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知社

    《史記》中的人物傳紀分為三類,即《本紀》、《世家》、《列傳》。其中《本紀》為記載帝王一類人物的事蹟,而《世家》為記載諸侯一類人物的事蹟,《列傳》為記載重要人臣等一類人物的事蹟。

    但也許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同為帝國宰相,蕭何、曹參、陳平、周勃,乃至張良的傳紀,都稱為《世家》,比如:《蕭相國世家》、《留侯世家》等等。而李斯、張蒼等人的傳紀,卻被列入《列傳》,如:《李斯列傳》、《張丞相列傳》等等?

    其一,《史記》為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首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而與群策群力的官修史書不同,《史記》卻為司馬遷獨立完成。獨立完全的史書,就難免有個人主觀因素。比如,按理說。孔子應該列入《列傳》,卻被列入與諸侯並列的世家。項羽為楚漢之際的霸主,既被列入《本紀》,韓信、張耳等人為諸侯王,也該列入《世家》。

    其二,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廢分封而行郡縣。李斯雖貴為丞相,卻無寸土之封,且秦朝又短命,李斯亦被夷三族。而“世家”原本就有世代尊榮之意,可李斯的家族既沒有傳襲太久的富貴,其地位與那些南面稱王、割據一方的諸侯也不可同日而語。再則,秦朝是以諸侯兼併天下,如果李斯被列入《世家》,似乎,秦國曆史上那些功勳不亞於李斯的人物也不好安置。故而,司馬遷將李斯歸入了《列傳》。

    而漢朝建立之後,實行郡國並行制。蕭何、曹參、陳平、周勃,乃至張良等人,皆為漢室定國之重臣,參與決策定國。雖未被封王,卻也都有世襲爵位與封地,且傳襲數世。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張良等人的地位與貢獻,完全可以與周初異姓諸侯相併論,這是司馬遷對這些人特殊功績的肯定。而張蒼雖也為漢初丞相,且被封侯,但其貢獻及影響力也都不及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張良等人。故而,蕭何、曹參、陳平、周勃、張良等司馬遷歸入《世家》之列,而張蒼等人被歸入了《列傳》。

    參考史籍:《史記》等等

  • 2 # 過去理它作甚

    兩種評論一對比,優劣躍然紙上:一個所謂的君子,一個所謂的小人;一個褒揚,一個貶抑。兩人都不是來自世家,一個泗水卒史,一個上蔡文書,我不知史遷當時的標準是什麼,如果在這兩人中選一個入世家,那肯定是蕭何。世家是世代相沿的大家族,李斯已然五刑而亡,家亦轟然煙消,而蕭家是式旌礪帶,前景看好。

  • 3 # 左說春秋

    謝邀!題主問司馬遷為何將李斯入列傳,蕭何入世家問題,這是涉及《史記》分類標準問題。《史記》第130篇就各篇設定理由逐一作解答。《史記》設定《本紀》《世家》和《列傳》三部分記述歷史人物,其中《本紀》只收錄帝王一級主要人物和世次更替情況;《世家》則主要記述列侯一級人物及世次;《列傳》主要紀述傳主自身情況,其後人情況或略或無,屬一人之傳。

    按此標準劃分,李斯為相雖為侯級,但其三代被殺,無世次可記,只能入《列傳》。李斯傳筆墨很多,是精采篇章之一。太史公評價也高。若無因阿諛趙高,廢長立幼,斷送秦始皇大業,其功足可與周公、召公並並列。《史記》中秦代功勳無人列《世家》,根本原因在於秦統一到滅亡時間太短。無世次可記。

    漢丞相蕭何本人為文終侯,死後傳四代,多違法被除,最後一個立為贊侯。《史記》雖然略述,也算符合《世家》收錄標準。蕭何為守成有餘之相,雖列《世家》,但著墨並不多。比李斯淡化許多。

