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正經的小春哥
-
2 # Global防尉
相信看過《拆彈部隊》的友友都應該知道,電影中主人公穿著厚重的拆彈服踉踉蹌蹌的參與到拆彈工作中,其實這也是美軍拆彈部隊的真實寫照。如果防彈衣也採用全套裝的話,確實理論上可以減少士兵的傷亡,但是行動效率緩慢,作戰能力降低,戰場局勢變幻莫測,實際傷亡可能更多。
根據我們的人體結構也可以看得出來,人體的主要器官大都存在於胸部,當然頭部更為重要,同時也突出了頭盔的重要性。一旦子彈擊中胸部,會瞬間使胸腔膨脹,導致大出血,會出現休克或者死亡,如果擊中心臟等重要器官,那麼性命就難保了。然而擊中手臂或者腿部,加以搶救,最多引起截肢,不會有生命危險。
在戰場上,士兵為了儘可能的挫傷敵軍,減少彈藥的損耗,大都會選擇對敵方士兵胸部進行瞄準打擊。按照人體的相對面積來看,胸部面積最大,著彈的可能也最大。畢竟一般計程車兵很難做到狙擊手那樣一擊斃命的高階操作,這時儘可能的讓對手喪失行動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
3 # 不正經的軍棍
防彈衣這個東西,設計製作的時候,不光要考慮防彈問題,還要考慮使用上的問題。不可能盡善盡美,滿足一個條件,就要捨棄另一個。
防彈衣要麼是插板的要麼是凱夫拉的,插板的防彈衣,其實還是很影響動作的,即便是軟質的防彈衣,依舊對人的行為會產生影響。
防彈衣這個東西,其實是戰場上是放炮彈碎片用的。絕大多數傷亡,都是透過炮彈爆炸造成的,而不是直接射擊在人體。而防彈衣,可以很好地起到這個作用。頭盔這個東西,其實也是一樣的用途,它們的作用是儘可能減少傷亡。
頭盔護住的是人的頭部,防彈衣護住的是人體軀幹。這兩個地方,都是致命的地方,中了一槍,十有八九就是掛了。而四肢不同,四肢中槍了,生還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保護四肢,死的更慘
戰場上,很多戰術動作,都是透過胳膊腿完成的,一旦把四肢保護起來,結果就是,四肢會被束縛,行動會受到限制,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說別的,就是一個換彈匣的動作,胳膊上包上一些材料,動作肯定變慢。腿上包上,跑都跑不動,還打什麼?很多人玩過LOL吧,很多時候,沒出鞋,行動上就變慢,逃跑都慢。打仗更是如此,稍不留神,慢一點,小命可能就沒了。
而且,穿上更多的護具,還會有個影響,就是太重,太熱,對於體力消耗非常大,尤其穿在腿上,影響更大,需要發更多的力,出更多的汗。
全身被護具包住,不是現代士兵乾的事,是中世紀時期,歐洲的騎士們做的。他們才會把整個人都包住,儘可能的減少受傷的機率。他們動作非常遲緩,行動受到的限制非常大。
現代將整個人都用護具保護起來的,只有拆彈手。而其他士兵,只穿個防彈背心戴上頭盔就可以了,多加別的,不光用處不大,而且還有副作用。
-
4 # 麥田軍事觀察
這個問題倒不在於技術上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在於有沒有這個必要的問題,防彈衣只是現代士兵所裝備的一件裝備之一,不是所有裝備。
任何一款裝備在研發時都存在著技術上的許可取捨問題,不是說能做到什麼就應該做到什麼,而是做到什麼為合適,以防彈衣來說,雖然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到他多大做多厚,達到什麼樣的效果等等都是有講究的,防彈衣的防彈效果實際與重量以及體積有著直接的關係,為了追求強大的效果而失去,造成重量過大或體積過大都是個問題,士兵穿著要執行各種任務,完成各式各樣戰術動作,在這種情況下,防彈衣以不想影響士兵的活動為前提,僅僅防彈效果好而造成士兵活動笨拙,那是無法接受的。
故而達到什麼樣的效果都是有限制的,不是隨隨便便,這實際上就是現代技術在研發當中的一個取捨問題,現代防彈衣雖然看著像那個背心,這已經是一個非常理想的狀態,可以有相當好的作用,可以保護人體最致命的部位,還能保證良好的靈活等,不影響士兵的作戰行動,不能夠保護人的全部,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代價。
