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糖的五千年
-
2 # 品茗聽雨1982
我一直搞不懂,你們說的所謂的大把機會在哪裡??蜀國投降時期,人口94萬上下,養了十一萬士兵,四萬多官員。當時姜維帶走五萬多士兵。這個時候,蜀國兵力分佈應該是,沓中姜維五萬,漢中一萬,東部,南部兩萬。成都三萬。。隨著司馬昭十八萬大軍壓境,姜維從陰平橋頭撤退,成都派廖化,張翼率兩萬步兵支援姜維。當時鍾會也攻克漢中,帥軍直指劍閣。再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後攻克江油,進佔涪城。諸葛瞻帶領成都主力部隊迎擊,慘敗。有的史書記載是“死者數萬”,當然有點誇張,但可以推斷蜀軍損失是非常慘的。到這時候,成都就算加上諸葛瞻逃回的餘部,成都還有多少士兵?而且接連丟失土地,軍心動盪。哪裡來的還有大把機會???姜維的六萬士兵,在劍閣讓鍾會十二萬大軍團團圍住,根本不可能救援成都,南部兵來不及調回來,鄧艾兩萬大軍兵臨成都,成都無兵可守。試問,不投降怎麼辦?
-
3 # 我行異
好像大把機會,其實已經沒機會了,當時的在成都一帶的主要兵力已經給了諸葛曕,並敗了,等於後主手上已經沒有了軍力保護自己,當時姜維在劍閣,根本遠水 救不了近火。成都的留守士兵也不可能是鄧艾精兵的對手。
打不過只能走,但走去哪呢?南中?荒蕪之地,而且魏國知道劉禪逃去南中,一定會追過去。如果投靠盟友東吳呢?可能保到一時平安,但之後呢 ?吞併了蜀漢的魏國,下一個目標一定是東吳,投靠東吳,就是先要做一次亡國奴,之後等東吳亡了,再做一次亡國奴。
看上去很多路,其實也就投降一條。
-
4 # 執筆灬寫史
蜀漢之潰縱觀歷史,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追憶的璀璨篇章,毋庸置疑,東漢末年至三國這一段時期的歷史對很多人來說顯得格外突出。或許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許多人更青睞蜀漢政權,從書中我們可以領略先帝劉備如何白手起家,一步步建立自己的政權,又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半輩子的努力化為烏有。可當我們讀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選擇投降時,內心不免會有些疑惑——為何後主會如此輕易的選擇投降呢?
有道是:存在即是合理。每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著驅使他們的動機,歷史人物也不外乎如此。後主劉禪投降的舉動,看似讓人匪夷所思,實則是必然之舉!
首先,從正面戰場的角度來看,諸葛瞻戰事失利給了劉禪很大的心理衝擊。諸葛瞻何許人也?他是大名鼎鼎的蜀國丞相諸葛亮的兒子,眾所周知,諸葛亮在蜀漢舉國上下所有人的心目中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很多人將他當作振興蜀漢匡扶漢室的救世主,在諸葛亮死後,他的兒子自然而然地繼承了他的名望和責任,後主劉禪也是給予他了厚望。但是在鄧艾和鍾會進攻蜀國之時,諸葛瞻在綿竹戰敗被殺,使得成都最後一道防線被破,這個訊息對於劉禪的衝擊不可謂不大,無疑是晴天霹靂。同時這也使得劉禪手上已經沒有足夠的兵力和鄧艾抗衡,此時除了投降沒有別的好辦法了。
其次,從文臣內部來看,他們的心理防線也已然崩潰這進一步的影響劉禪做出投降的決定。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國,他之所以能和其他兩國相提並論,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蜀國那易守難攻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但是鄧士載偷渡陰平,越過天險直取蜀國王城,就猶如神兵天降一般給那些文臣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當劉禪詢問他們如何應對這種情況之時,他們不是說南下退守,就是說逃亡東吳,沒有人認為堅守城池能夠渡過難關。這群文臣的表現進一步激發了劉禪投降的念頭,既然迴天無力為何不選擇最穩妥的方式保全自己?