    總之,《本紀》與《世家》有尊卑之分,只是劃類分篇而已。至於傳主好壞、貢獻大小則在筆墨中,與分類無關。至於《世家》與《列傳》則區分於後世作為和爵位世次而已。如蕭何後世襲侯而違法,雖列《世家》,連後人名字也未提及。《史記》於漢,還是照顧的,也許是資料詳細的緣故或情有所寄。總而言之,無傷《史記》之公正。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司馬遷做《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屬個人修史,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司馬遷記史,有五種體裁: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其中,本紀、世家、列傳主要記錄人物史。

    本紀是全書提綱,是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世家是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和特別重要人物事蹟;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蹟和少數民族的傳記。表、書,則是一些人物譜系、禮儀制度等的記載,具有很重要的史學價值,但是可讀性卻不如本紀、世家、列傳。

    (司馬遷記史:無韻之離騷)

    以上的傳記題材分類,只是一個大略的規劃,涉及到具體人物,司馬遷會根據個人好惡而有所調整,比較有名的調整有項羽、陳涉。按照司馬遷寫史的慣例,項羽、陳涉都是一代而終,雖項羽有王霸之實,卻不是帝王;陳涉雖然首義,卻未成世家。可是司馬遷都給了他們高規格待遇:以本紀為項羽立傳,以世家為陳涉立傳。到了東漢班固修史時,就把這兩人都給降了格,都只給了列傳的待遇。

    一般來說,世家體裁古已有之,因王侯開國,子孫時代承襲,故稱世家。陳涉只是自己做了王,裂土封國,但只有6個月而已。司馬遷在書裡說“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意思是雖然陳勝沒有後代承襲王爵,但從其“首義”之功來說,天下諸侯亡秦都是繼承了陳勝的事業。因為有所繼承,故稱世家。可見,太史公記史,尤為看重功業。

    在史記裡,還有一個人物比較特別,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他做過王侯將相,按照功勞來說,符合世家的標準,但是韓信一代而終,其開創的事業(軍事)也沒有傳承,因為太史公就給了他一個列傳的待遇——《淮陰侯列傳》。

    (史記是個人色彩濃厚的史書)

    所以,太史公給人物記傳世家,有兩個標準:

    其一,王侯開國,子孫世代承襲。

    其二,功業顯著。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秦朝相國李斯和漢朝相國蕭何。

    雖然兩人都是帝國相國,但是區別也是很明顯的。秦王朝執行的是郡縣制,沒有分封,李斯雖然功高,爵位雖然高,但只是財政待遇而已,沒有土地和人民,不能稱為諸侯。而且李斯之死慘烈,被腰斬於咸陽鬧市,夷三族,李斯並無傳承,沒有世家譜系,富貴一代而終。因此,以始皇本紀綱下重要人物,給了列傳的待遇。

    秦朝好像是一個特例,不僅不封王,而且侯爵也是虛封。統一前,秦國還是有實封的,比如呂不韋就“出溫馨後就國河南”,此前的商鞅也被稱為“商於之地”,所以以地名稱之為“商”,李斯也當了秦國的丞相,卻只能“懷通候之印歸於鄉里”。而且秦國還特別苛刻,雖然給了異鄉人封侯的待遇,卻總是一代而終,比如商鞅和呂不韋,富貴沒有傳承下來。因為商鞅、呂不韋雖然裂土封侯,但也只是被記為列傳。李斯本來就沒有實封,富貴也沒有傳承下來,被記為列傳更是正常。

    太史公對李斯的評價。

    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蓺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太史公對李斯的晚節不保,表示了極大的憤慨。倒行逆施,直到諸侯已經反叛了,才開始想起來爭辯上書,不是晚了嗎?