-
5 # 桌面戰爭兵棋
防彈衣,其實就防護區域來說防彈背心更貼切
矛與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矛與盾就代表了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兩大裝備——司職進攻的武器以及用於防守的防具。在戰爭中,雖然似乎武器要更重要一些,畢竟沒了武器基本就沒什麼戰鬥力,也就別打仗了。但是防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同樣擁有武器的情況下,擁有防具的一方顯然會佔有明顯的優勢,變相地起到了提高戰鬥力的作用。所以但凡是有點條件的軍隊,都會為自己計程車兵配上一些防具,及可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也有助於降低人員的傷亡,以儲存有生力量。而對於現代戰爭來講,士兵的武器自然就是各式各樣的槍械了,那麼針對槍械而生的防具就是防彈衣及防彈頭盔了。
中世紀身著全身鎧甲的重灌騎士,緩慢而強大
就從防護原理來說,今天的防彈衣和當年的盔甲並無二致,都是透過某種材料來抵擋來自武器的傷害,不外乎是古代的材料比較有限,主要就是鐵等金屬,而今天能選擇的材料更加多樣了而已。現在的防彈衣按防彈材料來分類的話大致可分為硬體防彈衣、軟體防彈衣以及軟硬複合防彈衣。硬體防彈衣呢,主要就是指以鋼板、鋁合金等金屬材料或者氧化鋁、碳化矽等硬質的非金屬材料為防彈材料製作的防彈衣,這類防彈衣沒什麼技術含量,缺點也很明顯,過於厚重,重量可達20千克,會明顯影響士兵的行動能力,所以硬體防彈衣現在基本已經被淘汰了。
一戰時期出現的鐵甲防彈衣
然後就是軟體防彈衣,軟體防彈衣就是以軟性材料製成的防彈衣,其中比較有名的代表就是美國凱夫拉防彈衣,所謂的凱夫拉是一種高效能纖維織物,主要透過吸收子彈的能量來達到防彈的作用。軟體防彈衣的優點就是重量輕,美國以6層凱夫拉織物構成的輕型防彈衣重量僅為3.8千克左右,不會為士兵增加太大的負擔,而且由於是軟性材料,其穿著舒適性相比於硬體防彈衣也要好得多,此外還可以內穿以加強隱蔽性,所以除了士兵,警察、警衛以及需保護的人物都可以方便使用。但是軟體防彈衣的缺點就是防護能力沒有那麼強,頂天了也就抵擋一下手槍子彈,光靠軟性材料想要抵擋步槍子彈還是太勉強了。而且由於織物纖維是依靠織物的變形、破壞來吸收子彈的能力,所以這種防彈衣在抵禦了第一顆子彈過後防彈能力就會產生明顯的下降。
全副武裝的美軍士兵,防彈衣是作戰標配
最後就是複合材料的防彈衣,這種防彈衣就是結合了硬體材料和軟體材料的優點,當子彈擊中防彈衣時,先由硬體材料來和子彈“硬剛”一波,使子彈產生形變或斷裂,消耗掉子彈大部分的能量,然後再由軟體材料吸收掉剩餘的能量,這樣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防止由於軟體材料剛度不夠而導致貫穿情況的發生。複合型的防彈衣既可以擁有較強的防彈能力,又不至於太重而影響穿戴者的活動。還是以美國的凱夫拉防彈衣為例,在不加插板的情況下,可以達到美國NIJ ⅢA 級的防護水平,也就是可以抵禦9毫米高速彈的水平。而在前後各加一塊碳化硼陶瓷插板後,可以使其防護能力上升至Ⅳ級,也就是可以抵禦7.62毫米的穿甲彈的水平。當然,防彈衣也會增重至7.4千克,不過考慮到生命可貴,這點負重上的犧牲還是可以接受的。
身著防彈衣的美軍士兵,可以看到其防彈衣帶有護檔
總的來說,軟體防彈衣由於其輕便的特點,可以在多種場合下使用,對於一般的警察或者政要人士來說,能防禦手槍彈就足夠了。而複合型防彈衣雖然重一些但同時也擁有較強的防彈能力,所以在戰鬥強度更大的軍隊中被廣泛採用,同時複合型防彈衣也代表了未來防彈衣的發展方向。介紹了那麼久的防彈衣,也拿防彈衣和盔甲進行了對比,但是防彈衣雖然稱為衣但實際上主要只防護軀幹部分,所以稱之為防彈背心更為合適。那為什麼防彈衣不做得像古代中世紀盔甲那樣覆蓋全身呢?
