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五湖四海V2018

    居易跟劉禹錫的友情開始於公元826年,就是那一年,劉禹錫從安徽和州(現在的和縣)歸京,而白居易自蘇州歸洛,兩位同齡人在揚州相逢(他們都生於公元772年,就是杜甫死之後的第二年),之所以在揚州相逢的原因是當時的南北交通大動脈是大運河,要回洛陽乃至回長安,走運河水路都是最便捷的行程,於是,中唐的兩位大詩人在此相遇了。

    (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城市)

    兩人大概早已互有耳聞,互相之間一見如故,白居易寫詩同情劉禹錫,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我知道你這一生如此坎坷的原因是因為你太有才華了,可是一貶官就是二十三年實在是有點過分了,劉禹錫回了他最響亮的兩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後兩人同遊揚州、楚州等地,惺惺相惜,兩位大詩人從此開始了一生的友誼。

    (劉禹錫與白居易)

    中國詩歌史上怕再沒有另一個人像劉禹錫一樣屢被摧殘而樂觀不改的人了。別人遇到秋天就悲傷,劉禹錫偏不,他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睛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也許正是這樣的樂觀主義精神感染了白居易,從此兩人成為知交,因為白居易的仕途也不順,只不過他的不順與劉禹錫不同,白居易在經過815年武元衡被刺事件被貶之後(當時書面上被貶的理由很別緻:白居易的母親看花墜井去世,而白居易作有“賞花”及“新井”詩,有害名教。)三觀大改,從之前的“兼濟天下”改變成“獨善其身”對於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這種改變是合時宜的,也正因此,白居易的晚年生活還算不錯,他在遇到劉禹錫時,是向朝廷請了病假回洛陽的家裡養病的(他在824年就在洛陽買了房子)。

    (晚年的白居易)

    這一次回京,劉禹錫仍然不服氣(儘管已經55歲),回到長安,很快就又寫了“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的詩句,他仍然勃發著為國為民的熱情,可是當權者怎肯給他機會,他很快就又被找個理由扔出了京城,到蘇州(白居易在那裡當過刺史)等地當刺史去了。這一去,直到開成元年(836年)皇帝換代,劉禹錫才終於任了太子賓客東都(就是洛陽)分司,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閒職,不再做實職了,大概是當權者知道他已經年過花甲,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了,不再注意他了。

    到開成三年,也就是838年,任太子分司的劉禹錫與做太子少傅(也是閒職)的白居易在洛陽相聚了。兩位好友,政治上都遭冷遇,一生未得施展抱負,此時都已將近七十歲,聚會之際,感觸良多,於是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詩名是《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全詩如下: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詩題簡單,就是直陳其事,“夢得”是劉禹錫的字,與劉禹錫沽酒閒飲並且約了下次相聚的時間,題中說閒,其實是無奈的,說自己閒的人,往往都是一堆心事,只是無奈地“閒”下來罷了。

    (劉禹錫畫像)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年輕的時候尚且不知道為生計而憂慮,到了老來誰還痛惜這幾個酒錢?這是字面意思,其實,字面之外,就是少年時兩人壯志凌雲,“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豪氣,根不不以生計發愁,腦子裡想的都是“家國大計”,從來不為自己一個人的生計犯愁,到了老後,人情冷暖遍歷,世態炎涼飽經的兩位好友終於身心交瘁,踏遍青山的晚景之下,再也不可惜這一點酒錢了。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兩個人爭著掏錢買酒,這是老友相聚的常態,“共把”兩字生動,十千沽一斗是有可能的,但是真的沽了一斗酒嗎,顯然是誇張,但這種藝術誇張是正常的,兩人共求一醉,以酒解悶,以酒消愁的情感是真摯而熱烈的;“相看”二字一出,是兩個人坐定之後,互相端詳,這是久不相見的親切場面,兩個六十七歲的老人,在酒館裡相遇了,各自白髮蒼蒼,一對兒滿臉風霜,互相端詳,看對方就是看自己,像是照鏡子,憐惜對方也就是憐惜自己,這種相對的互相端詳,已經宣洩了無數的情感,可能沒有說話,但人生的離亂,宦海的浮沉,盡在這“相看”之中了。

    (晚年白居易和劉禹錫及朋友們的生活)

    “閒徵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絃。”這是對典型文人老來生活的描摹,只是這裡閒未必是真閒,醉又何嘗是真醉。閒到只能對個對子,寫個小令,做做學問來打發日子;醉當然不是真醉,因為還能互聽清吟,聽著詩人口吟的詩句比聽管絃樂聲更讓人心醉。做學問、行酒令、喝小酒,聽管絃,其實都是仁人志士虛擲時光的不幸,字面上的洋洋自得,寫的正是字面之外的不甘與煩悶,畢竟年近七十了,一生可能就這樣了,怎不讓人哀嘆!