最後出於保全自己和百姓的目的,劉禪投降的做法也是順理成章的。退一萬步來講,倘若劉禪強硬地組織最後的力量進行反抗,蜀國就能擺脫被滅國的結局嗎?實則不然,蜀國滅亡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當時魏國的實力已經十分的強大,足矣吞併剩下的任何一國,相比較之下蜀國還未從那場夷陵之戰的噩夢中徹底恢復過來,從軍事力量來看,蜀國處於絕對的劣勢地位。即使正面戰場的姜維仍然有著十萬士卒也於事無補,假如劉禪垂死掙扎,只會讓自己的處境更加尷尬,同時還會給百姓帶來更深的災難,一番權衡之下,他自然會選擇投降。
總而言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做出的最優決定。或許我們會感到十分的惋惜,但這就是歷史的必然,沒有那麼多如果,只剩下那赤果果的結果。
-
5 # Johnson1973
其實劉禪在看到蜀中連年征戰,人口銳減的情況下早就不想打了。諸葛亮活著時,他沒辦法;諸葛亮死後又有姜維這些北伐派掌權。蜀漢在火燒連營慘敗後,已經很難湊出十萬人的正規軍北伐了。所以,鄧艾一萬人的小部隊只是給了劉禪投降的藉口而以。劉禪是個仁者啊!
-
6 # 破乞
1.諸葛亮提議北伐,劉禪是反對的。因為當時蜀國的GDP比魏國差遠了,不僅打不過,還勞民傷財。但諸葛亮堅持要打,劉禪也沒辦法。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北伐,可見他也有明白的時候。
2.列如:劉禪“樂不思蜀”這件事兒,發生在魏國消滅蜀國之後。當時劉禪投降了魏國,並被安排到魏國首都洛陽居住。司馬昭問劉禪想不想家?劉禪說當然是這裡好,“樂不思蜀”就是諷刺他忘本的。可如果劉禪說想家,他還能活嗎,想家八成想復國嘛。劉禪他爹劉備當年和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不也曾為了保命說自己不是英雄嗎。
所以,劉禪雖然很無能,但他也是個明白人
-
7 # 夜月白
1.成都沒有可用之才,成都雖有十萬將士,卻沒有一個可以能征慣戰的頂樑柱大將,就算守城沒有可以守城的勇將,無法凝聚軍心,士氣。2.成都作為蜀漢政權的都城,政治和經濟中心,承平日久城內官員和百姓已經很久不經陣戰,加上諸葛亮把蜀漢治理的政治清平,百姓富足。上下都不想以死相拼,反正只不過換個老闆而已。3.曹魏自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籠絡了士族人心,權力和富貴都在士家大族手上。而蜀漢政權是比較公平的,蜀漢計程車族希望像曹魏一樣,實行九品中正制,獲得主要權力,所以士族推波助瀾。4.後主劉禪性格懦弱,無能,膽小怕事 ,加上小時候被趙雲七進七出從戰場上救出,期間多次摔傷撞擊,可能腦子被摔壞了,所以不想抵抗。5.投降的話司馬昭出於安撫人心減少抵抗和為東吳樹立榜樣,不會難為蜀漢官員,而且正常情況會進行封賞,再加上不知道鄧艾有多少兵馬,不知道進攻方虛實,要抵抗心裡沒底。7.蜀中官員都主降,沒有強力人物出來主導輿論
-
8 # 歷史花布雨
關於劉禪向鄧艾投降,歷史上一直頗有爭論,許多人對他的行為表示支援,認為他是順天應命,體恤蜀中百姓,不願蜀中再造塗炭。然而,不管話說的多麼的冠冕堂皇,始終無法改變的事實是,劉禪不顧父輩創業艱難,只為保自己身家性命,是一種典型的“崽賣爺田心不疼”的敗家行為,是一種毫無血氣的軟弱行為,而導致他這種行為的原因就是他的無感情、無勇氣、無能力、無主見。
劉禪雖然出生在亂世,還經歷過當陽長版這樣的驚險場面,但實際上他的一生,並沒有經過多少血與火的考驗,他懂事之時,劉備依然坐擁荊州,只有又有益州、漢中,那種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階段,他一概沒有經歷。他不懂的劉備打下這一方立錐之地有多艱難,自然也不會對這片土地有多深的感情,在他看來,開城投降保全自己身家性命,也就成了十分划算的買賣。“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
劉在劉備的羽翼下長大,又在諸葛亮和蔣琬的呵護下做了幾十年的安樂皇帝,直到公元246年蔣琬去世,劉禪才真正掌握蜀漢的政權。在劉禪做皇帝的四十二年間,他從未真正經歷過戰場殺伐,也沒面對過鐵血刀兵,因此,也就塑造出了他毫無血氣的懦弱性格。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他沒有閉城自守,堅持到姜維十萬大軍來援的勇氣。
劉禪一生,治國料民毫無建樹,正如陳壽在《三國志》中所言“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在諸葛亮和蔣琬在時,他啥事兒都不管,還算是個不錯的君主,等到能庇護他的人都去世了,他自己管事兒了就寵信閹宦,排擠忠良。可見,劉禪是沒有能力指揮成都軍民,組織起對鄧艾的有效抵抗的。
最後,對劉禪做出投降決定影響最大的,是蜀漢裡一個小丑式的人物——光祿大夫譙周。在劉禪之子劉諶勸劉禪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就算打不過,咱爺倆背水一戰,就算為國戰死了,也算有臉去見先帝了,劉禪不聽。姜維、羅憲、廖化、張翼這些拼命想要守護成都的將軍們,也勸諫劉禪堅守,等大軍歸來,劉禪還是不聽。但譙周這個“不與政事,以儒行見禮”的大夫,隨便說了句“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意思是司馬昭要不給你裂土封王,我就去找他評理,就是這樣幼稚的言論讓劉禪就動心了,鐵了心投降。
總之,劉禪投降絕對和什麼大義、愛民扯不上關係,就是對蜀漢沒感情,丟了江山心不疼,自己沒有勇氣也沒有能力和鄧艾正面打一架,只好聽信腐儒之言,乖乖獻城投降。劉禪投降後,姜維等在劍閣死戰的將士怒吼“我等死戰,奈何先降”,可以想象內心是何等憤懣、悲涼!
