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楓希
-
2 # 宇麟321弘揚正能量
一: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他十分自負,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一心要走“達則兼善天下”的道路。
但現實是嚴酷的,在唐玄宗逐漸昏聵,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弄權的社會里,那是註定要碰壁的。
二:杜甫一生的苦難和窮困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的冷酷現實,在他的思想中逐漸形成進步的成分,突破了封建主義教條的某些束縛,使他憤激地說出“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這些話來。
正是十年長安的困守,長期的流離失所,使他具體的接近了人民,體會到人民的痛苦和願望,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這是他思想變化的光輝起點,他的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的精神也由此產生和發展。他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深刻地反映了階級的對立,和對統治階級的揭露和鞭撻,是那樣勇敢和大膽,直指當時的執政者,他的很多詠物、寫景和抒情的詩篇,也是常常跟憂國憂民交織在一起的。
三:作為一名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他又不能和封建主義的世界觀決裂或根本改變,因此就形成了他思想的深刻矛盾和悲情所在。
具體體現在:他真誠地同情人民的疾苦,但又不能認識造成人民痛苦的封建制度。如:他反對袁晁所領導的農民起義的詩句“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吳越”,這就說明了杜甫並沒有超越他的地主階級立場。
最後再簡單說幾句:杜甫的成就在當時並不被人所認識,最早給予高度評價的是元稹和韓愈。經過他們的宣揚,奠定了杜甫的地位。
-
3 # 紅塵歡笑
杜甫是一個悲情詩人!因為杜甫有一顆報國之心!關心民間疾苦!又懷才不遇,得不到朝廷重用!鬱郁不得志!所以是一個悲情詩人!
-
4 # 讀古今書友天下士
杜甫的悲情詩的由來是:人不逢時悲情生,才不遇機怨恨來。秋風破茅舍“雨打詩稿紙"寒衣鐵不如,心壯力不從…所以悲從中來。
-
5 # 馥郁75716347
杜甫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悲情詩人。
1、社會大環境動亂與家簇衰落都被杜甫撞上了,是典型的悲情人物設定。
杜甫的出生時間點正趕上家簇從名門望族,衰落後的時候〈他的父輩是整個家簇,衰落的主要斷層處〉,其長大後剛好又遇到社會戰亂動盪時期(安史之亂),〈讓其九死一生〉。
2、杜甫一輩子都想當官,報效國家,和他的偶像李白一樣,但是他又沒有李白的命好,生在衰落的唐朝而不是像李白生在盛唐,作官也只是八品比七品芝麻官還小,在兵荒馬亂時期連這個小官也被迫不得已丟了,窮困潦倒,靠朋友支助渡日,而且其早逝,還是因為吃了一頓飽飯撐死了。
所以悲情詩人杜甫當之無愧。
-
6 # 祥耘
寂寞鑫文答【詩聖杜甫,晚年的悲慘命運】
詩聖杜甫其一生大部分時間,活的相當自在,但天有不測風雲,詩聖的晚年悲天憫人,只活到五十九歲就跨鶴西去了。
筆者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顯示(簡述):
一.詩聖杜甫晚年過著浪跡天涯、顛沛流離的悲慘生活。
二.詩聖杜甫五十九歲時,終於在悲涼悽慘中走完了他人生中、浩浩蕩蕩而又坎坎坷坷的一生。
三.詩聖杜甫晚年飢寒交迫、窮困燎倒。
四.詩聖杜甫用詩歌如此描述自己的晚年:“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一一見杜甫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五.詩聖杜甫在一生中,曾經賣過藥、做過生意,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也反映出詩聖生活中一段辛酸和難忘的歷史。
六.詩聖杜甫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中醫學家,他研究和培育著各種藥草,不時派人或自己將藥材送到城裡,換取藥價,來填補生活中的資金空缺。
詩人杜甫的一生,特別是他的晚年,正如題主所講到的“杜甫是悲情終結他一生的詩人”,他在那個動亂的時代,命運也如此的悲慘,令人唏噓不已而如此的不相信。
-
7 # 魏牧童
杜甫亦想向李白那樣浪漫,無奈各方面條件不具備,所以他就在現實中比較清醒地活著,其詩似乎是這種活法的表現......
-
8 # 趙二小的文藝江湖
雖然杜甫寫了大量的讓我們感到悲傷抑鬱的詩作,但我仍感覺杜甫的骨子裡,不是一個悲情的詩人!
所謂“悲情詩人”,就是性格上是“悲觀失意”的,對生活是充滿了絕望的,但杜甫是悲觀的嗎?是絕望的嗎?我這就來梳理一下杜甫的一生。
他出生在“文章吾家事”的杜家,祖父杜審言,是唐詩的奠基人。他在自傳詩《壯遊》中說“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說明他生下來就是異常聰明的,因為他的家世,因為他的聰明,所以他“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在十四五歲的時候,就是各種世家名流的座上客了!