《拆彈部隊》劇照,身著拆單服的人看起來比較臃腫且行動不便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防彈衣只在軀幹進行防護是在防護效能和便利程度之間權衡利弊過後的決定。首先就人體來說,絕大部分重要的器官都分佈於軀幹,軀幹受傷導致死亡的機率非常高,有粗略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軀幹受傷而死亡的傷員佔到了70 %。相比於軀幹受傷容易導致死亡,四肢如果不幸中彈雖然也會導致戰鬥力喪失,甚至可能有截肢的風險,但只要處理得當,一般來說是性命無虞的。然後,再來看防彈衣,雖然現在的科技儘可能地使防彈衣在保持防彈效能的同時儘可能地輕便舒適,但不管怎麼說防彈衣也會增加士兵的負擔,尤其是高防護效能的軍用防彈衣,隨時隨地負重7千克也不是刻意輕易無視的。如果真要把四肢也防護上,防彈衣的重量肯定會成倍地增長,而且四肢本就是決定人靈活性的關鍵,在四肢上加上這些負重無疑會直接影響士兵的行動能力。緩慢而強大的中世紀的全盔甲騎士就是很好的例子,或者當今的拆彈兵也是很好的例子,穿著厚重的防彈服會對行動造成多大的影響,大家應該在諸如《拆彈部隊》等影視作品中有所體會。所以,過分地追求防護效能反倒會影響到士兵的作戰能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過猶不及。
中國維和部隊,可以看到中國防彈衣除了護頸還增加了護肩
說了這些,想必大家已經理解了為什麼防彈衣只做到了背心的程度。最後可能有人問,雖然四肢不重要,但是脖子和襠部還是比較重要的吧,應該值得防護一下吧。這個想法確實很有道理,所以有的防彈衣也確實考慮到了這點,還是以之前的美國插板凱夫拉防彈衣為例,它就可以加裝護頸和護檔,只不過相應地重量也會增加到8千克以上,這個就看實際情況的需要和個人的取捨啦。總之,防彈衣再加上防彈頭盔,就是現在單兵作戰的主流護具,它們的誕生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中拯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矛與盾的發展依然會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螺旋上升。
遊戲《絕地求生》中的三級甲,應該是帶插板的軍用防彈衣
-
6 # 嘯鷹評
要求不高,扛上二十斤的東西跑五公里去,跑上兩公里你就會明白防彈衣包裹四肢的想法是多麼的愚蠢。
軟質防彈衣的重量一般是在兩三公斤左右。
如果加上防彈插板的話,重量會大於5公斤,更何況士兵在作戰的時候,要穿的可不僅僅是一個防彈衣,武器彈藥備用彈匣都得算上,這一套少說也得有十幾公斤!
防護效能強點的防彈衣會稍微增加覆蓋面積,但是也大不了多少,原因就是一個字,重,短兵相接都時候可不是站樁對射,而是需要不斷的進行機動,重一公斤,都會讓士兵都負擔更大一籌,就有可能在戰爭中拼消耗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而死。
所以防彈衣要保證的僅僅是死不了,而不是全須全尾的下來。
所以說護住頭和軀幹已經不錯了,別指望更多,撐死了給你來個護襠
就這個還是一群男兵強烈要求之下才加上的,畢竟要是沒了那根,還不如死了算了,高層想了想很和邏輯,所以嘛,加上吧,畢竟當個太監確實夠絕望的。
至於為啥加護襠就不說重量了?
原因很簡單 我就是不穿防彈衣也得把護襠帶上
脖套也是同理
就這還沒算多餘的重量對士兵靈活性的影響。
所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有個防彈背心就不好吃了
-
7 # 軍武吐槽君
防彈衣分為軟質防彈衣和硬質防彈衣,你所說的防彈背心其實就是軟質防彈衣的一種,防彈衣之所以只保護前胸和後背,主要是軀幹部分是最大的受彈區域,而且也是人體主要器官的要害區域,保護好這部分割槽域,即使中彈那也是不會是致命傷(腦袋上有頭盔),所謂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軀幹部位便是刀刃!(這個小姐姐槍法就不錯,槍槍爆頭瞭解一下?)
