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初中開始閱讀安妮的文字,持續到高中、大學,從《告別薇安》到《彼岸花》《八月未央》《薔薇島嶼》,再到《蓮花》《素年錦時》,以及後來的《春宴》《眠空》《且以永日》,還有她改名為慶山之後的《得未曾有》,她所有的作品全都收藏在書架上,包括很難買到的《古書之美》和音樂文集《月》,也曾一度將她的文字視之為毒且甘之上癮,只是後來粉轉路人,這是我自己也未曾想到的。去年買了她的新書《得未曾有》,至今沒有看完,不得不承認我實在是看不下去。其實自《春宴》起,便有些失望了,原本對她這一長篇新作期望甚高,甚至超出了《蓮花》,但讀完之後,覺得最基本的一點,我記不住裡面的人物,記亂了裡面的情節,遠不如《蓮花》。《蓮花》中的慶昭、紀善生、蘇內河,全部如同真實人物印在心中,故事讀完後讓人心境透徹且安定。但在春宴之後,我還是買了《眠空》和《且以永日》,結果依舊未能給我從前的感覺,直到最後的《得未曾有》,我知,或許我以後再不會買她的作品了。
早期的時候,只是覺得她的文字很獵奇,非傳統文學,她筆下的邊緣城市,以及邊緣式的生活,都讓人覺得不真實卻又忍不住被吸引,而後漸漸痴迷,直到看完《蓮花》完全淪陷。個人認為《蓮花》是她所有小說中的巔峰作品,也可以說是分水嶺,在此之前的文字暗冷孤獨,所反映的內容殘忍現實,之後的文字則更傾向於內心世界的描寫,心態逐漸平靜安然。
她筆下的女子有一個標準的特徵——銀鐲棉布,性格也幾乎無異——堅韌果敢,獨立決絕。有人說安妮是一個喜歡寫在“大冬天穿著白色裙子,喝一杯涼水,赤腳在地板上走路”的人,一個因此害得無數妹子痛經的人。我很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如果閱讀她的文字只是為了模仿書中的人物,盲從的想把自己變成她筆下的銀鐲棉布女子,連自己的健康都可以不顧的人,還是不要讀安妮的好。我們讀一個人的書,就像一場對話,並不是要一味附和,每個作者都有寫的權利,而每個讀者都有閱讀和理解的權利。
也因受她影響,我的學生時代一直保持在路上,並不畏懼和退縮,我曾經寫過:“行走是一種生活,安妮賦予行走生命,於是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一站又一站流亡,一城又一城抵達,有時站在月臺上,會忽然忘了下一站是哪裡,只覺得,這將會是我一生的宿命。穿梭在陌生的城市,喧囂吵鬧,寂寞的人置身其中,忘了自己到來的初衷。”十九歲那年一個人走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上,灰濛濛的天空,人潮擁擠卻不覺溫暖,看到的全是人們眼中無盡的慾望,那是第一次,明白了安妮筆下的“孤獨”。常有朋友說我文藝,我也承認,然而文藝所附加帶來的,便還有執拗,陰暗,以及些許的負面情緒。
或許以後不會再買她的作品,但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她,只是越來越不懂她,不過安妮這樣的女子,是不需要別人懂的,她寫作從不為討好讀者,內心怎樣落筆便是怎樣,自成世界。有一句話放在安妮身上很合適,“毀了我的孤獨,就等於毀了我這個人。”所以,若是自己不能繼續讀她,那就停止便是。
自初中開始閱讀安妮的文字,持續到高中、大學,從《告別薇安》到《彼岸花》《八月未央》《薔薇島嶼》,再到《蓮花》《素年錦時》,以及後來的《春宴》《眠空》《且以永日》,還有她改名為慶山之後的《得未曾有》,她所有的作品全都收藏在書架上,包括很難買到的《古書之美》和音樂文集《月》,也曾一度將她的文字視之為毒且甘之上癮,只是後來粉轉路人,這是我自己也未曾想到的。去年買了她的新書《得未曾有》,至今沒有看完,不得不承認我實在是看不下去。其實自《春宴》起,便有些失望了,原本對她這一長篇新作期望甚高,甚至超出了《蓮花》,但讀完之後,覺得最基本的一點,我記不住裡面的人物,記亂了裡面的情節,遠不如《蓮花》。《蓮花》中的慶昭、紀善生、蘇內河,全部如同真實人物印在心中,故事讀完後讓人心境透徹且安定。但在春宴之後,我還是買了《眠空》和《且以永日》,結果依舊未能給我從前的感覺,直到最後的《得未曾有》,我知,或許我以後再不會買她的作品了。
早期的時候,只是覺得她的文字很獵奇,非傳統文學,她筆下的邊緣城市,以及邊緣式的生活,都讓人覺得不真實卻又忍不住被吸引,而後漸漸痴迷,直到看完《蓮花》完全淪陷。個人認為《蓮花》是她所有小說中的巔峰作品,也可以說是分水嶺,在此之前的文字暗冷孤獨,所反映的內容殘忍現實,之後的文字則更傾向於內心世界的描寫,心態逐漸平靜安然。
她筆下的女子有一個標準的特徵——銀鐲棉布,性格也幾乎無異——堅韌果敢,獨立決絕。有人說安妮是一個喜歡寫在“大冬天穿著白色裙子,喝一杯涼水,赤腳在地板上走路”的人,一個因此害得無數妹子痛經的人。我很不贊同這樣的說法,如果閱讀她的文字只是為了模仿書中的人物,盲從的想把自己變成她筆下的銀鐲棉布女子,連自己的健康都可以不顧的人,還是不要讀安妮的好。我們讀一個人的書,就像一場對話,並不是要一味附和,每個作者都有寫的權利,而每個讀者都有閱讀和理解的權利。
也因受她影響,我的學生時代一直保持在路上,並不畏懼和退縮,我曾經寫過:“行走是一種生活,安妮賦予行走生命,於是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一站又一站流亡,一城又一城抵達,有時站在月臺上,會忽然忘了下一站是哪裡,只覺得,這將會是我一生的宿命。穿梭在陌生的城市,喧囂吵鬧,寂寞的人置身其中,忘了自己到來的初衷。”十九歲那年一個人走在上海最繁華的地段上,灰濛濛的天空,人潮擁擠卻不覺溫暖,看到的全是人們眼中無盡的慾望,那是第一次,明白了安妮筆下的“孤獨”。常有朋友說我文藝,我也承認,然而文藝所附加帶來的,便還有執拗,陰暗,以及些許的負面情緒。
或許以後不會再買她的作品,但並不是因為不喜歡她,只是越來越不懂她,不過安妮這樣的女子,是不需要別人懂的,她寫作從不為討好讀者,內心怎樣落筆便是怎樣,自成世界。有一句話放在安妮身上很合適,“毀了我的孤獨,就等於毀了我這個人。”所以,若是自己不能繼續讀她,那就停止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