    (《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區域性)

    “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等到了菊花黃時,我們自家的酒已經釀熟的時候,我再與你一醉方休,肯定能陶然忘憂。詩人約定了下次共醉的時間是重陽佳節,這是對未來的期許,也是對主題的深化,友情還將繼續發展,當然,既是飲酒解憂,證明還是有憂愁在的,或許這份悠長的哀愁才是真正的“此恨綿綿無絕期”,深重到要只有醉了才能解憂,這讓人想及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二者情致大略相似:只有在醉鄉里才能消解暮年壯心未已的哀愁啊!這裡的家釀當然也有友情深厚的意思,交情不深的人是不會用“家釀”招待的。

    (現在的白居易草堂)

    我們不知道這一年的重陽節兩人是否再次共醉,只知道劉禹錫晚年在洛陽期間,與白居易 、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極其閒適,他和白居易更是留下了《劉白唱和集 》,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這些詩作,如果細讀,劉禹錫和白居易都不那麼糾結了,白居易晚年更是篤信佛教,成了一位佛門弟子(“香山居士”的來歷。)公元842年,劉禹錫病逝於洛陽,移葬於相距不遠的河南滎陽(今歸鄭州),四年之後的846年,白居易也終究扛不過寂寞與哀愁以及自然規律(元稹、劉禹錫等好朋友們都逝去了),在洛陽安逝。不管年輕時這兩位大詩人活得有多掙扎、仕途有多坎坷,至少在晚年,兩人的生活都算安順,這跟李白、杜甫相比,似乎結局好得多了

  • 2 # 戲說歷史君新世界影視

    相信很多人都清楚這樣的一個道理,有的時候即使你很努力的去讀書,自己本身也很有才華,最後也不一定能有很高的成就。就像現在很多名牌大學畢業生也不一定能有一個好的工作,這是同樣的道理,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是一樣,古代很多有名的詩人,他們本身很有才華,但做官卻非常的不順利。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詩人中,大多數都是做官做的不順利,只有其中一小部分是那種既有才華又能得到很高地位的。很多人都因為得不到好的待遇,不被重用,而導致生活上非常的困苦,可以說餓死了的都有很多,所以說這樣來看的話,在古代的文人除非是被重用,不然的話很難讓生活條件變得很好。

    就像歷史上很有名的杜甫李白,他們的一生其實都不是很順利,我們能知道在現在對他們的詩非常的推崇,就算在古代大家也知道他們的詩很有名氣。可是有名氣是一回事,能否在朝廷上謀得官職就是另一回事了,他們其實也不是說沒有做過官,而是做官之後中途就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朝廷,回到了鄉野的生活。但是有一個人他的是一生還算是順利一點,至少比李白和杜甫要好很多。

    他就是白居易,白居易他這個一生其實過得還算是比較順利的,可是在這裡的話,文人一般都是有那種比較頑固的一個特點,他們很忠心,但是同時有的時候因為頑固反而不會被皇上喜歡。所以就算是他們有能力,最終還是會有很多被貶謫的情況,白居易也不例外。就是說雖然說他的一生比較順利,但是也難免會有波折,就比如在琵琶行裡提到的他被貶謫的事。但是跟其他人比較的話,他這個還算是可以的,就算是經歷過這些波折,也不是大問題。

    在琵琶行裡我們能看到白居易本身做官很順利,但是因為朝廷各種動盪,就算是他本身沒有做過什麼壞事,也很容易受到牽連和影響,所以他就被貶了官。不過雖然貶了官,但是卻也不是說受了非常重的刑罰,以後還是有機會重新回到原先的位置,只是需要自己去努力。

    所以說白居易還是很幸運的,就是在這一點,像是很多的詩人,早年間一直在努力著,然後各種奔波勞苦生活一點都不好,甚至到了晚年的時候,各種病痛折磨又發生了,吃不飽也穿不暖。像是白居易的話,到了晚年的時候生活比較悠閒,雖然不是大官但也是不錯的一個狀態。就算他還是有些惆悵,但想一想悠閒的生活,倒也不是太不滿意了。

