖名利,沒有按照光緒要求把錢批給李鴻章,而是批給慈禧修園子工程。這就為北洋水師沒有炮彈留下伏筆。後引發甲午的東學黨叛亂凸起,北韓政府向清政府求援,清政府談論是否出兵,李鴻章陳述北洋狀況與日本水師對比,北洋水師均處於下風且缺少炮彈,不贊成出兵,李鴻章為了不使他的心血北洋水師毀於一旦,於是請英俄出面調停

    ,但是英俄不願意得罪日本,調停失敗,光緒想起來掏錢買炮彈,西方獵強走不賣,光緒帝一心要開戰,李鴻章不許北洋水師應戰,水師提督丁汝昌聽了光緒的聖旨,出海應戰。甲午戰爭分為黃海海站和北韓陸戰,黃海海戰北洋水師雖然戰敗但是日本也沒有強多少,可惜陸上一味的撤退,李鴻章不讓北洋水師出海應戰,這才造就了日本攻佔北韓,遼東,威海,甲午戰爭全面戰敗。要說責任黃海戰役沒有炮彈翁同酥負主要責任。陸上戰役一味的撤退不讓北洋水師出戰是李鴻章的責任,但是光緒帝不考慮實際情況宣戰就光緒帝的責任,總之甲午戰爭他們三個都有責任。

  • 8 # 譚潭562

    長篇大論沒有必要。你只要知道李鴻章死後,給後代留下的財產,夠裝備幾個北洋水師的了,你就知道他到底有沒有負責

  • 9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不管是翁同龢還是李鴻章都是對朝廷負責的人。只是雙方政見不和,加上對時局、世界各列強實力等等了解的不同。從而產生了面對甲午戰爭做出不同選擇的人。看惜花一一道來。

    一、翁同龢簡介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 別署均齋、瓶笙、瓶廬居士、並眉居士等,別號天放閒人,晚號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書法藝術家。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第三子,咸豐六年(1856年)狀元,歷任戶部、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先後擔任清同治、光緒兩代帝師。卒後追諡文恭。---摘自《百度百科》

    回顧翁同龢的一生不難看出,雖然一直處於政治中心,卻是一幫非常守舊的官員,雖然自身潔身自好,更加看到了封建統治中各類政治的弊端,並積極參與改革。改革卻是非常空洞與紙上談兵,非常脫離當時清政府的實際情況。其本人更加對於日本從明治維新後,國家快速的從封建社會進入到資本社會,國家從經濟、政治、文化、科技、軍事等等都不在是曾經的吳下阿蒙。再也不是曾經那個弱小的日本了,其實力連西洋人都是非常害怕的。這些翁同龢卻全然不知。更是作為晚清清流派領袖在朝堂上喊口號。

    二、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摘自《百度百科》

    回顧李鴻章一生,作為晚晴名臣,在功與過上有著很多的紛爭,但卻是一個紮紮實實的實幹派人士,興辦洋務、出訪各國。對當時世界局勢,各國軍事實力情況都有著較為深刻的瞭解。自身更是與其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在回到國內用著自身一點一滴的行動,來改變著大清王朝的命運,從各類軍工產品、各類人才、各種實業等等在背後都有其身影。雖然,其種種舉措都沒有預想中的那樣的好,卻為著後來者們奠定了基礎。北洋水師雖然號稱當時亞洲第一艦隊,卻是空有其表,海軍是一支高科技的兵種,從人員訓練、裝備維護、後勤補給等等方面。都是非常耗費錢糧,更新換代更加的快速。其艦隊停在軍港中每日的保養都需要非常多的錢糧。在甲午之戰前,北洋水師艦船年久失修、人員訓練不足、軍火彈藥都各種的摻假等。這樣的軍隊怎樣去迎擊來勢洶洶的日本海軍呢?

    如果靠喊口號就能將對手打敗,那麼就不會有近代中國的各種恥辱歷史,更加也不會有戰爭與人員犧牲了。歷史再次證明,只有實幹才能興邦。

  • 10 # 吾翎侯

    謝謝邀請!所謂的對朝廷負責,也就是說這類人說話做事的唯一目的就是討好朝廷也就是統治集團,這些人的心目中完沒有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他們不知道朝廷也只是國家的一部分。在獨裁統治的國家中,統治者極其太監們也往往認為朝廷也就是國家了,而獨裁者們基本都具有愚昧無知地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已經天下第一了,所以朝廷既得利益的蠢貨們肯定是要高調發出可以讓皇帝高興的聲音,肯定會有翁同和這樣的人出來說主戰,再加上朝廷長時間對國民的洗腦教育,勢必會有一批義和團出來跟著起鬨,這進一步加深了皇帝以及近親們的頭腦發熱,翁是在為朝廷的皇帝高興負責。

    李鴻章應該是比較清醒的朝廷要員,他深知這個國家是什麼情況,他更知道這個朝廷是怎麼回事,李鴻章身為朝廷要員,他主和也是在為朝廷負責,他同時也考慮了整個國家的狀況,他至少把短暫的讓皇帝高興的問題放在了次要的地位。歷史已經證明,李鴻章是對的。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這個國家的朝廷裡應該有李鴻章這類人,需要這型別的人發出不同的聲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棗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