    (李斯老來昏聵,晚節不保)

    說到這裡多說一點,秦朝速亡與這種超前的中央集權制度不無關係。秦始皇不僅沒有分封諸侯,連皇子也沒有分封,甚至還沒有立後,整個帝國都靠著法律和皇帝的權威來運轉,政權的穩定性相當脆弱。所以關東地區一朝反叛,遍地烽火;所以中央政府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所以前線章邯投誠,新安坑降。秦帝國的政權設計是失去平衡的,沒有能夠維護王朝運轉的勢力,一旦始皇帝駕崩,繼任者不具備威權,就難以駕馭帝國政權,秦朝因此暴亡。

    蕭何在漢朝初年,功封第一,食邑最多,其他功臣不服。劉邦這才說出瞭如此禮遇蕭何的原因,以獵人和獵狗來做比喻功勞大小。劉邦還說了一個重點,當初劉邦帥眾造反,這些人只有一兩個人跟著劉邦創業,而蕭何確實宗族幾十口子人都送到了前線。這兩個理由一經說出,其他人立刻服氣了。

    (蕭何持重,有識人之明)

    蕭何本人也極具智慧,在劉邦晚年,不斷對異姓諸侯用兵時,蕭何故意自汙以壞名節,以示沒有爭取民望的政治野心,這才保全了富貴,延續到下一代。一共有4世,皆得襲爵,後來坐罪失候,天子還派人尋找蕭何的後人來重新封為酇侯,這待遇是其他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的。

    太史公對蕭何很是推崇,他寫道:

    蕭何為吏,文而無害。及佐興王,舉宗從沛。關中既守,轉輸是賴。漢軍屢疲,秦兵必會。約法可久,收圖可大。指獸發蹤,其功實最。政稱畫一,居乃非泰。繼絕寵勤,式旌礪帶。

    司馬遷說了蕭何幾個重要的功勞:約法三章,收穫穩定的根據地;指獸發蹤,是沿襲劉邦的“獵人說法”;大權在握,卻不敢有絲毫懈怠。所以,蕭何世家以功得到皇室的禮遇,也不是偶然的。

    從立有大功、善始善終、富貴傳家幾個標準來說,雖然李斯和蕭何同為相國,蕭何為漢家天下打造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史稱“蕭規曹隨”;而李斯卻在晚年為一己私慾,毀了秦始皇的改革大業,將秦王朝推向了覆滅深淵。蕭何該當世家,李斯合當列傳。

    秦始皇待李斯不薄。李斯的幾個女婿都是皇室公子,可嘆一招走錯,富貴到頭。假使當初擁立扶蘇,李斯未必不受重用,何苦為他人做嫁?待其明悟,為不能在上蔡野地裡遛狗打獵,豈不是矯情?

  • 5 # 海天玄宇

    蕭何和李斯都是帝國的丞相,但是司馬遷只把蕭何列入世家,而李斯列入列傳,我想司馬遷的理由我們終究是不得而知了,我只能按照一般形態來考證一些可能性,供大家參考。

    《史記》分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部分。書、表比較枯澀,是一些典章制度和人物世系等,我們姑且不討論。本紀是記載帝王的具體事蹟,其次是世家,再次是列傳。不過司馬遷是比較有個性的史家。他也不是完全按套路出牌的。譬如項羽不是帝王,而司馬遷給項羽越級放在了本紀中,陳勝首義後失敗,也被高規格放在世家裡。這裡我們就比較佩服司馬遷,能在距離近的歷史時期寫出相對歷史真相。以至於後世的史家又把這兩個人物降級做史。世家一般都必須有傳承。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首,也是能得以善終的少數開國元勳之一,開創了蕭規曹隨的修養生息局面。蕭何功勞第一,是漢高祖確認,眾功臣附和的,無庸質疑。而且蕭何的家世和制度是有傳承的,如果按後來南朝梁武帝得帝位,還是顯赫的。即使在司馬遷時代,蕭何家世也是異姓裡最顯赫的,所以歸納進世家是名正言順,名至實歸。而蕭何能善始善終的大智慧跟李斯不是一個級別的境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具體看兩者的史料。

    那麼我們再看看李斯,李斯善始未能善終。就這一點就難以進入世家。子孫世系不得傳承,自己制定的制度也沒有接班人,王朝也被顛覆。貪戀權勢,又不知進退,這是司馬遷所看不起的主要原因。司馬遷有著文人的迂腐和偏執,氣節第一。某種意義上秦亡也有李斯的過失。再不細論。