這樣的杜甫,可能是一個悲觀的人嗎?根本不可能,從他的又一句詩中,“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我們還知道他應該還是個特別豪爽的人,更是個嫉惡如仇的鐵骨錚錚的硬漢子!
悲觀的人無論如何是說不出這樣的話的,他還說他年少時候就結交的都不是同輩份的人,都是蒼老的智者們,“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他喝完酒後,看周圍的人,是都不如他的眼,所以他又說“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如此自信,甚至已經有點自負的杜甫,怎麼可能是悲觀的人呢?也許有的人該說了,這是年少時候的杜甫,壯年老年的杜甫變悲觀了!真的是這樣嗎?我又讀了他的一些詩句,我認為杜甫從來就沒有悲觀過的,他雖然寫了大量的悲情詩句,那只是失望,只是痛心,只是鞭笞,根本反映不出杜甫性格上的一點悲觀!
相反,只要生活不虧待他,杜甫立馬就會送給生活一朵花的!
這是安史之亂爆發後的第二年,他終於做了官,當時的皇帝給他賜了一件衣裳,他立馬就高興的幾乎要跳起來,趕緊寫了一首《端午賜衣》來答謝。
端午日賜衣 杜甫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這裡明顯就是歌頌皇帝了,這首詩還有點淡淡的馬屁味,其實懂得拍馬屁的人,都是渴望讓自己過得更好的人,也是相信未來的人,所以杜甫即使到了近五十歲的時候,依然對生活還是有熱情的,還是渴望有一番作為的。
這是近五十歲的杜甫,沒有悲觀!那麼晚年的杜甫呢?有人該說他有“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句子,這還不悲嗎?我想說,杜甫是很悲,但只是悲傷,根本不是悲觀。
旅夜書懷 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悲觀的人在這時候,因為依靠沒了,看不到將來,會自暴自棄,甚至會跳江自殺的。但是杜甫看到的是什麼景象呢?他看到的是“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的大氣魄景象,杜甫的一嘆,只是對自己顛沛流離一生的無奈感慨罷了!他對生活還是充滿了喜歡的,要是不想著向前,他也根本不會思考自己下面要到哪裡去!
我們的古人善於給人做總結,名句“徐渾千首溼,杜甫一生愁”似乎是給杜甫做了個很好的總結,但是我想說,這句雖然傳播的廣,但是它還是太片面太狹隘了,我們生活在世間,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都是有很多面的,不能因為杜甫的詩裡面,有大量的愁腸,就認為他就是“一生愁”的!
我一直感覺,在成都的杜甫,才是最真實的杜甫,那段生活因為有嚴武的接濟,他終於過了一段正常人的生活。所以他能寫出那麼美好的《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若能讓杜甫現世安穩,他立馬就會讓自己歲月靜好的。不過在《春夜喜雨》中,我們感受到的還只是杜甫思想上的恬淡和幸福,是一種感受,是虛的。他在他的另一首《江村》裡,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這首詩讓我們看到,他壓根就是知足常樂的樂天派。
江村 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這是杜甫草堂修成後不久,他把全家人都接來,一起生活的畫面。“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多麼和諧美好的意象啊!這像是悲情的人看到的景象嗎?杜甫這時候是沉浸在了自己天倫之樂裡,因為他眼前看到的太美好了,是“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少年了,杜甫才能享受到如此簡單又平凡的幸福,他對生活的哦要求,是真的不高的!
這樣的畫面,我不相信骨子裡充滿悲情的人,能看的到,能寫得出!
所以說,杜甫根本就不是一個悲情的詩人,他骨子裡還充滿了樂觀和積極向上,還長了一雙善於發現生活美好的眼睛,雖然他經歷的世事滄桑,眼見了家國浮沉,但是這些只是激發了他那悲天憫人的關懷終生的情懷,而沒有影響到讓他變成個悲情的人!
這也是我寫了一年多《中國詩詞大會》的最大收穫,它重新讓我認識了杜甫!
