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0315115709

      有個故事叫“遍談百刺”。三國時,魏國大將夏侯淵有個兒子,是個神童,叫夏侯榮。日誦千言,過目輒識,七歲能詩文。皇帝曹丕聽說後召見他,賓客有上百人,人各一刺,上書爵裡姓名。榮一過目,與之接談,不謬一人。人人稱奇。   故事中說的“刺”就是“名刺”。到了東漢,“謁”之名稱被“刺”所取代,材質仍為竹木之類。有人還在“刺”上添加了官職年齡等內容,專供拜見上峰之用,名曰“爵裡刺”。這種官場名片有專門的書寫格式,要把所有的內容在“刺”的中央寫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長刺”。   試問這種小名片,為何不稱“謁”,而改稱為“刺”呢?這個小小問題,卻是1700多年以來,眾說紛雲,莫衷一是的學術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漢朝劉熙《釋名》認為“刺”是指書寫。曰:“書曰刺,書以筆刺紙簡上也。” 梁朝人劉勰《文心雕龍》認為“刺”是通達的意思。曰:“刺者,達也,若針之通結也。” 明朝人田藝衡《留青日札》認為“刺”是指削竹木。曰:“古者削竹木以書姓名,故曰刺”。他們分別從書寫、作用和製作不同角度作了各自的解釋,各成一家之說。筆者以為,謁的意思是請求接見,刺的意思是通報姓名,兩者所用有差,《雕龍》所釋較為近是。   這種新的名片,興起於漢末,流行於六朝,尤以魏晉為盛。從上書故事“人各一刺”看,可知刺的使用在士大夫中是相當普遍的。又有故事說,漢末郭泰為士林所仰慕。他遊洛陽,路人投刺,常常“載刺盈車”。南朝夏侯叔人,以孝聞鄉里,人爭與相交,家中“積刺盈案”。有趣的是,還有以投刺為嗜好的。南朝梁人何思澄,每晚都削木書刺,天明即駕車外出投刺訪友,晚上歸來,一大把刺也就投光了,天天如是。   那個時代,人們不僅生前用謁、刺,也用謁、刺隨葬,供在陰間使用。若是“拜見”神仙,不用竹簡木刺,而用“金簡玉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子女關係證明,怎麼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