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眼看世
-
2 # 練馬甲線的吃嘴精
我的烘焙之路,是本著小麥都想自己種的心情開始的。沒錯,有娃以後,我成了恐“新增”大戶,學烘焙的初衷也是因為對外邊麵包店有著太多的不放心,肉鬆是啥肉做的?麵包裡是不是加的植物黃油?是不是加甜味劑了?與題主你所質疑的肉鬆問題相比,想當年的我,那真是恨不得給外邊的麵包自己化驗化驗。現在孩子也大了,這一路走來感慨良多。今天先來明確肉鬆這個問題,其它的以後有機會再說。
肉鬆裡為什麼會有像棉花一樣的東西?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得先來看看商業用肉鬆加工的過程。
商用肉鬆是批次加工的,特別是麵包房裡用的那種,屬於食品產業化的商品之一。它的對應使用地點是各種糕點類的加工,加工方式相對粗獷。往往就是大塊的肉先熟制,然後烘乾打散調味的過程。咱們看下圖的牛肉切片,可以看到肉切片中有清晰的肌肉紋理,不同是這些紋理是被我已經切斷的。在大型加工中,肉往往是很大的塊熟制,熟了以後烘乾打散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出現肌肉被多次切斷的情況,就會有長條狀的肌肉保留下來,烘乾以後就會形成了絲狀。
至於所謂的白色,更大的可能是在調味的過程中,並沒有被調味料所沾染到。許多肉類,當血水被充分排除後,肉質都是發白的顏色,這其中典型的就是雞肉,而雞肉因為價格相對更低,也是不少肉鬆廠家會選擇的肉類之一。
我因為要自己烤肉鬆麵包,肉鬆也是自己做過的。自制肉鬆的原因也很簡單,一個是對肉質的選用更放心,再一個也是當年看過棉花肉鬆的新聞,事實上棉花肉鬆的那則新聞真實性是存疑的,跟後來的塑膠袋紫菜新聞屬於同一類。也不能單純就說是假新聞,但這其中確實調查有所欠缺。
家庭自制肉鬆與商用肉鬆最大的分別在於選材與製作方式上,因為是自己吃的,誰家也不可能一下做幾十斤出來吧。我一般也就是弄兩斤鮮肉做,都算是多的了,做的過程,我是先大塊肉用高壓鍋煮熟,肉涼以後,我還會用切菜器把這些肉切成碎肉,然後再去不粘鍋上中小火一點點翻炒去除水份。這樣做出來的肉鬆,保證看不到棉線一樣的長絲,因為前邊把肉都切碎了。其實我也不想切,但沒辦法,咱家庭用廚具,沒有那麼大的火力,不切碎,這乾製的翻炒到哪一年了啊,累死也吃不上自制肉鬆的。
肉鬆中放棉花可不是件容易事棉花多少錢一斤?現在的市價基本在十幾塊錢的樣子。而這個價與雞肉也差不多,這還是在今年肉都漲價的因素上算的。以一隻麵包為例,肉鬆的成分並不高,綜合下來,摻假也就能省個分分毛毛錢。
在肉鬆中放棉花可行嗎?綿花中的纖維與肉纖維分別可大了去了。就算是要往肉鬆中加棉花,這真不容易,首先,得想辦法,保障棉花在沾到調料以後不會因為吸收水份而變得更有吸附性,不會變成粘成一佗。 更不要說還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在調味環節,肉類與棉花在調味中會出現色澤不一的情況,這根本就不是一種東西嘛,有色差是必然的。
想想要辦成這造假一件事,其實裡邊存在很多關卡要攻關,而就算是成功了,帶來的利益很顯然,沒多大,造假的也不傻啊,有這功夫忙點別的更有收益的事情不好嘛?
總結:綜上所述,擔心肉鬆中有棉花完全是過慮了,肉質選用或是麵包中的植物黃油問題,往往是比這點可見的肉纖維,對身體產生影響會更多的問題。所以,外邊買點麵包應急吃吃,問題不大。如果特別喜歡吃肉鬆麵包,建議最好還是自己做,或是到比較有保障的店中購買。
-
3 # 鬧騰的小丫頭
說實話食品健康語安全問題,一直是我們大眾關係的事情。
很多人說,我們華人是百毒不侵的存在,可以喝有問題的奶粉、可以吃有問題的食品、可以呼吸別樣味道的空氣,因各方面的影響,我們能夠在各種環境生存下來。
話題中肉鬆材料的麵包換成其他材料,還好沒過期或者出來個蟲子等更嚴重的問題。一是可以拍照片投訴(如果真是有問題),現在國家機構對於食品健康與安全問題,還是很重視的,反映一下可能會解決;二是放到網路上去(注意自身安全哈),網路傳播很方便、很迅速,以後也許這家店的名譽會有些損失的;三是以後不去這家麵包店買東西了;四是秉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原則,自己該吃吃該喝喝,好好生活。
-
4 # 食尚客棧
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麵包行業屬於食品藥品監管局管理,如果出現質量問題,或者找消費者協會解決。因為食品衛生關係到千家萬戶,商家必須對出售的食品保證質量,對進貨渠道嚴格把關,杜絕有損害消費者生命安全的原材料進入店裡,實行質量至上,人人都有安全意識,做消費者放心的食品。
回覆列表
不談行業規範,只談市場。
那麼,在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規範先放下不要談。選購商家儘可能以熟悉的,規模化的為主。遇到問題可以和商家協商解決。因為沒有規範,對消費者的傷害大,同樣也很容易造成商家被管理部門過分處罰。沒有經營者願意冒著被嚴肅處理的風險,把事態弄大。
遇到此類麻煩,不用立刻想到透過監管處罰商家來解決。溝通更加有利於雙方,也並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