-
9 # 老白的歷史課
"此間樂,不思蜀"對於劉禪來說,這恐怕是最好的結局了吧!
鄧艾偷渡陰平,擺在劉禪眼前的有三條路,一是據守成都,等待各路大軍回援,在逆境中和鄧艾,鍾會死鬥。二是跑路南中,放棄成都,憑藉南中七郡之險,和魏軍對峙,當個南中王。三是投奔吳國,遙控操作,指望蜀中各將各顯神通,再興漢室!
固守成都當時的局面是成都機動力量由諸葛瞻率領被鄧艾全殲於綿竹。鄧艾己據江由,綿竹,兵鋒直指成都,蜀中朝堂無兵無將,只能憑藉城牆之險,固守待援,鍾會主力被拒劍閣,姜維得知諸葛瞻被破,怕腹背受敵,引軍退入巴中。
再退入郪縣,此時蜀漢主力尚在,南中霍戈隨時可南上勤王,右將軍閻宇已西援成都,姜維主力三萬餘人在郪縣,漢中漢樂兩城尚未失守,可劉禪已喪膽,百姓驚懼皆入山林(百姓擾擾,皆進山野},城中己無鬥志,後主隨降。
此時劉禪情況不比劉璋好(城中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支一年,吏民鹹欲死戰),鍾會與鄧艾合流,魏軍共計十八萬(劉備入蜀才幾萬人),蜀漢投降時帶甲兵力十萬二千,更何況分佈四方,其中精兵又有多少,困守孤城,鍾會平定諸縣,又能守幾年,再者劉禪不通兵事,承平日久,一朝喪膽,再無勇氣。況且以姜維之能,尚不敢說穩勝鄧艾,且蜀小國弱,以失地利,再勝則萬難!(滅蜀之戰,姜維一直呈守勢,不敢與魏軍正面相抗,畢竟人少)
“臣等皆欲死戰,奈何陛下早降”這是蜀軍的無奈之言,況且劉禪從未想過死戰,只想活命,入南中,或奔吳,就連死守成都,也只是姜維等人的一廂情願罷了。
投奔南中南中雖有地利,然而地勢偏遠,環境險惡,以成都之富饒,安坐四十一年皇帝之位的劉禪決不會委屈自己,整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且南人之心難安,五年前永昌叛亂,才派霍戈入南中,如今蜀漢危如累卵,這些人要是聽話才是奇聞呢!
亡命入吳入吳也就想想,以亡國之身奔吳,不如以降臣之姿事魏,待遇說不定更好呢!
