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南小新
-
2 # sisto
只有北方吃餃子。大部分人也不吃湯糰,我們蘇州吃的叫糰子 或者說小圓子,很小一顆顆沒有餡的。
提到民俗,請不要張嘴就來下,錯誤滿片
-
3 # 蔡氏金方
冬至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
-
4 # 軍子歌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
5 # 袁廷會58225160720
中國的風俗習慣南方,北方是不相同的。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
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是從唐宋時期開始的,有團團圓圓的意思。明清時期就成了約定俗成的習俗了,並增加了“添歲”,“增歲添福”的含義。
-
6 # 小白秀美食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
7 # 誠國論道
正月十五,又到了吃湯圓的日子。但是,你知道華人是何時才開始吃“湯圓”的嗎?元宵節是怎麼來的呢?
湯圓起源於何時?我們先看幾個傳說故事:
故事一:傳說有次元宵節,乾隆爺下江南,在村莊裡迷路了,肚中又飢又渴,就向一戶農家敲門尋些吃的。開門的是位老婆婆,她家裡很窮,沒啥食材,只有一些糯米粉和黑芝麻,就用糯米粉裹黑芝麻團成圓球,在湯裡煮熟給乾隆爺吃。乾隆爺吃了大加讚賞,問這是啥好吃的呀?老婆婆看這東西在湯裡團團圓圓的,就順口說這是“湯圓”。第二年元宵節,乾隆爺在宮裡想念湯圓的味道,就讓御廚依樣做出來。後來“湯圓”的做法從宮中流向民間,成了元宵節的一道著名小吃。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此故事出自《古今人物通考》,但有學者懷疑這是一本偽書,所以這個關於湯圓起源的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故事二:傳說春秋晚期的楚昭王有一次經過長江,看到江裡漂著很多白皮紅瓤的小球球,在水面上沉沉浮浮的,撈起來嘗著還挺好吃,就派人問孔子,這是啥東西呀?孔子說,這叫“浮果”,是復興的兆頭啊。楚昭王很歡喜,就命令大家,每年元宵節都用米粉裹山楂煮成“浮果”。而“浮果”就是湯圓的前身。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這個故事不見於六經、正史的記載,估計是小說家言,不可信的。況且春秋時期還沒有“元宵節”一說,精細的米粉也不普及。
故事三:傳說漢武帝的時候,宮中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於是大家就用她的名字來稱呼這種食品:“元宵”。這就是湯圓的起源。
按:所謂“元宵”,元者,上元也,就是正月十五;宵者,夜也。“元宵”就是正月十五的晚上,根本不是宮女的名字。這個故事也是小說家言,不可信的。
那麼,排除了上面三種傳說的誤導,“湯圓”到底起源於何時呢?
首先,我們要界定一下到底什麼才算是“湯圓”?湯者,熱水之謂也;圓者,囫圇之形也。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用水煮熟的圓形食物,才算得上是“湯圓”。
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許多類似“湯圓”的食物,或有湯圓之形、而無湯圓之實,或有湯圓之實、而無湯圓之名。如果只論形似,“湯圓”可謂出現得非常之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漢代。但實際上,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湯圓。
漢唐之間,元宵節(上元節)是不吃湯圓的。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正月十五這天喝豆粥,吃“白粥泛糕”,絲毫沒有提到有類似湯圓的存在。
唐代的時候,據《太平廣記·尚食令》記載,有一種點心,名叫“焦子”,以南棗面裹餡兒搓圓,放在麻油中炸。這種“焦子”很類似湯圓,不過是用麵粉而非米粉,是炸而非煮。
湯圓真正出現,要等到宋代。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元宵節的各種吃食,有:乳糖、圓子、科斗粉、豉湯、水晶膾、韭餅及南北珍果,並皂兒糕、宜利少、澄沙糰子、滴酥鮑螺、酪面、玉消膏、琥珀餳、輕餳、生熟灌藕、諸色瓏纏、蜜煎、蜜裹糖、瓜萎煎、七寶姜豉、十般糖之類……
是不是隻看這些選單就很誘人?當時之繁華可見一斑。姜白石有一首詩就講宋代元宵節盛況的: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姜夔詩中說的“市中珍品”,就是上列好吃的,其中有“圓子”,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湯圓”。除了圓子之外,還有,跟唐代的“焦子”應該也是相似的。
如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是從宋代開始的。