    確實很多人都是很有抱負的,也是很有才華的,但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有一樣的情況,在職位或者是他想要達到的目標有限的情況下,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同時在努力的情況下還要有運氣的存在,有的時候即使你很努力,如果你運氣不夠好的話也不一定能夠達成自己的目標,所以白居易算好也算不好。

  • 3 # 白這個顏色

    李白當年與太平公主有一段風流韻事,私生一子,礙於世人傳言,太平公主給孩子起名白居易。李白被稱李太白,就是與太平公主的戀情刻骨銘心,名字中才加上個太,李白曾經把名字改成李太平白,因怕江湖謠言,不得已用了李太白為名。

    白居易比李白幸運,那是遺傳了他爹李白的基因。李白也曾與皇上李隆基關係密切,併為楊貴妃搓過澡。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是對楊貴妃的諷刺,原因是楊貴妃勾引他爹李白,破壞了李白和他媽的關係。

    白居易年過古稀,家中養美妾歌妓幾十人,夜夜笙歌,左環右抱,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白居易和李白的人生觀不同,他認為李白就是個死讀書的百無一用。喝點小酒耍酒瘋,活活淹死。白居易享受人生,七十多歲尚能撩妹寫情詩。

    李白不愧一代詩仙,白居易堪稱白洞賓,父子二人無可比性。李白淹死,白居易色死,二人都是非正常死亡,半斤八兩,誰也不比誰幸福。

  • 4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因為個人的因緣,即因緣果報是不一樣的。白居易、李白、杜浦,相同的時代,同為詩人,說明其中的引業相同,即引導到同一維次人道中來,即有共業。然而其各自的生活際遇不同,也就是各自的滿業不同,即別業不同,表現在智愚,貧富,背景等不同。其實上每個人的滿業是不相同的,最終原因,人心難測,各有差異。

  • 5 # 我的小悟

    詩仙詩聖詩傑傳,仙聖傑號不相同。

    千古名篇昭後世,卻話詩人三重路。

    白居易出生在中唐時期,五六歲起就開始寫詩,八九歲時已能按照複雜音韻寫格律詩。

    16歲時,白居易初次進京應舉,當時蘇州太守韋應物把他引見給大詩人顧況。送上新詩作《賦得古原草送別》,顧況看後大喜過望: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從此,白居易聲名大振。

    20歲返回故里,奮發攻讀。28歲,完全靠自己力量,“十年之間,三登科第。”

    白居易在長安和地方總共做了四十多年官,中間也曾被貶過,但為官清正廉潔。

    在陝西一小縣城為官時,寫下了名篇《長恨歌》以剛剛成為歷史的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為題材,詩人把所有才氣和情感傾注作品中。才有了這傳誦不衰的愛情名篇。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公元807年,白居易被任為左拾遺。因屢次直言,還寫了不少諷喻詩,被權貴們所記恨。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悲憤之際,寫下了“似訴平生不得志”名篇《琵琶行》。

    千喚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掩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白居易晚年,又被召回長安。

    看到昔日朋友們為權勢明爭暗鬥。覺得此地不可久留。遂辭職外放。

    後來,隱居洛陽。十分喜愛香山寺。並和寺僧結社,經常唱酬,自號“香山居士”。

    此後,白居易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詩歌創作中。

    後人對他的為人和文學有著高度評價。

    〖附議〗白居易仕途立志科甲求功名,兼文賦於社會,立足點已很好;當時社會算安穩,白居易一生可謂朝官暮隱,尚始終。

    杜甫年輕時代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7歲便開始作詩,10多歲就同當時文人名士同遊,受到廣泛稱讚。

    公元735年,杜甫回洛陽應試,沒有考中。

    與朋友一起呼鷹逐獸,飲酒賦詩,流連於山水之間。

    公元746年,杜甫又來到京城長安。他先是參加考試,結果被李林甫妒賢落榜。後到處去拜訪達官貴人,期望得到他們的幫助。

    但是生活仍然是那樣無可奈何。整整十年留守長安。恰逢安祿山造反之時。國家殘破。生靈塗炭。

    後來在肅宗那裡,被任命為左拾遺。御前當值。因上疏營救被罷相房琯大人,觸怒肅宗,下獄問罪。幸有人相救,才保住性命。

    受到了打擊,但它給詩人帶來創作大豐收。《北征》長篇敘事詩。表達對國家前途的信心和對皇帝中興期望。《羌村》則形象描寫探親還家種種情景,頗見詩人白描功力。

    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這首詩為人稱道之處,在於洗淨鉛華,平淡中出款款深情。故能感人至深。

    兵荒馬亂的年月,杜甫找不到養家餬口的活路。

    公元759年,杜甫在朋友高適幫助下,到了成都。在西郊蓋了一所草堂,總算安定下來了。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此詩表現誠摯真率友誼。好日子不長,由於杜甫倚重朋友幾度離開成都,他的生活時常發生危機。借給生活不長久。吃了上頓沒下頓。

    但是詩人懷念家鄉。公元768年,杜甫攜家開始人生最後一次漂泊。可終未回到故鄉。

    公元770年,經受一生流離之苦的詩聖。

    停下了浪跡天涯的腳步。

    靜靜與世長別。“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歸宿如此。

    〖附議〗小時聰慧,求仕途不順,求于山水間,何以慰藉那時生活?