    我們可以想象到,蕭何家族在漢的人際關係相當廣泛和深厚,跟司馬遷有聯絡也是非常可能的。以蕭何的為人處世,家族後代也不會差到哪裡去。所以從感情和實際,蕭何入世家都是無可爭議的。後代的史家有明證。

    不在細論,一家之談。

  • 6 # 歷史壹加壹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是因為《史記》的體例標準,以及這兩個人的功業有別,結局不同。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130篇,包括12篇本紀,30篇世家,70篇列傳,8篇書,10篇表。本紀記載帝王,世家講述諸侯,列傳敘錄人臣,書用來記錄禮、樂、曆法、天文等。

    蕭何在漢高祖劉邦最初起事時就跟上了,而且家族中一共有十來個人都在營中。

    儘管蕭何是文臣,沒有在戰場上拼過命,但每當劉邦在前線打仗時,他總能想辦法把糧草籌集起來並運送到前方。一旦戰爭慘烈軍隊損減厲害,他還能想方設法找到吃糧人及時充實到軍營。

    特別是在韓信的事上,蕭何的作用更是明顯。當劉邦在軍事上處於絕對劣勢時,蕭何月下追韓信,給漢王保住了一個軍事奇才,扭轉了楚漢相爭的乾坤;當韓信要“造反”時,又是蕭何設計拿下了韓信,解除了高祖的心腹之患。

    憑著這些,蕭何在大漢建立後,被封為酇侯,做了相國,而且幾代受到恩封。故而,蕭何收入世家天經地義。

    反觀李斯,同為丞相,然而其一生卻是功過參半之人。其功在於秦國統一後,廢除分封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等一系列都是在他的建議與協助下完成的。其過在於秦始皇駕崩後,趙高心存野心,想要扶胡亥上位。於是,李斯在其威逼利誘之下,選擇妥協,篡改了遺書並賜死了扶蘇。其一生就是矛盾的共同體,既有輔助君王成就霸業的能力,也有顛覆秦朝帝國的本事。故而,歸入列傳也較為合理。

    總的來說,兩人同為丞相,然而兩個人的功業有別,結局也不同,故而蕭何入世家,李斯歸列傳。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7 # 大秦鐵鷹劍士

    世家是有家族傳承的諸侯才叫世家,也就是說要進入世家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位列諸侯;其二、傳承數代。諸侯爵位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基本都是一國之君;漢朝的諸侯有的是一國之君,有的僅僅有一個爵位。齊國的歷史分兩部分記載,第一部分是《齊太公世家》寫的是姜齊歷史;第二部分是《田敬仲完世家》寫的是田齊歷史。不論是姜齊還是田齊都是有數代傳承的。

    李斯作為秦國丞相最高爵位是侯爵,算得上一個諸侯。但是秦朝的爵位是虛封的,爵位高只能說待遇高,並不能傳承,也沒有封地。李斯的爵位不能傳給兒子,他兒子只有為國家立了大功後,方可根據功勞賜爵。另外李斯晚節不保,最終被腰斬於市夷滅三族,因此李斯沒有傳承,不能進入世家!

    蕭何作為漢初三傑之首,對西漢王朝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最終蕭何被賜爵文終侯,子孫後代傳承了四代,符合世家的要求。儘管蕭何的諸侯是虛的,沒有封地治權兵權,不是一國之君,但是司馬遷還是把蕭何列如世家,畢竟蕭何有諸侯之名,又有傳承之實!