在宋代之前,有些食品或有湯圓之名,而無湯圓之實;或有湯圓之形,而無湯圓之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湯圓。
宋代以來,“湯圓”已有其實,但名字卻很多變,或作“糰子”,或作“圓子”,或作“糖圓”,或作“團員”,還有“粉果”、“浮子”、“浮圓”等名,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差不多的。
湯圓這麼好吃,當然不可無詩。宋代人也寫了一些詠湯圓的詩。比如女詩人朱淑真有一首《圓子》:
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
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
所謂“雞頭肉”者,形容其嫩也。玄宗贊貴妃之乳為“新剝雞頭肉”。而“湯餅何郎”之說,則是鍾繇發明的一個典故。鍾繇喜歡《左傳》,討厭《公羊傳》,稱《左傳》相當於“大官廚”,而《公羊》為“賣餅家”。何休作《春秋公羊傳解詁》,此即所謂“湯餅何郎”。朱淑真以湯圓輕圓滑膩,非常風流,卻還比不上何休為“賣餅家”的《公羊傳》作註解,在比喻自己憂傷的身世。
如果覺得朱淑真這首太悽苦了,那麼還有周必大的一首《元宵煮浮圓子》: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歸味,灶婢詫新功。
星爛烏雲裡,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這首就很溫暖了呢~
-
8 # 小冰生活日記
冬至吃湯圓有兩種說法,第一種為了慶祝團圓,第二種吃了湯圓添歲,也就是大了一歲。
在唐宋時就有了吃湯圓的習俗,當初冬至這一天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這一天婦女們早早的就起來準備好祭祀的飯菜,然後再包上一鍋湯圓,等到祭祀的人們回來了,然後一家人就圍坐在一起吃熱騰騰的湯圓,這樣也表示團團圓圓的意思。現在人也把湯圓當成團圓的象徵,尤其是南方的人們比較喜歡吃甜食,所以在冬至這一天會煮上一鍋湯圓。
到了明清時期吃湯圓已經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習俗了。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根據史料記載冬至這一天吃湯圓也是“添歲”的意思,做好湯圓以後大家圍坐在一起吃,吃完以後就長了一歲,因為在古代他們認為冬至就是年尾,也就是過年了你又大了一歲。
因為地域的差異,所以在現在人的印象中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喜歡吃湯圓。但其實都一樣,經過文化的發展與融合湯圓跟餃子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有。
-
9 # 韓韓老闆娘
冬至吃湯圓的由來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閤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
10 # 八八乾果
湯圓,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食用。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然而,湯糰象徵閤家團圓更美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必備美食。而在南方某些地區,人們在春節的時候也會習慣吃湯圓,而不是餃子。
回覆列表
湯圓,是中國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狀食品。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是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冬至吃湯圓的來歷 :遠古帝堯的時候,曾命羲氏、和氏兄弟,推算日月星辰,而定歲時節氣。到了周朝已有冬節,君王要在冬至日舉行祭天的。至漢以後,每年冬至,都有舉行祭天、祀神、拜祖、賀冬等行事。到了唐宋兩代,祭禮更加隆重,各地都依例舉行盛大的行事,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俗語。到明、清,冬至那天,各家要做湯圓,祀神祭祖,而後一家團圓,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民間習俗,冬至這天吃了湯圓,就長了一歲了;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Sunny)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徵。
記得小時候,冬至的飯桌上,除了美味的湯圓,還有一家人的歡聲笑語,消弭了冬至的寒冷,只有一室的溫馨。雖然現在長大了出門在外工作,冬至的時候也不會像小時候一樣一家人在一起吃湯圓,但是每當冬至我都會去買湯圓回來自己煮,同時也準備好年底回家的車票,因為過了冬至就離過年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