後主猶疑入南,也只是擔心自己生命安危罷了,所以當譙周為陳利害後,果斷投降了。
此間樂,不思蜀。想必這才是劉禪想要的生活,戰鬥到底?不存在的,只是你們這些手下一廂情願的幻想罷了。
-
10 # 小程看歷史
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對蜀漢的滅亡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不是這一招蜀漢不可能這麼快就滅亡。因為此時的蜀漢的主力依然健在,足矣抵擋一陣子,然而鄧艾的這一招給蜀漢來了個措手不及,當鄧艾率領兩千奇兵殺入成都的時候,姜維所帶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與魏軍激戰,也就是說蜀軍的主力被魏軍給牽制住了,根本就沒辦法回援成都也來不及回援成都。所以說在蜀漢猝不及防的情況下魏軍殺入成都,劉禪不得不就此投降。
我們都知道蜀漢從建立一直到滅亡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劉備時期、諸葛亮時期、姜維時期。劉備健在的時候為蜀漢贏得了漢中這塊戰略要地,這裡也是成為以後進攻中原的一塊跳板,加上蜀漢本身的地域面積有限,所以這裡同時也是守住蜀漢的一道重要防線,所以說到諸葛亮主政的時候,經常是將大軍開往漢中前線,從這裡向曹魏進軍,因此這裡的軍事活動非常頻繁,在加上蜀漢地區四面環山的天然優勢,所以魏軍也不敢輕舉妄動。然而到了姜維時期也就是蜀漢後期,姜維也曾發動了數次對魏的戰爭,連年的征伐導致本來國力不足的蜀漢更是民困兵乏無力再戰,所以姜維在蜀漢內部受到排擠。此時的姜維在蜀漢的防禦上也沒有完全以照諸葛亮制定的方針來實施,漢中前線的防禦兵力不足,他們的全部主力都集中在地勢險要的劍閣。因為他覺得憑藉漢中那一道道崇山峻嶺不需要太多的兵力,所以這樣一來就給了魏軍可乘之機。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鍾會、諸葛緒、鄧艾三路大軍伐蜀,此時的魏軍來時兇猛一路勢如破竹,漢中一線很多重要的地方都被魏軍奪走。最後諸葛緒和鍾會兩路大軍會合於劍閣,在劍閣與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展開了決戰,然而劍閣這個地方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在這裡僵持不下。最後鄧艾知道了這一情況,所以利用蜀軍主力被牽制這一優勢,派人在陰平探查了一條直入成都的小道,這才有了陰平偷渡這一奇招。於是鄧艾率五千精兵翻山越嶺突破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最後以犧牲三千人的代價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被突如其來的魏軍嚇傻,稀裡糊塗的就投降了,魏軍在涪城等到了修整和補給。
最後一路勢如破竹殺向成都,此時誰也沒有想到哪兒來的魏軍,連駐守在綿竹的諸葛瞻也措不及防,最後率領七千餘人倉促應戰,但是也還是沒抵擋住魏軍的進攻,諸葛瞻也戰死於此。如此以來魏軍一路殺向成都猶如無人之境。所所以當魏軍殺來的時候,後主劉禪做夢也想不到,本來生性懦弱的劉禪在黃皓等人的慫恿下不得不開城投降。此時奮戰在劍閣前線的姜維也沒想到魏軍就這麼進入成都,更讓他們沒想到的是後主劉禪就這樣乖乖投降了,所以氣的姜維等人拿劍劈石頭。最後劉禪命姜維就此向鍾會的主力投降了,蜀漢也就此滅亡。
回覆列表
因為劉禪不傻,當時蜀漢其實已經撐不下去了,人才凋零,失了民心,不投降又能怎樣?我們詳細來看一下當時的情況.
公元263年,鄧艾和鍾會率軍攻打蜀漢。鍾會所指揮的東路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鄧艾指揮西路軍攻下沓中後,向鍾會建言:
“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偷渡陰平”。過了陰平,鄧艾接連拿下下涪城、綿竹,直撲成都,劉禪開城投降,蜀漢滅亡。這也太快了點吧,以當時雙方的交戰狀態,劉禪完全沒有必要立即投降,蜀漢還能繼續苟延殘喘。
我們知道,三國中蜀漢實力最弱小。從長期來看,蜀漢跟曹魏對攻,蜀漢肯定先滅亡。鄧艾偷襲成功,確實偶然。但是,如果劉禪拼命抵抗,完全可以為蜀漢續命。即便成都守不住,可以南逃南中,或者東奔巴東,與東吳再次聯合起來。
要知道鄧艾本身就是孤注一擲,成都當時確實很危險,但姜維全師尚在間隔,而鍾會已經考慮班師回朝。試想,當年劉璋多麼艱難,即便如此他還是堅持了一年;再比如當年曹操大軍南下勢如破竹,孫權面對內部正見不統一時,最終依然選擇了對抗到底。
正如一些網友所說的那樣,“漢中之地尚在,姜維處劍閣尚在,南方安定,成都堅城,鄧艾一支孤軍,鍾會後路不安已議撤軍,如何不能守?此次若是大敗,司馬昭在國內還能否穩住陣腳又是兩說,憑什麼不能守呢?”
提到劉禪投降,有一個關鍵人物,譙周。當鄧艾逼近成都時,有人建議奔吳,有人建議奔南中,而譙周建議投降。蜀漢廟堂亂成一鍋粥,譙周則勸說:“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明公西還,則邯鄲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
劉禪就是再傻,他也能聽懂譙周所說的意思。劉禪本人也認為,益州本土勢力已經不願意幫助劉禪抵抗了。這時如果劉禪繼續抵抗,就算成都糧草充裕,城牆再堅固,也無法阻擋益州本土勢力的破壞。所以,對於劉禪來說與其說自己投降,不如說是蜀漢與蜀中豪族離心離德,最終促使了劉禪的投降罷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