  • 8 # 看遍山川

    《史記》是司馬遷私人的修史作品,沒有官方組織背景,所以他才能究天人際,通古今變,成一家言。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沒有被所謂正統思想束縛,而嚴肅認真大膽地反映了歷史真相。

    按太史公編列安排,帝王的傳記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稱作“本紀”,諸侯傳承有序,子孫世襲,他們的傳記稱“世家”,“列傳”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傳主人物歸於哪一類和他們擔任過哪一層官階沒有直接關係,但上述劃類歸分也只是粗線條,太史公自己修史,在作品裡就會體現本人的價值觀和喜好,大多數“按部就班”但也有“拔高”現象。

    蕭何文案秘書出身,順應時代潮流,跟隨漢高祖創立天下,得到高祖首功的認可,身為丞相列居酇侯,最終得以保全,子孫世襲,司馬遷給予堪比散宜生的高度評價,在《史記》裡位列“世家”名至實歸。

    而平民出身的李斯,司馬遷就很有微詞,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身為為丞相位列三公,施行高壓的中央集權政策,肆意弄權和逆臣勾結廢長立幼,等天下鼎沸時反受其害,身死名裂並夷三族。暴秦本來國祚就短,李斯又沒被封侯,在《史記》裡劃入“列傳”實屬正常。

    剛才講過司馬遷著書時存在有原則的“拔高”現象,典型的就是項羽被列入本紀,和歷代帝王相提並論,司馬遷字裡行間都體現著項羽的英雄氣概,對項羽的推崇。陳勝又是一個特例被列入“世家”,奴隸出身,第一個起來反抗暴秦,雖然歷時不久,但司馬遷認為推翻暴秦陳勝應當有首功。而司馬遷平生最佩服的齊國宰相晏嬰,若他活著,甘願為他當個馬伕,但太史公還是讓晏嬰留在了“列傳”裡。

    司馬遷有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不為當時主流正統觀左右,也不以成敗論英雄,這也是《史記》獨樹一幟彪炳千秋之處。也正是這個原因,《史記》這部著作寫就後由於當時沒有公開的社會條件,一直被塵封20多年,歷經武帝,昭帝,直到宣帝執政時期才獲准公開。

  • 9 # 青言論史

    我個人非常尊崇太史公,因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是有自己一套標準的。

    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僅蕭何被列入世家,曹參、張良、陳平和周勃全部列入世家,這些漢初的開國功臣都顯得要比別的朝代的大臣們高一等。如果按照所謂“李斯的侯爵只是虛封,而蕭何等人的侯爵都是實封”來解釋,是不好說得通的。

    實際上,對於《史記》的傳記雖然有所謂“帝王謂之本紀、諸侯謂之世家、大臣謂之列傳”的解釋,卻只是一個概述,實際上是非常牽強的。比如說孔子,一天諸侯沒做過,卻被抬進“世家”,而同為思想家的老子、墨子等就只能是列傳。

    真正的答案,還要從《史記》的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裡找答案:

    “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執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古代,一個車輪需要三十根輻條,這就是世家的篇目為三十的原因。而這三十人之中,需要是“輔拂股肱之臣”,還要是“忠信行道,以奉主上”的人。

    而李斯,壞就壞在“忠信行道,以奉主上”這八個字上。他在秦始皇的彌留之際,選擇拋棄秦始皇的遺囑,卻跟著趙高後面擁立胡亥,這使得他失去了入選世家的資格。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太史公在李斯的問題上,毫無疑問是用了春秋筆法的。

  • 10 # 關東俠客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內容分十表,八書,十二本紀和七十列傳等,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年間三千多年曆史事件。本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零六十五個字。八書的內容主要是音樂,禮藝典章等內容。十表是把一件歷史世糸做成表格等進行簡化。十二本紀是按年月順記述歷代帝王的生活事蹟。三十世家內容是記裁漢和漢以前三十個重要王候的主要業績和家庭世糸等七十列傳記裁了歷史上七十個重要歷史人物的生平活動等內容。。李斯是秦帝國的丞相,蕭何是漢帝國的丞相兩個人的職位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素始皇沒搞分封制,李斯除了丞相這一政府職務外沒有爵位。漢劉邦搞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政治制度,同時又分封了不少候爵,比如蕭何為酇侯,張良為留侯,陳平為曲逆侯等。所以,把蕭何列入三十世家中,而把李斯的生平活動放在七十列傳中記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梔子花黃葉,茉莉花捲葉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