-
9 # 推理館楊掌櫃
是的,從很多方面來看,杜甫都稱得上是悲情詩人。
第一,從時代背景上看,杜甫身處安史之亂前後,正是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拐點。杜詩號稱“詩史”,正是指杜甫詩中記述了大量的時代苦痛。“三吏三別”、《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皆是人間慘劇,詩人不僅看到了這一切,還要用他那天才的心靈反覆品味並進行藝術的加工創造。杜甫內心的巨大傷痕可想而知。
第二,從個人經歷上看,杜甫的人生也極不順暢。早年雖然頗有才名,卻沒能考取功名。同李白笑傲江湖著優遊了數年,到了35歲時,杜甫還只是個無業遊民。之後決心參加科舉,偏攤上李林甫當權,全國考生無一錄取,就這樣困守長安長達十年,窮困潦倒為生計奔波,幼子竟致於餓死。之後便是八年安史之亂,國家秩序崩潰。直到馬嵬驛兵變,太子即皇帝位,杜甫前去擁護,得了小官職,不過很快便又貶官。之後寄居成都草堂,晚年離蜀漂泊,終逝於小船上,僅僅活到59歲。杜甫的一生,坎坷艱難,壯志未酬,十分悲苦。
第三,從藝術風格來看,杜甫更是典型的苦瓜臉,幾乎每個學生都見過他那愁眉不展聖哲般的肖像。杜詩之中,自傷自憐自悲自嘆的感情比比皆是,到處充盈著“悲”、“哀”、“病”、“苦”、“恨”、“嘆”、“淚”之類的負性詞彙。即便描摹絕代美人之芳華,用句都是“幽居在空谷”、“餘姿映寒日”;眼見鮮豔明媚的景色,便如春花春鳥,竟致寫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再如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已是極為壯觀之天地夜色,卻偏偏映襯著末句的“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以樂景襯哀情”,已成為杜甫詩歌的典型技法。
綜上,無論從時代背景、個人經歷、藝術風格上看,杜甫的確都是一位悲情的詩人。然而,又有哪位詩人不悲情呢?詩人之所以為詩人,正是因為他們對於情感、社會、人生的極為敏銳超前的感受能力。當詩人將個人感受加以個性與天才的熬製凝練,詩歌便產生了。
-
10 # 木頭奶奶
杜甫究竟是個比較悲情的詩人。原因有如下幾點:
1.一生不得志。杜甫曾參加幾次科考,卻沒能得到好成績。一心想要為朝廷效力,卻沒有機會。這種不得志自然使他特別傷感又無奈。
2.社會動盪不安讓他為真實的現狀而憂心。由於當時的安史之亂,讓他看到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使他進一步認識到現實狀態。在憂慮自己生活的同時,也為百姓的生活擔憂。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就有這樣的描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杜甫生活的困苦,以及他那種憂國憂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正是他這種大愛精神才讓他成為詩聖。
回覆列表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杜甫從小接受嚴格的詩書教育,七歲開始習詩。杜甫正處於唐朝由盛而衰的亂世,尚武、建功立業是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追求,正所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杜甫的儒家情懷和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不合拍的。可以說,他是一個悲劇性的大詩人,一個終生飽受苦難而藐視苦難並在苦難中成長的詩人。
“百年歌自哭,未見有知音。”,杜甫的人生是寂寞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的《望嶽》是一生信奉儒家的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裘馬輕狂的杜甫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卻在描述了絕版的泰山風景後,道出了自己決心進入領導高層一展抱負的儒家情懷。現實的無奈,使他這位胸懷天下的大儒,在尚未起飛時就折斷了翅膀。
在那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黑暗年代,他的人生道路極其困頓,一家人甚至衣食無著,靠朋友接濟度日。
公元755年,杜甫費盡心機投詩獻賦,總算謀得了一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官階是正八品下,頂多相當於現在的副科級。以後又陸續擔任過左拾遺、華州司戶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虛銜,離權力的“絕頂”甚遠。在當左拾遺時還因上書營救大臣房倌而得罪了皇帝,幾乎掉了腦袋。
杜甫,一心為國可是君主卻不領情,一生顛沛流離甚至飢寒交迫,連個居家的茅屋也為秋風所破。才華出眾的杜甫真是倒黴透頂,最後黯然病逝於湘江的一條小船中。
現實的殘酷,可以使一個詩人的生活窘迫,卻不能讓一個詩人倒下。“安史之亂”後,杜甫被叛軍所獲,押送長安。一面是囚徒的生活,一面是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家人的掛念。面對長安的春色,他悲從中來,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詩一揮而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切膚之痛,亡國之恨,使人身臨其境,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杜甫寫愁,但從不說愁。那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那個動盪年代的歷史見證,所以杜詩又稱史詩。但杜甫的愁決不是那種“慼慼慘慘切切”的個人之愁。儘管食不果腹,居無定所,但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使他始終與國家同命運共呼吸,換言之,與廣大勞苦大眾同悲同喜。“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詩帶給我們的,除了具備詩歌藝術本身的愉悅外,還向我們展示了歷史的畫卷和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字字句句和我們的心靈手掌相握從而給我們以靈魂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