那要是把四肢也包裹上防彈衣呢?我勸你還是省點心吧!軟質防彈衣都是由防彈尼龍、芳綸纖維等編織的無緯布加工出來的,而且一般都是疊加十幾層甚至幾十層,只有這樣子彈在擊中後比能不貫穿,防彈衣才有時間進行拉扯緩衝削減子彈威力。軟質防彈衣雖然也是布,但卻是幾十層厚厚的跟尼龍繩一樣的布,這樣的衣服穿在身上就已經喘不過氣了,你要是套在手上,這是自我捆綁?不打算拿槍了?那如果是硬質防彈衣呢?這玩意兒其實跟鐵沒什麼區別,大部分都是陶瓷或者凱夫拉材質的插板,硬的跟磚頭似的,而且重量相當重!美軍的攔截者防彈衣,每一塊碳化硼陶瓷插板重量為3.6千克,把這玩意兒給你雙手雙腳各綁上一塊,總重接近30斤,你還想打仗開槍?先走兩步吧您嘞!當然了,人體外覆蓋全裝甲當然是未來趨勢,鋼鐵俠這種科技將來必定是要實現的,不過前提是人體外骨骼技術的突破,只有外骨骼發展的,才能挑戰人體體力的極限,增加重量更大的外覆全裝甲,今兒形成一個完整的作戰系統,甚至演化成人體在內部操控機器作戰的類似機甲戰士之類的模式!
-
8 # 冷兵器研究所
防彈衣本質上是增強穿著者防護的一種裝備,其實跟古代的鎧甲是一個概念。
很多人以為戰場上盔甲的作用也是保護脆弱區域,減少受傷機率。但其實不然,盔甲增加的是存活機率!
好盔甲,首要的一點是在相應的防禦等級下做到更輕便。更輕,意味著在戰鬥中的體力優勢越大,生存機率會更高。過重,則可能意味著生存機率會減少。
比如著名的1997年北好萊塢銀行劫案,兩名劫匪身穿重型防彈衣、手持自動步槍。結果趕來的警察手中的手槍和霰彈槍根本無法對其造成致命傷害,於是場面一度失控。雖然最後趕來的警員達到了300多名(實際投入戰鬥的是32名),但反而被劫匪所一直壓制。據說甚至出現警察害怕遭遇還擊而不敢開槍的情況。槍戰持續了18分鐘後,裝備自動步槍和衝鋒槍的特警隊趕到了,但也是靠對方的失誤以及射擊劫匪缺乏防護的小腿以下部分,才最終解決了劫匪。
而19世紀七十年代末,澳洲有一支著名的劫匪團伙:凱利黨。在1880年6月27日,他們與警察的最後一戰中,他們裝備了四件用耕犁板做成的“板甲”。根據試驗,他們的盔甲能在十步之內抵擋得了馬提尼—亨利步槍的子彈。結果,警方與在旅店裡的四名凱利黨槍戰長達七小時,打出約1萬5千發子彈,最後也是靠射擊對方無防護的小腿和圍困放火才制服了對手。
也就是說,防彈衣是可以連四肢都防護住的,但那樣的話,人基本就很難運動了。那兩波劫匪都是慣匪,如果不是被那些沉重的防彈衣所拖累,有可能早就逃出警察的包圍圈了。
所以真穿得太多了,防禦面積上去了,但行動不便,打贏追不上,打輸跑不掉,缺乏持續作戰能力,到了實戰中,真的很容易出問題。
-
9 # 第一電力
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用不著像那些回答一樣,那麼多長篇大論。我穿過防彈背心,防刺背心,排爆服,搜爆服,感覺第一是硬,四肢包覆後行動不靈活。不要以為軟質防彈衣或者防刺服就是軟的,比衣服硬多了,加上插板或者增加凱夫拉厚度那就更硬。
第二不透氣,熱,夏天容易中暑,特別排爆服,一輪下來裡面像水溝裡一樣又溼又臭,只有比較好的帶通風製冷。
第三沉重。排爆服就是全包的,防護指標不同重量也有差異,全套三十多到四十公斤,一個人根本穿不了,走起來也很慢,除了手,很多動作是做不了的。
所以,沒有外骨骼系統,單兵就不要想全包防護了。能穿著不帶頭盔的排爆服跑起來甚至能蹲著,那就算高手,建議調炮兵或者當班機手。
防彈衣這個東西,其實是戰場上是放炮彈碎片用的。絕大多數傷亡,都是透過炮彈爆炸造成的,而不是直接射擊在人體。而防彈衣,可以很好地起到這個作用。頭盔這個東西,其實也是一樣的用途,它們的作用是儘可能減少傷亡。
頭盔護住的是人的頭部,防彈衣護住的是人體軀幹。這兩個地方,都是致命的地方,中了一槍,十有八九就是掛了。而四肢不同,四肢中槍了,生還的機率還是挺大的。
