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是德國主動挑起的,也是二戰規模最大的區域性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到數百萬,在當時的歐洲,蘇聯的綜合國力要強於德國,希特勒為什麼敢於老虎頭上拔毛去招惹強大的蘇聯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納粹德國崇尚的是一個反共制度的納粹主義制度,於1936年11月25日透過與日本帝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正式確立了其意識形態立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於1937年11月加入了該“公約”。三大軸心國都明確和統一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立場,那麼接下來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共產主義國家。而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已經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和蘇聯作為當時的兩大共產主義國家,被軸心國認為是稱霸亞歐大陸的最大威脅,因此德國對蘇宣戰,也是在呼應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
蘇聯雖然綜合國力要強於德國,但希特勒自認為對蘇戰爭值得一搏,這是基於當時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幾乎所有的對手都被打趴的情況下,希特勒的信心大大增強。在發動蘇德戰爭之前,希特勒為了穩定後方可謂是不遺餘力:從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1941年征服南斯拉夫、希臘,整個歐洲,除了英倫三島,德國幾乎把所有的對手都幹翻了,隨著同盟國的土崩瓦解,德國為入侵蘇聯基本掃清了障礙,同時,肅清後方一切反對勢力,正可集中力量發動蘇德戰爭,希特勒對前期的安排可謂是非常滿意,對吞併蘇聯也是信心十足。
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件》,並不是出於利益上的衝突,而是為了更大化的得到利益。德國已經橫掃歐洲大陸,其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打這一場硬戰。希特勒也是清醒的明白一點,在德國自身日益強大的情況下,蘇德之間不可避免的會有摩擦,特別是在東歐的利益分配上,衝突絕不可避免,比起同盟國的一盤散沙,東方的蘇聯才是德國必須要直面的最大對手,如果打贏並最終吞併了蘇聯,則德國稱霸歐亞大陸的願望將大機率實現,希特勒建立一個強大的納粹主義國家的夢想將有可能實現。
同時,德國敢於發動蘇德戰爭,也是寄希望日本能夠在遠東牽制蘇聯,以減輕德軍在東歐戰場的壓力。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義大利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由於日本的關東軍駐屯中國的東三省,與蘇聯的遠東方面集團軍距離很近,希特勒寄希望於日本方面能吸引牽制蘇軍,儘管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日軍都敗於蘇聯,但蘇聯方面始終不敢掉以輕心,至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在遠東地區的兵力已經從70萬增加到了145萬。
希特勒曾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赤裸裸的表達出他渴望征服蘇聯的目的,他認為德意志人才是俄羅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幻想在征服俄羅斯後把本土的德意志人遷移到那裡去,使德意志人在這片土地佔據主宰地位,再把大部分的東歐斯拉夫民族滅絕或者驅逐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再留下少數斯拉夫人作為奴隸驅使,這種極端狂熱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德意志人至上”的優越感,或是希特勒主動發動蘇德戰爭的主要目的。
在希特勒的眼裡,俄華人就是低等人,布林什維克革命使猶太人掌權並征服了斯拉夫人。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無法統治自己,而是被猶太布林什維克主人所統治。眾所周知,希特勒是怎樣對待猶太人的,對斯拉夫人自然也是怎樣對待。蘇德戰爭,其實正是希特勒種族大清洗的一次激進行動。這既是一場意識形態戰爭,也是一場種族戰爭,驅逐斯拉夫人,消滅猶太人才是希特勒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
蘇德戰爭是德國主動挑起的,也是二戰規模最大的區域性戰爭,雙方投入的兵力達到數百萬,在當時的歐洲,蘇聯的綜合國力要強於德國,希特勒為什麼敢於老虎頭上拔毛去招惹強大的蘇聯呢?他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納粹德國崇尚的是一個反共制度的納粹主義制度,於1936年11月25日透過與日本帝國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正式確立了其意識形態立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意大利於1937年11月加入了該“公約”。三大軸心國都明確和統一了自己的意識形態立場,那麼接下來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消滅共產主義國家。而早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日本就已經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和蘇聯作為當時的兩大共產主義國家,被軸心國認為是稱霸亞歐大陸的最大威脅,因此德國對蘇宣戰,也是在呼應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
蘇聯雖然綜合國力要強於德國,但希特勒自認為對蘇戰爭值得一搏,這是基於當時德國橫掃歐洲大陸,幾乎所有的對手都被打趴的情況下,希特勒的信心大大增強。在發動蘇德戰爭之前,希特勒為了穩定後方可謂是不遺餘力:從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到1941年征服南斯拉夫、希臘,整個歐洲,除了英倫三島,德國幾乎把所有的對手都幹翻了,隨著同盟國的土崩瓦解,德國為入侵蘇聯基本掃清了障礙,同時,肅清後方一切反對勢力,正可集中力量發動蘇德戰爭,希特勒對前期的安排可謂是非常滿意,對吞併蘇聯也是信心十足。
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件》,並不是出於利益上的衝突,而是為了更大化的得到利益。德國已經橫掃歐洲大陸,其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打這一場硬戰。希特勒也是清醒的明白一點,在德國自身日益強大的情況下,蘇德之間不可避免的會有摩擦,特別是在東歐的利益分配上,衝突絕不可避免,比起同盟國的一盤散沙,東方的蘇聯才是德國必須要直面的最大對手,如果打贏並最終吞併了蘇聯,則德國稱霸歐亞大陸的願望將大機率實現,希特勒建立一個強大的納粹主義國家的夢想將有可能實現。
同時,德國敢於發動蘇德戰爭,也是寄希望日本能夠在遠東牽制蘇聯,以減輕德軍在東歐戰場的壓力。1940年9月27日德國、日本、義大利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由於日本的關東軍駐屯中國的東三省,與蘇聯的遠東方面集團軍距離很近,希特勒寄希望於日本方面能吸引牽制蘇軍,儘管在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中日軍都敗於蘇聯,但蘇聯方面始終不敢掉以輕心,至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在遠東地區的兵力已經從70萬增加到了145萬。
希特勒曾在他的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赤裸裸的表達出他渴望征服蘇聯的目的,他認為德意志人才是俄羅斯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他幻想在征服俄羅斯後把本土的德意志人遷移到那裡去,使德意志人在這片土地佔據主宰地位,再把大部分的東歐斯拉夫民族滅絕或者驅逐到遙遠的西伯利亞,再留下少數斯拉夫人作為奴隸驅使,這種極端狂熱的種族主義思想和“德意志人至上”的優越感,或是希特勒主動發動蘇德戰爭的主要目的。
在希特勒的眼裡,俄華人就是低等人,布林什維克革命使猶太人掌權並征服了斯拉夫人。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無法統治自己,而是被猶太布林什維克主人所統治。眾所周知,希特勒是怎樣對待猶太人的,對斯拉夫人自然也是怎樣對待。蘇德戰爭,其實正是希特勒種族大清洗的一次激進行動。這既是一場意識形態戰爭,也是一場種族戰爭,驅逐斯拉夫人,消滅猶太人才是希特勒發動這場戰爭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