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睿昱

    那需要調查,海洋又大又深,海里資源豐富,全面、完整、徹底調查掌握海洋資源是一項巨大工程。我估計海洋可以再養活幾十億人沒問題。

  • 2 # 方秉潮

    首先申明;我不是個海洋學家。

    雖然我出生成長在沿海省份,但也不是生活在沿海地帶,而是一直生活在內陸城市。

    記得小少年時的六十年代,以及青少年時期的七十年代,那時的經濟困難,國家也處在計劃經濟年代,有許多食物,以及日用品都是由國家發票證計劃供應的。

    但有一點就是水產品可以任意購買,並不列入計劃供應之內。

    所以那時的淡水魚類,市場上隨便買賣,而且便宜,且還都是野生捕釣的。

    而海洋產品,如魚類,以及一些海帶等海洋食物產品也在各類水產商店都有供應,並不限購。但這多是鹹制乾製產品,一般平時人們的購買量都不大,一般家庭都是購買點來調節一下食慾的。當然在農村農忙時的需求量較大,因農忙季時值大暑,這些鹽鹹制海產品的帶魚,鹹魚海帶燒好不會壞,宜保鮮貯存,且可口舍(下)飯。

    當然也有在年中不定時的有鮮黃魚,鮮帶魚,墨魚等的鮮海貨供應,但數量不多次數也不多。但在當年能購買的起吃的人必竟少數,所以人們也是吃的較少,或不經常能吃到。

    所以在那時代對大海的印象是無論從書上或電影中以及現實中都產生;無垠的大海洋,其佔居整個地球的%70面積,其海洋內的食物資源是豐富巨大量的,是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可以養活地球上的全人類,只是限於漁民的捕撈能力和裝置。

    直到後來的八九十年代,以及以後直到如今,一回想起這,都會覺得這是個多麼幼稚無知可笑的想法。

    的確早期的漁民海洋捕撈作業是比較落後的,也只能在近海作業,沒有或少去深海作業的裝置和技術。

    而且那時的人類對海產品需求也不大,光陸地淡水的魚類產品也都吃用不完。

    而且那年代的海洋捕撈漁民們也自覺按自然規則的季節捕撈,該休漁時就不出海,而且把捕撈的幼小魚類自覺放歸大海。所以那年代我記得吃過的黃魚帶魚都是較大個的,且都是野生的。

    所以到八九十年代後,逐漸的已吃不到大的野生黃魚和帶魚了。而且沿海一帶都開始了網廂養殖魚類了,甚至連海帶都搞養殖了。

    市場上的供不應求導致了海洋中的濫捕亂撈,而且裝置先進後都已面向深大洋捕魚作業了,大型的機械拖網作業,無論大小幼弱,一律統統進網捕上船。而且連季整年地無休止地捕撈作業。

    這樣搞的結果是近海魚類大量縮減,甚至絕種。而深海也在巨量的捕撈後,使的魚類無法很好地良性繁殖迴圈,也導至海洋生物的大量減少。

    加上人類的向大自然資源無休止的索取,汙染了自然環境的水,空氣,土地,也汙染了海洋。這些結果導致的氣候惡劣,加劇了海洋中的地震等地質災害。所以海洋的食物資源也是在不斷地減少著的。

    所以問目前的海洋食物資源究竟有多少?對這我也無從知道實際的確切數量,但要問它能養活多少人?我想只要地球上的中國十四億吃貨人口,其它的什麼都不吃,光吃海洋的野生食物資源,如不養殖,也不考慮限季捕撈,大小幼弱通捕吃光的話,大概也就能維持上二十年吧。二十年後也就只夠一半人捕吃上十年,這樣地不斷削減下去,也就用不了多少年,就吃光光地無資源可說的了。

    當然也許這會使有人說我這是危言聳聽,其實不然,地球無論陸地海洋的所有資源,如果人類都無節制地一味無休止的加速索取,破壞……,而不加以好好地計劃保護,合理利用,科學地給以良性迴圈再生資源的話,那麼我們的子孫後代到時是一定會嚐到資源枯竭後所釀成的苦果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漢的,根,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