矛與盾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矛與盾就代表了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兩大裝備——司職進攻的武器以及用於防守的防具。在戰爭中,雖然似乎武器要更重要一些,畢竟沒了武器基本就沒什麼戰鬥力,也就別打仗了。但是防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在同樣擁有武器的情況下,擁有防具的一方顯然會佔有明顯的優勢,變相地起到了提高戰鬥力的作用。所以但凡是有點條件的軍隊,都會為自己計程車兵配上一些防具,及可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也有助於降低人員的傷亡,以儲存有生力量。而對於現代戰爭來講,士兵的武器自然就是各式各樣的槍械了,那麼針對槍械而生的防具就是防彈衣及防彈頭盔了。
現代戰爭絕大部分傷亡,是被炸造成的,而不是槍等輕武器。即便是伊拉克戰爭,算上隨後漫長的治安戰,反美勢力在重武器基本沒有的情況下,槍也只造成了美軍16%的斃殺和8%的受傷。雖然一般直觀上認為步兵交戰都是槍戰,然而打出去會炸的各種大小武器,有著遠比槍支大的殺傷威力和有效射程。
然而,誰也不會設計一種能抗住各自炮彈炸彈導彈等爆炸物的盔甲,然後穿在身上。而且在步入熱兵器之前,輕甲化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中國在14世紀開始輕甲化,西方則在16世紀開始,防彈衣這種東西不過是有錢閒燒的西方富國毆打小朋友時花式減損的一種奢侈品而已,屬於金鋤頭耕地式的操作。真的要和大國打起來,為了那麼百分之五左右的傷亡花錢把士兵整的跟個球一樣值不值還要兩說。
防護效能強點的防彈衣會稍微增加覆蓋面積,但是也大不了多少,原因就是一個字,重,短兵相接都時候可不是站樁對射,而是需要不斷的進行機動,重一公斤,都會讓士兵都負擔更大一籌,就有可能在戰爭中拼消耗的時候因為體力不支而死。
所以防彈衣要保證的僅僅是死不了,而不是全須全尾的下來。
所以說護住頭和軀幹已經不錯了,別指望更多,撐死了給你來個護襠
手腳的面積小,抵消不了穿透力,打中手腳一樣造成傷害,最後身體不協調容易被敵人近距離打頭沒辦法躲避,所以沒必要防範手腳。
而且手腳沒那麼容易打中。防彈服保護好身體保你不死就可以了,防穿透力防不了打擊力,但是不怎麼影響協調性。
還有就是防彈服不管什麼材質,它的摺疊伸拉效果不好,容易壞,像穿排爆服那樣手腳都保護好就沒有協調性了,廣東話叫阻手阻腳,成了固定靶,敵人可以用火箭彈手榴彈把你炸死。
以上都是我想象出來的,真實情況就不知道了。但是軍隊沒意見還是科技水平沒到那個程度就要靠軍隊和科技工作者解決問題了。
-
10 # 鷹鴿分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說白了就是現代防彈衣為什不能搞成古代全防護盔甲那般。
這裡就需要充分理解古代盔甲全面防護的本質,首先從盔甲發展歷程來看,古代盔甲有輕重之分,重型盔甲在中國莫過於南北朝時期的重甲騎兵,可謂是防護到了牙齒。
其次,從材質來看,有最原始的皮革材質,也有後來的鐵質材料,發展到滿清時期甚至出現了紙質材質;但重量卻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數量級。
防彈背心最早誕生於一戰時期,其設計考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歐洲時代騎士鐵甲的影響,未來防禦初速比傳統箭矢要快甚多的子彈,自然在材質上就有極大的選擇被動性,或者說可選擇的材料種類並不多。