    李白,祖籍輾轉落於四川江油縣。20歲前後,李白遊歷蜀中名勝古蹟。雄偉壯麗山川,開闊了李白視野,培育了李白廣闊襟懷,豪邁性格。

    但他不願走科舉入仕之路,而是希望靠自己的學問、品德,獲得名譽,一舉天下。

    開始了古代“遍訪諸候”的活動。遊歷大半個中國。而社會的閱歷與生活磨難,使他洞悉到世態的炎涼。

    公元742年,唐玄宗很愛惜有才人,尤其填寫詩詞的,由賀知章推薦給唐玄宗。

    李白也飄飄然,口中吟出

    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草人。

    到長安被安置翰林院,常為皇帝起草詔命。但是李白本人桀驁不馴,不但官僚顯貴容不下他,連玄宗皇帝也打消了重用他的念頭。

    終於離開了京城長安。他的名篇《蜀道難》、《行路難》就寫於此時期。

    行路難,難於上青天。

    此後李白繼續天涯孤旅,直到安史之亂。這10年是他創作高峰期。《將進酒》、《贈汪倫》等篇寫於此時期。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萬里長河如此偉大,生命卻如此渺小,悲傷卻不悲觀,在詩仙李白看來,“人生得意須盡歡。”

    安史之亂,李白已近花甲,他認為這個年齡正是壯士立功之秋。

    進永王府當幕僚,結果永王戰敗,李白也淪為階下囚。遭流放。

    隻身西行,仍舊作詩,喝酒。寫下又一名篇: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飽經滄桑老人,竟還寫出豪壯詩句,從古至今,能有幾人?

    〖附議〗才高八斗,天賦異稟,乃何侵骨古人風,落得生死無地。

    【參議】三人行,命不相同,詩仙傲世,詩世蒙世,唯白居易問世,明白如何處理好日常生活。

    千古詩,蒸餾人世。

    傷感感觸:“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女兒共沾巾。”

    以明曲折,看開人生。

  • 6 # 煙花三月是隻貓

    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幸運,有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的原因。

    客觀上,白居易生活在一個和平時代

    雖然李白杜甫生活的時代叫盛唐,但是他們都經歷了國家的內亂,“安史之亂”,這場動亂對兩人的生活影響巨大。

    先看李白。本來還在廬山隱居的李白,日子還算悠閒,“安史之亂”來了之後,因為有在永王幕府工作的經歷,永王被平叛之後,58李白獲罪,背叛發配夜郎,雖然只走到白帝城就遇到大赦,但是對詩人的生活影響巨大。

    大赦回到家的李白,只過了一年,便去世了。

    在看杜甫。詩人的一生的不幸遭遇,都源於“安史之亂”,詩人生活的最後幾年,因為動亂有家不能回,在一條小船上漂泊,最終客死在異鄉。

    而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時期,雖然中唐政治上也存在很多問題,但是沒有內亂,是一個和平時期。

    主觀上,白居易善於做自我調整,能順應時代,隨遇而安。

    白居易早年也關心時政,同情人民疾苦,主張政治改革。但是遭遇被貶官的生活之後,白居易把自己的世界觀做了一個大調整。

    晚年的白居易,不問時政,在家養些歌姬,釀些好酒,過著上層高官的精緻生活。

    反觀李白和杜甫,本來的個性至死不變。

    杜甫就是一個憤青式的人,他嫉惡如仇,也和很多他看不慣的人不相容,這使得他總是處境艱難。

    李白本來性格瀟灑。但是由於李白本人理想和現實的錯位,所以李白後半生一直處在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中,幾乎都沒有高興過,所以就只能不停的喝酒解悶。

    總之,看似幸運的白居易,主要是他有高超而圓熟的人生智慧。尤其是中年以後,其人情練達的本領已非一般人可比擬,其善於享受生活的情趣和品位也近爐火純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乙太網線傳輸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