防彈衣,又叫避彈衣,顧名思義就是為了防禦子彈和彈片而誕生的。
無論是子彈還是爆炸產生的彈片,都具有相當大的動能毀傷性。一般現代步槍的初速都在七八百米每秒左右,就算是普通炮彈爆炸產生的彈片的速度更高,可達上千米每秒,且不同方向彈片的速率也不相同。
鐵質材料成為誕生之初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即防彈鋼板;後來又出現了凱夫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陶瓷插板等新興材料。這些材料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強度太高,製造延展性不強。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雖然在硬度和可加工性上取得較大突破,也遠優於傳統鋼板、陶瓷等材質,但和我們衣著用的普通纖維相比那差的並不是一丁半點,故而作為全身防護材質暫時並不能實現。
這裡就引申出了,防彈衣的輕重之分。輕型防彈衣主要以防護彈片為主,重型防彈衣之“彈”主要指的是各種口徑的子彈;兩者防禦目標不同,材質自然也不盡相同,防護面積也有較大差異。
以舉例輔助理解,中國當前現役的防彈背心主要有04B型防彈背心和06式重型防彈背心。04B主要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材料,強度比普通的芳綸纖維材料高出20%左右,比鋼絲大致提升了5-10倍,防護面積只有前胸和後背兩大部分。
06式重型防彈衣採用典型的複合裝甲插板,整套由護喉、護頸、護肩、護臂、護肋、護襠以及傳統正反面防護在內的七大板塊構成,大大增加了防護面積,同時在重量上也將近04B的三倍之多。
這就是輕重防彈背心的本質差別,防護面積和重量是成正比例關係的。
由於材質的延展性和可加工性並不強,這就導致所有的部件硬度較高,舒適性也不強。這種材質想要打造全身高面積防護,將極大限制穿著人員的行動敏捷性和機動性。
現代士兵對於各種技戰術要求遠高於古代士兵,戰術種類包括進攻動作、防禦動作、行軍動作還有各種射擊動作等等。南宋金人以防護聞名天下的“鐵浮屠”,最終還是敗在機動性上。
顯然這種思路是不可行的,不然盔甲也不會在材質上一降再降,主要目的還是拓展肢體活動靈活性和降低重量。
畢竟,現代戰爭中,近身肉搏的機率越來越小,防彈衣的本質也不是防禦刀刺的,果真哪般還不如選擇更輕便的防刺服更為管用,因此防禦面積也沒必要太大。
子彈和彈片都是以高速度飛行,生理學上人體正截面最大的就是上半身前胸後後背,身體主要致命器官也主要集中在這一區域,中彈機率最大,危險性最強的上半身軀幹就成為現代防彈防禦的重點。
至於頭部有頭盔防護,手臂和四肢的中彈率相對較低,與其無謂增加防護降低穿著者的靈活性,倒不如最大限度的釋放靈活性,以機動來進一步降低中彈機率,似乎更為實際。
也是士兵真正所需求的。
回覆列表
現代戰爭絕大部分傷亡,是被炸造成的,而不是槍等輕武器。即便是伊拉克戰爭,算上隨後漫長的治安戰,反美勢力在重武器基本沒有的情況下,槍也只造成了美軍16%的斃殺和8%的受傷。雖然一般直觀上認為步兵交戰都是槍戰,然而打出去會炸的各種大小武器,有著遠比槍支大的殺傷威力和有效射程。然而,誰也不會設計一種能抗住各自炮彈炸彈導彈等爆炸物的盔甲,然後穿在身上。而且在步入熱兵器之前,輕甲化已經持續了幾百年,中國在14世紀開始輕甲化,西方則在16世紀開始,防彈衣這種東西不過是有錢閒燒的西方富國毆打小朋友時花式減損的一種奢侈品而已,屬於金鋤頭耕地式的操作。真的要和大國打起來,為了那麼百分之五左右的傷亡花錢把士兵整的跟個球一樣值不值還要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